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期刊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国内外期刊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国内外期刊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作者:常迎春 周杰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8期

摘 要:期刊评价是推动期刊良性发展以及量化评价科研绩效和成果的重要方法,本文从

选刊原则、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国内外重要的期刊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让更多的机构

和读者了解目前国内外权威期刊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科学利用评价结果进行科技成

果和科研绩效的评估,同时推动我国期刊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期刊 核心期刊 期刊评价 文献计量学

国内外期刊检索及评价体系是伴随着布拉德福的核心期刊概念的提出及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得所需文献。本文从国内外几大重要期

刊评价体系的选刊原则和评价标准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让更多的机构和读者了解目前国

内外权威期刊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避免过分依赖某个评价结果进行科技成果和科研

绩效的评估。

1.国外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被广泛认知的期刊评价体系有美国科学情报究创办的“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

(SCI)”、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工程引文索引(EI)” 等。

1.1 科学引文索引(SCI)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1961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究(ISI)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它

是以引文为文献检索点而建立的展示文献之间内在联系的引文索引系统。SCI具有学科全面、

学术影响大、覆盖国家广泛等特点,因此被SCI收录的期刊和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或

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力。SCI在对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

学出版物及科学学科本身的评价都是最强有力的工具。邱均平,嵇丽认为“SCI本身提供的引

文计量的可操作性构成了SCI的评价机理。”[1]SCI被公认为是收录世界各国科学论文和综合

性工程技术论文的权威检索系统。

SCI选刊原则为:(1)出版的时效性:SCI收录的所有期刊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出版周期出

版。(2)编辑的规范性:SCI要求所收录的期刊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编辑惯例,即要有英文

标题、关键词、摘要、英文目录、作者、作者地址及编辑部与编委会名称及地址等。(3)是

否有同行评议。(4)国际化程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主要表现在国际作者、国际编委、国际

龙源期刊网

编辑上。(5)引文分析:被收录期刊可以利用SCI的影响因子等系列引文分析指标来衡量期

刊质量,未被收录的期刊可以通过SCI的引文数据分析其影响力来评价新刊的价值。(6)学

科范围:包含数、理、化、生、农、林、医等全部科学技术领域。

SCI选刊时主要依据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理论对引文数据进行统计,定量评价主要有三项

指标:“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

1.2 工程索引(Engineer Index EI)

EI是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收录信息来源于50多个国家的近20个语

种(英语约占90%)的5000余种期刊的技术论文和会议论文及少量的著作和科技报告。这些文

献涉及175个学科,几乎覆盖应用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2]。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

程文摘来源数据库。

EI选刊原则与标准主要包括(1)学科范围:EI选择期刊的首要标准是期刊论文涉及的学

科领域,其次是期刊的质量。选刊的学科重点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些领域正式出版的期刊全部

收录。其他学科领域的期刊只进行选择性收录[3]。(2)出版的规范性:EI收录的期刊必须具

有刊名、ISSN号、CODEN号、出版商名称、地址等信息。(3)论文格式:EI收录的论文在

标题、作者、作者单位信息上都有严格的规定。(4)同时出版的时效性、国际化程度也都是

EI选刊的重要原则。

EI同样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计算引文率等相关指标对所选期刊给出影响因子

[2]。

2.国内期刊评价方法介绍

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源于国外,我国对期刊评价的研究工作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

代。1987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以SCI、ISR、ISTP及EI为依据,对当时我国科技论文被

国外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自此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科技论文统计与评价工作的序幕。当

前,国内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下述几种。

2.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99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工

作,作为研究成果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总览》)于1992年正式出版,每四

年修订一次,现为第5版,即2008年版。《总览》的出版受到了北京大学科基金、原国家教

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目前,《总览》已被作为学术研究成果评

价、图书情报部门期刊采选、重要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的重要参考工具。

龙源期刊网

《总览》的选刊原则与标准为:(1)建立指标体系,以布氏定律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

计量统计筛选各学科核心期刊列表。(2)学科划分: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核心期刊表

进行学科划分,并考虑学科大小、学科期刊数量、期刊质量因素。(3)核心区数量确定原

则:《总览》曾对威尔金森公式、布鲁克斯公式等进行数学论证,跟据实际需要调整核心区期

刊数量。第五版选取的核心期刊数量为1980余种。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2008年第五版《总览》共采用九个评价指标[2]:被索量、被摘

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

比和Web下载量。在指标评价方法中,第一版采用了平均百分比综合评价法,从第二版开始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第五版在定量评价基础上,尤为重视专家评审力度。

2.2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95年正式出版了印刷版《中国科

学引文索引》,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文献引文检索系统的空白,是国内最早的引文类索引

工具。目前CSCI已被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指定查询库,自然

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指定查询库,自然基

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职称评审、成果申报、晋级考评指定查

询库[5]。

CSCI选刊原则与标准[6]:(1)理论依据:以布氏的文献集中与离散规律为理论依据。

(2)学科范围:CSCI学科覆盖了数、理、化、天、地、生、农、林、医和工程技术等领域,

同时侧重基础研究、理论性、学术性和前沿性的期刊收集。(3)编辑出版的规范性:所收录

期刊必须符合期刊著录规范。

CSCI也采用指标评价方法,主要指标是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辅助性评价指标有是否被

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是否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核心期刊、是否被国内主要专业

文献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等。CSCI在设计上全面参照了美国SCI的体制,学科覆盖广泛、重

视来源期刊的核心性和学术权威性,是国内同类产品中首屈一指的重要参考查询库。

2.3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南京大学以重大项目的方式研制的,1999年8月该课题又

被国家教育部列为重大项目,并获资助[7]。CSSCI的设计初衷是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人

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社会科学论文进行各种需求

的统计分析。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作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研究成果

评奖、科研项目立项、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龙源期刊网

CSSCI的选刊原则为:(1)CSSCI来源期刊的调整遵循“总量控制、动态管理、高进低

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兼顾地区、二级学科覆盖面”的原则[7]。(2)出版的规范性与时效性

来源期刊必须有CN号,按出版周期出版。(3)来源期刊数量:根据文献计量学的“二八率”

规律来控制,主要依据“学科期刊总数”、“人力资源数”、“发文数”三项指标做参数进行计算。

(4)来源刊学科划分:根据国家标准GB/T13745-92设23个学科类别 [8]。

CSSCI来源期刊遴选标准依据期刊的“他引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两项指标,指标权重

分别为0.8和0.2[8]。对期刊2006-2008年的他引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两指标进行归一化处

理,再乘以对应的指标权重得出期刊的综合指标值。

2.4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CSTPCD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与万方数据公司在历年开展科技论

文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分为论文统计和引

文分析两大部分。CSTPCD的数据来源于我国1989 年以来出版的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其收

录学科范围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

CSTPCD选刊原则与标准[9]包括:(1)期刊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重点收录国家级学

术期刊、各学会会刊、中科院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学报以及地方级优秀的学术研究期刊。(2)

编辑的规范性:符合期刊著录规范,如必须有统一的CN号,完整的书目信息等。(3)编委会

的权威性:来源刊应具有全国范围内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对刊载论文进行严格的审查。

(4)出版的时效性:来源刊必须执行严格的出版周期。(5)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情

况:如被SCIE、EI、CA、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国文摘杂志等收录情况。

CSTPCD采用的定量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例、论

文作者地区分布数等

3.国内外期刊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国内外期刊选刊原则和评价体系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期刊评价筛选系统均是以文献

计量学为基础,通过对布拉福德的文献分散集中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在各自的评价目的、选刊

原则及评价标准的框架下对来源刊进行筛选与评价,因此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3.1 评价目的

从评价目的上来看,SCI和EI着眼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的重要期刊,因此被SCI

和EI收录的期刊和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或论文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但对于中国

来说,SCI和EI收录中国的期刊必定有限,也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期刊由于语言或编

辑出版规范性的不同而未被收录,因此,国外的评价体系不可能完全适合中国。那么,面临着

龙源期刊网

中国日益发展的期刊出版的繁荣和期刊评价的迫切需要,中国在国外的成熟理论与成熟的评价

体系的导引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如《总览》、CSCI、CSSCI、CSTPCD

等。这几大评价体系均以收录和评价全中国的各学科、各区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为目的。

3.2 选刊原则和标准

从选刊原则和标准上看,国外的评价体系更注重期刊内容、编辑出版质量和期刊国际化程

度。比如SCI和EI都要求所收录的论文要有英文标题、摘要、作者等信息,期刊的国际化程

度要求所收录的期刊要有国际化的作者、国际化的编委及国际评审专家等。而国内的期刊评价

比较注重收录的学科范围的划分、收录期刊数量的确定和是否被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除

了这几点也包括期刊编辑出版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如是否有统一的CN号等。

3.3 评价的指标选取

从评价的指标选取上看,国外的期刊定量评价指标以“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

年指标”为主要指标。而国内是在分析中国论文及引文的特点的基础上以“被引频次”、“影响因

子”、“即年指标”、“它引影响因子”、“被摘率”、“基金论文比”、“是否被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

收录”等指标来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的。其中“它引影响因子”的采用是因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自引

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有些过度,甚至超过了50%。“基金论文比”指标表明了受基金支持的论

文或期刊越多,其研究成果越有权威性,学术价值与利用价值也就越高。“是否被国外重要检

索系统收录”表明了该刊或论文越具有国际影响力,代表国际研究的水准,而“是否被国内重要

检索系统收录”表明了该刊或论文被国内科技人员的认可和利用程度。如果某刊或论文被更多

的国外重要系统收录,而国内没有收录,一方面说明它可能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还没有相应

的研究团体,要密切关注;也可能说明它不适合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摒弃。

4.结束语

国内外期刊评价体系的创建初衷都是为进行科研绩效和成果评价的活动提供可量化的评价

工具。但期刊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的引用也是一个复杂行为,因此任何一个期刊

评价体系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不能把评价结果绝对化,更不应该在评价结果的利用上存

在过分依赖的偏向。要使期刊评价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国外的期刊评价理论和

评价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我国的期刊评价体系,正确引导评价结果的利用,

这才是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 24(4)

龙源期刊网

[2]潘艳丽,崔蒙,刘保延,范为宇,柳长华.国内外期刊评价检索体系的选刊原则与评价标准[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3)

[3]黄格省,杨英,王景政,贾刚治,赵丰砂.EI选刊原则及现状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5,1

[4]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0(5)

[5]李芮.两大引文索引在我国学术评价中的作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 12(4)

[6]金碧辉,汪冰.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研建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1) [7]中

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纪要[EB/OL].[2011-5-5]./p-

[8]CSSCI(2010-2011)来源期刊遴选原则与方法[EB/OL].[2011-5-

5]./news_ Articleid=71

[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选刊标准及

申请程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934048a234761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