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发(作者:清华同方锋锐k46c参数)
第46卷第8期
2012年8月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1.46 NO.8
Aug.2012
试论运动灵敏性的概念及其分类
赵西堂,葛春林,孙 平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摘 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词义学视角对运动灵敏性进行解读,运用逻辑论证和统计学论证的方法对
运动中的灵敏性概念和分类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体育运动中的灵敏性定义为处在特定运动场景中的
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并将运动灵敏性分为判断与决策能力、变
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三类。
关键词:灵敏性;体育运动;概念;分类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2)08.0092.04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Agility
ZHA0 Xitang,GE Chunlin.SUN Ping
(Graduate Dept.,Beijing Sport Univ.,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meaning of sport agility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physiological,psychology and
lexical semantic theories.Sport agility is defined as the whole body or part of the body perceiving stimulus and chang—
ing direction or movement rapidly as needed in the special sport situation.Sport agility can be classiied into distrifb-
uted into percep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bility,direction changing ability and varying movement ability.
Key words:agility;sports;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灵敏性在运动技能的运用和发挥中的作用无需置
疑,特别在同场对抗类的项目中,灵敏素质甚至直接决
定了技战术的运用效果。因此,美国的霍斯金斯
(Hoskins)曾提出“灵敏性是篮球技能的灵魂”的论
1灵敏性的定义
1.1 灵敏性定义的逻辑学依据
对于灵敏性的内涵,体育学相关专家学者可谓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国内 断。排球界专家也指出:灵活性的高低决定一个运动
员的技术水平…;Verstegen,M.等(2001)研究指出,灵
敏性可以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适应对手和适应竞
赛环境) 。另外,随着对灵敏性研究的深入,灵敏性
将成为力量、速度等素质向技术转化的桥梁,这无疑是
外体育界专家对灵敏性概念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关
键词:在复杂多变或者时空不可预测的场景下,快速改
变运动方向、快速改变动作方向(整体或部分肢体)、快
速掌握动作、快速完成动作、完成复杂动作、神经系统
对刺激的快速反应、随机应变、改变运动速度、身体姿
势变化、体位变化等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灵敏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快”和“变”
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应是灵敏性区分速度、力量、耐
对身体训练难以转化到技术当中去这一尴尬处境的化
解。然而,综合国内外文献不难看出人们对灵敏性的
认识问题有很多差异,对灵敏性的本质认识和分类不
同无疑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抹去这些差异
的方法就是要重新认识灵敏性并对其进行科学地分
类,所以对灵敏性的本质属性及其分类研究具有十分
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力等运动能力的本质属性。单纯地“快”和单纯地“变”
都不应是灵敏性的规约内涵。“快”是指预判决策快(反
应快)、动作快;“变”无非是指方向的变化和动作的变
化。所以不难看出在灵敏性素质中,“快”是根本,“变”
是关键,运动中的表现特征是快速、合理、协调、准确。
因此,我们将体育运动中的灵敏性定义为处在特定运
收稿日期:2012—05—06;修回日期:2012—06—02
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
或变换动作的能力。
第一作者简介:赵西堂(1980一),男,河南兰考人,博士生,研究
方向: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第8期 赵西堂,葛春林,等:试论运动灵敏性的概念及其分类 93
1.2 灵敏性定义的统计学证明
下定义的过程中,将运动能力作为灵敏性的上位
概念是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共识,这一点无可厚非;第
二步——如何证明改变方向或者变换动作的能力与速
度、力量属于不同的能力——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不同类能力的证明,托马斯和尼尔森指出
(Th0mas&Williams 2005)b :“当两个变量之间的公共
方差(common variances)不足50%时,这表明它们是具
体的(specific)或在本质(nature)上有一定程度的独立
性(independent)。”巴克等(Oliver&Meyers 2009)也认
为 :当两个变量的公共方差大于50%时,可以认为这
两个变量测量的是同一种特质;当两个变量间的公共
方差小于50%时,说明它们测量的是不相关的或不同
的特质。
根据上述原理,大量研究证明了直线冲刺速度
(10 m,30 m)∞ 与灵敏性(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属于
不同的性质的素质 。 ,并指出如果想有效地提高这些
素质需要采用各自具体的训练方法。同样地大量研究
也证明了下肢爆发力(纵跳) 、下肢最大力量 、下肢
等动力量 和灵敏性(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公共方差
很小,即认为它们应属于不同的素质。
1.3灵敏性定义的解析
运动灵敏性必须置身在“特定的运动场景中”,而
不是其他场景中(如战争、游戏等场景),也不是另一个
其他的运动场景。因为一般而言运动员在熟悉的运动
场景中,对运动场景的反应较为敏感,这一点已为很多
学者所证明:运动水平不同的运动员,其反应灵敏程度
不同,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得
运动场景中的信息,并且能更快地对动作的细微变化
做出判断,这也是“灵敏”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所强调
的重点。但是运动员在某一运动场景中反应灵敏并不
等于其在其他的、不为其所熟悉的运动场景中反应就
灵敏,这一点也是灵敏具有明显专项性的重要原因。
“肢体”代表了人的整个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
虽然在运动实践中,多数体育运动是人的整个身体都
参与运动,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运动实践中也常听
到:某某手指很灵活、某某脚下很灵活这样的话,所以
我们用肢体既可以代表人的整个身体也可以表示部分
肢体。
“感受刺激”的过程,实质是感知的过程,运动心理
学认为 :感觉是感受器及对应的神经系统从外界环
境中接受和表征刺激信息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
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
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发生在
前,知觉发生在后,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
延续;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连贯的过程,没有感觉的
知觉或没有知觉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有5种感觉:视、听、触、
嗅、味觉,虽然人们在证明人类存在第六感的道路上已
有所成就,但是目前人类有第六种感觉并不为世人所
完全接受;运动生理学对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与
运动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运动心理学对以下五种感
觉进行了论述:动觉、视觉、听觉、触压觉(简称触觉)、
平衡觉n。。;虽然上述的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尽相同,但
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都不认为味觉和嗅觉与
运动关系密切。运动生理学没有将触觉列入其中,显
得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因为在运动实践中,触觉有时也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篮球防守时用手或身体接触进攻
队员,以确定其重心位置,用视觉来观察场上情况;同
样地,无球的进攻队员在抢位置时也会接触防守队员
以判断其位置。运动心理学中将动觉等同于本体感
觉,但是却包含了肌觉、腱觉、关节觉、平衡觉,实则是
指一种综合的运动感觉,后面又专门阐述平衡觉(与运
动生理学中的位觉内涵基本一致),逻辑方面出了问
题。综上所述,把与运动有关的感觉系统概括为以下
五类更为合理:视觉、听觉、触觉、位觉和本体感觉;所
以体育运动中人体感受刺激的方式即为上述五种方
式。
“根据需要迅速地改变速度、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
力。”“根据需要”说明了改变方向和变换动作具有目的
性。人体根据五大运动感觉系统的感受器接受的信息
进行选择、组织、判断并最终做出决策,确定所用的动
作或选择的移动方向,在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运动
员应该是一个边接受信息、边判断、边移动或做动作的
过程,运动员在开始时所选择的信息和进行的判断可
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瞬
间的判断和决策都是运动员在当时即刻自认为是正确
的,也是其所需要的;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判断和
决策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如果先前的判断和决策错误,
这种现象在较高水平的运动场上十分常见,因为越来
越多的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常常使用假动作来迷惑对
手;如果判断错误,运动员会进行最后决策时尽最大努
力来弥补先前的失误。最后的这一弥补过程实质上也
是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最佳体现过程,先前的判断过程
无疑是灵敏的反应过程。最后这一弥补过程最终通过
肌肉活动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就包含了快速地改变
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也是区别于其他
素质的关键所在,是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
综上可知,上文中灵敏性的定义已满足了属种定
义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逻辑学的定义规则;所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46卷
该定义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逻辑上清楚、理论上充分、科
学上有用、描述较为精确的定义。
2灵敏性的分类
排球运动员为测试对象。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这
两种能力之间的公共方差为3%(P<O.O1),远远小于
50%,表明这两个变量测量的不是同一特质,也就是说
改变方向的能力和变换动作的能力不是同一种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分类的第三条规则。
“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分类实际上是根据对
象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是关于某类对象知识的系
统化n 。通过对对象进行分类,以揭示各对象之间的
据此可以认为灵敏素质包含了如下3种能力:判
断与决策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该分
类方法满足了逻辑学的分类规则,是理论较为上合理
本质联系,加深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各方面属性的认识;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
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对灵敏性的分类由于
分类的基础、依据、标准或维度不同,灵敏素质的种类
也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灵敏素质本身的复杂性,加
之人们对灵敏素质的认识角度不同,致使对灵敏素质
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显得十分困难。导致对灵敏素质
的研究举步维艰并难以为继。
2.1 分类的基本规则与理论依据
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必须遵循划分的基本规则,
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划分规则n :1、划分必须按同一
标准进行;2、划分必须按层次逐级进行;3、划分的各子
项,其外延应互相排斥;4、划分所得各子项的外延之和
应等于母项的外延。
本文对灵敏性的分类是根据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并
运用形式逻辑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而划分。生理学研
究表明n :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种功能活动
的主要调节系统,而各组肌肉的精确配合都是在神经
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都是复杂的反射活动。谢切诺
夫提出: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讲,都是反射。脑活动
的一切外部表现都归结为肌肉运动。其生理机理是:
人的随意运动是从感觉开始,以心理活动为中继,以肌
肉的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
作为运动能力之一的灵敏也是一种随意运动,也
遵循反射的规律。根据反射过程不同阶段灵敏性表现
的特征不同将灵敏性分为:对外界感知的心理过程,即
对运动情景的观察、判断和决策过程,即判断、决策能
力;肌肉运动外现过程,即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
力。可以看出这一分类的方法满足了划分原则的前两
条。
2.2该分类的统计学证明
根据定义可知该分类方法已满足了分类原则的第
四条;从上文的分类依据可知该分类满足了分类原则
的前两条;对于第三条原则,笔者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改变方向的能力和变换动作的能力属于不同的能力
进行证明。
运用沙地“T”试验n 和“钻、跳过横杆”n 分别表示
改变方向的能力和变换动作的能力,以93名优秀沙滩
的分类。
2-3新的分类体系的优点
第一,该分方法逻辑起点相对较高,是对原有分类
方法(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素质)的传承与补充。
一
般灵敏性可以看做是根据简单的刺激快速改变方向
(如往返跑)和或变换动作(如立卧撑);专项灵敏性则
强调运动员根据专项运动场景相关的刺激迅速地变换
专项技术动作和或运用专项移动步法快速改变方向。
第二,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强调了判断与决策能
力的内容,丰富了灵敏素质原有的分类体系。因为在
多数对抗性项目中,判断决策能力的作用十分重大,该
分类方法将判断决策能力划分出来,能更好地满足对
抗类项目研究的需要,同时以便引起人们对这一能力
的重视。对抗性项目中预判能力对运动员的重大意
义,从笔者对沙滩排球教练员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在
上述分类体系中3种能力的权重,调查的所有教练员
都认为判断、决策能力权重在50%一60%之间。
第三,克服了传统分类的难以区分的特点,较好地
体现了灵敏素质的本质特征,构建了以对运动场景中
的信息进行搜集、判断并据此进行决策为基础,以快速
变换动作或改变方向为表现形式,以满足自身需要为
目的的完整系统,反映了灵敏性的基本规律。
第四,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运动员在某一项目
中表现灵敏而在其他运动项目中表现平平这一现象;
并为专项灵敏性研究,特别是复杂的对抗项目灵敏性
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五,有利于不同项目根据自身需要对运动员灵
敏性进行分门别类地进行训练。据此分类方法,可以
清楚地分析出各类运动员灵敏素质中哪种能力不足,
并结合各个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练习,以提
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在沙滩排球比赛中,
有的运动员预判好,但是动作慢或变向移动慢,这样就
可以针对后面的两种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以使这方
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反之,则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运动员
的预判能力。
最后。有利于对灵敏性进行深入的研究,灵敏性作
为一种复杂的素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存在很多困难,
第8期 赵西堂,葛春林,等:试论运动灵敏性的概念及其分类 95
而运用分层的方法逐步深入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很
好的思路,这也是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常用方
法。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分层研究不能没有一个整
体观,离开了整体而研究部分,必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
泰山之后果。
3小结
将灵敏性分为判断决策能力、快速改变方向的能
力和变换动作的能力,遵循了逻辑学的分类规则。通
过对灵敏性的分类,既加深了我们对研究灵敏性各方
面属性的认识,又能够满足对抗类项目对灵敏性的特
殊需要,为研究相关项目的灵敏性提供了理论上充分、
科学上有用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葛春林(主编).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
育大学出版社,2003:112.
12j Verstegen,M.,B.Marcello.Agility and coordination.In:
High Performance Sports Conditioning.B.Foran,ed.Cham—
paign[J J.IL:Human Kinetics.2001.PP.139—165.
[3]Little,T,.and A.G,Williams.Specificity of acceleration,
maximum speed,and agility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J].
J.Strength Cond.Res.19(1):76—78.2005.
1 4 J Jon L.Oliver and Robea W.Meyers.Reliability and Generality
0f Measures of Acceleration,Planned Agility,and Reactive
Agility l J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
ofrmance.4,345—354.2009.
15 J Buttifant,D.,K.Graham,and K.Cross.Agility and speed of
soccer players are two different performance parameters l J J.J.
Sports Sci 17:809.1999.
[6]Warren Young&Damian Farrow.A Review of Agility:Practi-
cal Applications for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1.28(5):24—29.2006.
[7]J.M.Sheppard&W.B.Young.Agility literature review:Clas—
sifications,training and testing l J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
es.2006,24(9):919—932.
[8 J Young,W.,M.Hawken,and D L.Mcdonald.Relationship be—
tween speed,agility and strength qualities in 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Jj.Strength Cond.Coach.4:3-6.1996.
19 J Goran Markovic,Damir Sekulic and Margareta Markovic.Is
Agility Related to Strength Qualities?-Analysis in Latent
Space[J].Col1.Antropo1.31(3):787—793.2007.
[1O]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143.
[1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13-224.
[12]王蒲,麻雪田.运动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研究[J].
体育科学,1995,28(2):46—51.
[13]黄叔怀.试论体育运动的分类体系[Jj_体育科学,1991,6:
13—16.
1 14 J Stua ̄Jarvis,Lee O.Sullivan,and Bruce Davies.Research in
Spots Medicin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sured Run—
ning Intensities and Agility Performance in Sub-elite Rugby
Union Players[J].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2009,17:
217—230.
[15]中国排球协会.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643436a264957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