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介绍

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介绍


2024年4月9日发(作者:)

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简介(1)

PERC电池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器件实验室最早研究

的高效电池。它的结构如图2-13a所示,正面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进

行双面钝化,背电极通过一些分离很远的小孔贯穿钝化层与衬底接

触,这样制备的电池最高效率可达到23.2%

[26]

。由于背电极是通过

一些小孔直接和衬底相接触的,所以此处没能实现钝化。为了尽可能

降低此处的载流子复合,所设计的孔间距要远大于衬底的厚度才可。

然而孔间距的增大又使得横向电阻增加(因为载流子要横向长距离传

输才能到达此处),从而导致电池的填充因子降低。另外,在轻掺杂

的衬底上实现电极的欧姆接触非常困难,这就限制了高效PERC电池

衬底材料只能选用电阻率低于0.5 Ωcm以下的硅材料。

为了进一步改善PERC电池性能,该实验室设想了在电池的背面增

加定域掺杂,即在电极与衬底的接触孔处进行浓硼掺杂。这种想法早

已有人提出,但是最大的困难是掺杂工艺的实现,因为当时所采用的

固态源进行硼掺杂后载流子寿命会有很大降低。后来在实验过程中发

现采用液态源BBr

3

进行硼掺杂对硅片的载流子寿命影响较小,并且可

以和利用TCA制备钝化层的工艺有很好的匹配。1990年在PERC结构

和工艺的基础上,在电池的背面接触孔处采用了BBr

3

定域扩

散制备出PERL电池,结构如图2.13b所示

[27]

。定域掺硼的温度为

900 ℃,时间为20 min,随后采用了drive-in step技术(1070 ℃,

2 h)。经过这样处理后背面接触孔处的薄层电阻可降到20 Ω/□以

下。孔间距离也进行了调整,由2 mm缩短为250 µm,大大减少了横

向电阻。如此,在0.5 Ωcm和2 Ωcm的p型硅片上制作的4 cm

2

PERL电池的效率可达23-24%,比采用同样硅片制作的PERC电池性

能有较大提高。

1993年该课题组对PERL电池进行改善,使其效率提高到24%,

1998年再次提高到24.4%,2001年达到24.7%,创造了世界最高记

录。这种PERL电池取得高效的原因是

[28]

:(1)正面采光面为倒金字

塔结构,结合背电极反射器,形成了优异的光陷阱结构;(2)在正

面上蒸镀了MgF

2

/ZnS双层减反射膜,进一步降低了表面反射;(3)

正面与背面的氧化层均采用TCA工艺(三氯乙烯工艺)生长高质量的

氧化层,降低了表面复合;(4)为了和双层减反射膜很好配合,正

面氧化硅层要求很薄,但是随着氧化层的减薄,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

路电流又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相对于以前的研究,增加了

“alneal”工艺,即在正面的氧化层上蒸镀铝膜,然后在370 ℃的

合成气氛中退火30 min,最后用磷酸腐蚀掉这层铝膜。经过“alneal”

工艺后,载流子寿命和开路电压都得到较大提高,而与正面氧化层的

厚度关系不大。这种工艺的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铝和氧化物中

OH

-

离子发生反应产生了原子氢,在Si/SiO

2

的界面处对一些悬挂键进

行钝化。(5)电池的背电场通过定域掺杂形成,掺杂的温度和时间

至关重要,对实现定域掺杂的接触孔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

到能否在整个背面形成背电场以及体串联电阻的大小。在这个电池中

浓硼扩散区面积为30 µm×30 µm,接触孔的面积为10 µm ×10 µm,

孔间距为250 µm,浓硼扩散区的面积仅占背面积的1.44%。定域扩散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616016a209027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