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发(作者:)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四篇课文,都具有
“民俗文化”元素。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
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
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贺敬之的《回延安》
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
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
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
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
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
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
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
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
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
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
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口语交际“应
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
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
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
1.社戏
2.回延安
阅读
3
2
2
1
3.安塞腰鼓
4.灯笼
的热爱。
2. 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
写作
学习仿写
2
多种表达方式的。
3. 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
训练语感。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
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
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
口语
交际
应对
1
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5. 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
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6. 引导学生了解应对,指导学生通过具体
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
方法。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490960a225931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