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某高校

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某高校


2024年2月7日发(作者:)

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丁筱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愈加紧张。在整体的就业大形势中,工科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呈现出一些特点。以河南省某工科高校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根据现状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呈现出愈加紧张的特征。工科高校是指以工学类学科和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在高校学科范围中属于理工类。外语类专业是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比较普遍的专业类别。以河南省某工科高校为例,外语类专业主要包括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俄语三个专业,近三年来均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生群体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性别和生源结构不平衡,女生数量大,农村生源多;专业调剂生源较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招生报考时第一志愿不是外语类专业。以该校为例,为了深入了解工科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研究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及对策,我们在近三年的毕业生中开展了问卷及访谈调研,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46份,访谈报告73份。本文拟从问卷和访谈结果入手,结合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总结,分析当前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问题,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一、工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以河南省某工科高校为例)(一)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较高,升学率较高,就业质量一般近三年该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就业率较高。其中,毕业生升学率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30%左右,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升学率在专业比较中表现最为突出,近三年来保持在40%以上,2020年超过了50%。从就业质量方面分析,外语类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工作岗位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如教育培训类企业、对外贸易类企业等,就业质量一般。(二)毕业生就业地以非一线城市为主,薪资水平中等,薪资满意度一般仅有15.07%的毕业生目前工作地为一线城市,而在非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为52.74%。通过交叉14分析得出,毕业生选择工作所在城市主要受家乡所在地、教育所在地、亲友所在地等因素影响。在目前薪资水平方面,43.15%的毕业生税前薪资水平在5000-8000元,整体属中等薪资水平。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满意度一般。(三)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行业以教育行业为主在受访毕业生中,40.4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41.1%相关度一般,其余为“基本不相关”或“完全不相关”,整体来看,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在就业行业分布方面,21.23%在各级各类学校工作,26.71%在教育培训类企业工作,在教育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较大,占受调研整体的47.94%。在工作内容分类方面,按照比例从大到小排列大致为:教学研究类、管理服务类、语言技术类、销售服务类、工程技术类及其他。(四)毕业生自谋职业比重大,工作忠诚度相对较高在受访毕业生中,有35.62%通过社会招聘获得目前工作岗位,31.51%通过校园招聘获得目前工作岗位,自谋职业比重较大。毕业生跳槽次数较少,过半的毕业生尚无跳槽经历,且86.99%的毕业生表示近期没有更换工作的打算,整体工作忠诚度较高。(五)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较强,需要一定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受访毕业生中,19.86%职业规划清晰,67.81%有规划,但比较模糊。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较强,但规划能力有限,需求和现实之前存在不对等。问卷和访谈中,针对本科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就业指导的效果也进行了回访调研,根据结果反馈,毕业生普遍认为此类课程对自己有所帮助,但仍有改进空间。(六)女性毕业生面临一定的就业困境根据访谈结果及日常工作分析,工科院校外语类

专业毕业生中,女性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比较明显。一方面,工科院校就业整体以工程类单位为主,此类单位在招聘时考虑到工作实际需要,一般会优先或限定招聘男性毕业生,因此在工科院校的校园招聘中,女性毕业生就面临着比较被动的就业困境。另一方面,女性毕业生在就业时多会选择教育类、销售类行业,如教育培训企业,工作稳定性较低。二、工科院校外语专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一)针对就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积极改进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工科院校拥有强大的工科背景,就业方面也拥有工程单位密集招聘的优势,但因种种原因,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仍旧以教育行业为主,真正从事工程行业的毕业生占比很小。针对实际的就业现状和市场需求,高校应该对现行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不仅仅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设置工程认知类、商务类课程,而且应适当增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类课程及教学技能类实践环节。完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就业去向,细化课分类。(二)加大力度整合学校所在地及周边招聘资源,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基于毕业生对于就业地的偏好需求,高校应加大力度整合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城市的招聘资源,积极联络招聘单位,提高毕业生就业效率。除此之外,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以自谋职业为主,对校园招聘渠道的依赖较大,故高校应积极探索开展针对性强,效率高的就业服务工作,尤其是在组织开展校园招聘会以及推动招聘信息方面,高校应积极将招聘单位按地区、行业等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会,并在招聘会前进行有效的宣传动员,加大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实现就业的机率。(三)在培养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指导毕业生在初次就业选择工作单位时以及在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中,都有比较强烈的职业规划指导需求。高校应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完善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强调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在不同年级开展各有侧重的能力培养和规划指导,在就业环节开展实用性强的职业选择与规划指导等。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按理论框架书写职业规划,更要教会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自我需求,分析社会行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真正使职业规划能够助力于职业发展。

(四)丰富以就业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的多样性,以校园文化氛围带活就业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时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以校园文化氛围带活就业工作,也是工科院校促进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策。高校应积极树立优秀的就业典型,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等方式,搭建校友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就业实质,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应积极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简历制作及面试指导等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软实力。(五)坚持重视毕业生思想价值引领,继续积极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以河南省某工科高校外语专业为例,近年来一直坚持重视毕业生思想价值引领,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先后已经有多位毕业生通过基层就业项目选拔前往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和农村基层地区参与教育、扶贫等基层工作。高校应继续坚持对毕业生的价值引领,坚持积极落实政府各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三、结语工科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整体而言是良好的,但其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需要高校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高校应结合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市场需求,通过改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地区化资源,开展高效的校园招聘活动,重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来带活就业工作,同时强调对毕业生的价值引领,促进毕业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参考文献:[1]刘正臣.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7).[2]莫碧娟.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的相关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0).[3]杨晰雯.基于互联网思维下“90后”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4).[4]王吉,马玉红.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06).作者简介:丁筱萌(199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15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7264146a148675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