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隐喻拟形、 拟态与拟象的映射关系

浅析建筑隐喻拟形、 拟态与拟象的映射关系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

[ UED ] 136 | 04 | 2022

浅析建筑隐喻拟形、

拟态与拟象的映射关系

ANALYSIS OF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AMONG

FORM IMITATION,STATE IMITATION AND ICONICITY

IMITATION IN ARCHITECTURAL METAPHOR

作者 _ 唐晨辉,华北理工大学,讲师

刘嘉娜,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

张芝千,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建筑隐喻与文学或语言表达中的隐喻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中词汇的构成方式、句型的结构、文本的体裁都会影响语言的表

喻又与文学或语言隐喻不同,建筑的产生基于功能需求,将自身投射于物质空间之上用以在精神层面上实现情感表达或意义

映射的作用。对建筑的认知有非隐喻认知与隐喻认知两种,两种认知都是建立在感知经验基础上,建筑的非隐喻认知研究对

象依赖直观经验针对建筑本身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是建筑概念属性与意象图式。

达效果及意义。正如语言构成中的词汇、语法、语义一般,建筑隐喻可以体现在风格样式、构成要素和结构形态上;建筑隐

建筑隐喻由本体与喻体构成,本体是指建筑的特征、功能、结构、关系等属性,建筑的隐喻研究是借助人、物、事件的具象

特征、抽象状态或空间叙事为喻体(表1)。本体与喻体不是绝对的,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本体与喻体是可以互换的,当建

筑隐喻研究主体是建筑时,应用喻体映射到本体建筑的路径;反之建筑也可以作为喻体去映射本体概念,比如习惯表达中会

用“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去比喻虚妄难以实现的事情。认知主体将自身经验与外部系统交互感知,作为与建筑互动的主

作过如下分析:“空间的构建是人类在场的发散,源自主体内部的投射,无关乎我们是在物理现实上处于空间中还是在意识

体或位于建筑空间中,或在建筑空间之外,奥古斯特·施马尔松(August Schmarsow)曾经对建筑空间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上将自己投射其中。”

[1]

建筑隐喻早期是将人最熟悉的身体映射于建筑设计中,伊莱恩·斯卡瑞(Elaine Scarry)认为建筑

设计采用人体映射渐变过程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筑物即某种身体的观念;第二阶段是建筑物体现人体的某种状态,

尤其是体现基于身体感觉的某种思维状态;第三阶段理解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它具备类似人体或有生命的机体特征。

[2]

斯卡

瑞为建筑设计构建以上三个阶段的非时间模型,与建筑隐喻拟形、拟态、拟象三种方式十分接近。

建筑隐喻有三种生成方式,第一种是喻体对本体形式及构图方式的隐喻,也即拟形(Form Imitation);第二种是喻体对本

体动作、状态、情感的隐喻,也即拟态(State Imitation);第三种是喻体对本体变量与不变量相互关系的隐喻,也即拟象

(Iconicity Imitation)。象形文字是以形找形的过程,拟形是通过模拟客观世界事物形提取喻体形,拟形是从人或物中提取

外形特征应用于建筑外形的设计手法;这种将身体特征直接投射于建筑外形是一种拟形的隐喻关系,其映射路径是平行镜像;

它不仅是本体与喻体的直接对应,同时也是喻体对本体的翻译。生物学中拟态(Mimicry)是一种生物出于生存目的模仿另

论及“拟态环境”

[3]

(Pseudo-environment)不是一种真实环境再现,而是主观意识营造的意义环境;建筑隐喻中拟态是

一种折射关系,本体与喻体之间不再直接对应,而是借助抽象意识感知载体将意义与情感转达,其蕴含物质环境与精神感受

244

一种生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的方式;20世纪初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在《公众舆论》一书中,

将抽象的意识状态映射于建筑本体之上的隐喻方式,这种将喻体的动作、状态与情感映射于建筑的方式并非镜像关系,而是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COLUMN ]

专栏

表1 建筑的隐喻认知与非隐喻认知关系图

表来源

唐晨辉

张芝千绘制

本体

建筑构件构图方式

动作、状态、情感

立面形式功能空间

喻体

具象特征

抽象状态

空间叙事

隐喻方法

拟形

拟态

拟象

映射路径

镜像

折射

衍射

变化状态

静态

限制动态

动态感知

对应关系

直接对应

间接对应

直接对应间

接对应

图 1 上海迪士尼乐园城堡

郑赫威绘

针管笔

表2 建筑隐喻本体和喻体映射关系

表来源

唐晨辉

张芝千绘制

两种介质,在隐喻过程中既有具象又有抽象因素。拟象是利用符号的象似性或象征性进行隐喻,构建由变量与不变量组成的

意义模型映射建筑的方式。建筑立面在一程度上隔离了内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透过立面孔隙认知平面和内部空间可以通过

拟象的方式。这种隐喻路径为衍射,衍射路线是从不变量窥见变量,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绕过边界相联系并且将现实建筑与

意义模型相关联。

让·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拟仿物与拟象》(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一书中提到:“迪士尼乐园是所有纠

幻想与奇景的游戏虚拟场景,这个幻想的世界真实存在于社会中,它像真实生活一样运作,是一个社会缩影(图1)。

缠在一起的拟象秩序的完美模型

……

这个想象(Imaginary)的世界唯一的迷幻就在于大众的柔情和温暖。”

[4]

迪士尼是一个

以上三种本体和喻体关系虽无明确分界点,但也是不断演变的过程。建筑隐喻以具象特征、抽象状态与空间叙事为喻体,通

过拟形、拟态、研究建筑本体空间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真实与虚构的互动关系,并形成镜像、折射、衍射的映射路径(表2)。

1 建筑隐喻拟形的镜像关系

古希腊时期,多立克柱式模拟男性脚长与身高比例,将理想化人体比例映射于建筑中,建筑柱式雄浑、粗犷,整体形象简洁

而威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通过将身体各部分与建筑平面、柱式、柱础、额枋等构件进行类比,进而找到人体与建筑之

建筑构成元素和比例、均衡、对称等建筑构成手法。

间的隐喻关系(图2、图3)。建筑采用拟形的手法生成本体形-喻体形的对应关系,以身体为喻体映射柱式、山花、柱廊等

拟形的隐喻中本体与喻体是直接对应的镜像关系,并具备瞬时性、单向性和片断性。镜像是由身体投影到镜面反射形成的图

[5]

主体无法触及也无法穿透影像,他看见自身影像的过程也是形成镜像的过程,这种镜像的

存在于另一个自己的视角中。”

像,主体看到的并非是自身,而是自身形成的像。“同时是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熟悉同时陌生。主体自己没有面目,其面目

映射路径的运动方式是平移。人们看到的是主体所成的像,主体每发出一次指令,影像接收一次并随之反应,其发出的信号

一方面不持续、不延时,另一方面也不表达任何情绪。在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看来建筑是无法作为交流媒

介反馈隐喻意义的,“建筑无法陈述故事或图解书籍,它不模仿任何东西、不阐释任何东西;它不讲述任何故事,并几乎不

文化背景和外部环境差异会导致建筑隐喻意义被误读、错读或未读。

[6]

因此,建筑隐喻的解读具有不确定性与多义性,人们主观感受、

能像无法人言的野兽那样清晰地表达喜悦或悲伤的情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45

[ UED ] 136 | 04 | 2022

图 2 文艺复兴时期人体与建筑映射关系图

绘制

于茜

图 3 文艺复兴时期人体与建筑映射关系图

绘制

于茜

2 建筑隐喻拟态的折射关系

古典建筑符号与本体的建筑构件之间存在象似性,从柱式、柱廊、开窗、穹顶、墙体、基础等构成要素与人身体各部分类比

到拟态指的是将喻体的动作、状态、情感映射于建筑之上的过程。

的象似性到借助比例、尺度、均衡、对称构图原则的象似性,建筑隐喻倾向于对静态三维结构的拟形;建筑隐喻由拟形演化

当哥特建筑拟态人体的骨感时,高耸的塔楼、瘦高的中厅、骨架般的集束柱给人以瘦高尖透的感觉(图4、图5);当哥特

建筑拟态植物时,肋架既是结构也是装饰构件,它形成树枝伸展的结构,尽显和谐华美的装饰感(图6)。米开朗琪罗设计

的建筑与雕塑作品可以感受到肌肉受力的状态、健美身体的动作及挣脱限制的情感;巴洛克建筑与之一脉相承,并且将时间

点的动态,体现瞬时的狂欢,将故事的场景、肌肉的动作及环境的闪现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的三维场景中。海

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提到移情理论是关于身体感知的投射,他认为手法主义是基于静态的形式表达被阻

[7]

瞬时的张力”。

融入其中,立体主义将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图像汇集于一张二维画面中,而巴洛克建筑表达时间的方式是通过捕捉一个时间

止的运动方式,“巴洛克(手法主义)从不给我们提供完美感和满足感,或是存在的静态平静感,而只提供变化的动荡感和

3 建筑隐喻拟象的衍射关系

我们观看建筑时首先是被视觉界面(建筑立面)吸引,建筑立面是建筑外边界的垂直面,功能上它起到包围内部空间的作用,

外形上它承载建筑的符号意义。折中主义及古典复兴的建筑师们力求做到建筑立面的符号元素皆有象征意义,古希腊神庙的

山花、古罗马神庙的穹顶、哥特建筑的尖拱券、巴西利卡大厅型制等古典建筑符号或片段式应用,或杂糅在一起,被随意拼

耀、巴洛克的光影变化或古典主义严整构图。这些被西格弗里德·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称为“伪纪念性”,这些做法

[8]

建筑立面滥用古典建筑符号进行隐喻,这种古典建筑的符

包括对过去形式的“滥用”、传统语言的贬值、纪念性的缺失。

贴、借用和组合。各元素的组织方式是把不同历史意义的符号交织与并存,立面或用来映射古希腊灿烂文明、古罗马帝国荣

号化应用也导致建筑隐喻中本体与喻体由象似性走向象征化。“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

随着隐喻的长期使

[9]

性直接地把符号与其表达的意义联系起来,这时隐喻就由象似符转化为象征符,隐喻也从活跃进入僵化。”

用,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基础渐渐由象似性变为规约性,符号不再能激活人们对符号与对象之间象似性的联想,而是通过规约

24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COLUMN ]

专栏

图 4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Milan Cathedral),

张丽娜绘

针管笔

图 5 德国科隆大教堂室内(Cologne Cathedral),

姚家厚绘

针管笔

图 6 英国格洛斯特大教堂室内

Gloucester Cathedral),

张梦珈绘

针管笔

点、线、面作为构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度、均衡、对称等建筑立面构图原则是建筑符号系统关系所形成的秩序,建筑

呈现于人的眼前,他将建筑与人脸类比,认为(建筑立面)是观者的双眼和我们所谓建筑物的“灵魂”之间交流的界面,是

符号经过排列组合在建筑立面的水平及垂直方向进行配置。科林·罗(Colin Rowe)认为,建筑是通过其密实的垂直表面,

[10]

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衍射的路径进行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的联系:一种是通

眼睛和思想之间的存在界面。

过门窗被动透射出内部空间形态并延伸至其邻近空间;另一种是通过主动运动实现的,将意义赋予空间结构中,并作为共享

要素将系统路径相连。

主体由外部空间进入象征符号组成的意义模型,由象征符号形成的立面作为不变量位于建筑内外空间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减

弱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隐喻符号与空间形成意义模型,空间叙事是建构空间意义模型进行拟象隐喻的方式,拟象就是将这

些虚拟的意义模型映射于现实建筑,现实建筑与虚拟空间相交织,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让· 鲍德里亚认为现实是

由符号与模型构造的“超真实(hyperreal)”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元素和事件成为符码的游戏和狂欢,“内爆(Implosion)”

[4]

抹去事物的终极意义和日常审美界限,审美主体转化为客体,“拟象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

隐喻喻体的多样化带来设计手法的多样化,丰富了设计理念,并且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建筑隐喻的喻体除了人身体之外

还可以采用其他物品作为喻体,形成拟物的隐喻方式,比如火焰似的拱券、战盔式的穹顶等。不仅具象符号可以作为隐喻喻

体,抽象的文化、历史、事件也可以作为喻体被映射于建筑之上;这种隐喻方式在犹太人屠杀纪念馆设计中也被应用,人在

太人历史路线双重叙事映射于本体之上。

行进过程中感知到“死亡—逃亡—重生”三条叙事路线并由此构建意义模型进行映射,与此同时,显性参观路线与隐性的犹

建筑隐喻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它受到周边建筑风格、结构特征的横向影响;同时,还受到文脉延续与风格演

化的纵向影响。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立面或简化为白色为底的点线面构图,消失于玻璃表面的全面空间,或内外空间边界

建筑立面表达时代精神,建筑空间通过组织完善系统运行。建筑能够传达精神世界的重要价值,具备有机系统的特点,正如

身体一样。

消融生成流动空间;平面的理性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立面服从于功能,屈居次要地位。建筑功能通过合理配置实现高效运行,

科研项目:华北理工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三学”导向下的建筑类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Z J2108Y

参考文献:

[1]August Schmarsow,“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1893),in Mallgrave and Iknomou, Empathy,Form and Space,289-293.

[2]Elaine Scarry,The body in Pain: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Worl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85-286.

[3]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1.

[4]让·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著.拟仿物与拟象[M].洪凌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8:23,15.

[5]Mahmoud Sami-Ali,L’espace de l’inquiétante étrangeté,Nouvelle Revue de Psychanalyse 9 (Spring 1974):43.

[6]James Fergusson,An Historical Inquiry into the True Principles of Beauty in Art,more especially with reference to Architecture,London,1894:121-122.

[7]Heinrich Wölfflin,Renaissance and Baroque(1888),,Collins,London,1984:62-63.

[8]Sigfried Giedion,Architecture,You and M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29.

[9]王任华,赖良涛著.隐喻的认知符号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75.

[10]Colin Rowe,“James Stirling :A highly Personal and Very Disjointed Memoir”,in James Stirling:Buildings and Projects,compiled and edited by Peter

Arnell and Ted York: Rizzoli Publications,1984:22-2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47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166786a201685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