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
1.
火宫殿臭豆腐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豆腐的制作流程大致为磨豆、滤渣、煮浆、点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磨豆”过程中大豆被磨碎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
“滤渣”步骤中使用到的多层纱布与滤纸的作用相同
C.
“煮浆”过程可以起到灭菌和使蛋白质变性的作用
D.
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定“点卤”前的浆液是否为胶体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8的C原子: 86C
C.
CO2的结构式:C=O=O
B.
N3−的结构示意图:D.
HCl的电子式:H:Cl
3.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g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质子数为NA
B.
0.1mol⋅L−1KAl(SO4)2溶液中,SO2−4的个数为0.2NA
C.
5.6gFe与足量Cl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
7.8gNa2O2中所含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数目均为0.1NA
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O2−3+2H=CO2↑+H2O
B.
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Ba2++SO2−4=BaSO4↓
C.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D.
铝与烧碱溶液反应:2Al+2OH−+2H2O=2AlO−2+3H2↑
5.
“氯气对水一心一意,水偏弄成三分四离。”其中“三分四离”指的是新制氯水中的七种微粒,下列对新制氯水性质与所含有的微粒关系的描述,对应错误的是( )
第1页,共19页
选项
A
氯水的性质
氯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有气泡产生
对应粒子
H+
Cl−
B
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C
D
氯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水在阳光照射后产生小气泡
H+、Cl2
HClO
A.
A
B.
B
C.
C
D.
D
6.
下列除杂质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CO2中混有HCl:将其通入NaOH溶液
B.
Cl2中含有HCl:将其通入饱和食盐水溶液、干燥
C.
Al2O3中混有Cu: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
D.
FeCl3中含有CuCl2: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
7.
黑火药爆炸时发生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NO3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B.
上述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S2−
C.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水溶液的酸性:HNO3>H2SO4
D.
N、O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分子间均能形成氢键
8.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实验
现象
结论
用铂丝蘸取某金属的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将湿润的红色布条放入装满Cl2的集气瓶中
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含有Na+,没有K+
Cl2具有漂白性
B
红色布条褪色
C
向某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滴KSCN溶液后不变色;加人该溶液中含有然后再加入新制氯水
氯水后溶液变红色
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Fe2+
非金属性:Cl>C
D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A.
A
B.
B
C.
C
D.
D
9.
在室温下,发生下列几种反应,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3+①14H++6Z−+X2O2−+3Z2+7H2O
7=2X②2A2++B2=2A3++2B−
第2页,共19页
③2B−+Z2=B2+2Z−
3+A.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X2O2−7>Z2>B2>A
−B.
X3+是X2O2−7的还原产物,B2是B的氧化产物
3++6A3++7H2O
C.
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14H++6A2++X2O2−7=2XD.
要将含有A2+、Z−和B−混合溶液中的A2+转化为A3+,而不氧化Z−和B−,应加入Z2
10.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错误的是( )
A.
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B.
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C.
若甲为CO2,则丁可能是NaOH溶液
D.
若甲为AlCl3溶液,则丁可能是NaOH溶液
11.
奥密克戎病毒是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其传染性和毒性更强,做好个人防护尤为重要!75%乙醇、含氯消毒剂、乙醚(C4H10O)、过氧乙酸均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醇属于电解质
C.
乙醚属于氧化物
B.
次氯酸钠属于盐
D.
过氧乙酸的分解产物CH3COOH
12.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Na2O可用于呼吸面具供氧
B.
Fe2O3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C.
CaCl2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
D.
Na2CO3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13.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X、Z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与蒸馏水按体积比3:1混合后可用于杀灭新型冠状病毒,Y的一种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简单离子的半径:Y>Z
B.
简单氢化物的沸点:Z>Y>X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Y
D.
W、Y、Z既能形成共价化合物又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14.
某无色溶液中只含有H+、Na+、NH4、Mg2+、Fe3+、Al3+、SO2−4等离子中的几种,当向该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NaOH溶液时,发现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3页,共19页
A.
溶液中一定存在H+、SO2−4
B.
溶液中一定不存在Na+、Fe3+
C.
溶液中c(H+):c(Al3+):c(Mg2+)=1:1:1
D.
溶液中c(SO2−)≤5
4c(H+)115.
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
______(填“强”或“弱”).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3)实验室中可用适量烧碱溶液除去Fe2O3中的少量Al2O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FeCl3溶液一直作为传统的铜电路板蚀刻液.
①蚀刻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②蚀刻结束后,可以通过两步先分离出铜,再实现FeCl3溶液的再生.
ⅰ.分离铜时所加试剂和操作分别为
______.
ⅰ.为实现FeCl3溶液的再生可加入的物质是
______(填一种即可).
Ag++H3PO2+H2O→Ag↓+H3PO4+16.
Ⅰ.次磷酸(H3PO2)常用于化学镀银,反应为:H+.请回答下列问题:
(1)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______.
(2)配平该离子方程式:______.
(3)H3PO2是一元弱酸,写出其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若该反应消耗9gH2O,则镀件镀上银的质量为
______g.
Ⅱ.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常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与定量分析.现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某补血剂中亚铁的含量:称取含FeSO4⋅7H2O的补血剂a克,充分研磨后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取25.00mL的该溶液与cmol⋅L−1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消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5.00mL.上述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0FeSO4+第4页,共19页
2KMnO4+8H2SO4=K2SO4+2MnSO4+5Fe2(SO4)3+8H2O.
(5)该补血剂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用含a、c的代数式表示).
17.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使人们认识到日常杀菌消毒的重要性,其中含氯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Ⅰ.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制备家用消毒液.
(1)写出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2)装置A中的溶液是
______,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
______.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B、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装置D中“84”消毒液的生成过程:______.
(4)居家消毒时,不能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混合使用,原因是
______.
(5)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得到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溶液,3.则该反应中,经测定ClO−与ClO−被氧化的Cl与被还原的Cl的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质量之比为
______.
Ⅱ.世界卫生组织将ClO2定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6)消毒效率是用单位质量的消毒剂得电子数来表示的,ClO2作消毒剂时和Cl2一样,还原产物均为Cl−.ClO2的消毒效率是Cl2的
______倍(保留两位小数).
18.
已知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在b和e同主族,c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a、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d的次外层电子数,e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f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______.
(2)b、c、e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用具体微粒符号表示).a、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______(填化学式).
第5页,共19页
(3)a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
(4)加热条件下,b的单质与c的单质的反应产物的电子式为
______.
(5)d、f组成的化合物为M,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M的溶液与足量N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2−(6)b、e组成的离子e2b2−8具有强氧化性,向含e2b8的盐溶液中滴入MnSO4溶液,混合溶液会变紫红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第6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磨豆过程中大豆被磨碎时发生了物理反应,故A错误;
B.滤渣步骤中使用到的多层纱布与滤纸的作用相同,起到分离固体与液体的作用,故B正确;
C.煮浆过程可以起到灭菌和使蛋白质变性的作用,故C正确;
D.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定“点卤”前的浆液是否为胶体,故D正确;
故选:A。
A.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B.多层纱布与滤纸的作用相同,起到固、液分离的作用;
C.高温可以使灭菌和蛋白质变性;
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本题以豆腐的制作流程为背景,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过滤操作的作用,胶体、蛋白质的性质,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解:A.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所以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为 146C,故A错误;
B.N3−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7个质子,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2分子中存在2个C=O键,CO2的结构式为O=C=O,故C错误;
D.漏写氯原子的孤电子对,HCl的电子式为故选:B。
A.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
B.N3−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7个质子;
2分子中存在2个C=O键;
D.漏写氯原子的孤电子对。
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离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规范答题能第7页,共19页
,故D错误;
力。
3.【答案】A
【解析】解:A.2gN2含有质子物质的量为:14g/mol×7=1mol,个数为NA;2gO2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6g/mol×8=1mol,个数为NA,则2g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质子数为NA,故A正确;
B.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硫酸根离子个数,故B错误;
C.5.6gFe物质的量为:56g/mol=0.1mol,与足量Cl2充分反应生成0.1mol氯化铁,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故C错误;
D.7.8gNa2O2物质的量为:78g/mol=0.1mol,所含离子键0.2mol,含共价键0.1mol,故D错误;
故选:A。
A.1个氮原子含有7个质子,1个氧原子含有8个质子;
B.溶液体积未知;
C.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D.1个过氧化钠含2个离子键,1个共价键。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
7.8g5.6g2g2g4.【答案】D
【解析】解: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故A错误;
B.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反应为:Ba2++2OH−+2H++SO2−4=BaSO4↓+2H2O,故B错误;
C.氯气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故C错误;
D.铝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2Al+2OH−+2H2O=2AlO−故D2+3H2↑,正确,
故选:D。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中,碳酸钙为难溶物,需要保留化学式;
第8页,共19页
B.不符合离子的配比;
C.次氯酸为弱电解质应保留化学式;
D.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5.【答案】C
【解析】解:A.加入碳酸氢钠粉末,有气泡产生,生成CO2,对应的微粒为H+,故A正确;
B.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氯化银沉淀,对应的微粒为Cl−,故B正确;
C.氯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H+,红色褪去的是HClO,对应的微粒为H+和HClO,故C错误;
D.氯水在阳光照射后产生小气泡,是因为次氯酸分解生成HCl和氧气,对应的微粒为HClO,故D正确;
故选:C。
氯气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水中含有氯气、次氯酸分子,氢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久置氯水由于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所以久置氯水即转变成稀盐酸,依据各种物质和离子的性质解答。
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熟悉氯气与水反应,明确氯水中的成分是解题关键,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解:A.二者均与NaOH溶液反应,将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故A错误;
极易溶于水,食盐水可抑制氯气的溶解,洗气后干燥可分离,故B正确;
B.氧化铝与稀硫酸反应,将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故C错误;
D.二者均与Fe反应,将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故D错误;
故选:B。
A.二者均与NaOH溶液反应;
第9页,共19页
极易溶于水,食盐水可抑制氯气的溶解;
B.氧化铝与稀硫酸反应;
D.二者均与Fe反应。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除杂的原则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C
【解析】解:3中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硝酸根离子中氮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所以硝酸钾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
B.电子层数越大,其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r(S2−)>r(K+)>r(C4−)>r(N3−)>r(O2−),故B正确;
C.硝酸和硫酸都是强酸,但硝酸是一元酸、硫酸是二元酸,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中,c(H+)越大,水溶液的酸性越强,c(H+):硝酸<硫酸,所以水溶液的酸性:硝酸<硫酸,故C错误;
D.氨气分子间、水分子之间都能形成氢键,N、O形成的简单氢化物分别是NH3、H2O,所以N、O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分子间均能形成氢键,故D正确;
故选:C。
3中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硝酸根离子中氮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
B.电子层数越大,其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C.c(H+)越大,水溶液的酸性越强;
D.氨气分子间、水分子之间都能形成氢键。
本题考查化学键、元素周期律、水溶液酸性强弱判断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物质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作用力、离子半径大小比较方法、酸性强弱判断方法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B为解答易错点。
8.【答案】C
第10页,共19页
【解析】解:A.K元素的焰色试验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滤去黄光的干扰,操作错误,故A错误;
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故B错误;
C.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可知不含铁离子,再加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溶液变红,该溶液中含有Fe2+,故C正确;
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所以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C。
A.K元素的焰色试验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具有漂白性;
C.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可知不含铁离子,再加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
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考常见题型,涉及物质的性质、离子检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等,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严密性、可行性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D
【解析】解: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所给3个3+方程式可得到氧化性顺序为:X2O2−7>Z2>B2>A,故A正确;
3+B.反应①14H++6Z−+X2O2−+3Z2+7H2O中,X元素的化合价降低,X3+是7=2X−−−X2O2−7的还原产物,反应③2B+Z2=B2+2Z中,B元素化合价升高,B2是B的氧化产物,故B正确;
3+C.还原性顺序为A2+>X3+,14H++氧化性顺序为:X2O2−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7>A,3+6A2++X2O2−+6A3++7H2O,故C正确;
7=2X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所给3个方程式可得−3+到氧化性顺序为:X2O2−7>Z2>B2>A,则加入Z2,可以氧化溶液中的B,故D错误;
故选:D。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由所3+2+给3个方程式可得到氧化性顺序为:X2O2−>B−>7>Z2>B2>A,还原性顺序为AZ−>X3+,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先后规律、强弱规律即可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第11页,共19页
把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判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B
A.甲为焦炭,CO再与氧气反应生成CO2,【解析】解:丁是O2,碳与少量氧气反应生成CO,CO2与C反应生成CO,符合转化关系,则乙为CO,丙为CO2,故A正确;
B.若甲为Fe,丁是盐酸,则乙为FeCl2,氯化亚铁与盐酸不反应,不符合转化关系,故B错误;
C.若甲为CO2,丁为NaOH溶液,过量的二氧化碳与少量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钠,符合转化关系,则乙为NaHCO3,丙为Na2CO3,故C正确;
D.甲为AlCl3溶液,丁是NaOH溶液,少量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氯化铝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符合转化关系,则乙为Al(OH)3、丙是NaAlO2,故D正确;
故选:B。
A.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则乙为CO,丙为CO2;
B.若甲为Fe,丁是盐酸,则乙为FeCl2,氯化亚铁与盐酸不反应;
C.若甲为CO2,则丁是NaOH溶液,乙为NaHCO3,丙为Na2CO3;
D.若甲为AlCl3,丁是NaOH溶液,则乙为Al(OH)3、丙是NaAlO2。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属于验证型题目,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识记中学常见连续反应、三角转化、特殊置换反应、特殊现象反应等。
11.【答案】AC
【解析】解:A.乙醇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A错误;
B.次氯酸钠是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B正确;
C.乙醚含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过氧乙酸的分解产物中含CH3COOH,故D正确;
故选:AC。
A.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电解质为电解质;
B.金属阳离子包含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
C.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第12页,共19页
D.过氧乙酸分解生成醋酸和氧气。
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物质分类的分析判断,注意概念实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都产生氧气,常用过氧化钠作供氧剂,氧化钠不具有此性质和用途,故A错误;
B.氧化铁为红棕色固体,可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故B正确;
C.氯化钙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不能用于游泳池的消毒剂,故C错误;
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常用作发酵粉,碳酸钠性质稳定,受热不分解,不能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故D错误;
故选:B。
A.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都产生氧气,氧化钠不具有此性质;
B.氧化铁为红棕色固体;
C.氯化钙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常用作发酵粉,碳酸钠性质稳定,受热不分解。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应用,为高频考点,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运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C
【解析】解:由上述分析可知,W为H、X为C、Y为N、Z为O,
A.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简单离子的半径:Y>Z,故A正确;
B.氨气、水分子间含氢键,且水分子间氢键多,则简单氢化物的沸点:Z>Y>X,故B正确;
C.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X D.W、Y、Z既能形成共价化合物(如硝酸)又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硝酸铵),故D正确; 故选:C。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的一种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高,第13页,共19页 Y为N;W、X、Z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与蒸馏水按体积比3:1混合后可用于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可知W为H、X为C、Z为O,化合物为过氧乙酸,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空气中单质的含量、元素化合物知识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BD +A.由分析可知,H+、NH4【解析】解:溶液一定不含Fe3+,一定含有SO2−Al3+、、Mg2+,4、不能确定是否含Na+,故A正确; B.溶液一定不含Fe3+,可能存在Na+,故B错误; (OH)3、Mg(OH)2均为1mol,则原溶液含有1molMg2+、1molAl3+,沉淀溶解发生Al(OH)3+OH−=AlO−2+2H2O,需要消耗1molNaOH,而该过程消耗1体积氢氧化钠溶液,第一阶段消耗1体积氢氧化钠溶液,由H++OH−=H2O,可知溶液中含有1molH+,溶液中存在c(H+):c(Al3+):c(Mg2+)=1:1:1,故C正确; +D.H+、Mg2+、Al3+、NH4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mol、1mol、1mol、3mol,由电荷守恒可知,不含钠离子时SO2−4的物质的量最小为1mol+1mol×2+1mol×3+3mol21=4.5mol,若含钠离1c(H+)2−子时SO4的物质的量大于4.5mol,则溶液中溶液中c(SO2−)4≤4.5,可能大于5,故D错误; 故选:BD。 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含Fe3+;由图可知,第一阶段无沉淀产生,说明含有H+,而后第二阶段有沉淀生成,第四阶段沉淀部分溶解,说明含有Mg2+、Al3+,最终沉淀为Mg(OH)2,Mg(OH)2均为1mol,在沉淀量最大时Al(OH)3、根据离子守恒可知原溶液含有1molMg2+、+1molAl3+,第三阶段沉淀不变,说明含有NH4,沉淀溶解发生Al(OH)3+OH−=AlO−2+2H2O,需要消耗1molNaOH,而该过程消耗1体积氢氧化钠溶液,第一阶段消耗1体积氢氧化钠溶液,由H++OH−=H2O,可知溶液中含有1molH+,第三阶段消耗3体积氢氧+++OH−=NH3⋅H2O,可知溶液含有3molNH4化钠溶液,由NH4,由电荷守恒可知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SO2−4,不能确定是否含Na。 本题以图象形式考查离子推断,涉及离子反应、离子共存,关键是根据图象分析发生的反应,注意电荷守恒在离子推断中的运用,熟练掌握因为化合物知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第14页,共19页 15.【答案】强 2Na+2H2O=2Na++2OH−+H2↑ Al2O3+2OH−=2AlO−2+H2O 2Fe3++Cu=2Fe2++Cu2+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Cl2 【解析】解:(1)钠和铝是同周期元素,钠元素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强, 故答案为:强;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 (3)实验室中可用适量烧碱溶液除去Fe2O3中的少量Al2O3,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和氢氧Al2O3+2OH−=2AlO−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H2O,故答案为:Al2O3+2OH−=2AlO−2+H2O; (4)①Fe3+具有氧化性,可与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 故答案为:2Fe3++Cu=2Fe2++Cu2+; ②i.欲从含有Fe2+、Cu2+的盐溶液中提取Cu,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可加入过量铁粉,再过滤即可置换出Cu, 故答案为: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ii.使滤液中Fe2+氧化为Fe3+,实现FcCl3再生,只需要向滤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即可, 故答案为:Cl2; (1)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3)实验室中可用适量烧碱溶液除去Fe2O3中的少量Al2O3,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4)①传统蚀刻液(HCl−FeCl3)中Fe3+具有氧化性,可与Fe、Cu等反应,生成Fe2+; ②可先加入过量铁粉置换出铜,过滤后再通入氯气,以达到氯化铁再生的目的。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含铜工业废液的处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题目难度中等,本题考查较为综合,答题时注意把握题给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解答。 16.【答案】+1 磷酸 4Ag++H3PO2+2H2O=4Ag↓+H3PO4+4H+ H3PO2+OH−=H2PO−2+H2O 54 第15页,共19页 139ca×100% 【解析】解:(1)H3PO2中,H为+1价,O为−2价,则P元素的化合价为+1;该反应中,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产生磷酸, 故答案为:+1;磷酸; (2)Ag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P元素化合价升高4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为4Ag++H3PO2+2H2O=4Ag↓+H3PO4+4H+, 故答案为:4Ag++H3PO2+2H2O=4Ag↓+H3PO4+4H+; (3)H3PO2为一元弱酸,与足量NaOH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3PO2+OH−=H2PO−2+H2O, 故答案为:H3PO2+OH−=H2PO−2+H2O; (4)若该反应消耗9gH2O,对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镀银的物质的量也为0.5mol,镀件银的质量为0.5mol×108g/mol=54g, 故答案为:54; (5)反应为10FeSO4+2KMnO4+8H2SO4=K2SO4+2MnSO4+5Fe2(SO4)3+8H2O,则n(FeSO4⋅7H2O)=n(FeSO4)=5n(KMnO4)=5×0.025L×cmol⋅L−1=0.125cmol,则样品中FeSO4⋅7H2O为0.125cmol×278g/mol×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139ca10025=139cg,则补血剂中FeSO4⋅7H2O×100%, 139ca×100%。 (1)H3PO2中,H为+1价,O为−2价,则P元素的化合价为+1;该反应中,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Ag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P元素化合价升高4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 (3)H3PO2为一元弱酸,与足量NaOH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比例为1:1; (4)若该反应消耗9gH2O,对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镀银的物质的量也为0.5mol; (5)反应为10FeSO4+2KMnO4+8H2SO4=K2SO4+2MnSO4+5Fe2(SO4)3+8H2O,则n(FeSO4⋅7H2O)=n(FeSO4)=5n(KMnO4)=5×0.025L×cmol⋅L−1=0.125cmol,则样品中FeSO4⋅7H2O为0.125cmol×278g/mol×10025=139cg,据此计算。 本题考查探究物质组成、测量物质含量,为高考常见题型,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试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题目难度较大。 第16页,共19页 17.【答案】MnO2+4H++−2Cl− △ Mn2++Cl2↑+2H2O 饱和食盐水 防止D中溶液倒吸入A中 A、D、C Cl2+2NaOH=NaCl+NaClO+H2O 两者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 1:4 2.63 【解析】解:(1)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H2O, 故答案为:MnO2+4H++2Cl− △ +−2Cl− △ Mn2++Cl2↑− Mn2++Cl2↑+2H2O; (2)装置A用于除去氯气中氯化氢,因此,装置A中的溶液为饱和食盐水,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防止D中溶液倒吸入A中,根据分析可知,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A、D、C,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防止D中溶液倒吸入A中;A、D、C; (3)84消毒液的生成过程为: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4)居家消毒时,不能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混合使用,原因是两者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且氯气有毒, 故答案为:两者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 (5)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得到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3,设其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3mol,被还原的Cl的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有1×1+3×5=x×1,解得x=16,则该反应中,被氧化的Cl与被还原的Cl的质量之比为(1+3):16=1:4, 故答案为:1:4; (6)设ClO2和Cl2均为71g,根据关系式:ClO2~5e−~Cl−,Cl2~2e−~2Cl−,则消毒效率之比为:71g×567.5g/mol71g×271g/mol≈2.63, 故答案为:2.63。 装置B中利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生成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装置A中的溶液为饱和食盐水,置A用于除去氯气中氯化氢,长玻璃导管的作用Cl2+2NaOH=NaCl+是防止D中溶液倒吸入A中,装置D中生成84消毒液,发生反应为:NaClO+H2O,装置C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1)装置B中反应为MnO2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MnO2为氧化物,不能拆成离子; (2)根据分析可知,装置A、长玻璃导管的作用,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 (3)根据分析可知,84消毒液的生成过程; 第17页,共19页 (4)“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与洁厕灵中的盐酸混合使用,可以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 (5)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计算出被还原的Cl的物质的量,再根据质量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进行计算; (6)设ClO2和Cl2均为71g,根据关系式:ClO2~5e−~Cl−,Cl2~2e−~2Cl−,则消毒效率之比为:71g×567.5g/mol71g×271g/mol。 本题主要考查氯气的制法、性质等,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应用,同时考查消毒效率的计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高频考点,难度中等。 18.【答案】第三周期第ⅦA族 S2−>O2−>Na+ HClO4 离子键、共价键 2−+2MnO−4+10SO4+16H 2−2+ Al3++4OH−=AlO−+8H2O=2+2H2O 5S2O8+2Mn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a为N、b为O、c为Na、d为Al、e为S、f为Cl; (1)f为Cl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ⅦA族,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ⅦA族;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O2−>Na+;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HClO4, 故答案为:S2−>O2−>Na+;HClO4; (3)a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NH4NO3,NH4NO3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 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4)加热条件下,b的单质与c的单质的反应产物为N2O2,其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5)d、f组成的化合物M为AlCl3,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为NaOH,氯化铝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钠的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3++4OH−=AlO−2+2H2O, 故答案为:Al3++4OH−=AlO−2+2H2O; 2−(6)b、e组成的离子S2O2−8具有强氧化性,向含S2O8的盐溶液中滴入MnSO4溶液,混合第18页,共19页 2−溶液会变紫红色,说明有MnO−4生成,S2O8中S为+6价,存在2个显−1价的氧,即存在2−2−2+过氧根,S2O2−+8H2O=8被还原生成SO4,反应离子方程式为5S2O8+2Mn2−+2MnO−4+10SO4+16H, 2−2++故答案为:5S2O2−+8H2O=2MnO−4+10SO4+16H。 8+2Mn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b和e同主族,可知a、b处于第二周期,e处于第三周期,而e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则e为S元素,故b为O元素、a为N元素;f的原子序数大于e(硫),故f为Cl;c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则c处于IA族,而c的原子序数介于b(氧)、e(硫)之间,故c为Na;由原子序数可知,d处于第三周期,a(氮)、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d的次外层电子数,则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5=3,故d为Al。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6)在陌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易错点,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9页,共19页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2645345a124062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