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
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展示中心
——一次与山水作答的城市微更新
Chongqing Big Data Intelligent Exhibition Center
:
A Urban Micro-renewal
郭桐江 刘杨 刘一博 艾骏男
GUO Tongjiang
,
LIU Yang
,
LIU Yibo
,
AI Junnan
重庆市设计院
中图分类号:TU242.5;TU986.2
文献标识码:A
1 通往星汇两江
2 原有天桥
3 高科体育中心
1
4 大数据展厅
5 增设天桥
6 步行系统穿入海王星
2
7 柏林公园
4
6
7
5
3
1 照母山区域步行体系建构
摘 要
我们一直坚信“参与性、开放性、延续性”是城市公
共空间的重要要素,具备自然基底的滨水空间更加能
为公众提供游览和逗留的开放场所,更是承载城市公
共游憩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本项目中,设计师以改
善场所的空间趣味性为核心目标,努力提升项目对市
民的吸引力。以建筑“轻干预”与景观“重参与”为
准则,通过建筑功能的新定义、景观环境的新塑造、
漫游路径的新梳理,让场所变得更易于到达和停留,
更具公共性、开放性、自然延续性,为使用者提供更
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最终使这片曾被遗忘的公园滨水
区的活力再生。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建筑 “轻干预”;景观“重参与”;步
行漫游系统;近自然;参与性;亲水性;可达性
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展示中心是一个旧建筑改造
及景观公园提档项目,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两江幸
福广场,地处照母山科技新城的核心位置。
1990年,江北国际机场通航,重庆向北拉开
序幕。2000年,重庆北部新区设立。2010年,两
江新区获批成立,重庆北部在城市建设、产业聚集
方面成为了重庆的领头雁。而照母山科技新城,从
十五年前在重庆人心目中的“有点远,没配套”,
早已蜕变成为科技公司扎堆、轨道线便捷、毗邻照
母山森林公园、到达市中心快捷、周围品质住区林
立的重要商务街区。
项目用地位于照母山科技新城中央的幸福广
场南侧,正好在方尖碑的下部,毗邻柏林公园,看
山面水。建筑原为一家停业数年的饭店,为迎接
2018年8月下旬在重庆召开的智博会,展厅项目选
址于此。基于紧迫的开放时间要求,业主选择了对
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的方式,以节约工期。本项目从
开始设计到开放,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在设计师眼中,本项目除了肩负着作为智博会
分会场的重任之外,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城市微更
新的机会。设计中将建筑“轻干预”和景观“重参
与”相结合,借由展示中心项目的实施,我们希望
对幸福广场片区进行一次针灸式的场所改造,注入
新的活力,吸引周边市民及白领主动前往,令这片
广场及公园重新恢复人气,使商务区具有更丰富的
工作、生活体验。
Abstract
We believe that "Participation, openness and contin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public space in urban areas, and the waterfront
space with natural features is not only a space for visiting and staying, but
also a main place for public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urban context. In this
project which is an opportunity for urban micro-renewal, designers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est of the site as the core goal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for citizens. As a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ight
interven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heavy Participation" of landscape,
by the renewal of architectural function and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sorting out the roam path system, the site become more accessible
place tha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visitors getting close to the nature
environment. After the renewal, this forgotten waterfront park gets
a second life and become a public open space with more publicness,
openness and natural continuity, which provides a better urban life
experience than before.
Keywords
urban micro-renewal
;
the "light intervention" of architecture
;
the
"heavy participation" of landscape
;
roam path system
;
close to the
nature environment
;
Participatory
;
hydrophily
;
accessibility
1 照母山漫游体系
和国内很多写字楼区一样,照母山科技新城商
务楼宇密集但是生活体验单一,虽然写字楼群围绕
着一个大型硬质广场及柏林公园,但到达性较弱,
公园绿化未被充分利用,非常可惜。而在本项目之
前,我们就一直在为政府背景的平台开发公司提供
设计咨询,希望在本片区打造更完备的步行体系甚
至空中游廊体系,更高效地连通被星光大道隔断的
写字楼群东西两区。
本项目的实施成为了我们正在思考的系统工程
中的一环。我们希望将本项目融入片区步行漫游系
统之中,将其打造为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打通脉
络的同时实现区域更充分的串联。在更微观的层面
上,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道改善与联系环湖的东西步
行路径形成闭环,并与东北角的地铁站口对接,吸
引更多的漫步人群。
2 场地现状
要实现设计目标,我们首先对项目进行了场
地类型的转换。场地原貌为较为私密的餐饮外摆空
间,荒废已久、树木茂密,市民视线所及之处非常
消极,这与我们预设的场所感更具公共性的目标相
左,因此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植被移除,将场地的沿
湖界面重新展现出来,增强了开放性,改善了其原
有的可达性差、通透性差的缺陷,让游览者尽享湖
光山色。
AT 2019 / 03
83
2
1 入口广场
2 主标识
3 主入口台阶
4 景观栈桥
5 现状游步道
6 栈桥
7 景观草坪
8 无障碍栈桥
1
9 湿地花卉
10 退台式台地
11 户外公共平台
12 滨水小剧场
13 亲水台地
14 空调外机区
15 次入口
16 观景台
17 竹林区
18 轨道站出口
19 现状变电箱
20 湿地净化景观
21 叠水瀑布
22 现状林地
23 现状车行道
24 方尖碑
25 商业外摆区
3
23
22
5
20
4
21
6
2
3
7
11
8
10
12
13
20
22
9
23
25
14
16
17
2415
18
业主: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幸福广场
建筑设计:重庆市设计院第一建筑设计院
建筑设计团队:郭桐江、刘一博、陈竞、刘文君
景观设计:重庆市设计院环境艺术设计院
景观设计团队:刘杨、艾骏男、黄双斌、毛雯、赵晶、任艾卿、
欧阳彩虹、龙智杰、郑欣
施工单位:重庆陆中海岸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总用地面积:12 506m
2
建筑面积:5 200m
2
设计时间:2018.01
建成时间:2018.09
摄影:三棱镜建筑空间摄影
17
19
84
AT 2019 / 03
4
石材石材格栅透明灯带
金属拉丝铝板
拆除、新建
金属拉透明灯带背
丝铝板灯带
格栅
设铝板
外罩外罩保留、修补
深灰色超白金属拉玻璃玻深灰色玻深灰色
竖挺玻璃丝铝板栏杆璃竖挺璃竖挺
5
2 核心区域全景
5 立面材质转换
3 总平面图
6 室外交通体系分析
4 展厅前区
7 建筑主要出入口交通分析
1
2
3
10
4
5
6
9
7
8
1通往水星
5 室外平台休憩9两江幸福广场地铁站6
2 通往星汇两江
6 游览滨水绿地10游览两江幸福广场
3 看展或穿过边廊
7 平台观景
4 观景
8 通过柏林公园或海王星
主入口弧形坡道次出口弧形坡道东侧景观坡道
7
3 建筑立面改造“轻干预”
在建筑的外立面整治工程中,一方面迫于工期
的压力,一方面出于整体风貌协调的考虑,我们确
立了“轻干预”的设计原则,对现状立面进行分类
处理,并不全盘大动干戈,而是局部改造立面,压
缩工程量。
经过细致的实地踏勘,对于个别风貌突兀破
旧的立面予以拆除,换以与风貌色彩协调的竖
向金属格栅;对于较统一的立面元素,采用“外
罩”玻璃体的方式进行风貌转换;对于干挂石材
的立面部分进行了保留,并补齐外墙凹凸缺口,提
升立面整体感。
AT 2019 / 03
85
8
9
86
AT 2019 / 03
8 展厅次入口
9 展厅玻璃幕墙
10 室内步行廊道
11 主展厅室内
10
4 建筑功能布局
整个项目的总室内面积为5 200m
2
,其中作为
主展厅的部分为1 800m
2
,临近西侧入口广场,位
于第二层,其下部的一层空间面积约800m
2
,设置
为管理公司办公用房。而与主展厅相邻的东侧二层
区域室内面积约1 100m
2
,在后续被设计为创客空
间“MK SPACE”,其下部一层的1 480m
2
被设为
企业展区,该区域通过一部后加的自动扶梯与主展
厅相连。
5 景观“重参与”
景观以“重参与”为设计原则,以项目主题
“大数据”为概念元素,提取大数据传输的“点
+线”的模式,通过对图形的关键元素提取、设
计演绎,结合场地地形和功能布局,形成特有的
景观形式。
11
AT 2019 / 03
87
以原有的景观资源为依托,通过对临湖场地的
整治,利用“近自然”的设计手法,增设滨水休闲
场地,加强陆地与水体之间的亲水关系。根据大数
据展厅的整体游览需求,结合建筑出入口重新设计
交通流线、人行动线,与建筑内部的展览游线相整
合,划分室外场地的景观功能属性,加强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亲水关系,打造多层次的立体景观。
5.1 游廊串联体系
为了实现片区步行体系升级,我们在场地中置
入了三个新的交通体,通过坡道连接室内建筑与滨
水景观区,并打通了场地的东西步行脉络,形成了
贯穿整个场地的游览主线。同时,沿途创造了一系
列游览节点,如外挑观景台及向市民开放的室内观
景外廊,营造丰富多变的步行体验。
5.2 主入口展示区
功能上将原有主入口广场拓宽,满足人流集
散、车辆回车及临时停车功能,同时增设主入口
Logo,提升整体迎宾氛围。
景观塑造上,修复原有叠瀑,形成动态景观,
丰富游览时的视听感受,同时具有曝氧净化水体的
功能。结合紧邻的无障碍景观桥,在此处形成整个
场地的景观眺望点。紧邻建筑幕墙的场地以草坪、
石材铺装、玻璃栏杆的简洁方式布置,重在突出建
筑外立面幕墙的整体感和序列感,夜晚在幕墙灯光
的映射下,整个场地显得干净通透。放置于草坪上
的景观置石小品采用石材质感透光PE材料,白天
可以作为景观坐凳,夜晚则是独特造型的景观灯。
5.3 滨水休憩区
功能上,在满足场地内土方平衡的前提下,梳
理滨水区域的原有地形和植被,将临近湖面区域原
本难以亲水的景观布局做适当改造,并在此基础上
打造亲水小广场,通过缓坡草坪入水的形式,形成
水生植物生态驳岸。
整体交通上,采用无障碍景观桥和退台式生态
草阶的设计手法,将高差较大的区域联动起来,构
筑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场地。
12 主入口广场Logo
13 主入口平台及景观桥
14 展厅前区夜景灯光
15 景观桥(连接展厅室内外和柏林公园)
16 展厅前区景观航拍
17 滨水休憩区
18 步行游览动线串联各景观节点
19 处于不同标高的步行交通
88
AT 2019 / 03
12
13
14
16
1517
一层交通
亲水交通
二层交通
1819
AT 2019 / 03
89
20
90
AT 2019 / 03
20 利用草阶解决高差及步行交通
21 跨越湿地植被的景观桥
21
生态草阶不仅能完善步行交通功能,还能结合
亲水小广场形成集亲水、观景、休闲、演艺活动为
一体的湖滨露天小剧场坐区,功能更加灵活自由。
在形式上加强了场地的景观完整性,同时也呼应了
设计构思中所提取的大数据景观元素。
为营造舒适丰富的游览路径,我们在原场地中
置入了三个无障碍交通体和一个景观交通体,通过
交通体景观桥来连接建筑室内展厅与室外场地和周
边地块,打通场地的步行脉络,形成整个场地的游
览主线。采用无障碍通道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使
用需求,同时解决展厅的设备运输问题。
5.4 户外休憩区
通过景观台阶串联一、二层商业,结合展厅的
功能需求,在展厅南区屋面设置户外咖啡座,同时
考虑到现有屋面有限的荷载,利用可移动式花箱,
合理分隔屋面的休憩空间。
6 工程难点
本项目规模虽小,但多专业协作的难度却非常
高,由于时间非常紧迫,项目采用设计总承包的方
式,由建筑师协调总控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幕墙
深化设计、照明设计、消防设计等各分包设计团队
的工作,同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室内设计和展
陈设计团队也在稍后同步进场开始设计。
由于复杂的地形原因,建筑南面邻水,其余
三面均有高差,而且由于是旧建筑改造项目,大型
施工设备难以到达低区,为施工组织造成了极大难
度,所幸项目最后仍然按时完成,如期开放。
7 结语
我们认为,城市微更新的意义在于通过适度的
设计干预,充分保留城市记忆,避免全拆全建,让
市民所熟悉的城市片段蜕变成环境更优美、体验更
丰富的场所。城市微更新,需要设计师秉持一种
可延续的设计立场。城市微更新展现了对城市历
史的尊重,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比新建项目更多的
限制以及完全未知的工程难点,“见招拆招,避免
大动干戈”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常态。但是,我们
也认为,设计师应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坚守为使
用者提供更好的体验的一片初心,努力做出尝试。
如今,周边市民逐渐发现了这个散步的新去
处,临湖休憩的人群正慢慢地多起来,人们越来越
喜爱这片居于城市中的山水风景。
郭桐江
重庆市设计院第一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室主任。
刘杨
重庆市设计院环境艺术设计院副院长。
刘一博
重庆市设计院第一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室建筑师。
艾骏男
重庆市设计院环境艺术设计院三所主创设计师。
AT 2019 / 03
9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006070a216520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