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
88
DOP10-3969/j.
ion.
1672-7770
-
2021.01.019
J
Clin
Neuosug
,
Febgwy
2021
,
Voi.
18
,
No.
1
•临床研究-
LVIS
支架释放前后颅
内
动脉瘤瘤腔内压力变化的研究
孙
运帅
,
王诗良
,
李一星
,
张
浩
,
郭锋
,
于
建军
!
摘要
】
目的
探讨
LVIS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
,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瘤腔内压力的变化
。
方法
对
40
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颈内动脉末端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行
LVIS
支架辅助栓塞术
,
术中将
EchXclO
微导管连接压力传感器送至动脉瘤腔内
,
测量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腔内的压力值
,
并同时测量平均
动脉压
(
MAP
)
。
比较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的比值
。
结果
本组患者的
LVIS
支架释放成功
率为
100%
$
支架释放前后的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的比值分别为
(
0.
894
±0.
064
)
和(
0.
953
±0.
059
)
,支
架释放后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的比值明显高于支架释放前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二
-14.
029
,
P
<0.001
)$
结论
LVIS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支架释放后的动脉瘤瘤腔内压力比支架释放前明显增高
$
其原
因可能为支架释放后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所致
。
!
关键词
】
颅内动脉瘤
(
介
入治疗
;
LVIS
支架
;
血流动力学
;
血管内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739.41
[
文献标志码
】
B
[
文章编号
】
1672-7770
(
2021
)
01-0088-74
Clinical
study
on
cUanges
of
intracavitary
presss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eforr
and
after
LVIS
steet
releass
SUN
Yun-shuai
,
WANG
Shi-Hang
,
LI
Yi-xing
,
e
/
al.
Wesang
Medical
University
,
Shandong
Province
,
Weifang
261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s
:
YU
Jian-ju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ie
changes
of
intra
aneugsm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stent
release
during
LVIS
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gsm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aneugsms
from
the
cavernous
sinus
to
tie
end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g
were
treated
with
LVIs
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The
echelon
10
micocatUetor
was
connected
with
a
pressure
sensor
and
sent
to
the
aneugsm
cavity.
The
pressure
value
in
the
aneugsm
cavity
before
and
after
stent
release
was
measured
,
and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was
measu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atio
of
intra
aneurysm
pressure
to
MAP
before
and
after
stent
release
was
compared.
ResUts
The
success
rate
of
LVC
stent
release
was
100%.
The
ratio
of
intra
aneugsm
pressure
to
MAP
before
and
after
stent
release
was(
0.
894
±
0.
064)
and
(0.953
±
0.
059)
.
The
ratio
of
inha
aneurysm
pressure
to
MAP
after
stent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ian
tUat
before
stent
release,
and
the
dOferenco
was
smtisticaVy
significant
(
t
=
-
14.
029,
P<
0.001).
Conclusions
During
LVIS
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gsms,
the
pressure
in
tie
aneugsm
cavity
after
stent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stent
release.
The
reason
may
bo
tie
h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stent
release.
Key
wo
+
s
:
intracranial
aneugsm
;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
LVIS
stent
;
hemodynamic
;
endovascular
tUerapy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aneugsmai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aSAH
)
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⑶
。
从最初的以
Neuofwm
、
Enterprise
'
SWitairo
等为代表
的激光雕刻支架及以
WW
/
WnWLeo
、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
装置
(
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
device
,
LVIS
)
(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AH
)
的
85%
左右⑴
,
是一种严重
的脑血管疾病
$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主要有开颅动
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
介
入栓塞术两种手术方式
。
随着
介
入
技术及
介
入材料的飞速发展
,
相对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介
等为代表的编织支架
,
到最近几年又逐渐出现
Willis
覆膜支
架及
Pipeline
'
TubridgeSilU
等血流导向装置
,
都在追求
"
载
入治疗有手术时间短
、
创伤小
、
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对于蛇形
动脉瘤
、
巨大动脉瘤
、
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等复杂动脉瘤的
瘤动脉血流重
塑
”
的理念;但是动脉瘤的治疗不能用单纯的
血流重建理念一概而论
)
4
旳
$
目前
,
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术中,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瘤腔内压力的变化还
不清楚
,
相关研究报道甚少
。
为此
,
本研究对
40
例颈内动脉
治疗还有其独到之处
)
2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理念也由
最初的
“
单纯瘤
内填塞-逐渐向
“
载
瘤动脉血流重塑-发
作者单位
:
26100
0
潍坊
,
山东省潍坊医学院
(
孙运帅
,
王诗良
,
*
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行
LVIS
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
,
在术中通
过压力传感器测量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瘤腔内的压力
;
旨在
探讨
LVIS
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瘤腔内压
李一星
,
张浩
)
;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郭锋
,
于建军
)
通信作者
:
于建军
,
E-maU
:
docWou1966@
163
-
com
力的变化及其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
年第18
卷第
1
期
89
服用至术后
3
个月
,
3
个月后只服用阿司匹林至术后半年
。
1.3.2
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及瘤腔压力监测
手术均由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系临沂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外科
2018
年
6
月
—
2019
年
12
月
,
从
138
例
CTA
或
MRA
检查疑为颈内动
具有
10
以上神经介入手术经验的
。
患者入
与加
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
,
经全脑血
海绵窦段至颈内动脉末端
岁
。
患者及其
影筛选岀的颈内动脉
,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
。
动脉瘤患者
40
例
。
其中男
手术治疗的风险
,
均已签署知
患者平卧位
,
常规
毒
,
将一次性压力传
,
传
16
例
,
女
24
例
;
年龄
30
-70
岁
,
平均年龄
(
52.73
±12.07
)
和心电监护仪连接
,
调
用
Seldinges
法穿刺
置于与患者心
的位置不再变动
。
脏水平的位置
,
在
后手术过程中
,
传
意书
。
辛基宣言
》。
通过
人
伦理委员
批
股动脉
,
在
6F
动脉短鞘置入后置换
(
批
:
伦审第
30017
),符合
2013
订的
《
赫尔
6F
动脉长鞘
,
6F
Nevien
颅内支
与
5F
能导管在超
的
全程肝素
输
目标动脉
颈动脉;
6F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
(
1
)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长鞘置于颈内动脉起始段
,
6F
Nevien
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段;
持续缓慢静脉滴注
。
行目标侧颈内动脉血管
至颈内动脉末段囊状未破裂动脉瘤
;(
2
)
动脉瘤瘤体和瘤颈
处无分支血
岀
;
(
3
)
动脉瘤
;
(
4
)
告
患者可行的手
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测量并
动脉瘤的瘤颈及
最长
术方式及手术风险
,
患者决定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
径
,
测量载瘤动脉的直径,选取合
的
输
的
LVIS
支
。
选择
术
。
排
标准
:(
1
)
病;(
2
)
1-
治疗方法
的动脉瘤及合并其他颅脑血管疾
合适的工作角度,
Headwey
21
支架导管在
Taxcess
14
微导丝
脑中动脉
M1
段,
Echelon
10
*
簧圈
为夹层动脉瘤
;(
3
)
肝
能不全及心
能不全者;%
4
)
颅内
动脉瘤
。
导管在
Tiexcess
14
微导丝的引导下输
整患者的血压
,
用间轻胺
0.
5
~
1
mg
静脉
动脉瘤腔内
。
调
,
约
2
min
后可
1.3.1
药物治疗
患者术前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1
周
使血压升至目标值
(
收缩压控制在
100
-
130
mmHg
)
,
并持
续维持
20
min
左右;待患者血压稳定后
,
记录此时的动脉血
邙可司匹林
100
mg/d
,
氯毗格雷
75
mg/d
)
;
1
周后查血栓弹
力图
,
AA
抑制率
%
50%
且
ADP
抑制率
%
30%
为手术适应
$
将
Echelon
10
微
与一次性压力传
,
每隔
证;不达标的患者均调整药物,
AA
抑制率不达标者
,
阿司匹
林剂量改为
200
mg/d
,
连续服用
1
周
;
ADP
抑制率不达标
者
,
用
瑞洛
90
mg
2/d
,
力图
AA
及
ADP
抑制
标
。
用
1
周
,
直血栓弹
1
min
记录
1
次,
连续记录
3
次
,
记录平稳后的压力
$
同
时将
LVIS
支
在路图
效工
定后的压力传
动脉瘤远端逐渐释放
,
支
头端
位于动脉瘤瘤颈以远
5
~6
mm
,
使瘤颈位于
LVIS
支架的有
患者在术前
1
d
给予尼
内
,
直
颈后并完全释放;行血
贴壁良好
。
此时再次
稳
莫地平注射液
0.
8
mg
(
4
mL
)
/h
持续泵入
,
术中及术后继续
影三维重建成像观察支
尼莫地平注射液
0.
8
mg
(
4
mL
)
/h
持续泵入
。
术中予以全身
肝素化
,
普通肝素
3
000
U
脉推注
,
之后
1
h
追加
1
500
U
静脉推注
,
术后自然中和
。
据及动脉血压
$
根据患者的动脉
逐渐
封堵股动脉穿刺点。
见图
1
$
:
小
,
选择合适的
动脉瘤不再显影,撤岀各
抗血小板药
[
续
娶性节律
,
用血管封
曲亠
Q
智
84
診
HR
SH
去
(84)
RR
A
B
A
:
术前血管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
B
:
术中血管造影示
,
Navien颅内支撑导管到达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
;
C
:
Headway
21
支架微导管及
Echelon
10
弹
簧圈微导管先后到位
;
D
:
瘤
内压监测
,
弹簧圈导管到位后稳定的瘤内压力为
84
mmHy
;
E
:
支架释
放
后稳定的瘤内压力为
92
mmHy
;
F
:
术
后血管造影
示
动脉瘤栓塞完全
图
1
患者术前术后脑血管造影及动脉瘤腔内压力监测
1.3.3
观察分析指标
观察记录支架释放前及释放后动脉
维重建显示
,
本组
40
例患者的
LVIS
支架均成功释放
,
支架
与载瘤动脉贴壁良好
,
瘤颈均处于支架的有效工作区域内
;
内
力
传
传输
的
稳
定
力
和
平
动
脉
(
mean
aOeriel
pressure
,
MAP
)
;
计算动脉瘤瘤腔内压力与平
支架释放的成功率为
100%
$
2.2
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比值的比较
均动脉压的比值(
动脉瘤腔内压力
/MAP
)
$
1.4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20
-
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
见表
1
$
支架释放后的动脉瘤瘤腔内压与
MAP
比值较支架
计量数据以均数
土
标准差
(
N
土
P
表示,支架释放前后的动脉
释放前明显增高;支架释放前后的动脉瘤瘤腔内压力与
MAP
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01
)$
而支架释放前后的
MAP
无明显变化$
瘤腔内压力与
MAP
比值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
。
计数资料
以例%
%
)表示
。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支架释放成功率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血管造影三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
主要危害是破裂后
90
表
1
支架释放前后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比值的比较
(
x
±s
f
n
=40
)
观察时间
IAPjMAP
内
力
%
mmHg
)
MAP
%
mmHg
)
支架释放前
0&894
±0&064
78&35
±9&33
87&48
±7&23
支架释
放后
0&953
±0&05983&98
±9&23
87&90
±7&07
i
-14&029
P
0&000
注
:
IAP
—
动脉瘤腔内压力
%
intra
aneuysm
pressure
-
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
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
、
高血压性脑出
血
。
所以目前国内外越来越重视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与评
估⑵
,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评估体系进行不断探索,如国际
未破裂动脉瘤研究
(
AWloaWnyi
Study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ysms
Investigators
,
ISUH
-
日本未破裂动脉
瘤研究%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
,
UCAS
-
等
(
出现了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
(
PHASES
分级-及动
脉瘤增长风险评估
%
ELAPSS
分级-为代表的评估方式
。
对
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2015
年美国卒中协会
%
American
Stoke
Associahon
,
ASA
-
发布的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管理的指
南⑺
,
将血管内治疗列为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式
。
另
外
,
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
%
InternahonO
Subarachnoid
Aneuysm
Trial
,
ISAT
-也表明
,
经过血管内
介
入
治疗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长期风险很低,与手术治疗的
效果无明显差异
$
LVIS
支架是由美国
Micovention
公司生产的自膨式编织
支架,凭借其自身的贴壁性
、
顺应性
、
通过性⑻
,
已经广泛用于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9
*
$尽管
LVIS
支架在国内上市较早
,
释放
技术已较为成熟
,
但对
LVIS
支架释放后颅内动脉瘤瘤腔内的
压力变化研究甚少
。
本研究通过用微导管测压的方法,
观察
LVIS
支架释放前后颅内动脉瘤瘤腔内的压力变化
。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
、非随机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
本研
究结果显示
,
支架释放前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的比值为
%
0.
894
±
0.
064
-
,
支架释放后该比值为
%
0.
953
±
0.
059
)
;
与
支架释放前相比,
支架释放后的动脉瘤腔内压力与
MAP
的
比值明显升高
,
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
;
而
支架释放前后的
MAP
无明显变化;表明在
MAP
基本不变的
情况下,
支架释放后的动脉瘤腔内压力有明显升高
。
分析其
原因
,
考虑有以下两点:%
1
)
LVIS
支架属于高金属覆盖率的
支架
,
支架释放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
增加了动脉瘤腔内
的压力
;
(
2
)
支架在释放过程中
,
是由远端向近段逐渐释放
,
当支架远端首先覆盖动脉瘤颈时
,
动脉瘤瘤腔处于流入道通
畅,但流出道受阻的状态
,
而且血液开始在动脉瘤腔内形成
小型不稳定涡流,加剧了动脉瘤腔内压力升高的状态
)
10
十*$
动脉瘤瘤腔内扰流装置
WEB
的工作原理正是通过干扰瘤腔
内血流
,
促使动脉瘤内部形成血栓
,
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
Qmnqmn
等
[
14
]
开发
了一
种新型用于模拟
LVIS
支架释放后血
流动力学变化的技术
,显示与快速虚拟支架置入技术相比
,
实际
LVIS
支架置入后有更多更快的血流涌入动脉瘤内
;在
实验中可观察到动脉瘤瘤腔内压力与
MAP
的比值与动脉瘤
J
Clin
Neuosury
,
Febyaf
2021
,
Voi.
18
,
No.
1
瘤颈存在相关性,其原因为在支架实际释放的过程中动脉瘤
颈是逐渐封闭的,致血液的黏度及射入速度显著升高
。
国内
外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方法
%
computational
fuiX
dynamics
,
CFD
)
研究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
,
以及支架放置后血流改
变的形式
;针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
包括血流速度%
low
velocity
,
FV
)
、
壁面切应力%
wall
sheaf
stress
,
WSS
)
、
震荡速度
指数
%
oscillatoy
velocity
index,
OVI
)
等参数。
但是对于支架
放置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因素,
仅见于少量模拟血流导
向装置释放后的血流改变状态的实验研究
HT
9*
$
LVIS
支架释放后颅内动脉瘤瘤腔内的压力较释放前明
显增高,
对于分析术后动脉瘤延迟性破裂具有重要意义
。
尤
为等
[
20
]
认为术后动脉瘤延迟性破裂主要与动脉瘤的大小、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
瘤内血栓的形成
、
弹簧圈的置入与支架
置入后的形变有关;而其中支架置入后动脉瘤腔内的压力增
加
,
是导致颅内动脉瘤延迟性破裂的重要原因
。
支架释放前
后动脉瘤瘤腔内的压力发生变化
,
是
LVIS
支架具有一定的
血流导向作用的佐证
。
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由于本研究病
例数较少
,
本组患者中也无动脉瘤延迟性破裂者
,
故未对此
方
进行分
$
本研究对象未选取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主要有以下
两个原因
。
第一
,
动脉瘤腔内压力在支架释放后有明显升高,
极大地加重了术中破裂出血的风险;第二
,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
者未能在术前进行严格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
仅在术前
2
h
应
用大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阿司匹林
300
my
,
氯毗格雷
300
mg
)
治疗,有极大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因此
,
破裂
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案一般为首先进行弹簧圈栓塞
,
根据术中
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放置支架或放置哪种类型的支架;而在动脉
瘤内已经进行填塞后
,
就无法确定瘤腔内压力变化的精准性
。
本研究通过微导管测量颅内动脉瘤瘤腔内的压力也存
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
,
本组患者为排除不同导管对血流动力
学的影响
,
均采用长鞘
+Navon
的组合;其次,微导管测压的
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
另外
,
患者的高血压病史
、
糖尿
病病史及高血脂病史未纳入分析
$
最后
,
因为本研究仅有
40
例患者
,
研究的病例数偏少
,
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在
LVIS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
瘤的过程中
,
支架释放后的动脉瘤腔内压力要明显高于支架
释放
的
力$
但
于
观察测量的
例
较少,
结果
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支架释放前后颅内动脉瘤瘤腔内压力
的确切变化
,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
参考
文
献
]
[
1
]
董漪
,
郭珍妮
,
李琦
,
等.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节选
版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
)
J
]
.中国卒中杂志
,
2019
,
14
%
8
)
:
814
—
818
-
[
2
]
Thompson
BG
,
Brown
J
,
Amin-Hanjani
S
,
et
al
Guidelines
for
Uc
manayement
of
pahents
wiU
unruptured
0/0080X1
aneuysms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O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
J
]
-
Stoke
,
2015
,46
%
8
-:
2368-2400.
[
3
]
刘建民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
从血管重建到血流重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
年第
18
卷第
1
期
91
)12
*
Moshayedi
H
,
Omofoyo
OA
,
Yap
E
,
et
al
Factors
Wfecting
the
构)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
35
(
9
)
:
865-
867.
)4*
Iosif
C
,
Piotin
M
,
Saleme
S
,
et
al
SWety
and
edectiveness
of
Ue
obliteration
rate
of
intracranial aneugsms
treated
with
a
singl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J*
.
World
Neurosurg
,2017,104
(4)
:
Low
Po/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O
(
LVIS
and
LVIS
Jr
)
devices
in
ti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gsms
:
results
of
the
TRAIL
multicentes
obseoational
study
)
J
*
-
J
205-212.
)13*
Lv
X
,
Go
H
,
Ho
H
,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ipeline
Neurointeo
Surg,2018
,10(7)
:
675-681.
)5*
Ge
H
,
Lv
X
,
Yang
X
,
eS
/l
LVIS
stent
versus
enterprise
stent
for
Ue
Weatment
of
unruptured
inhacranial
aneurysms
)
J
*
-
World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giant
intracranial
aneugsms
)
J
*
-
Neurol
Indio,
2017,65(1)
:
35-
38.
)14*
Zhang
Q
,
Liu
J
,
Zhang
Y,et
al
Efficient
simulation
of
a
low-po/lo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
device
:
a
novel
fast
virtual
stenting
Neurosurg,2016,91(4)
:365
—
370.
)6*
Fiorella
D
,
Aohus
A
,
Boulcs
A,
et
al
Final
results
of
the
US
technique)
J*
.Chin
Neurosurg
J,
2018
,4(6)
:
1
—
7-
)15*
Wang
C
,
Tian
Z
,
Liu
J,
et
al
Flow
diveOos
effect
of
LVIS
stent
on
cerebral
aneugsm
hemodynamics
:
a
comparison
with
Enterprise
stents
and
the
Pipdinc
device
)
J*
.
J
Tonsi
Med
,
2016,14
(1)
:
199
—
208.
humanitarian
device
exemption
study
of
the
low-p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O
(
LVIS)
device
)
J
*
-
J
NeuoinWrv
Sug,2016,
8(9)
:
894
—
897.
)7*
Fiorella
D
,
Boulcs
A
,
Turk
AS
,
eS
al
The
safetf
and
eXectOenes
s
of
tie
LVIS
stent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cerebral
aneugsms
:
final
results
of
the
pivotal
US
LVIS
trial
)
J
*
-
J
)16*
Tanioka
S
,
Ishida
F
,
Kishimote
T
,
et
al
Quantidcation
of
hemodynamic
Oregularitu
using
osciUatoo
velocdy
index
in
the
associatWns
with
the
rupture
status
of
cerebral
aneugsms
)
J
*.
J
Neurointeo
Surg,2019
,11(4)
:
357
—
361.
)8*
Pwcyljua
W
,
Bidnski
P,
Safranow
K
,
et
al.
The
LVIS/LVIS
Js.
st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
intracranial
aneugsms
:
Neurointeo
Surg,
2019,11(6)
:
614
—
617.
)17*
Xiang
J
,
Yu
J
,
Choi
H
,
et
al
Rupture
resemblance
score
(
RRS
)
:
mulhcentro
registg)
J*
-
J
Neurointera
Surg
,2015
,7
(7)
:
524
—
529.
)9*
Raymond
J
,
Daoaut
TE
,
Bing
F
,
et
al
Stent-assisted
coiling
of
toward
risk
stratiUcation
of
unruptuod
intracranial
aneugsms
using
hemodynamic-moghological
discriminants)
J
*.
J
Neurointeo
Surg
,
2015,7(7)
:
490
—
495.
bdurcation
aneugsms
May
improv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
a
aitical
evaluaVon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
J*
-
Am
J
Neuroradiol
,
)18*
Jing
L,
Fan
J
,
Wang
Y
,
et
al
Moghologic
and
hemodynamic
2013,34(3)
:570
—
576.
)10*
Tan
L,
Keigher
KM
,
Munich
SA,
et
al
ThomboembWie
analy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gsms:
ruptured
versus
unruptured
)
J*
-
PLoS
Ono
,2015,10(7)
:
1
—
12.
complications
with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placement
:
impact
of
proceduo
time
,
number
of
stents
and
pre-proceduo
P2Y12
)19*
Krebs
JM
,
Shankar
A
,
Setlus
NS,
et
al
Flow-Pattern
details
in
an
aneugsm
model
using
High-Speed
1000—
gmes-per
—
econd
reaction
unit(
PRU
)
value)
J
*.
J
Neuointerv
Surg,
2015,7
(
3
)
:
217-221.
)11*
Lu
P,
Zhang
Y,Niu
H
,
et
al
Comparison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ngiography)
J*
.
Am
J
Neuroradiol
,2019
,40(7)
:
1197
—
1200.
)
20
*
尤为,刘鹏,李佑祥
•
Pipeline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出
血性并发症的研究进
展
)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019,35
(12)
:
1277
—
1281.
for
middle
cerebral
aVeg
aneugsm
with
a
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O
stent
os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
J
*
-
Exp
Thor
Med,
2019,18(3)
:
2072
—
2078.
(
收稿
2020
-05
-
12
修回
2020
-07
-
11
)
(
上接第
87
页
)
)
9
*
Singounas
EG.
Haemangioblastomas
of
the
central
neoous
system
)
J*
.
AcW
Neuochig
Wien
)
,
1978
,
44
(
1
)
:
107T13.
)10
*
Butman
JA.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of
von
Hippel-Pindau
disease
)15*
Chan
CC
,
VoOmeyes
A
,
Chew
EY
,
et
al
VHL
gene
deletion
and
enhanced
VEGF
gene
expression
detected
in
the
stromal
cells
of
retinal
angioma)
J*
-
Aoh
Ophthalmol
,
1999,117(5)
:
625-
630.
)16*
Cobo
T
,
Yamamoto
T
,
Akutsu
H
,
et
al
PoW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indings
of
hemangioblastoma
)
J
*
-
Jpn
J
Radiol
,
)
J
*
-AMA
,
2008
,
300
(
11
)
:
1334T342.
)
11
*
任文庆
,
田增民
,
高原
,
等
•
VHL
基因与
ven
Hippel-Pindau
病
研究进展)
J
*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
19
(
01
)
:
59
—
60.
2010,28(4)
:
318
—
321-
)17*
Anderson
I
,
Kumar
R
,
PaWnkas
T
,
et
al
Lateral
ventricle
haemangioblastoma
:
the
ole
of
peOusion
scanning
and
embolisation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
J
*
-
BMJ
Case
Rep,
2014,2014
)
12
*
Franco
A
,
Pytel
P
,
Lukas
RV
,
et
al
Rupa
chennamaneni
4
,
CNS
hemangioblastomatosis
in
a
patient
without
von
Hippel-Pindau
dUeaso
)
J
*
.CNS
OncW
,
2017
,
6
(
2
)
:
101T05.
(25)
:
205736
—
205741-
)18*
Sakamoto
N,Ishikawa
E
,
Nakai
Y
,
et
al
Preoperative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or
hemangioblastoma
in
the
posterior
fossa
)
J
*
-
Neurol
Med
ChU(Tokye)
,2012,52(12)
:
878
—
884.
)
13
*
Pandey
S
,
Sharma
V
,
Pandey
D
,
et
al
Supratentorial
haemangioblastoma
without
von
Hippel-Pindau
syndrome
in
an
adult
:
A
rare
tumor
wiU
review
of
literature
)
J
*
-
Asian
J
Neurosurg
,
2016
,
11
(
1
)
:
8
—
14.
)19*
Sayer
FT,
Nguyen
J
,Starke
RM
,e
-
/l
Gamma
knife
radiosurgeo
for
intracranial
hemangioblastomas
一
outcome
at
3
years
)
J
*
-
World
)
14
*
沈雯
,
邱士军,伍冬林
,
等•颅内不典型血管母细胞瘤的
MRI
特
征探讨)
J
*
•临床放射学杂志
,
2014
,
33
(
6
)
:
833-
837.
Neurosurg,
2011,75(1)
:
99T05.
(
收稿
2020-04-26
修回
2020
-
07
-
07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218081a240425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