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作文范文【5篇】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作文范文【5篇】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lg巧克力手机)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作文范文【5篇】

好消息,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对于这个让人骄傲自

豪的城市,你们有何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深圳建立

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作文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篇一】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

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

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

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

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

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

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2000年,这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

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

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

年轻、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

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

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机芯、整机等不同工段

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

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

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

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

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

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

拼一拼!”戚卓说。

“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

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

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

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

到更好的机会。”戚卓说。

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

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广场、华强北……这些曾令她

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2012年,一次

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

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

书、学习相关知识。

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

“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

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

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

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

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

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

2014年,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

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

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

长期的实习锻炼。2016年,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

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

“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

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

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

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

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

口超过1300万人、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

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

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

活力、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篇二】

经济特区给了我新梦想

“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经济特区鼓励创新、宽

容失败的环境和无数创业路上的同行者,让我充满了追逐梦想的勇

气。”

见到周剑之前,对这位大名鼎鼎的“机器人爸爸”和他的优必选

科技公司,记者已是耳熟能详:2016年央视春晚上,优必选的540台

Alpha机器人集体起舞;2018年央视春晚开场表演,24只Jimu机器狗

惊艳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6台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

Walker与明星们同台竞技。来到优必选,记者很期待见到更新奇的机

器人产品。

“这是优必选的第一个机器人样机,技术上没问题,但在量产前

连续开了四次模,都失败了,仅这一项就耗资千万元。”刚见面,周

剑向记者展示的却是他创业之初的“痛”。在公司初创期,这样的失

败打击几乎让优必选垮掉。“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经济特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无数创业路上的同行者,让我

充满了追逐梦想的勇气。”

这次创业前,周剑的人生可谓顺风顺水。他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

分子家庭,大学期间就获得首届德国迈克威力最高奖学金赴德国留学,

学业完成后被迈克威力集团收至麾下,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剑仅

用四年就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大区经理。2002年,周剑与另外两位合伙

人开设工厂,为迈克威力等厂商定制生产设备,利润非常可观,他开

始在深圳购置房产。

2008年,一次参加国外机器人展会的经历,给周剑的人生带来转

折。这次展会上,一台可以模拟各种动作的人形机器人引起周剑的好

奇心。他想买,但外商非但不卖,甚至都不让靠近看。这让周剑心中

格外难受,他暗下决心,在深圳开始机器人项目创业历程,“看都不

让看,那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你好!”

研发人形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学者和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梦想。凭

着一腔热情闯入机器人行业的周剑发现,这次创业的难度超乎想象。

很快,2000万元被周剑全部花完。

“当时不懂融资,都是靠自己借钱、押房子去筹措资金,走着走

着,发现钱根本不够用,只能卖房子。”从2010年到2012年,周剑

靠借钱和卖房子支撑机器人项目运转,投入大却不见任何收益。

卖掉第一套房子时,周剑没有多心疼,但父母觉得不对劲了。

“爸妈当了一辈子老师,现在靠退休工资生活,在他们的观念里,这

么折腾就是不务正业,现在居然还要卖房子,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来自父母和工厂合伙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家纷纷劝说周剑放弃

机器人项目,但周剑仍然坚持,作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

定:把工厂的股份卖掉,并将自己在深圳购置的房产和轿车全部卖掉,

筹措资金投入机器人项目。年迈的父母见儿子不听劝,一气之下离开

深圳回了上海。

“2012年卖掉最后一套房子时,感觉非常糟糕,资金上陷入困境,

还要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周剑说。

“还好,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周剑说,“深圳的机器人项目

创业团队非常支持我,大家一致认为项目已经有眉目了,这时停下来

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坚持了下来。”

2012年3月31日,优必选科技公司在深圳南山区的香港理工大

学产学研大楼成立,周剑重整行装再出发。当年秋天,为了筹集资金,

周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创投活动,出乎他意料的是,凭借开模才

开到一半的样机,优必选就陆续拿到了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当时

听到投资人说了一句温暖的话,‘你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我还怕

什么呢?’”周剑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托举着他飞向梦想。

2015年,为了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办公环境,周剑想把公司搬到南

山智园,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租金优惠,但当时处于创业期的优必选,

在纳税额等方面还不满足园区入驻条件。园区负责人对公司进行了全

面“摸底”后,认为智能机器人正是深圳积极布局的“未来产业”,

破格让优必选入驻。“在深圳,政府高度重视创新,不是靠发文件开

大会,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周剑说。

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成就梦想的舞台上,优必选一直在加速奔跑:

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器诞生了,成本降到进口产品的几十分之一;第一

台机器人Alpha诞生了,教育机器人JimuRobot、悟空、商用服务机

器人Cruzr(克鲁泽)、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等接踵而至……

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周剑喜欢透过办公室窗户向外远眺。几年

前还是一片旧工业区的南山智园,如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园,有众多

创新企业进驻。周剑真切地感受到,一路走来,怀揣创新梦想的同行

者正越来越多。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篇三】

前瞻布局,提升产业能级

回顾发展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规

模、重效益”,主动转移当时还很吃香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渐成为深圳的

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一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

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

延伸。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

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深

圳相继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

争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2018年1月,

《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印发,为深圳的创新

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19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率先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接轨

国际,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深圳得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

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走出了一条以

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深圳国家级

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7001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

同比增长10.08%;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同比增长11.26%。今年

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先

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仍分别同比增长2.4%、2.2%。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深圳再次前瞻布局,大力建设5G行业应用

试验_。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个5G基站。

深圳市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介绍,5G技术将给罗湖区转

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从去年

开始,罗湖区全面布局5G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支持辖区企业融入

5G产业发展和5G技术应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制造、路桥管控、

物流机器人、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5G产业是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的缩影。在一次次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深圳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

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

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篇四】

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关键内核。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深圳

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市场化导向。”

从深圳创新模式来看,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

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企业

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

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已成为国内市

场干预少、营商环境优、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之一。

成立于1993年的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深圳创新企业的代表,

全球每3部手机,就有一部手机上的零部件来自瑞声科技。瑞声科技

高级副总裁江南介绍,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研发及高精

密制造能力,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超8%,2019年研发投入17亿元。

目前,公司的声学、光学、电磁传动、精密结构件、射频器件、高速

传输器件六大业务,覆盖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

智能设备领域。

“全球每100台无人机里就有21台来自宝安,全国智能穿戴产品

每10个就有3个是宝安造。”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介绍,近年来,宝安

区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壮大创新动能,以“创新+智造”为特色

的产业链不断完备。

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近年来,深圳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

科研领域陆续取得突破。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

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

围绕基因组学、大数据、石墨烯等前沿领域,已设立12家基础研究机

构,组建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

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和岭南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

中心等4个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

设施顺利开工,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

如今,深圳在5G、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

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知识产权硕果累累;新型显示器件、智

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工程,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深圳建立40周年观后感【篇五】

经济特区给了我新生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处处是工地,村民们跑运输、做加

工……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夏日炎炎,海风阵阵。深圳罗湖区渔民村,中国最早的“万元户

村”,我们的采访从这里开始。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这些地方可能还是泥塘呢!”见到

渔民村的老渔民邓锦辉,是在村里古色古香的“渔人码头”文化室,

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闲地喝茶、读报、看书。“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

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

说起文化室,担任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的邓锦辉颇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于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记者找不到一点小

渔村的感觉。鳞次栉比的小高楼、清洁宽阔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绿

化带……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62岁的邓锦辉肤色黝黑、身体结实,看着显年轻,“你以为我有

多老?我比特区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说话间,邓锦辉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渔民村社区的家中,120平方

米的三室两厅宽敞舒适,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记者试图寻找一

些渔民生活的痕迹,一无所获。“现在除了周末钓钓鱼,生活里几乎

没有‘渔民’的影子了。”邓锦辉说。

邓锦辉搬过多次家。他回忆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

变样。”

改革开放前,邓锦辉与大多数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墙瓦房,

过着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个月,吃住都在船上。”邓

锦辉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总想,这大概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了。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渔民村的春天来了。高速发展的经济

特区处处是工地,村民们也从中觅得商机,渔民村迅速组建起自己的

船队和车队搞运输。“现在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

很多砖瓦、沙石都是我们运过去的,我们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长高。”

邓锦辉骄傲地说。

虽然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运输,但市场供不应求。依靠自己的船队,

村民们从中山运砖头来深圳卖,一船能装两万多块砖,能挣几千元。

“那时候,经常要干到凌晨2点甚至通宵,大家抢着干活,不把

当天任务完成没人下班。”邓锦辉说,他的妻子在村里珠宝厂上班,

把一个个小珠子小亮片穿起来,做成装饰品运到香港卖。“虽然苦点

累点,但两口子一起努力,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

跑运输、做加工……20世纪80年代初,邓锦辉夫妻二人年收入就

超过了1万元。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著名的“万元户村”。次年,

村里统一盖起30多幢二层小洋楼,邓锦辉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样样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

绿水绿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台大音响,可以唱卡拉OK,当时村里好多

人都跑到我家来唱歌。”邓锦辉觉得,那是祖祖辈辈都没过上的好日

子。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1985年,村里集资建成了7层高的工业大楼,

制衣厂、表带厂相继入驻;1992年,村集体成立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

公司,村民人人可以获得分红;2004年,旧村改造完成,现代化的高层

住宅取代了老旧的“握手楼”和“拥抱楼”,邓锦辉搬进了现在的房

子中。

对渔民村村民来说,2012年12月8日是难忘的一天。

“经济发展了,我们几个居委会干部一合计,想丰富一下村民的

文化生活,就办了个渔乐节。”邓锦辉说,渔乐节一次大概两小时,

跳舞、唱歌等节目都由村民们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练、

演出其乐融融。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

赞扬改革开放……”渔丰实业公司一间办公室里,传出这样一首悠扬的

粤语小调,这首小调就是几位村民为今年渔乐节准备的。如今的渔民

村,村集体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800万元增长到4.8亿元。“渔

民村正计划对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进行全方位提升,为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贡献。”邓锦辉说。

“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蜿蜒350多米的渔民

村文化长廊里,一幅幅精美的青铜浮雕记录了今昔变迁。从渔民村向

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厦等许多深圳标志性建筑耸入云霄。

深圳建立40周年心得体会观后感2“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

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

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

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

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

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

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2000年,这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

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

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

年轻、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

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

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机芯、整机等不同工段

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

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

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

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

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

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

拼一拼!”戚卓说。

“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

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

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

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

到更好的机会。”戚卓说。

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

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广场、华强北……这些曾令她

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2012年,一次

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

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

书、学习相关知识。

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

“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

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

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

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

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

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

2014年,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

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

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

长期的实习锻炼。2016年,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

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

“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

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

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

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

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

口超过1300万人、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

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

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

活力、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874122a268506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