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
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概述
摘要:在语言学习中, 常见“语言对比”和“语言比较”之类的说法,
那么,“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与“比较语言学
(Comparative Linguistics)”这两个语言学学科之间,有何区别?结合
这两个学科的定义,来说明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区别。作者指
出,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的重大差异,现实条件的限制,更适合
进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并将其用于指导外语教学。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对比;比较;外语教学
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均着重
于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研究,并对其他有关领域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弄清楚这两个语言学学科之间的区别,明确以后的研
究方向,并将其应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对语言学习者至关重要。近年
来国内外关于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
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拉多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引发了当时人们对比较语言学的关
注。美国学者詹姆斯(Carl James) 的《对比分析》,德籍英国学者哈特
曼(Reinhard R.K.Hartmann)的《对比篇章学》和波兰学者菲齐亚克
(Jacek Fisiak)主编的《对比语言学的理论问题》这3部著作从不同层
面突破了原先的“对比分析” 的狭隘视野,为新生的对比语言学开拓
了广阔的天地[1]。在国内,吕叔湘先生于1977年作的《通过对比
研究语法》报告,让对比语言学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国内许多学者
在这方面都颇有研究。许余龙1992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发表了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和分类》,2010年在外语教学期刊上发表了《语
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试论语言对比的理论源泉和目的》。潘文
国的《换一种眼光如何? 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和潘文国、
谭慧敏共同出版的新著《对比语言学: 历史与哲学思考》也有效地推
进了国内对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进程。
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在19世纪得以丰富和发展。这门学科
不仅为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建立和研究。早期比较研究者注重将梵文与其他印
欧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比如,弗朗兹·葆朴(F. Bopp)1816年发表的《论
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拉丁、波斯和日耳曼语的比较》,以及后
来本菲(Benfey) 回顾19世纪前半叶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学史和
德国的东方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中叶最有影响、最具历史意义
的人物,也许要算施莱歇尔(Schleicher)。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印度日耳
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2]。在国内的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有廖东平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地域语言学——国外研究简况》;李延瑞的《二
十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现状》;聂志平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分
期辨 》等等。
1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对比语言学原称为“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简称CA),
它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
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
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3]。比较语言学,又名历史比较语言
学,它通过科学的比较方法,对有关的各种语言进行历时的比较研究,
以便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利用这
门学科,不仅可以知晓相关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可以确定它们
之间在结构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以便找出它们的共同母语,或者明白
各种语言自身的特点。19世纪70年代前,历史理论语言学的理论框
架与语言的谱系树理论有关:语言分化之初,有一个共同的原始语(母
语),在不断的语言分化过程中,语言按同化的方式分化为目前世上
多种多样化的语言或方言,而实际上语言在演变过程中,不仅分化也
会统一,语言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詹姆斯在其《对比分析》一书中对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这两
者之间的区别作了清楚地描述:对比分析不关心分类,而是如同其名
称所暗示的,更关心的是语言间的异而不是同。比较语言学认为尽管
各种语言均有其个性,但所有语言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点使人们可以对
它们进行比较并分成各种类型[1]。
王宗炎是这样区别对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对比语言学不
同于比较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
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
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
在这里,詹姆斯和王宗炎均对 “比较”和“对比” 进行了严格的区
分,明确了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之间的界线。
总体说来,可以用表1简略地概括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不
同:
2两者与外语教学的联系
2.1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联系
外语教学是对比语言学产生的动力之一。两者相辅相成,外语教
学的实际需要促进了对比语言学产生的必要性, 反之对比语言学的
研究成果又可以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张会森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曾有
过全面系统的阐述。他认为,语言学与其它许多学科一样分为理论语
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那么同样,对比语言学也包括理论对比语言学和
应用对比语言学这两个方面。 他曾说“对比语言学的应用价值首先在
于它有助于外语教学和对外语言教学(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言之,有
助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4]。 根据“语言转移说”,对比语言学
可以对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学习者在学
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会无意识地将母语和第二语言对比,以希
望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通过母语这座桥梁来建立第二语言的学习
概念,快速扫除语言障碍,这对外语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比较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联系
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常常只停留在共时层面
上,要求学生特别记忆一些不规则形式或固定用法。然而这些所谓的
不规则形式或固定用法实际上是由历史语言演变而来的。语法的历史
部分是我们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外语语法教学的必要参照物。Wilkins
认为语言学的教学成果对外语教学意义深远,它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
重要的见解,启示或是直接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
自己所学语言历史演变过程和系统地知道整个语言结构体系,从而避
免因死记硬背产生的一知半解现象,有效促进外语教学[5]。
3结语
语言学上的“对比”是借用对比的方法来 “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
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然而“比较”讲述的是作为
不同语系的语言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各语系的特质和它们之间的内
在联系,来建立某种谱系关系。简而言之,“对比”有同有异,趋于求
异,而“比较”有同有异,更趋于求同。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尤其是语言学方向的研究者,在对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有基本的
认知后,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今后应该着重于从事对比语言
学的研究而非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只有把这个大方向确定了,我们才
不至于在语言学这条路上走进了“死胡同”。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学者对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针
对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进行的。对英语教学来说,英汉对比理论能
使语言教师更加精确、全面地了解其所教语言的内部体系和外部生存
环境,为教学提供适当的理论依据;帮助语言教师预见教学的重点、
难点及母语的干涉程度,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提供
理论依据和实际的解决办法。其还可以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探求语言
学习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总结学习规律,从而使语言学习由被动模仿
转到主动研习的轨道。所以如果我们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意愿,我
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应多采用英汉对比理论。
但英汉对比研究中的“两张皮”现象应值得我们重视。吕叔湘先生
关于”两张皮”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存在于我国汉语界和外语界的不
正常状况。那就是说,汉语学习者不懂外语或对外语研究漠不关心,
他们对母语的研究未能在普通语言学的指导下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中
进行。同样外语学习者也不太关注汉语的研究,他们在学习外语的过
程中忽视了自身汉语水平的提升。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语言教学
和研究质量的提高,也成为我国语言研究走向世界的瓶颈。所以目前
我们这些研究生初学者们要做的就是从自我做起,从早就起,通过看
中英文杂志、报纸、书籍,经常做中英文互译,加大中英文阅读量等
方式不断提高自己中英文水平,加强自己中英文应用能力。只有这样,
我们在从事相关研究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我也
深切地希望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有所改善,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
都够硬”。
通过英汉对比研究,大力促进英汉两界双方的合作,消除两种语
言之间的障碍,这是我们所乐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有
长远发展,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才能赶超世界水平,与国际学术界才能
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潘文国.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J].中国外语, 2006(6): 14-19.
[2] 郑述谱.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对比语言学[J].外语学刊,
2005(4): 49-53.
[3]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J].上海外国语学报,
1992(4): 12-17.
[4]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上卷)[M].上海: 上海教育出
版社, 2004.
[5] 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440495a224944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