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湘方言的语音、语法、语汇特点
语音
湘语,或称湘方言、湖南话、老湖广话,是汉语的主要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以长沙话(新)及双峰话(老)为代表,广西、四川境内也有少量分布,使用者约占汉语总人口的5%。
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更接近于西南官话,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长沙话、湘潭话、
岳阳话、益阳话等均属于新湘语。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其中湘乡话分布在湘乡、
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发音基本一致。湘语的语音特点为: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不论
今读清音还是浊音,也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没有平翘舌或前后鼻音的区别;及n-/l-不分、hu-/f-
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具体来说,湘语有以下特点:
1.保留了中古浊声母,新派湘语有清化现象;
2.分平上入去,平、去分阴阳,保留了入声,但入声无韵尾,与平上去属于同一类型的声调,益
阳部分地区入声逐渐归并为阳去;
3.与吴语有很多相似之处;
4.词汇更接近中原一带习惯,但有保留有部分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特征;
5.老湘更古,更南方,更近吴语;新湘受北方话影响较大,尤以长沙话为最。
语法
长沙话的特殊语法:词序倒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长沙话和其他的湘语一样,具有词序倒置的特点。
作为和新湘语关系最亲近,联系最密切的淮语(江淮话)的黄孝片(湖北的黄陂,孝感)也具有
以下类似的特点。例如:
●“打不他赢,打他不赢”――打不赢他
●“赚得钱到”――赚得到钱
●“把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1、“打不他赢”————[动词+“不”+宾语+补语]
变体:“打他不赢”————[动词+宾语+“不”+补语]
如果有学过德语的同学,应该对德语“可分动词”的印象比较深刻吧……其实我们湘语何尝没有
类似“可分动词”的东西呢?
打赢他——打他不赢,“打赢”这个词组从中间被拆开,外省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使语法错误,其
实不然,这是我们湘语(湘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区别于大部分官话(北方方言,特别提出一
下,包括重庆话、常德话、张家界话等等和我们很近的方言)的鲜明特征。这是我们湘语的正统规则,
反倒是北京话“打不赢他”的说法在我们湖南话下属大部分方言是不合语法的。
例句:
●我搞不砣清来!——我弄不清楚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个键盘打不得字出。——这个键盘打不出字。
2、“赚得钱到”————[动词+“得”+宾语+补语]
类比“打不他赢”的表达方式,把“不”换成“得”,就是“打不他赢”的否定式了。简单吧:O
疑问方式是“……得……到”,其他的类比了。
例句:
●你怕你个誜(shóo)样范搞得么子出咈(bah)!——你以为你这三脚猫能做成什么事情呢?
●个火就有蛮大,烧得水开!——这火还真是大,能烧开水了!
3、“把本书我”——[“把”+宾语+主语]
这个说法退化得特别快。个人意见,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的固有表达方式,说好纯净的长沙话,
北京话式的表达方式是不可取的。
例句:
●张爹,把杯水我啰!——老张,给我一杯水啦!
●我还无(máw,音[冒])把钱你来!——我还没给你钱呢!
语汇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在湘方言的后起语言中,尤有几类词语极具特色,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打~”类词语,“吃~”
类词语,“V人”类自感词。
一、湘语:“打~”类词语的特点
1.湘语“打~”类词语数量多。以长沙话为例,从下面所例的数据即可看出湘语的“打~”类词
语数量多。《现代汉语词典》共收词语约65000条,收入“打~”类词语214条,“打~”类词语所
占比例为0.33%,《长沙方言词典》共收入词语7000余条,收入“打~”类词语225条,“打~”类
词语所占比例为3.2%。很显然,《长沙方言词典》中“打~”类词语的比例远远高于《现代汉语词典》。
2、湘语拥有一批有特色的“打~”类词语
“打伴”指结伴、做伴。“打敞”指敞露在外。这一批“打~”类词语广泛见于湘语各点,而在方
言大词典中不见或少见于外区方言,具有湘语特色,湘语各点还各自拥有一些有特色的“打~”类词
语。
3、“打”产生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意义
与普通话一样,湘语中“打~”类词语中“打”的语义有三种情况。第一,“打”的意义可以分解
说明的。如“打粗”是指耐得住,经得起粗食粗活,吃饭干活不挑剔。第二,“打”的意义模糊、不能
分解的。如“打飞脚”(快步跑),“打饿肚”(挨饿),第三,“打”的意义虚化,如“打止”(截止)、
“打望”(张望)、“打讲”(闲聊)。
二、湘语“吃~”类词语的特点
1.湘语“吃~”类词语体现了一种重食意识。“民以食为天”的民族共识滋生了中华民族特殊的重
食意识,吃饭是头等大事,当“吃”被强调到头等地位时,“吃”的意义发展了,“吃”的搭配对象扩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大了。“吃”不仅仅是简单的吃饭充饥,还可以表示人的谋生手段,如吃粮(旧指当兵);表示某种生
存状况,如吃轮供(父母由子女轮流供养);表示遭受,如吃嚇(吃惊,受惊);表示抓、拾取,如吃
子(小儿游戏,抓石子儿);表示取得、占有,如吃相因(占便宜)、吃独(独自占有);表示欺负、压
制,如吃生(欺生)、吃住(欺负、压制)。吃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的食物,也可以是虚构的食物,如吃
偷饭(谑称老而未死)、吃沙子饭(喻所从事的工作很不如意);甚至是非食物,如吃生、吃冤枉,由
重食意识生发出了丰富的“吃~”类词语。反过来,丰富多彩的“吃~”类词语又折射出了民族的重
食意识。
2.不少“吃~”类词语为比喻用法,十分形象生动。如吃蛋汤比喻办事容易;吃鲫鱼(长沙、益
阳等)比喻挨耳光;吃两杯菜比喻与矛盾双方保持同样的关系;吃挤皮芋头(长沙)比喻工作被动、
有压力。这些“吃~”类词语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有时使我们觉得妙趣横生,更便于记忆。
三、“V人”类自感词的特点
湘语中普遍存在“晒人”、“凊人”一类较特殊的词语,这类词表示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自身或人体
的某一部分,使人产生某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晒人”指夏天毒辣的太阳照射人体,使人感到炽热难
受;“凊人”指水或物体温度偏低,作用于人体后使人感到冰凉刺骨。这类词胡双保先生称之为“自感
动词结构”,项梦冰先生称之为“自感动词结构”或“自感词”,陈延庆先生称之为“使感词”。外界的
刺激或作用无论是遍及全身还是只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自感词内部的宾语也一定是“人”,强调的是
外界给人的一种整齐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不舒服的、不愉悦的。因此,可以说“臭人”,却不说“香
人”,可以说“苦人”,而不说“甜人”。可见“V人”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不良感觉。“V人”是述宾结
构。“V人”中的“V”一般为单音节的谓词性语素,独立运用时可成词,源自动词与形容词。如“晒
人、炙人、咬人、夹人”中的前字源自动词,“凊人、热人、冻人、油人、臭人”中的前字源自形容词,
也有个别源自名词,如“烟人”。对“V+人”作字面上的直译则“热人”是“使人感到热”,“酸人”
是“使人感到酸”。“热”、“酸”在“V人”中具有了“使感受”用法。总之,“V人”中的“人”是受
动者,但又不同于真实意义上的受动者如“打人”、“骂人”中的“人”,自感词“V人”中的“人”在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接受外界的刺激或作用后,使自身产生某种感觉,是一类很特殊的宾语。
与汉语词汇演变的一般规律相一致,湘方言词汇也处在经常变动之中,主要表现在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词语的替换及词义的演变等方面。
四、长沙话中的湘语特有词:殆dá(习惯写法:哒)
“殆dá”是湘语的一个共有词,大部分湘语用这个词来代替官话的“在”或者“了/过”,即使
不是湖南话的常德市区话也用了这个字,足见我们湘语的影响力。
可能大家习惯上已经愿意把这个词写成“哒”,但是要考究起来,“殆dá”才是古汉语传承、正
式的写法。
言归正传,我们来具体看一看“殆dá”的用法。
●殆:“他喫殆饭/他喫殆饭无/他无喫饭”——普通话“了”
●殆:“饭硬殆”“题目错殆”“脑壳痛殆”
●殆:“跑慢殆”“打完殆”“搞宝殆”
●殆:“他坐殆写字/他覆(phuh)殆睡觉/她做死的望殆”——普通话“着”“在”
●不(得)……殆:“他不(得)来殆”“我不(得)去殆”
1、“他喫殆饭/他喫(殆)饭无/他无喫饭”(肯定,疑问,否定)————[主语+动词+
“殆”+宾语;主语+动词(+“殆”)+宾语+“无”;主语+“无”+动词+宾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这个句式表示“做过某事”“做了某事”。无(máw),习惯写法是“冒/冇”。这里的“殆”
大致相当普通话的“了”。宾语可以省略。
例句:
●他写殆(dá)作业无(máw)?——他写作业了吗?
●今天个节目我无看,你看殆无(máw)。——我没有看今天的节目,你看了吗?
●他才间打嗒球来。——他刚才打球了啊。
2、“饭硬殆”“题目错殆”“脑壳痛殆”————[主语+形容词+“殆”]
这个句式有两个意义:一是“硬”“错”“痛”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事物自身已经变化,
这个的用法与“他喫殆饭”相同;另一个意义是强调形容词所指的“现在维持”状态。两个意义的提
问形式和否定方式都不同。
例句:
●——个饭硬殆。
●——A.个饭硬无(máw 音[冒])?B.个饭硬殆不啰?
●——A.个饭无硬。B.个饭不硬。
显然,A强调的是饭“变硬了”的过程,而B强调的是饭“现在是硬的”的状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跑慢殆”“打完殆”“搞宝殆”————[动词or动词性词组+副词|形容词+“殆”]
一般为感叹句。此句式中副词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程度,如“跑慢殆”;形容词作句子中未
提及的主语或宾语的补语,如“搞宝殆”;“打完殆”则是一个有歧义的词组。 其否定式、疑问式同
“饭硬殆”的B形式。
例句:
●落雨殆!——下雨了!
●门送你擂烂殆!——门被你撞坏了!
●喊应你,留神莫把老子搞宝殆来!——告诉你,注意点,不要把我惹毛了!
4、“吾(ngü)坐殆写字/他覆(phuh)殆睡觉/她做死的望殆”————[主语+副词+动词+
“殆”+动词or动词性短语]
表示前一动作的状态,与前一动作一起作状语。后一动作为谓语。
例句:
●你立殆个里做么子哦?——你站在这儿干什么?
●伢子,莫靠殆壁上睡觉!——年轻人,不要靠在墙壁上睡觉!
●望殆我做么家?——看着我干什么?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5、“他不(得)来殆”“我不 (得)去殆”————[主语+“不(得)”+动词or动词性
短语+“殆”]
表示某行为不可能再进行。“得”字口语常省略。 类似:“莫(moh)……殆”。
例句:
●你莫去殆!——你不要去了!
●我今天不出去殆!——今天我不出门了!
在“打~”类词语中,一部分词语少用或趋于不用,即使不使用,这些词语还保留在老一辈人的
记忆中,尚没有消亡。如打卵司,指分数打一个零的。这类词语不多,它们或所代表的事物、现象过
于老旧,或已被新的词语取代(如“打卵司”被“打零分”取代),因而已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消失。
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表现在1.义项的增加。如打米:⑴舀米⑵比喻计算在内⑶比喻打主意;
打起发:⑴小偷小摸⑵占便宜。长沙方言新增加的义项多为比喻引申义。2.义项的减少。同一词语在
《楚辞研究》中的义项多于长沙话中的义项,义项减少了,也即消失了。如打鸟:普通打鸟之外,在
赌场如赌局已揭晓胜负,另自偷着加一注在胜的方面。(长沙话只有普通打鸟一义)。打更:⑴更夫击
柝巡更。⑵听“壁脚子”,凡是两夫妻睡觉有人去听的,叫作打更,也叫作听壁脚子。(长沙话只有义
项⑴无义项⑵),这一类为长沙话淘汰的义项多为陈旧过时的意义。⑶意义的变更。有些词语在《楚辞
研究》与《长沙方言词典》中释义不同,意义发生了变化。如打闹家穷。《楚辞研究》释义:湖南有一
些阔人家里,每到夏历腊月二十四日至正月十六止,天天打锣打鼓,表示庆祝新年。有受清净的人,
厌闻那种嘈杂声音就叫他们为‘打闹家穷’。《长沙方言词典》释义:家庭不和睦,打打闹闹,就会穷
下去。有些词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楚辞研究》时期的“打~”类词语现在长沙话不用
“打”字了,或换成了别的语素,词形发生了变化。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今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地理位置上,东接江西,北临川鄂,
南座两广,境内山丘起伏,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颇具特色
的水乡文化。人们日常生活经常与“水”打交道,因此,一批与“水”这个语素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
以湘方言的代表长沙话为例,次货,假货称为“水货”,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佬倌”,肤色也
叫做“水色”,在长沙,赞叹姑娘面色红润,就会说她“水色子真好”!这些词语推而广之,流传到湖
南各地。
方言与民俗关系密切,民俗必然在方言中有所表现,方言中的方音、词语尤其是禁忌语将民俗反
映得更为突出。湖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如湘东茶陵,因地居“茶
山之阴”炎帝神农氏崩葬于境内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国,楚地巫风盛行,一般人都相信
鬼神,与鬼神巫术有关的用语在今天依旧盛行。“见鬼”、“鬼寻哒”是人们口头惯用语,字面意思是活
人见到鬼,引申为不走运。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道地位崇高,人们认为是吉利的,
保佑子孙后代靠山稳当。湘语中有个词很常用,“化身子”,它来源于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佛具有“法
身”,“身”,“化身”三身。化身是指佛为超度解脱世间众生能随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变化为种
种身,也就是佛或菩萨暂时出现在人间形体。湘方言中的化身是指未成年而死亡者。例如,“他有个化
身子崽,一点都不听话”,“你这个小化身子,给我当心点”。当然,它常用在人们愤慨的情绪中。趋吉
避凶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湘方言的语音特征也会产生一些独特的禁忌语。过去人们不堪穷苦。就
会对死亡、贫穷等怀有畏惧心理。在湘北、湘中一带,因“芹”与“穷”音同,人们忌说穷,所以,
人们称“芹菜”为“富菜”。在今天的上年纪的人口中还能听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解
决,“芹菜”几乎又恢复了本名。
方言区的经济文化特色在语言中有充分体现。国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
以稻谷为主要农作物,以米饭为主食。过去,生产力不发达,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吃”成为湖南人
的关注焦点,今天的湖南,以长沙为代表,饮食文化依旧繁盛,在日常用词中即可看出人们的思维特
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一些日常现象都与“吃”相连,赴婚宴叫“呷喜酒”;青少年长身体需要各种营养叫“吃长饭”;
尝试某件事情叫“试味”;重复说某件事比喻为“炒现饭”;做事情轻易做,叫“喝蛋汤”;被人欺负叫
“被吃住”;受人欺负叫“下饭菜”;性格懦弱的人是“糯米坨”。这些常用词与湖南经济条件,生活习
惯相关,凸显了湖南人以“食”为天的文化心理。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959693a235279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