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制约与《雷雨》英译本中的一词多译

语境制约与《雷雨》英译本中的一词多译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语境制约与《雷雨》英译本中的一词多译

作者:申颖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6期

[摘要]由于语境的制约,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要

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寻求最贴切的译文。这样的翻译过程是和语境息息相关的,从正确的

理解到译词的选择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本文试图通过《雷雨》英译中的一词多译来说

明语境对于翻译选词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语境制约 《雷雨》 一词多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36-02

一、语境与词义

词语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的单位,没有具体语境,就无法确定词义,有了具体语

境的制约,才可以确定词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必先知其上下文为何尔。”人

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wsky)(1946:309)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惟一因素,舍

此别无意义可言”。(They regard context as the sole determiner of meaning without which meaning

does not exist.)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常常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因此要想准确翻译

原文,译者首先应当仔细推敲原文,在语境中把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含义,然后在正确理解原

文的基础上从目的语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再现原文的风

格。一词多义的存在必然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使用一词多译。翻译中的选词精当一方面取决

于译者对于原文语境的理解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又决定了译文能否忠实再现原文的风格。然而

词义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它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语言环境包括很多因素。对于语境的内涵,

国内语言学家有不尽相同的分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按内容把语境归为现实的语言环境

和广义的语言环境;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英国语言学家哈利戴把语

境因素归为场景、交际者和方式三个部分。尽管语言学家对语境的分类有所区别,但总体概念

大同小异。本文作者认为根据语义与语境关系的疏密,可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二、语言语境与一词多译

语言语境是指某一语言单位(一般指词)所处的句子,或狭义上下文,以及在某种情况下

对此语言单位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并有密切关系的前后句子、段落乃至前后的章节甚至整部作

品的相关内容,或广义上下文(文本上下文)。狭义上下文和广义上下文对语义均有一定的影

响和约束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是语义理解和选词的必要依据。请看以下例句:

1.和许多大家的仆人一样,他很懂事,尤其是很懂礼节。(Act I:8)

龙源期刊网

Like most servants in big houses, he is shrewd and has faultless manners.(Act I:9)

2.繁:……我自己有一个儿子,他才十七岁——恐怕刚才你在花园见过——是个不大懂事

的孩子。(Act II:174)

FAN:…I’ve got a son,just seventeen—you may have seen him in the garden when you came in—

not particularly bright.(Act II:175)

在不同的语境中,“懂事”可以表示,“bright”“intelligent”“sensible”“shrewd”等意思。在例1

中,提到的对象是鲁贵一个仆人,另外后面半句又有补充说明“懂礼节”;这样的限制使得“懂

事”的意思变得十分的具体了:鲁贵的懂事指的是他在主人面前很“精”,知道该做什么,不该

做什么。而例2所提到的对象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前后文的这些提示也使得“懂事”的意

思清楚明白:孩子太小,想法过于简单,“浑浑噩噩”的。如果再能联系到书中前面的情节发

展,读者对于这个词语的言下质疑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繁和鲁贵谈到四凤的时候暗示家里仆

人基本都是男性,像四凤这样的漂亮女佣容易让年轻的少爷们动情。她的儿子周冲少不更事,

也喜欢上了四凤。在繁看来,二者身份悬殊,周冲的这种情愫幼稚又愚蠢。所以通晓了广义和

狭义的上下文后,“bright”无疑是最合适的译词,intelligent虽然语义上十分接近,却偏重于智

力方面的聪明,无法反映出周冲的天真幼稚。

3.鲁贵——她的父亲——在沙发旁擦着矮几上的银烟具。(Act I:6)

Her father,Lu Gui,is polishing the silver cigarette-box on the low table in front of the sofa. (Act

I:7)

4.四:……(忽然)老爷出门穿的皮鞋,您擦好了没有?……(Act I:10)

FENG:…(Suddenly.)Have you cleaned the master’s shoes that he’ll be wearing to go out?…(Act

I: 11)

5.周:关上。(擦眼镜)这屋子不要底下人随便进来,回头我预备一个人在这里休息的。

(Act I:112)

Zhou:Shut’em.(taking off his spectacles and wiping them.)I don’t want the servants running in

and out of this room all the time.I shall be resting in here presently and I don’t want to be disturbed.

(Act I:113)

汉语中的“擦”根据动作对象的不同,以及动作轻重不同可以用多个英语词语来翻译。当对

象是银烟具的时候,目的是让金属变得光亮起来;而擦皮鞋包括去除灰尘,上油等工序,“老

爷出门穿”的,那是要打理的干干净净的;“擦眼镜”,指的是用布抹去灰尘。看似简单的

“擦”,王佐良先生却在上下文语境中琢磨出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分别选用了最贴合英文词

语来polish,clean,wipe来对应不同的具体语境。

龙源期刊网

语言语境对词义的限制是直接的,词语搭配的变化和前后句的衔接照应都会给词义造成一

定的影响。语言语境的限制要求译者必须对译文的上下文进行反复推敲。即使是同一个词语,

也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辨别,切不可在翻译选词上机械对等。

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词义也不是固定的。动态的语境必然产生动态的词义,这也就

要求翻译要顺势而译。

三、非语言语境与一词多译

非语言语境是指与作品内容有关而在文本中却无具体书面文字形式的附加语境因素。附加

语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它包括有关作者的观点和知识,有关的史地知识

及有关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等;在交际环境方面,它包括作品中人物的知识修养及说话者与

受话者的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这些因素可以通过音像效果充分体现。因此,电影、电

视、戏剧、广告的翻译要比纯书面文字性的翻译更能体现交际语言因素的优势,言外之意,弦

外之音也能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请看下面例句:

6.繁: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起来吗?

四:谁

繁:(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大少爷。

四:我不知道。

繁:(看了她一眼)嗯?(Act I: 64)

FAN:Humph,he would be.(After a pause,suddenly) Isn’t he up yet?

FENG:Who?

FAN(rather taken aback by the unexpected question,but hastily recovering herself): Why—er—

Master Ping.

FENG:I don’t know.

FAN (casting a swift glance at her): You don’t? (Act I:65)

7.冲:我一向什么都不肯瞒着您,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

情我的思想的。

龙源期刊网

繁:嗯。

冲:妈,我要告诉您一件事——……(Act I:76)

FAN:Go on,then.

CHONG: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Act I:77)

在原文中的这两段对话中,剧中人物繁漪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表达了叹词“嗯”的各种含义。

第一个拖长尾音的“嗯”表达了她短暂的惊慌迟疑,四凤的突然发问似乎惊醒了她,周萍不是她

的那个“他”。王佐良先生用英文中对应叹词“er”很好地实现了这一交际功能。而接下来地升调

“嗯”,表达了繁的质疑:以你(四凤)和周萍的暧昧关系,你怎么会不知道呢?这种言下之意

单凭“er”无法达到,因此在英译时用重复对方回答来进行反问能更好地在语用上实现功能对

等,使人物对白的言下之意得到了充分的保留。而例7中,周冲要告诉母亲一件事情,而繁用

“嗯”表示她在听着,等他接着往下说,而英语中“go on”能很好实现这一交际功能,实现了语义

上的对等。王佐良先生通观全文并对剧中人物语气语调和神态把握得十分准确。“嗯”的一词多

译成功地刻画了繁漪陷在对周萍的畸形爱恋中难以自拔的那种痛苦的形象。她和周冲的对话则

又映射出她作为母亲慈爱的一面。

非语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是间接的,深层次的。只有深刻体会原作所塑造人物的喜怒哀

乐,才能在译文中实现“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王佐良,

1989)。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自然也不是固定的。动态的语境必然

产生动态的词义,从而要求翻译要顺境而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境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于语境。戏剧翻

译又不同于普通文本的翻译,戏剧文本无注解,台词翻译要琅琅上口,适合舞台演出,此外还

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他要对原文所处的具体语境

做出透彻分析从而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他要创作出在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层面上与原文

相当的译文从而让译语读者和观众获得最接近原语读者和观众的感受。《雷雨》英译本中的一

词多译很好地说明了译者在选词时候只有顺应语境才能真正地实现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Moore,t in Introductory Reading on erge:Aholt Rinhart and

Winston INC,1963.

[2]Nida Eugene 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龙源期刊网

[3]Ogden Meaning of York:Harvest,1946.

[4]曹禺(著),王佐良,巴恩斯(译).《雷雨》:汉英对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冯广义.语境适应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122-166.

[7]牛强.语境新探—试论语言语境的解释与制约功能.中国翻译,1997(5):31-33.

[8]石云孙.论语境.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486-490.

[9]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0]西植光正编.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1]祝朝伟.浅论戏剧的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10-112.

Abstract:Polysemy is universal in languages due to the impact of find the

equivalents in target language,a translator must understand the exact meaning of words in sourc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xt becaus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ource language and rewording of target language are realized in certain this paper,some

examples of“same word,different translations”are selec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of Thunderstorm

to clarif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text impact;Thunderstorm;polysemy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058660a169331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