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发(作者:oppor11plusk 参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封建制的国家,明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
的国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参观了那里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
三陵。在那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气息。朱元璋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乞丐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则从一位四太子
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至北京,编
修了《永乐大典》,还曾派遣郑和下西洋,他们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
令人们难以忘记。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历史实物就应有文献记载。老师寒假让我们
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会更让我们深
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几个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几个官吏走马上任时,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来迎
接他的到来。这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明朝,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清官——海瑞。
我喜欢海瑞,不是因为其才能远高于众人,而是他有着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执法精神。海瑞在临终前,别人曾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的是欠了
户部5钱柴火钱。
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多赚,就
多赚。如果欠别人钱,能赖就赖。而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爱戴的原因之一吧。
我喜欢海瑞,更是因为他那种敢于进谏的勇气。他对执法者的不满和愚昧,表现
得十分尽致,无话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狱的
原因。
还有,我认为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两国的战斗,中日两国从历
史上来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纠纷。远至遣唐使近至钓鱼岛,中日双方的对决总是那
么的激烈。尤其是几次的战争,那就是史家之绝啊!虽然从激烈程度上说,第二
次世界大战更上一筹。但在明朝的那段打击倭寇的历史同样的悲壮与激烈。打击
倭寇最厉害的要数戚继光,而一个天才,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则次之。凭借几位
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终将日本赶出了中国。
明朝,是一个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俱往矣!数风流
人物还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明朝那些事儿五》这一部讲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同时
也是一名末代皇帝,历史的真相。
对于亡国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爆君?昏君?无能?荒淫?…
他们头上扣着的帽子大多都是负面的,可是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
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然而,大明江山,此时已经是个病入膏荒,沉疴难治的病人。纵有妙手回春
的扁鹃,也已经无能为力。同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虎视耽耽的后金,正等着大
明这个曾经的巨人倒下,然后拾取这片繁华的土地。对于崇祯来说,他能做的只
是尽力而为。对他,我只有无尽的遗憾,所谓生不逢时,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
他时期,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而不是背负骂名的亡国之君。
同时,我想起历史上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
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传说,这个据说是耗子精转世的皇帝是一个
最最荒淫的人,其实,我相信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炀帝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开通京杭大运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
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帮助寒门子弟进阶朝堂,听取民意。实施的
"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整饬吏政,加强
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当然做为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尤其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的些微缺
点都会被权力无限放大,而成为致命的伤害。比如,杨广的好大喜功,因为自己
曾经的战功赫赫,所以发动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想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后人
的景仰,结果却是未获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尽国力,劳民伤财,激起
民怨,引发叛乱,致使亡国丧命。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史书中的隋炀帝,缺点被无限放大,优点几乎是完全
抹杀,才让后人误解至今。
其实,在隋唐以前的史书,可信度还是很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原貌。
而就是从隋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篡改史书,开了先例,《隋史》是唐朝
编撰的,所以杨广被抹黑成弑父弑兄之徒。而玄武门之变,也变成李世民是被逼
的。
不过墨写的谎言永远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的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
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还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古
板的__?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很精彩。每个朝代都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儿。明
朝的故事尤其精彩纷呈。当时出了许多大人物,都是我的偶像。如王守仁、于谦、
袁崇焕、戚继光,他们都有着大智慧和一腔热血。历史不是史记里记载的那些令
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而是一出让你欲罢不能的戏剧,因为这些主角都是“牛人”!
明朝有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可以与孔孟相比,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文学家,更厉害的是,他还是统帅千军平定战乱的军事家。奇才啊旷世
奇才!他就是全能大儒——王守仁。他的智慧让我仰慕,他的信念让我深深地钦
佩。官海沉浮中他在静静地思索着,最终开创了“心学”,成就了他伟大而传奇
的人生。我就是他几百年后的粉丝,我要向偶像致敬,无论人生坎坷,还是仕途
坦荡,都要做个拥有大将之风的思想者。
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少数人能改变历史,而于谦就是大家熟悉的一位“牛
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吗?
打开历史的层层包装,穿过历史的茫茫迷雾,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翻开
书,我仿佛听到“一帝功成万骨枯”的时候,路边孤儿寡母的哭喊;仿佛看到能
人智士的谋略,帝王的权利和无奈,还有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言官们。可是岁月
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让我发现,真正能名留青史的总是那些正义之士,阴谋家只
能成为跳梁小丑,历史终究会作出最公正的评价,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正直而勇敢
的人吧!
这套书我已经看了两遍,妈妈刚给我的时候,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当年明
月幽默诙谐的笔调吸引了,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迫不及待地将它看完。读
第二遍的时候,我细细品味,总是意犹未尽。严肃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比现在流
行的校园文学还要有趣,那些文字像被施了魔法般让我着迷。这本书让我爱上了
历史,但愿以后的历史书也会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好看、易懂,叫人爱不释
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夜晚又一次地降临了,皎白的月光洒满了大地,我站
在阳台上遥想,当年的明月是否也如此美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朱重八从一个草根农民一步一步走上了统治者道路,
从一个放牛的农民,再作到一个和尚,最后经过多次起义登上了皇位的宝座。说
起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朱重八,便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开创
了汉帝国。而汉的昌盛是人们有所共睹的,无论是从经济上的恢复,还是军事上
的强大,都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是有所震撼的。文景之治的,恢
复经济,汉武大帝,文才武略。再看那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看到年轻战神霍去
病直骋沙漠,追匈奴于千里之外,在西北封狼居胥,吓破胡贼胆。而再看看明朝,
朱重八开创的大明王朝,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过明中叶,中国的资本主义
萌芽也开始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西方文明慢慢侵蚀东方文
化,而东方的悲惨世界也开始奠定基础。虽然西方侵略中国的迹象还没显现,但
再过三四百年后,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便一一签订。
明朝中国科技的总结时代,包括各种农药医书,总结前人的论述。郑和下西
洋的恢宏宏大,从东南沿海一直到非洲的好望角,是世界几千年历史上的最浩大
的航海远洋。但是朱重八,登上皇位第一件事便是逼杀有功之臣,是这个虚晃的
王朝撑了不过几百年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很诙谐幽默的以故事形式呈现给大家历史的史实。使人们
记忆的更加深刻了解的更加透彻,中间又插有史料,有凭有证,不歪曲历史。他
可以说是史书中的另一种典范吧,一小故事叙事的形式慢慢呈现给大家,让大家
有兴趣去读史,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
因此我觉得最成功的两件东西便是王者荣耀的老少咸宜,再加上《明朝那些
事儿》的销量畅销。但对于王者荣耀和《明朝那些事儿》我更为《明朝那些事儿》
点赞,作者创新思路,用更有效的方法使全民读史,最终走向中华文明的复兴之
路。
中华文明的复兴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必须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其称国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拒绝国外的文化侵略,捍卫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进
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来迎接美好的小康社会。《明朝那些事儿》编撰的成功,
作者思路的创新,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好的一面的体现,他不仅迎来了销量,而
且带领全民去更深层次的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蕴。
近现代最成功的史书便是《明朝那些事儿》,朱重八的事迹也便会家喻户晓。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
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
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
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
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
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
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
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
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
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
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
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
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
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
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
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
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
呢?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
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
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
明朝,在它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诞生了一个个伟人,发生了一
件件奇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一个人才辈出的王朝,一个无与伦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劳模”朱元璋、“造____家”朱棣、懦弱的建文
帝、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贵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广孝,以诸葛亮自喻的哲
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们一个个从书里栩栩如生的走进我的视线,并让我
记忆深刻。
个人见解,我认为明朝里最伟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随父亲四处流浪,过
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为了争夺政权、夺取皇
位,不惜一切代价,却任用贤才,他打来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广孝替他得来的。
姚广孝那句:“我要给大王送一顶白帽子”,让朱棣即兴奋又恐惧,要知道朱棣
除了自己的父亲再就没有第二个害怕的人了。当然他的造____之路也并非一帆风
顺,在打败了N多个人之后,却与铁弦、盛庸等名不见经传,但宁死不屈、非同
小可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
藩王,也是一个伟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为皇帝后,为国家献出了一切。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顾自
己的辛苦劳累,一次次亲征,打败了久久困扰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
落。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对享受它的人,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代
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使大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
代,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朱棣的一生,生于兵荒马乱,又亡于御驾亲征的途中,或许他喜欢这种
金戈铁马的生活,或许这是他的命运,也或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为了皇位,他
不惜一切代价,违抗圣意造____,不顾他人安危。他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
个好皇帝,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陨落,大业未成,
他的遗憾、他的坚持不懈、他的忧国爱民,实在是让我感到可惜、可叹、可敬!
历史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明月,依旧挂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却留
在我的脑海的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励着我,
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
朱元璋家境贫寒,好多家人都饿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
路,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无数次的死里逃生,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前进,继续
战斗。而且朱元璋那个时代的对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陈友谅、张士诚、王保
保朱元璋和他们斗智斗勇,机关算尽,终于朱元璋胜。朱元璋终于坐上了属于他
的宝座。可以说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了你想想人家几乎是赤手空拳,
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没有家室,没有后山。洪
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这样,朱元璋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驾
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还没做热就被燕王朱棣夺
走了皇位。朱棣死后,朱高煦与朱高炽争夺皇位,可是朱高炽这位短命的皇帝只
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这时候朱高煦同志又要进行他的
阴谋与阳谋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十分郁闷,这个皇位您老人家处心积虑的
想得究竟是为了啥?结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败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并不
怎么幸运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挂了然后又是朱祁镇即位,但是在他的统治时期
出现了一个宦官——王振。说实话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痛扁一顿王振,他实在是太
可气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点被他这个小人给毁了。还好还好,他最后终
究还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镇被也先当了人质,最后于谦计上心来
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钰做了皇帝没想到朱祁钰坐上皇位后居然不把他的皇位还给
他哥哥了,最后哥哥被释放,弟弟病危最终还是哥哥当了皇帝。弟弟当了八年皇
帝后驾崩了。于是朱祁镇开始了他的统治。
读到这里,我已经感慨万千了,这几个皇帝都表现不凡我觉得还是没有人家
朱元璋厉害啊,但是最让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钰。筑起于是朱祁镇的弟弟,他不
贪恋权势对皇位一直是不感兴趣。但是自从他的哥哥被也先绑架后,他坐上了代
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经沉醉在了这权威之中,而且王伟让他变得六
亲不认,还将他的哥哥关了好几年,就因为害怕哥哥强自己的皇位,还把哥哥住
宅周围所有的树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间谍。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个皇
位么?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种魔力,一种神奇的力
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扑,更多的`人在这场斗争中死亡,互相残杀,这也许就
是命。
读到这里,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无奈,更让我有了探索它的欲望希望我会
在这本书中学会更多的知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总会对过去的历史心生好奇。比如当我第一次从某本扁
上发现附录上的“历史大事表”时,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们中
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
汉……元、明、清。也明白了每个王朝的建立者与历史上许多激烈的战斗与对外
国侵略者的反抗。每个朝代的盛衰同时一目了然。
了解历史的皮毛还不够,兴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个朝代。之后我又去买了《上
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还觉得不够细致,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
了一位给我讲解历史的老师《明朝那么事》。
这一套书详细讲了明朝的创立到终结这段历史。尤其详细讲了每一场激烈的
战役,让人总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语言风趣幽默,并非单纯枯燥地说书。并且将
人物内心想法与人性斗争的复杂刻画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斗
争,高潮迭起,令人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这么带着劲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感慨。我感慨人
性的狡诈,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说了句“你在乱世是怎么活下去的?”这就暗
喻了在乱世上,只会出奸雄。他们无情无义,在关键时刻谁都敢杀。我又感慨人
性之残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许多人被杀后还灭族?
一个也不放过。我还感慨现实的无奈:朱元璋虽是一位起义领导者,但最终还是
成了一名封建帝王。这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与粮食,
而队伍又需要经费,没办法,他只能把地“租”给农民们,自己来收租金。于是,
他便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时没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可能去
搞“土改”,更促进了这种现象。
唉,这就是被历史车轮匆匆碾过的大明朝。环顾中国整个古代史,有两个致
命错误: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虽说有明君开国,但终究是毁于
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原始的共产制度,继而演变成了奴隶制、
封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个越变越大的瘤。同时还有一个规律,没有长盛不
衰的王朝。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回顾
历史,就是吸取前车之鉴,展望更好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
这个暑假,没有出远门,因为我觉得最具有意义的事应该是看书。我很喜欢
历史,对历史知识很有兴趣,所以常常看历史书,而让我记忆最深的便是《明朝
那些事儿》。
这本书虽然写得不像《新月集》那样优美,也不如《绿山墙的安妮》那样有
童趣,但作者能够立足古籍、博引旁证,并以一个当代人的视野和思维,作了轻
松与调侃的剖析,给人以清新的启迪和快乐,给我于一种跨越时空隧道的飘然,
让我仿佛回到了1368年-1644年的那段纷飞的时光,看到了643年前的又一个
平民皇帝,是怎样开启了大明江山的精彩“元章”。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我最爱看第一章。__描写的是三位皇帝:从和尚到
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以及朱元璋的四儿子燕
王朱棣。__先是讲朱元璋怎样击败他的对手,当上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农民家里,
父母去世后,当了一个敲钟的和尚,后来天下大乱,他听了好友汤和的建议,当
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随从,慢慢升了官,却被郭子兴赶走,他只好四处招兵买马,
对抗元军,打下了大都市应天(南京),作为根据地,并与旁边的一些义军明争
暗斗。最后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敌人兵临城下,要杀朱元璋,他凭自己的耐
力保住了应天,并一路反击,在鄱阳湖彻底击败了西边的陈友谅,并迅速解决南
边的张士诚,扫平了中原,击败了强将王保保,并把元军驱逐出境,还把朝鲜拿
了下来。但这个朱元璋是个暴躁的人,动不动就杀人,一开始马皇后在世,赦免
了很多无辜的人,后来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杀死了几十万文
武百官,杀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再无能臣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或许是DNA的捣鼓,小炆单单秉承了其爷爷的杀
戮基因,为了保权,对叔辈赶尽杀绝,只剩下装疯卖傻的朱棣了,而朱棣才是集
朱家帝王之优胜基因的大家,也是将明朝推到了历史的巅峰最伟大的皇帝,当您
翻过有关朱棣之后的历史,剩下明朝还真的满目酸楚,留下丝丝遗憾,也就那么
回事,不看也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
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
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
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
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
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
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
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明朝的那些事儿》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明
末叛将的名称。当时中原闹天灾,朝廷又没有过多的银子来救济灾民,灾民迫于
生计,造反了。造反的首领是需要一个称谓以示区别的。可灾民们没什么文化,
于是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将领们起了很多搞笑
的称谓。有叫“逼上路”的,有叫“鞋底光”的,“一块云”的,“三只手”的,
也有叫“薛仁贵”“曹操”的。你说有趣不?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
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
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
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
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
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
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
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
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
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
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
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
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
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
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
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
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
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
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
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
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
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
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
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
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
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
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
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
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
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
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
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
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六》(简称明六),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写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年(1582)至天启六年(1626)朝廷中
发生的政治、权利争斗,边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东林党的崛起和
覆灭,魏忠贤的阴谋及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的强大和对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
崇焕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宁远大捷和努尔哈赤的死亡作为结局。
明六已经是才子当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风格不改,幽默、耍宝、充满智
慧,虽然已经没有初次拜读明一的惊艳,没有其后五部的叹为观止,但是出于对
明朝系列发自肺腑的喜爱,还是对明六充满赞赏,对作者充满钦佩。
读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觉能让人记住的可圈可点、才华横溢、名垂千古
的名臣、名将明显少了,不是作者的写作枯竭,而是——真的没有了,明末那些
像杨一清、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
资平庸要么历练尚浅,况且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黑暗:作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
佞魏忠贤等的素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低。没有很牛很牛的能力,
想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妖风肆虐、黑暗无比的时代明哲保身、肩负重任,几乎,
是不可能的。
天启年间,太乱。书中的几句对现实的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毛骨悚然:某财主
故意杀人,七品县官判其死罪,财主找关系,此人是魏忠贤之流,索要一万两,
财主予之,附加条件因知县判刑,杀知县,允。没有天理了……庆幸自己没活在
那个时候。
虽然没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是被一个天资平凡的人感动了——杨涟,他是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当我看到黑
暗中死囚杨涟的绝密遗书和绝笔还有素不相识、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
的监狱看守不顾生死、不顾地狱的折磨留存,寻找机会昭示天下的时候,我真的
流泪了,我知道不管多残酷,高尚的操守终能唤醒良知!
阅罢明六,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启年间,若身居高位,我是
选择尚有操守和良知的东林,还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对天启年间权监魏忠贤不
顾家国天下,任人投靠即给官给权的拉拢与诱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贤的东林党
人,即便有很多缺点,也可称作不朽,因为,他们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拥有了这本书,
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史书界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
始了与一段历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这段历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涩,在作者笔下,大明朝的那
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的身世讲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如何运筹帷幄、决战群雄,登上皇
位后又是如何排除异己,力保大明江山……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与之有关的人
物逐一登场亮相,权臣或隐士,忠贞或奸佞,那些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
让后世的我们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叹。
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
独特风格:诙谐的语言,客观的评价,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让那些距离
我们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如此血肉丰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作者的视线,我们
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到昏暗烛光下的朱元璋在紧缩眉头,听
到黑暗中的馋臣在窃窃私语,一转身,声声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
岁”便从那座宏伟遥远的朝堂上远远传来……于是,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
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
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
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
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
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
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
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
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
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
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
一本书是作者精神的底蕴;一本书是作者思维深处的体现;一本书是作者世
界观的表达。
我很喜欢读一本书,书名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
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
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
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了伦道德的演
绎。
当我的父亲把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买回来,我第一次接触《明朝那些事
儿》的时候,我就被它彻彻底底地迷住了。很久都没有读到这样的历史好书了,
以往我读过的历史书几乎都是流水帐,而《明朝那些事儿》则不同,除了历史还
有心理。在轻松幽默时,它让我捧腹大笑:在严肃庄重时,它也同样能够震撼每
一位读者的心,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一本好看的历史。
我对这本书能算是爱不释手了,只要眼睛没有重要任务,就得看此书。坐在
车上认真看:晒太阳时仔细看:卷在被窝里偷偷看。那段看“明朝那些事儿”那
段时间,我的眼睛就得一天忙到晚,做梦时也得看这本书,除了做作业,看马路,
我的眼睛就得别无选择——看《明朝那些事儿》。
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的也许并非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是它的作者—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喜欢历史,并为自己的爱好付出了努力,在网络上开始编
写这本书并坚持不懈,而且将自己的理解与思想加入,这是其它历史书不具备的,
因为有兴趣,有兴趣而且还能深入大量历史资料,能在纷乱的历史资料里加入自
己的理性分析且能将自己的理解渗入书中,《明朝那些事儿》就有了自己的独特
性,我想然后才有数百万计的读者捧场,编为书籍,销量超过五百万册,成为三
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
我们也去试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为自己的兴趣努力,不要让兴趣浮于表
面,深入的沉浸到兴趣中,其中必然有寂寞和一般人认为的痛苦,但只要能做到
他人做不到的,能做到那个在我们眼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687665a265649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