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
word分隔符使用方法技巧
2.分栏符
分栏符同样也有四个选项。如果希望在不同的页选用不同的分栏进行排版,则在单击“分
栏符”后再选择“下一页”;如果要在同一页的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栏数,那么应再选择“连
续”,然后打开“格式”菜单单击“分栏”命令选定栏数即可。我们可以在一页中将标题设
为一栏,将其下的正文文字设置为两栏。同样,“偶数页/奇数页”的设置分别表示此种分栏
设置将在偶数页/奇数页中生效。注意,如果直接选择“分栏符”选项,则在多栏情况下,可
以强行中止其中一栏,将文章内容转到下一栏的开始继续排版。
好了,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分隔符的使用方法。希望它能在你对长文档进行排版和进行
特殊格式的排版时有所帮助。
第二节 使用分页符
想把标题放在页首处或是将表格完整地放在一页上,敲回车,加几个空行的方法虽然可
行,但这样做,在调整前面的内容时,只要有行数的变化,原来的排版就全变了,还需要再
把整个文档调整一次。其实,只要在分页的地方插入一个分页符就可以了。
在Word中输入文本时,Word会按照页面设置中的参数使文字填满一行时自动换行,填
满一页后自动分页,这叫做自动分页,而分页符则可以使文档从插入 分页符的位置强制分页。
若要把两段分开在两页显示时,把光标定位到第一段的后面,打开“插入”菜单,单击
“分隔符”命令,打开“分隔符”对话框,选择“分页符”,单击“确定”按钮,在这里就
插入了一个分页符,这两段就分在两页显示了(图3)。
要是又不想把这些内容分页显示,把插入的分页符删除就可以了。默认的情况下分页符
是不显示的,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显示/隐藏编辑标记”按钮(图4),在插入分页符的
地方就出现了一个分页符标记,用鼠标在这一行上单击,光标就定位到了分页符的前面,按
一下Delete键,分页符就被删除了。
图3
图4
其实分页符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字符,可以选取、移动、复制和粘贴。不过一般很少这
么用,因为插入分页符有一个很方便的快捷键:Ctrl+回车。分页符插入以后会自动占据一行,
可以很方便地找到。
第三节 使用换行符
使用换行符
分页符只是分隔符的一种,这个和分段有一些区别:拿这个标题来说,通常为了排版的
需要会给标题设置一个比较大的段后间距,如果不使用换行符,而把这个标题分成两段的话,
就要重新设置段落的格式,而换行符则只是把东西放到了另外的一行中,并没有分段,行与
行之间还是只有行距在起作用,这样就不用再设置段落格式了。换行符主要是在那种要换行
但又不想分段的地方使用。
换行符的插入:打开“插入”菜单,单击“分隔符”命令,打开“分隔符”对话框,选
择“换行符”,单击“确定”按钮,就在光标所在的地方插入了一个换行符(图3)。
第四节 使用分节符
使用分节符
分节符的使用:有时候会在文档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页面设置,若希望将一部分内容
变成分栏格式的排版,可以选择这些部分的内容,使用分栏的方法来将它们分栏,但也可以
用插入分节符的方法来实现,将光标定位到这些内容的前面,打开“插入”菜单,单击“分
隔符”命令,打开“分隔符”对话框,选择“分节符类型(连续)”,单击“确定”按钮,
在这里插入一个连续的分节符,在后面也插入一个连续的分节符,将光标定位在引文中,打
开“格式”菜单,单击“分栏”命令,打开“分栏”对话框,选择“两栏”,将“应用范围”
选择为“本节”,单击“确定”按钮,现在这篇文档就按我们的要求排版了。
实际上前面说的许多操作都可以用分节的方式来设置作用区域的,如页面边框、页面的
边距设置、纸张、纸型、版式等等。
三种分隔符的区别(在普通视图中可见):
1.分页符:是插入文档中的表明一页结束而另一页开始的格式符号。“自动分页”和“手动
分页”的区别是一条贯穿页面的虚线上有无“分页符”字样(后者有);
2.分节符:为在一节中设置相对独立的格式页插入的标记。
①下一页:光标当前位置后的全部内容移到下一页面上;
②连续:光标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将新的设置安排,但其内容不转到下一页,而是从当前空
白处开始。单栏文档同分段符;多栏文档,可保证分节符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按多栏方式正确
排版;
③偶数页/奇数页:光标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将会转换到下一个偶数页/奇数页上,Word会
自动在偶数页/奇数页之间空出一页。
3.分栏符:分栏是一种文档的页面格式,将文字分栏排列。
在“分隔符”对话框中如何选择:
⑴. 若在不同页中选用不同的分栏排版,则单击“分栏符”选择“下一页”;
⑵. 若在同一页中设置不同的栏数,则应选择“连续”,然后打开“格式”菜单,单击“分
栏”命令,选择相应栏数即可;
⑶. 偶数页/奇数页:分别表示此种分栏设置在“偶数页/奇数页”中生效。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970345a215816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