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综述1

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综述1

2023年7月22日发(作者:)

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综述1

———————————————————————————————— 作者:

———————————————————————————————— 日期:

教育学院本科生作业

作业题目: 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综述

课程名称: 现代教育技术

任课教师: 赵金禄

学生姓名: 郭海霞

学 号: 2

班 级: 09级教育班

电 话:

2012年7月3日

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综述

不知不觉现代教育技术课已接近尾声。总体来说,在这门课上,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的。从理论到实际操作,从知识经验到情感态度,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下面我就这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应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从技术的角度去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分支学科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在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1)70年代初,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主席埃利,曾组织几百个专家讨论了一年,提出了比较一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的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的管理来便利学习”。ﻫ (2)1994年美国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1997年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设计、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优化的理论与实践。ﻫ (4)9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作了明确的定义: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在分析、确定目标的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

三、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育技术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一)萌芽阶段(19世纪末)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工业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要,也提供了当时发展教育所需的技术,并带来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幻灯介入教育领域,揭开了电化教育的序幕。教育技术借助工业革命的馈赠,开始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技术的发展和对自身理论局限的突破,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这一时期,许多媒体如模型、地图、动画片、幻灯 、立体画、无声电影、无线电广播等都走进了教育领域,其中以无声电影和广播最为耀眼。众多视觉媒体介入教育领域,使得“视觉教育”一词在教育界广泛传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对新媒体的研究。在此期间,出现了教学设计的萌芽思想,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 三)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媒体成为受人们欢迎的信息传播载体。“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的提法逐渐被“视听教育”所取代,教育技术自此增加了新的内容,伴随着视听技术跨入迅速发展阶段。二战以后,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热情,大量新的理论,如戴尔的经验之塔、行为主义心理学、程序教学、传播理论等被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使得教育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媒体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系统论。

(四)系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技术才真正地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闭路电视系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为教育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奠定了物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成为近二十年来教育技术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为个别化学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这一历史时期,系统论思想被引入和应用到教育技术学理论中,使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五)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各种多媒体教室、数字硬件电教设备、课件、资源库、网络平台等等教育媒体越来越多的渗入教学领域,从而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也日趋丰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六)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1)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使用电影、幻灯等来支持教学的尝试。

(2)在30年代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

(3)20世纪70年代电化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各级各类学校配置了大量视听教学设备,并建设了语音室、微格教室和计算机室等,一批高等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4)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学科的发展与国际沟通的需要,“教育技术”的概念开始取代“电化教育”而在我国普遍使用,其概念的界定大多吸纳了AECT ’94定义的内涵。

四、多媒体技术介绍

(一)媒体有两种含义

(1) 表示信息的载体或形式。包括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

(2)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包括纸张、磁盘、光盘、半导体存储器

(二)媒体的种类

(1)显示媒体是表现和获取信息的物理设备。输入显示媒体包括:键盘、鼠标器、麦克风等。输出显示媒体: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2)存储媒体用来存放表示媒体,以便计算机随时调用和处理信息编码,如磁盘、光盘和内存等。

(3)传输媒体是传输数据的物理载体,如电缆、光缆等。

(三)多媒体含义

多媒体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电视图像。

多媒体处理过程:各种媒体→数字化→存储到计算机中→处理→再现给用户 (四)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表现、处理、存储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能力和交互能力。

(五)多媒体技术特点

多样性: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空间扩展并放大。

集成性: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以及与这些媒体相关的设备集成。

交互性: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它增加用户对信息的注意和理

解,延长信息的保留时间。

实时性:如视频会议系统。

(六)多媒体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二)多媒体硬件系统(如下所示)

(2)多媒体软见由多媒体系统软件(多媒体驱动程序、多媒体操作系统)和多媒体软件组成(多媒体素材制作工具软件)

六、计算机媒体(计算机媒体的组成)

计算机是依靠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工作来执行给定任务的、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包括硬件系统(如下图所示)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图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相对于硬件系统而言的它包括机器运行所需要的各种程序及有关资料,脱离软件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是不能做任何有的工意义作的工作的。它只是软件程序赖以运行的物质前提。 七、图像

(一)基本概念

图像是由图像设备输入的无边界画面,数字化后以位图形式存储。

计算存储一秒图像公式:列数×行数×像素的颜色深度/8 ×帧/秒=字节数

(二)图像的数字化

(1)采样:用多少个像素点的“列数×行数”表示,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存储量也越大。

(2)量化:量化是在图像离散化后,将表示图像色彩浓淡的连续变化值离化为整数值的过程。 把量化时所确定的整数值取值个数称为量化级数,也称为颜色深度。

(三)数字图像—颜色深度

①黑白图 图像的颜色深度为1,则用一个二进制位1和0表示纯白、纯黑两种情况。

②灰度图 图像的颜色深度为8,占一个字节,灰度级别为256级。通过调整黑白两色的程度(称颜色灰度)来有效地显示单色图像;

③RGB 24位真彩色 彩色图像显示时,由红、绿、蓝三基色通过不同的强度混合而成,当强度分成256级(值为0~255),占24位,就构成了2²²=16777216种颜色的“真彩色”图像。

图像的分辨率和像素位的颜色深度决定了图像文件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列数×行数×颜色深度÷8=图像字节数

(四)图像格式

图像技术—常用的静止图像文件格式

格式 2.GIF格式 3.JPEG格式 4.PSD格式 5.TIFF格式

6.Sf格式 格式 8.CDR 格式 9.PNG格式

F格式

视频技术—常用活动图像格式

1.AVI格式 2.MPEG格式 3.WMV格式

格式

5.RMVB格式 6.MOV 格式 7.MP4格式 格式

9.3GP格式 10.H261、 H263、 H264格式

(五)静止图像的获得途径

1、网上下载 2、买光盘图库

3、截取图像 4、有原稿扫描仪扫描

5、数码照相机拍摄 6、用计算机软件绘制photo shop Corella Freehand 3ds max

八、摄影基础

(一)照相机的类型

(1)按胶片分:有页片、120型、135型、120与135兼用型。

(2)按功能分:有手动相机、自动相机、照相馆大座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新闻摄影机、红外摄影机、数码照相机。

(3)按构造分:有35mm自动照相机、35mm直视取景器照相机、35mm单镜头反照相机、英寸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二)光圈

光圈好比是水龙头。如果把它开大,就能有大量的光线进入;如果把它关小,就只会进入较少的光线。

镜头孔径的大小可以用一个诸如f/1.2、f/8、f/16…的数字来表示,称之为f值。f值越小,镜头的圆孔越大。

(三)景深

景深的大小与镜头的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有关。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镜头焦距越大,景深越;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四)焦距

镜头的焦距是指镜筒中镜片的合焦距,各镜片的焦距由制造厂家决定。

(1)镜头的分类1、标准镜头2、广角镜头3、鱼眼镜头4.中焦镜头5.望远镜头

6.变焦镜头。

(2)快门主要有两种类型:1、镜间快门2、焦平面快门。

(3)调焦器主要有1、毛玻璃直视式2、裂象辅助式3、AF自动调焦(可选区域,或自动跟踪)4、眼控聚焦。

(五)实拍的过程

(1)注意事项

1、熟悉各种使用照相机的功能及各功能键的操作。

2、照相机的清洁

3正确装卷。调整到相应的感光度。

4选用曝光方式。手动M、光圈优先A、速度优先S、程序曝光P。

5、光线的运用ﻫ

错误!日光ﻫA.正面光,光源在被摄物的正前方照明,被拍摄物受到均匀,反差小,故拍摄出的照片平淡,且与背景有粘贴之感,缺乏立体感。ﻫB.侧面光,光源从被摄物的侧面照射被拍摄物,被摄物受光一侧光线强,背光一侧光线弱,受光有强弱反差。故拍出的照片明暗有对比,立体感强。分前侧光、后侧光、正侧光。一般利用前侧光。ﻫC.逆光(背光)光线从被拍摄物的后侧直射照相机镜头。被摄物与背景的纵深拉开,但被拍摄物的前面逆光,需要补充光。ﻫD.顶光,使主体物上部变宽。ﻫE.脚光,使主体物下部变宽。

错误!.人造光

6、调光圈、速度盘

影响曝光的因素:季节变化、天气变化、早晚变化、纬度变化、高度的变化、光线照射方、被摄物亮度色调、被摄物周围的环境 、感光度胶卷影响、是否加滤色片、影调ﻫ 7、取景、构图ﻫ 构目要素 1、画面布局要合理2、画面要均衡3、画面要有对比 8 、调焦

9、按快门

八、电声媒体

(一)音频信息基本概念

复杂的声波由许许多具有不同振幅和频率的正弦波组成。

周期T: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

振幅A:波形相对基线的最大位移,表示音量的大小;

频率f:信号每秒钟变化的次数,即1/T,以赫兹(Hz)为单位。

正常人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 Hz~20 kHz。CD 如随身听、 FM:调频、AM:调幅

(二)声音的基本知识

1.表示声音的客观物理量:强度、速度、频率、 频谱、波长 、低中高频、声源( 扬声器) 、声功率 (w) 、方向性- 指向性。

2、表示声音的主观音质参量

响度(级)—声压 音高—频率 音色—频谱

(三)语声功率、人的音调(频率)范围的动态范围和乐音常识

(四)声学常识需把握的关系:频率与音调;基音与泛音;振幅与声强;声压和响度;混响;单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

(五)音响

音响:利用电子设备把自然界的声音记录,还原。要求:高保真(High-- Fidelity)。音—声音的产生、响—通过音响器材重播声音。

(六)频率

频率传播速度:343m/s (20℃时);频率改变,音调改变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KHz;

频率增加一倍,音调升高八度

频率损耗

(七)音乐常识基音与泛音

纯音:单一频率 复音:多频率组合 单音:同基频的次音组合

声压:声音震动产生的压强(单位:帕)。

声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通过的能量(单位:瓦/平方米,分贝)。

响度:人耳对声压产生的主观感觉。

等响度曲线:在人的听阈20Hz到20KHz内,在相同的声压下 ,人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有不同的感觉。

混响和延时—混响时间:在空间中建立稳定的声音信号后关闭声源声压衰减60分贝所需时间;延时:直达声和反射声到达听着的时间差。

立体声和环绕声

产生原因:时间差,声强差,相位差 双耳效应:人耳的特殊生理结构

空间定位:高频决定于强度,低频决定于相位(对低频的定位较差)

环绕声:利用有限的发声点,还原现场的真实声音

单声道 MONO 立体声 STORER 多声道 Dolby

Digital AC-3

(八)音响基本要素

很多声学专家和音响专家想出了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这个20Hz-20KHz的频率分为“超低频(超低音)、低频(低音)、中低频(中低音)、中频(中音)、中高频(中高音)、高频(高音)、超高频(超高音)等七个段。这样的七个频段的定义比简单的高中低频段的定义划分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1、超低频(超低音)按照七个频段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超低频(超低音)。 ﻫ2、低频(低音)这个频段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超低频(超低音)以上的从40Hz-80Hz这段频率。ﻫ声学上把100Hz以下归入低音区,音响上低(频)音区是指声音的频率或者乐器的基频低于100Hz的频率。

3、中低频(中低音)低音区域一般从100Hz开始,但是通常把从80Hz-160Hz之间的频率纳入一个称为“中低频”(中低音)的概念范畴更为恰当。4ﻫ、中频(中音)音响上的中频从160Hz开始到1280Hz的横跨三个八度(160Hz-320Hz、320Hz-64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因此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频段。

5、中高频(中高音)从1280Hz-2560Hz就称为中高频(中高音)了。

6、高频(高音)高频是从2560Hz-5120Hz这段频。 泛音ﻫ7、超高频(超高音)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就是超高频(超高音)

(九)频率的音感特征:

30~60Hz 沉闷 如没有相当大的响度,人耳很难感觉。

60~100Hz 沉重 80Hz附近能产生极强的“重感”效果,响度很高也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可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作用。200~100ﻫHz 丰满。

200~500Hz 力度 易引起嗡嗡声的烦闷心理。

500~1KHz 明朗 800Hz附近如提升10dB,会明显产生一种嘈杂感,狭窄感。1ﻫK~2KHz 透亮 2800Hz附近明亮感关系最大。2ﻫK~4Kz 尖锐 6800Hz形成尖啸,锐利的感觉。ﻫ4K~8Kz 清脆 3400Hz易引起听觉疲劳。8ﻫK~16Kz 纤细 >7.5KHz音感清彻纤细。

(十) 电声媒体分类1ﻫ.麦克风 2.扬声器(音箱) 3.功放 4.调音台 5.均衡器ﻫ6.效果器 7.录音机 8.CD机

9.MP3机 10.MD机

(十一) 传声器

(1) 类型

按换能原理分:电动式:动圈、带式;静电式: 电容、驻极体;压电式:晶体、陶瓷

电磁式;炭粒式;半导体式。

按指向性分:全向、心形、超心形、超指向、双向、可变指向。

传输方式: 有线、无线

(2) 特性

灵敏度 频响 指向性 指向性 动态范围 失真

(3)原理

(4)传声器的使用与选择

最大声压级: 达到规定失真度(1%)时可接收的最高声压AKG Ck 系列--150dB

国产电容传声器--124dB。传声器与声源距离:最大声压级。

传声器位置—拾取直达声:清晰度--混响半径以内;拾取环境声:现场气氛-混响半径以外,高处。

了解声源特性-辐射方向特性

频率特性 梳状滤波效应 瞬态特性 环境干扰

(十二 )扬声器系统 (1 )扬声器的分类

换能方式 : 电动式、静电式、压电式、离子式、气流式、调制式、电磁式、磁致伸缩式。

辐射方式:直接辐射、简接辐射 、耳机。

用途:高保真用、扩声用、监听用、乐器用、电器用、汽车用、报警、背景音乐用等。

振膜类型: 锥形、球顶形、带式、平膜、平板形。

结构:单纸盆扬声器、复合纸盆扬声器、复合号筒扬声器、同轴复合扬声器。

重放频率:低频、中频、高频、全频。

扬声器系统—闭箱式音箱;倒箱式音箱;声曲径式音箱;带通式音箱;敞开式音箱。

(2)扬声器单元和系统的发展

1876年2.14 —美国 A.G.Bell & n 申请电话受话器专利

1924年—美国 G.E 实验室 & E.W.Kellogg 申请扬声器专利--扬声器发明人

1925年—德美国 E.EMENS发明电动式扬声器

1919年—A.ber ster 提出号筒设计的数学方法

1924年—西屋电气的C.R.Hanna和J.Pianiste完成号筒设计理论

1975年—美国 EV公司的D.le设计出HR系列恒指向性号筒

(3)高保真扬声器系统

三种高保真扬声器系统——自然高保真、主观派高保真、优质重放

(4) 家庭影院扬声器系统

(5) 听音室的技术要求—房间形状;扩散;混响 ;本底噪声(隔声);声场均匀度。

(6)音响系统设计—功能定位;设计指标;扬声器布置;功率计算;声压分布计算;系统配置。

(十三)功率放大器

(1)分类

按处理的信号源分:单声道 立体声 多声道

按电子器件分:电子管式 晶体管式 集成块式

按处理能力分:模拟机 数字机

按用途分:家用机 专业机

按功率分:大功率机 小功率机

按结构分:前级+后级 AV机合并级 纯功放机

常用的录音方法有三种,即机械录音(唱片钢丝),光学录音(电影片音迹)和磁性录音(磁带)。

(2)基本技术参数:

1、互调失真

2、阻尼系数—提高阻尼系数的途径:选用较短的喇叭线、降低线材的阻抗、改善连接处的接触。

3. 输出功率

最大输出功率:在额定负载下、一定失真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额定输出功率:额定负载、额定输入(0dB, 0.775v 或 +4dB, 1.228v) 音量表达到最大时的输出功率

功率放大器的桥接—理论上提高输出功率4倍,实际3倍

4、功率放大器与扬声器的连接

定阻输出 、定压输出;阻抗匹配和功率匹配。

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储备:决定于节目的类型。 (十四)节目源

(1)节目记录方式:机械 和磁记录。

(2)数字音频节目特点:

信噪比高: 16bit -- 98dB 声道隔离度高:90dB 以上 动态范围大:90dB

以上

(3)CD 唱片及CD机

物理特性—几何尺寸

转速:500-200rpm 扫描速度:1.2m/s-1.4m/s

节目长度:60 分钟 立体声 技术指标:频响: 很容易达到5Hz-20kHz

动态范围:90dB以上 失真:普通机 0.05%, 高档机: 0.005%

九、音响设备

(一)调音台—混音台(Mixer)和调音台 Console)

音响系统的控制中心—对多路输入信号进行 ;电平增减、修饰、加工处理(均衡)、混合、选择、分配(输出)。

组成部分: 输入组件、目线输出组件、输出控制组件、信号指示、对讲和检查、

输入信号的类型:MIC(带有48V供电) Line(CD 等)输入通道

(二)功能

各路信号的调节分配和混合;对输入信号进行频率均衡;对信号电平和阻抗进行配接

通过外围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如:效果);指示信号的音量和峰值电平;模拟和数字调音台

(三) 信号处理设备

对节目信号的:强度、频率、时间、和相位进行处理

1. 压缩和限幅器 2. 噪声门 3.延时器 4. 混响器

5. 均衡 6. 激励器 7. 分频器 8.

反馈抑止器

(四) 音质的主观平均

主观性强

平均参量的统一问题:不同领域平均量的内涵不同

模拟音频的数字化过程

(五)声卡工作原理

数字化音频信号处理

声卡的主要的作用之一是对声音信息进行录制与回放,在这个过程中采样的位数和采样的频率决定了声音采集的质量。输入模拟音频信号经A/D转换形成声音格式文件存储,数字化过程中的采样频率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选择,一般声音卡均支持双通道立体声信号的采样,可支持的采样频率有:

1、波表合成Avertable Synthesis技术

波表合成技术就是将每种乐器的声音事先取样,作为音色库保存起来,当电脑需要播放某种声音时,声卡会从音色库中找到对应的音色并按要求的大小强弱程度播放出来。

2.MIDI

所谓 MIDI 是乐器 数字 接口 (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英文缩写。它不像. av文件那样直接存储数字化的声音,而是只存储一些指令和数据。指令与数据用来描述演奏乐曲所用的乐器、音调、时间等参数。与.av格式相比,同一首乐曲以MIDI形式存储所占的存储容量非常小,这是MIDI的一个最突出的优点。

(六)声音的录制与播放 “录音机”是最简单的用于声音文件的录制与播放的软件,还可以用其他软件对声音进行编辑和特殊效果处理。

声音文件格式的转换—删除声音;插入声音;移动声音。

十、电视媒体

(一)电视媒体的类型

1.电视机(电视节目接收器) 2.录像机 3.摄像机(包括视频展台)

6.MP4 MP5 及高清节目播放器(H263,H264)

(二).电视机的种类

1.CRT是一种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显示器

2.背投电视机

3.等离子显示屏,学名PDP(Plasma Display Panel),(台湾称为电浆显示屏)。

4.液晶显示器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液晶显示器

原始彩色信号是由红、绿、蓝三原色构成的,即所谓的R、G、B信号. 为了保持与早期黑白显示系统的良好兼容性,很多厂商就将RGB颜色空间转换为YUV颜色空间,以兼容黑白显示系统,若需显示彩色信号,再将YUV转换为RGB

(三)信号种类—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四)教育电视的特点及功能ﻫ 1、电视的即时性特点决定了,电视能快速、准确的传播信息,能让每一位观众享受教育的 权力。

3、电视视听结合、形象生动的在运动中表现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表现力,营造了富有感染力的现场氛围,容易激发受众共鸣。适合进行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做到以情动人,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电视可以突出时空的限制,有“化动为静”、“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可以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教育信息量提高教育信息量,提高教。

5、电视有传播范围广,受教育面大的特点,扩大了教育范围和规模。

电视有记录,存贮图象的特点和功能,可以进行师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微型教学”“微观教学”等。ﻫ 十一、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2)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十二、结语

这些理论和实践不敢说我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但是确实在原来一无所知的基础上。真正有了较系统的细致的认知和了解,至少在以后需要的时候会意识到曾经的现代教育技术课上我们有学习过相关的内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到哪里才能搜得到;而且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近一步认识和了解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时间有这么快、这门课的学习也接近尾声。最后,我要感谢老师这学期耐心的教导;感谢和我一起共学习共同努力的小组成员;感谢和我一起上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所有兄弟姐妹们。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689961169a29687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