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
《图书馆建设》与我的第一篇 C刊
‘‘-C刊’’
图书馆建设 与我的第一篇
谢 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蕴含着无数个“第一”,第一次说
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而我则负责图书馆政府信息
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独自远行、第一次恋爱……,“第
一
”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往往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对
于一位学人而言,第一篇学术论文、第一本学术专著、第
一
次学术会议、第一场学术报告……肯定也是让其记忆深
刻的!而我发表的第一篇CSSCI来源期刊(简称“C刊”)
论文正是在《图书馆建设》上!所以说,《图书馆建设》于
我而言,自有其特殊的情感。
2007年,我进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学
习,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因为调剂进入这个专业。在
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我从未听过这一专业,不知图书馆
学是何物。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进入大学以后,学习
尚算勤恳,大一结柬后,通过一年的学习,对于图书馆学
不仅没有感到排斥,反而有点喜欢上了她。而在学习之余,
也慢慢地接触学术研究,开始看一些专业期刊。不过那时
候对于学术期刊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谓看期刊,大多只
是胡乱翻一下,而不少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对于当时的我而
言,更是晦涩难懂。但是正如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翻得多了,自然很容
易受其感染,内心的“名利之心”也开始萌发,希望什么
时候自己的名字也能以铅字的方式印在这些刊物上。于
是,偶尔也会找几个题目练练笔。
2009年5月,我与档案学专业的两位同学合作申请了
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型实验项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及
其推进策略——以江苏省为例”,我主要负责该项目中图书
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其时,2008年5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16
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
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
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
政府信息。”因此,该项目后成功立项,我们也获得了3万
元的经费支持。于是,在当年暑假,我们决定赴南通、扬
州、徐州等地调研,档案学专业的同学重点关注档案馆及
ISSN 1OO4—325)<JCN23—1331./G2
公开情况的调查。当时计划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图书馆领
导、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
法包括:(1)以政府信息需求者的身份到图书馆(包括访
问图书馆主页)亲身体验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情况;(2)
对图书馆领导以及具体负责政府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就图
书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相关问题进行访谈;(3)对当地居
民进行问卷调查,从公民的角度去了解图书馆政府信息服
务工作的相关情况。此后,我又调研了南京、苏州等地图
书馆政府信息服务隋况。通过这些调研,我掌握了不少一
手数据,于是,基于这些数据我撰写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
息服务现状及措施研究——基于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政府信
息服务的调研》一文。文章写好后,也请指导老师周毅教授、
高俊宽老师审阅,两位老师面对这篇稚嫩的习作,认真审阅
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对这篇文章又
进行了修改,修改好之后,决定向《图书馆建设》投稿。
当下,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对于“C刊”可谓“爱之深
责之切”,很多学者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在认定学术成果时,
只承认发表在“C刊”上的成果。而在当时,说实话我对
于“c刊”所知寥寥,而之所以选择向《图书馆建设》投
稿,是因为那两年《图书馆建设》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这一
话题非常关注,发表了好几篇相关论文,于是我就抱着试
一
试的心态投了过去!大约一个月以后,我收到了《图书
馆建设》编辑部发来的“退修通知”,通知中要求修改的内
容已不大记得了,不过应该不是什么大的改动。在我修改
好后,我还是将文章连同修改意见交请高俊宽老师审阅,
在高老师认为已经符合修改要求后,我再一次将稿子寄回
编辑部。不过此时的心态已不像投稿时,而是多了许多期
待与不安1 2009年11月3日,我终于收到了《图书馆建
设》编辑部发来的正式录用通知邮件,当时看到这一邮件
的激动心情,至今仍历历在目,毕竟这是我第一篇被核心
期刊(“C刊”)录用的论文,而我当时只是一位大三的本
科生。在拙文被录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每次去学校图书
馆期刊阅览室,第一件事都是去查一下新的一期《图书馆
同仁寄语
J Z_
Library Development
建设》有没有刊出,上面有没有我的文章。终于,在2010 我汇报甫一结束,《图书馆建设》的毕洪秋主编就找我说我
年第3期,我的那篇文章刊发出来!收到样刊那几天,每
对于加强“十七年史(1949—1966)”研究的建议很有意
天都会把样刊拿出来翻上几次,现在想来,也着实好笑!
义,她很感兴趣,约我写一篇专题文章。当时,我正忙于
不过,这确实是一位大三学生的真实经历!
博士论文的撰写,为了集中精力撰写博士论文,我从2014
或许是这篇文章的激励,我在大学本科阶段又陆续发
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不再写和博士论文关联不大的文章,
表了七八篇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c刊”之上),据说
也很少投稿。当时,本想婉拒毕主编的好意,但盛情难却,
我在苏大社会学院留下的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而这
于是就有了《图书馆建设》2015年第3期《存史观变:图
些学术成果,也为我后来成功保研南京大学奠定了坚实的
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一文,收到样刊时,让
基础。此后我又继续深造读博,博士毕业后留校从事图书
我意外的是编辑部把我的文章排在了当期第一篇,真是受
馆学教学与科研,这些成就的源头或许都要得益于《图书
宠若惊!而在2017年,《图书馆建设》的现任主编肖红凌
馆建设》的那篇文章!所以,每每念及此,我都要感谢《图
老师又请我担任《图书馆建设》的审稿专家,负责审阅图
书馆建设》,敢于刊发一位大三学生的文章,这在很多学术
书馆史、目录学方向的投稿,同时还请我协助筹划该刊“数
期刊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由此也反映了《图书馆建
字人文”研究专栏,前几日又约请我为《图书馆建设》创
没》对于青年的关心与扶持!这份关心与扶持我在2014年
刊四十周年写些东西,这些都让我倍感殊荣!
《图书馆建设》前四十年我虽然只见证了其中的四分
和2017年又有所感受。
之一,但是在这十年辰光,我从读者到作者再到审稿者,身
2014年9月19日至21日,我至苏州参加“‘公共图书
份虽然在变化,但是对于《图书馆建设》的感恩之心始终
馆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座谈会暨纪念苏州图书馆建馆百
没有变!我也由衷地期待能有机会见证、参与《图书馆建
年”会议,同时举行的还有“2014年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
设》下一个四十年!
在21日博士生论坛那天,我作了《1956年“图书馆为科
【作者简介】
学研究服务”方针的历史审视》汇报,汇报最后提到要加
谢 欢 男,1988年生,博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十七年史(1949—1966)”研究。
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8-01-25】
(上接第25页)中充满了各种立场不同、大小不一、老死
馆学界形成“学术批评盛行”的学术生态。当学术争鸣、
不相往来的学术圈子,像张维迎与林毅夫这样的公开辩论
学术批评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人员之间的一种新常态,那
实在是凤毛麟角。有些学者认为,科学的学术评价目的是
么,被批i平的对象慢慢就会习惯各种逆耳之音,淡然接受
为了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本人认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
或者公开予以正式的回应。这就会促进对研究问题的深入
过于理想化。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学术评价的目的是为
交流,学术共识会逐步形成,学科知识基础和内核自然水
了在既定时间内分配有限的学术资源,和资源、利益毫不
到渠成,不再需要人为的顶层设计和构建。那时,李连江
沾边的学术批评、商榷切磋才能真正地推动中国学术的发
老师的担心和警示也就变得不再必要。
展。当然,李连江在肯定批判传统的重要作用时也同时指
在前往“学术批评盛行”的彼岸过程中,学术期刊适
出,年轻人不要轻易进行学术批评,容易得罪人,尤其是
时地组织学术争鸣,为评判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针对本刊
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在“学术评价盛行、学术批评罕见”
已刊发论文的商榷或争鸣提供更为宽松的发表环境,是学
的学术界,李老师的建议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大佬们掌握
术媒体理应担当的学术使命。期待《建设》担当起搭建平
着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习惯了顺耳之音,偶尔有人胆敢发
等学术交流平台的重任,多多开展专题研讨,特别是涉及
出不和谐之声就会变得格外刺耳;如果大家的话语权属于
学术前沿、学科根基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让她成为一
同一重量级,那么对彼此之间的争议进行搁置,彼此通过
个公开切磋、平等争鸣的学术平台,成为图书馆人众望所
妥协媾和而分配利益,就可以形成“闷声发大财”的和谐
归的学术家园。
局面。但是,这种生态显然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 宇 现工作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研
如何改变图书馆学界的这种沉闷却暗流涌动的局面,
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学科史、学术传播与评价。
建立图书馆学的“新时代”?最为关键之处就是要在图书
【收稿日期:2018-01-25】
2018年第4期,总第286期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1420053a190293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