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60928_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探索与实践

211160928_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探索与实践


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

I

互联网+技术

nternet Technology

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探索与实践

文|张国鹏 卜寅 孙宏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家庭宽带的重要性、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日益显现,已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推动第三产业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江苏联通为提升用户

的体验感知,进行了大规模的千兆网络升级改造。本文针对目前江苏联通移动网络用户的服务质量实际情况,深入分

析了移动网络用户的需求,精准识别关键问题,利用高精度定位技术,对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得识别移网用户

的常驻地点,压实属地营业厅责任,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作出探讨。

关键词:移网;用户满意度;高精度定位技术

一、当前移动通信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面临问

题分析

家庭家宽(简称宽带)市场是运营商重要的收入来

源,江苏联通为提升用户的体验感知,进行了大规模的

千兆网络升级改造。传统的面向家宽市场的营销,主要

是通过投放媒体广告、营业厅直销、重点区域地推等广

撒网模式进行,成本高、效果差。当前,在室内位置中

使用的位置定位技术存在着总覆盖面很窄、配置费用比

较高等诸多问题。如何改善定位准确率,使室内和户外

的空间位置保持无缝连接,是目前我国在进行高精密的

位置测量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通过

数字化手段,精准识别移网用户的常驻地点,压实属地

营业厅责任,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是日常营销

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业界主流一般用逻辑小区做定

位,精度500m×500m,仅能支撑无差别外呼,无法有

效根据千兆社区分布进行精准融合套餐推荐;也有部分

厂家通过MR定位识别常驻用户,由于室内无MDT,

5G无MDT,定位精度不足,导致外呼成功率很低且用

户满意度低。本文创新课题的核心能力是移动网络用户

常驻地识别,项目组创造性引入第三方终端数据,与

MR数据、信令数据相结合,在AI能力的加持下,极大

丰富了网络特征库,降低特征库空洞比例50%。同时通

过常驻用户纠偏算法、室内外区分算法、建筑物匹配等

多维定位算法,构筑核心精准定位能力,最大化提升全

量普通MR的定位精度,定位精度达到73.4m。对比之

下,业界单纯依赖MDT数据进行指纹匹配的定位精度

仅300m左右。

二、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探索

(一)MR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

定位技术分类

App定位法:对S1-U口信令进行分析,获得了用

户的定位。这种算法需要在户外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

大部分App的经纬方向加密,不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46

的样品点数有限。

TA+AOA定位:利用TA可以估算出基站与用户端

的距离,然后利用AOA的数据获取该终端的大概的定

位。这种方法在建筑密集的地方,准确率一般在100-

200m左右。

三角定位:基于MR场强度和工参数的信息,采用

基于最大相邻区域和最大相邻区域的三角、多边形的方

法,求出中心点,通过场强度的权重漂移,得到定位结果。

但是利用该方法很容易由于邻区信息不完整、精度不高,

造成不准确的定位精度。

基于指纹库的定位:该方法也叫特征匹配方法,源

于数据库定位,该方法要求预先建立指纹数据库,用以

存储离散的信号强度和位置的坐标。可以利用多路径的

特征信息,将其与数据库中的指纹相结合进行定位,从

而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识别出不同的室内

和户外使用者,从而达到室内分层覆盖评估和业务定位。

定位算法实施

利用网络测量、网络结构和用户行为对网络中的通

话用户进行粗略和快速定位,依据用户与网络中基站的

连接状态来构造多维方程组,通过联立求解获取初始定

位结果,并依据用户行为的关联分析,对初始定位结果

进行校正,得到最终定位结果。其中包含基于RTT时延

的定位能力和基于WCCL(WeightedCentroidCorrectionLo

calization)的快速定位能力。基于RTT时延的定位能力,

又称为“三角定位能力”,如图1所示。基于终端测量

的TOA值,分别计算测量MR与周边基站的位置关系,

求解方程组后可粗略获得终端位置。该方法是一种通过

加权的拓扑质心来进行位置计算的快速、低成本的定位

方法,主要使用MR中测量的多个小区构造多边形获取

质心,并使用MR接收到的小区信号强度作为加权因子

进行质心修正。应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城区(平均站

间距在800米以内)进行初始网络评估,过以上两种定

位能力,可实现定位精度达到100-150m。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

互联网+技术

nternet Technology

图1 三角定位原理

(二)MDT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

3GPP在R10版本中提出了一种路测运营成本的解

决方案,即MDT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UE采集信号

强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数据。之后R11-R14版本对

MDT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中MDT将被冻结的R16中

作为5G的大容量的数据收集模式,并在将来实现5G

网络的全面覆盖。这一部分简单地阐述了MDT的工作

机制、应用场景以及MDT技术在5G中的演变。

工作机制

图2 MDT框架

在图2中显示了MDT的架构。图中OAM(Opera

tion,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是指操作、管理和

维护系统,该系统负责MDT数据收集的启动和控制;

TCE(TraceCollectionEntity),是一种用于MDT的追踪

收集实体,也就是MDT服务器;LTE是指移动管理节

点(MobilityManagementEntity,MME),其主要职责是对

信号进行处理;RAN是无线电接入网络。从图2可以

看出,OAM确定MDT组态的参数,并且向RAN中的

RunnodeB(eNB)传输该数据;eNB在收到MDT组态后,

将其转发至UE,启动MDT的作用;在完成有关的测定

之后,UE将该测量的结果汇报给eNB;eNB向TCE传

送该数据以供进一步的研究。在MDT的测量模式中,

UE首先将其保存到当地,然后再提交测试数据,这个

处理通常是在UE在闲置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对MDT

进行测量,必须具有比UE接收器灵敏度更高的信号电

平。当一个信号等级降低到某个程度,UE就会被诊断

为进入“覆盖洞”。利用对测量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

解析,操作员能够探测到覆盖洞的所在,从而为改善覆

盖率提供了一些线索。

应用方向

MDT技术以用户的地理位置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网

络的实际状况,使网优技术人员免去了大量的测试和数

据的工作,节约了大量的人工和资源,它的主要用途是:

解决顾客投诉。通过采用信令的MDT测量技术对

某一特定UE测量数据进行收集,可以对其进行实时检

测,并对其进行及时准确地检测和及时处理。

采集全网覆盖数据。通过MDT技术可以做到24小

时连续地进行,对全网覆盖区域进行历遍,可以在全网

范围中应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路测技术在这一领

域的缺陷,为整个系统的规划与最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越区覆盖问题。通过对MDT测试结果中UE的定

位和接收信号的强弱进行分析,确定小区覆盖情况在计

划的范围内,进而进行有目标地调节,并在一定程度上

控制了小区的覆盖面,减少了网络中的越区覆盖点和导

频源的比率。

发现上下行不平衡问题。MDT测量报告能为LTE

接入时的传输能力裕度,得到用户端的实际上行情况。

通过对用户所在的无线环境进行评价,优化网络和天馈

系统的参数,从而解决上下行不平衡问题。

三、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实践分析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第三方终端数据,丰富传统的网

络特征库,通过随机森林匹配、室内外区分、建筑物匹

配等的多维定位算法,构筑核心精准定位能力,定位精

度达到73.4m。该技术基于核心精准定位能力,构建常

驻用户纠偏算法,结合进行现场数据调优验证,输出社

区级常驻用户清单,实现80%社区常驻用户查准率。

以下基于常驻用户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基于MDTMR的定位能力

MDT:LTE3GPP协议中引入,运营商通过签约用户

的商用终端或测试终端进行测量上报数据,部分替代传

统的路测工作,实现自动收集终端测量数据。

MDTMR中终端会上报GSP信息与网络测量信息,

因此相比普通MR场景,可以认为定位精度与GSP精

度相当。通过实际测试验证,基于MDT的定位精度为

20m-40m。具体验证方法如下:①计算对应时刻测试终

端路测经纬度与MDT上报经纬度的距离。②对每个时

刻距离误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获取CDF曲线。③选

4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

互联网+技术

nternet Technology

量相对较少。

基于以上特征通过大规模测试、历史数据分析、大

数据挖掘等工作,构建室内外区分的特征库。

2.基于高精度电子地图中的楼宇信息,对MR数据

进行地物匹配

取处的距离误差作为定位精度。

基于MDT的定位能力虽然精度较高,但存在两个

天然缺点,在面向常驻用户识别的场景下,无法发挥

出其高精度的优势。第一,MDTMR上报需要手机上报

GPS信息,在常驻用户识别的场景,主要是识别室内用

户。而室内场景GPS信息的缺失,导致MDTMR可用

性大打折扣。第二,MDTMR需要用户签约且需要终端

能力支持,根据统计MDTMR占比仅占全量MR数据的

1.31%,因此无法对大量的普通MR数据进行定位,如

表1所示。

表1

MR数据定位

MR数量MDT数量

51106

带经纬度的

MDT数量

670772

带经纬度MDT占

MR比例

1.31%

(二)MDT特征库与随机森林匹配算法

基于以上两点出发,快速定位精度不足,而MDT

数据量不足,被本文考虑基于MDT数据构建网络特征

库,通过AI算法能力的加持,将普通MR与MDT特征

库相结合,从而提升普通MR的定位精度,解决了MDT

数据量不足的问题。①首先通过MDT等高精度的数据

源,通过AI算法构建网络特征库。②利用随机森林模

型,将普通MR与网络特征库向匹配。相对传统指纹匹

配,随机森林定位算法经过更加细致的特征分析、特征

优化、特征编码,使用的特征信息更丰富。原始指纹匹

配主要使用小区对应电平构建指纹库;随机森林使用了

MR中更多的信息,如TA、ECNO、电平差等,并对特

征进行编码,最终使用的特征100+。用随机森林(决策树)

模型匹配相对指纹匹配,模型信息更加丰富,匹配准确

性进一步增强,Bagging类算法本身对过拟合、鲁棒性

有一定增强。基于MDT特征库与随机森林模型训练,

普通MR定位精度:40-70m。

(三)室内外区分能力

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室内外区分算法,

构建室内场景的网络特征库,用于解决室内场景的问题。

室内外区分能力,主要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构建:

1.构建室内外区分特征库,我们发现室内外网络在

如下方面存在一定的特征

电平特征:室内信号因墙体损耗,与室外信号在电

平上存在一定差异。

移动特征:室内场景信号移动性相对较低。

呼叫特征:室内场景长呼的比例,较室外场景高

很多。

小区特征:与室分的部署策略相关。

切换特征:不切换或者乒乓切换的比例,相对较高。

邻区特征:受墙体损耗的影响,室内场景邻区的数

48

图3 匹配后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可实现85%室内外区分准确率。

(四)基于三方终端数据,构建高精度网络特征库

第三方终端数据,是终端基于OTT应用、WIFI信息、

GPS数据等多维度信息,整合行业OTT和终端性能管理

数据,全国每天百亿份样本,通过构建特征库提升网络

侧普通MR的定位精度,从300米提升到50-80米。相

比传统的MDT特征库,在室内空洞问题、数据量少的

两个问题上,有非常大的提升。

(五)基于高精度定位结果的常驻用户纠偏算法

在高精度定位能力下,通过分析用户的长期轨迹特

征,通过AI聚类算法,识别用户常驻地,构建常驻用

户清单,包括白天办公地、晚上住宅社区等。高精度定

位能力,叠加常驻用户纠偏定位,定位精度40-60m。

(六)小结

基于第三方高精度网络特征库匹配、随机森林匹配、

快速定位等定位算法,结合室内外区分算法与常驻用户

纠偏算法,实现综合定位精度40-70m;同时通过移网

用户流量消耗、驻留时长、业务类型等多维度构建用户

画像,同时将高精度定位MR数据和千兆网络社区图谱

进行匹配,经过多轮次的反复验证调优,实现移动网络

用户的常驻地识别,常驻用户查全率70%,常驻用户查

准率80%,从而精准识别固网潜在用户。

四、结束语

移网用户常驻地识别能力作为通用的基础能力,除

了在家宽市场上支持精准营销外,在政企、网络市场上

也大有可为。面向智慧城市,精准识别目标人群常驻轨

迹,实行高效监控,支撑智慧城市建设;面向传统网络

业务,精准支撑投诉用户轨迹回放,用户投诉免现场路

测,同时解决路测投诉无法复现、部分物业路测不可达

(下转第67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

——以洛阳地铁1号线为例

互联网+应用

nternet Application

BIM技术在管线综合中的应用研究

文|邱智铖

摘要:BIM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优化可以排除碰撞点,设计人员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数次优化变更,能够形成达到多

专业交叉配合的理想模型;对管线排布方案进行优化,避免后期的设计变更及施工返工,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施

工成本。

关键词:BIM;碰撞检查;管线综合;管线排布;零碰撞;深化设计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的人数急剧增加,民用汽车持有量增长,城市交通

的拥挤状况越来越严峻。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高

速度、低能耗等优势,作为一种高效低碳的公共交通,

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有效缓

解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使居民更容易出行,大大提高城市

发展水平。“BIM”出现《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

发展纲要》中,随后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

革的若干意见》深化BIM概念,推动了BIM技术在我

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BIM技术的探索实践不仅在建

筑业应用广泛,在地铁施工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和深入。

BIM技术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正迅速发展。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洛阳等多个城市的交

通轨道项目中都应用了BIM技术。大部分项目应用BIM

进行3D建模、进度管理、管综综合优化以及自动碰撞

检测等。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

BIM 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Chuck Eastman 教

授创立。他想通过建模技术将复杂的建设过程通过模型

表达出来,使建设过程更加直观和可量化。

目前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优化是BIM技术在城市轨

道交通项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BIM碰撞检查通过碰撞

测试将模型中出现的碰撞问题在施工前进行调整完善,

对管线排布方案进行优化,避免后期的设计变更及施工

返工,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一、BIM碰撞检查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一直是多专业、多工种、多

领域相互配合协作而成的复杂工程。特别是在地铁车站

的站厅和站台顶部空间,水、电、通风、弱电等专业的

各类管线数量庞大、规格异常复杂,合理高效的管线综

合排布是设计人员追求的目标,也能够反映出设计单位

的设计水平。设计图中交错复杂的管线路由可以用不同

宽度、不同颜色的线条在CAD视图界面上来进行区分,

而在工程蓝图上这些管线路由给施工人员呈现的是密密

麻麻、交错排列的线条,分辨难度大。因为二维的问题,

各专业管线的高度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无法直观呈现。

在相对局促的空间,如走廊交叉路口、上下楼层联通孔

洞、大小拐角等,图纸是没有办法通过局部放大的方法

呈现具体做法,给施工带来二次设计成本。而BIM技术

碰撞检查功能可以检测出不易发现的碰撞点。将“有压

让无压、小管让大管”“暖通管大先高排、强弱电整合、

水管靠边走低”等基础设计原则录入系统,系统就可以

(上接第48页)和业网协同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痛点的问题。用户精准定位能力将助力江苏联通基础运

作者单位:张国鹏 卜寅 孙宏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

营管理水平提升,通过数字化能力,让末梢一线营销、

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

运营、维护等工作更精准、更高效,确保基础网络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李智峰.基于网格化和大数据的移动网络覆盖质量评估方法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09):24-25.

[2]何春. 基于LTE移动通信新型室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21.

[3]许友兵. 居民小区LTE无线网络规划部署与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南华大学,2020.

[4]张云伟. 无线定位技术及位置验证服务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1.

6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943259a215265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