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
慢性肾脏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肾脏是胰岛素的靶器官,具备丰富的胰岛素受体,其中,肾脏固有细胞,如
肾小球足细胞、内皮细胞、系膜细胞以及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都是胰岛素高
度敏感的效应细胞,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胰岛素及其受体活性密切相关。慢性
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存在全身或肾组织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IR既是CKD致病因素,又是其进展的机制之一。CKD患者IR
的致病因素包括全身性因素和存在于肌肉、脂肪细胞的局部因素;其发病机制涉
及肾小球、近端肾小管、集合管以及相应的肾脏固有细胞,如足细胞、系膜细胞
和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IR相关信号调控途径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通路、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
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葡萄糖转
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通路、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
通路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等,
其中,IRS1/PI3K/Akt2通路是肾小球足细胞IR的主要信号调控途径,干预其活
性就可以改善足细胞损伤。临床上,一些经典的口服降糖药和利尿剂,如二甲双
胍、罗格列酮、格列本脲、噻唑烷二酮、安体舒通等,还有一些单味中药的提取
物,如黄芪多糖、槲皮素、葛根素、大黄素、小檗碱、姜黄素以及栀子苷等可以
干预胰岛素及其受体活性以及IR相关信号调控途径,改善IR,缓解CKD进展。
总之,基于CKD肾脏固有细胞IR信号调控途径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是今后的发
展方向之一。
标签:慢性肾脏病; 中药; 胰岛素抵抗; 发病机制; IRS1/PI3K/Akt2信
号通路
肾脏是胰岛素(insulin)的靶器官,具备丰富的胰岛素受体,其中,肾脏固
有细胞,如肾小球足细胞(podocyte)、内皮细胞、系膜细胞以及肾小管、集合
管上皮细胞都是胰岛素高度敏感的效应细胞,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胰岛素及其
受体活性密切相关[1]。近年的研究表明,对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或相关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患者,其全身或肾组织存在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23]。经典的IR是指胰岛素外周靶组织对内
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
常的生理效应[4]。2005年,德国学者Becker等报道[5],CKD 1期患者稳态模型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升
高,存在IR,这就是所谓的“肾胰岛素抵抗综合征(renal insulinresistance
syndrome,RIRs)”;2012年,美國学者Pham等报道[6],4 680例非糖尿病性
CKD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空腹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
2013年,我国学者Chen等报道[7],即使是正常体重的2 142例非糖尿病性CKD
人群,HOMAIR与肾小球滤过率也有明显的相关性;2015年,日本学者Hosoya
等报道[8],200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非糖尿病性CKD 25期患者,其HOMAIR
明显升高。因此,国内外的学者认为,IR既是CKD致病因素,又是其进展的机
制之一。临床上,一些经典的口服降糖药和利尿剂,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格
列本脲、噻唑烷二酮、安体舒通等[9],还有一些单味中药的提取物,如黄芪多
糖、槲皮素、葛根素、大黄素、小檗碱、姜黄素以及栀子苷等[10]可以干预胰岛
素及其受体活性以及IR相关信号调控途径,改善IR,缓解CKD进展。
1慢性肾脏病IR的致病因素
CKD患者IR的致病因素包括全身性因素,如周围血循环中尿毒症毒素、活
性维生素D3缺乏以及肾性贫血等。此外,CKD患者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
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6的过
度产生也可以引起全身性IR[11]。
1985年,MacCaleb等借助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的大鼠脂肪细胞而发现血中
胰岛素信号受到抑制,从而,证实尿毒症毒素与全身性IR之间存在联系[12];
近年,D′Apolito等发现,慢性肾衰竭模型鼠血清尿素通过介导胰岛素靶器官氧
化产物的活性而引起全身性IR[13];Koppe等报道[14],血中蛋白结合型的尿毒
症毒素pCresy1 sulfate(PCS)可能是CKD患者出现全身性IR的致病因素;作
者用PCS干预小鼠,使其体内PCS达到人类CKD患者的同等水平,再予胰岛
素刺激,观察全身性IR的程度;结果显示,经胰岛素刺激后的模型鼠肌肉组织
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磷酸化水平低下,其原因与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的细胞外信
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alated kinase,ERK)磷酸化亢进有关。这些信
号分子的变化规律在培养的肌肉细胞C2C12细胞株中也得到确认。Garland报道
[15],CKD 35期患者异常升高的HOMAIR与其血磷调节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3以及动脉钙化相关。日本学者Hosoya等发现200例伴有RIRs
的CKD患者,其血清醛固酮浓度与HOMAIR水平相关,给予醛固酮拮抗剂(安
体舒通)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全身性IR。这些结果说明,CKD患者的血清醛固
酮水平与全身性IR密切相关[8]。对于5/6肾切除的大鼠肾衰竭模型,给予安体
舒通干预,也可以改善全身性IR,其机制可能与安体舒通抑制脂肪细胞胰岛素
信号通路有关[8]。在CKD患者IR的致病因素中还有局部因素。CKD患者的肌
肉、脂肪细胞中会出现局部性IR。锌结合α2糖蛋白(zine α2glycoprotein,ZAG)
是由脂肪组织合成、分泌的糖蛋白,可以作用于脂肪细胞而引起脂肪酸分解亢进
和脂肪酸合成抑制。Pelletier等报道[16],用肾衰竭患者的血清刺激5/6肾切除的
大鼠和小鼠的脂肪细胞,模型鼠脂肪组织内ZAG表达上调,脂肪组织萎缩。即
使在人类肾衰竭患者的脂肪组织内,其ZAG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这说明ZAG
可能是CKD患者脂肪组织局部性IR的致病因素。Thomas等发现,肌肉细胞膜
上表达的信号调节蛋白(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SRP)α在肾衰竭小鼠的肌肉
组织中表达亢进,其机制与胰岛素受体信号分子磷酸化过程被抑制有关[17]。这
说明SRPα可能也是CKD模型鼠肌肉组织局部性IR的致病因素。
吴薇等:慢性肾脏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2
慢性肾脏病IR的信号调控途径
CKD患者IR的发病机制及其信号调控途径涉及肾小球、近端肾小管、集合
管以及相应的肾脏固有细胞,如足细胞、系膜细胞和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等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828724a213004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