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诺基亚手机)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BIM深化设计方案
第一节 BIM工作范围
按照招标文件中BIM工作范围开展BIM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块内建筑、结
构、机电、市政、道路等各专业图纸内容(不含绿化种植)。具体的工作要求按
招标文件要求的BIM标准实施。
在应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管理时,需明确自身在管理过程中的需求,并结合
BIM本身特点确定类似如图2-8-1所示的BIM辅助项目管理的服务目标。
服务目标
提升品质减少费用绿色环保
声、光、热、湿节省投资
水、土地、气资源
充分利用
空气质量
节能运行能耗
水、土地、气资源
充分利用
图2-8-1 BIM服务目标
为完成的BIM应用目标,本公司紧随建筑行业技术发展步伐,结合自身在建
筑施工领域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势,确立BIM技术应用的战略思想。本公司确立了
“以BIM技术解决技术问题为先导、通过BIM技术实现流程再造为核心,全面提
升精细化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BIM技术应用战略思想。
第二节 BIM深化组织机构
1、人员组织架构
BIM团队人员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要求进行配备,团队负责人、BIM技术员具
备招标文件要求的实施经验及相关软件操作技能,服从业主管理。
2、人员更替
须事先得到发包人的书面同意。更换人员需满足主要人选条件,并保证工作
不会因上述工作人员的更换而受到任何影响。其他人员经发包人审核同意。发包
人有权更换或要求补充承包人BIM团队主要人员。
3、组织计划
BIM模型要在相应专业设计分批次完成蓝图报出后进行搭建,确保施工实施
前完成BIM工作,精准为施工服务。
第三节 软硬件要求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配备相应的软件、硬件,满足BIM工作的顺利开展。按应
用项目具体情况采取阶梯式硬件配置,表2-8-1为硬件配置表。
表2-8-1硬件配置表
项目
操作系统
CPU类型
内存
移动个人终端4台
IOS7
四核CPU、主频2.0GHz
2GB
9.7寸
分辨率:2048×1536
电容式触摸屏、多点式触
摸
工作站2台
Windows 8.1操作
系统
Intle I7 -4770K
16GB DDR3 SDRAM
服务器1台
Windows 8.1操作
系统
Intle Xeon
E5-2667
32GB DDR3 SDRAM
视频显示
图形显示适配
卡
硬盘
1680×1050
NVIDIA Quadro
4200
1TB机械硬盘+
256G固态硬盘
互联网连接
1920×1200
NVIDIA Quadro
5000
1TB机械硬盘+
512G固态硬盘
互联网连接
WiFi无线和4G(向下兼容
网络连接 3G)网络,支持
802.11b/g/n无线协议
第四节 协同流程
1、公共数据环境
公共数据环境是一种在项目团队所有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方法,如下图
2-8-2所示,公共数据环境包括四个阶段:
第1阶段
草图阶段
核对、校审、批准
各专业团队或各模型拆分
建模团队使用的未经校审
的模型与数据
与项目团队共享并进行
协调
第2阶段
共享阶段
发布、出版
第4阶段
归档阶段
竣工
第3阶段
发布阶段
经过协调和校审的模型与
数据以供指导现场施工使
用
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归档的
模型与数据以供运营维护
使用
图2-8-2阶段划分图
(1)草图阶段
“草图阶段”过程中正在构建的内容未经审核和确认,因此不适于在本专业
建模团队之外使用。
1)草图阶段模型文件是由多个小组分别创建,并且每个小组创建的模型仅
包含本小组负责的信息。
2)在草图阶段过程中,为每个小组划分各自的负责区域,以便分别保存和
处理模型文件。
(2)共享阶段
为了实现协调、高效的工作,各方应使其建模数据能够通过共享的数据库或
交换协议,以整个项目团队都能接受的方式访问。这些文件应放在项目的中心区
域供各方访问,或复制到各方的项目文件夹的共享区域中。在共享之前,应进行
审核和确认,使其“适于协作”。
1)仅能将“适于协作”的BIM文件发送至共享区域。
2)定期共享模型数据,以便其它专业的团队能够及时使用最新的、校审过
的信息。
3)模型文件发布时配以其建模依据的图纸信息,并明确注明模型和数据建
立的时间及依据图纸的发布时间,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沟通中的错误风险。
4)由外部机构正式提供的数据也保存在共享区域中,以便在整个项目中共
享。
5)当共享数据有变更时,及时通过模型数据发布、变更记录或其它适当的
通知方式传达给项目团队。
6)各专业利用共享区域数据,进行协调处理,最终发布共享数据以供发布
阶段使用。
(3)发布阶段
共享阶段经过完整协调和正式审批后的数据可录入发布阶段使用。
1)发布阶段数据可用于发布和指导施工使用,包括出具施工图、进度模拟、
方案模拟、工程量计算、成本核算等。
2)为所有发布的内容保存一份记录。
3)BIM中的信息是内在关联的,一个视图中的变更可能影响其它视图。因
此,对于BIM文件和所有关联视图,要将其作为“草图阶段”文件,或以无法修
改的方式进行共享,直至将其转成无法编辑的格式并脱离BIM环境。
4)在发生变更之后,仅重新发布有必要修订的模型、数据和图纸。
(4)归档阶段
1)所有BIM输出数据的存档都保存在项目文件夹的“归档”区域中,其中
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模型和数据,以及准备交付的一整套完整的模型和数据信息。
2)在施工流程中的每个关键阶段,都应当把BIM数据的完整版本与相关模
型和数据信息应用使用成果复制到一个归档位置进行保存。
3)归档的数据应存放在合理的、清晰标明归档状态的文件夹中。
4)交付的模型和数据信息应保证完整及准确性,以便使其能应用到运营维
护中。
(5)问题记录与解决机制
对于协作校审过程中发现的协调冲突,进行记录和管理。这些问题以报告的
形式传达给相关方,其中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任何冲突的具体位置(如可能,应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
2)有问题的对象的图元ID;
3)问题的详细说明;
4)被交叉引用链接信息的详细日期/修订/出处;
5)建议采取的解决方案或措施,以及实施人和实施日期;
6)此问题的作者,以及信息或解决方案的分发名单;
7)确认该解决方案已在模型中经过测试;
8)问题的状态——等待响应/过期/不正确响应/完成。
收到“不正确响应”的问题应重新记为新问题,以避免就该问题是否解决出
现混淆。并将原始问题记录转到新的问题编号。
第五节 BIM技术应用及管理
1、施工前准备阶段
(1)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的可视化模拟,对施
工全过程的重点、难点、安全风险点等进行可视化模拟,形成切实可行的施工组
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2)利用BIM技术进行地下管线的搬迁方案模拟和交通疏解方案模拟,为
后续现场实际施工提供可视化帮助,辅助提高施工质量减小投资风险。
(3)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前期机电管线的综合排布、优化,辅助提高现
场施工质量。
(4)利用BIM技术实现材料准确下料和构件预制加工,降低损耗并保证加
工安装精度。
1)钢筋准确下料
在以往工程中,由于工作面大、现场工人多,工程交底困难而导致的质量问
题非常常见,而通过BIM技术能够优化断料组合加工表,将损耗减至最低。
2)构件加工详图
BIM模型可以完成构件加工、制作图纸的深化设计。通过软件自带功能将所
有加工详图(包括布置图、构件图、零件图等)利用三视图原理进行投影、剖面
生成深化图纸,图纸上的所有尺寸,包括杆件长度、断面尺寸、杆件相交角度均
是在杆件模型上直接投影产生的,通过深化设计产生的加工数据清单,直接导入
精密数控加工设备进行加工,保证构件加工的精密性及安装精度。
2、进场施工阶段
(1)进度计划上报
将施工进度计划按建设方单位的细分要求拆分成周、月度、季度计划,拆分
细度与模型构件匹配,同时根据进度计划编制工作内容清单,下发至各施工班组,
并通过BIM协同管理平台上报监理。
(2)施工质量控制
对重难点分部、分项工程需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工序模拟,如基坑支护工
程,再由施工人员按照仿真施工流程施工,确保施工技术信息的传递不会出现偏
差,避免实际做法和计划做法不一样的情况出现,减少不可预见情况的发生,保
证现场施工质量。
(3)产品质量管理
BIM模型储存了大量的建筑构件、设备信息。通过软件平台,可快速查找所
需材料及构配件信息,如规格、材质、尺寸要求等,并根据BIM设计模型,对现
场施工作业产品进行追踪、记录、分析,掌握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避免不良
后果的出现,在监控施工质量的同时,使质量信息在运维期有据可循。
(4)施工安全管理
通过浏览查看BIM模型,对工程中存在的重点安全隐患部位进行重点标记,
如临边洞口、高支模等,便于现场重点把控。
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技术较传统的监测手段具有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人为操
作在三维虚拟环境下漫游来直观、形象提前发现现场的各类潜在危险源,提供更
便捷的方式查看监测位置的应力应变状态,在某一监测点应力或应变超过拟定的
范围时,系统将自动采取报警给予提醒。
(5)成本管理
以设备、材料模型中所链接的合同单价为基础,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视化,
统计月度、季度、年度完成的投资工程量上报至BIM协同管理平台。
首先,创建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数据库。建立成本的5D(3D实体、时间、
工序)关系数据库,让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5D关系数据库,成本汇总、统计、
拆分对应瞬间可得。以各WBS单位工程量人材机单价为主要数据进入到实际成本
BIM中。未有合同确定单价的项目,按预算价先进入。有实际成本数据后,及时
按实际数据替换掉。
其次,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数据库。初始实际成本BIM中成本数据以采取
合同价和企业定额消耗量为依据。随着进度进展,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会有
差异,要及时调整。每月对实际消耗进行盘点,调整实际成本数据。化整为零,
动态维护实际成本BIM,大幅减少一次性工作量,并有利于保证数据准确性,实
际成本数据进入数据库的注意事项见表2-8-2。
最后,快速实行多维度(时间、空间、WBS)成本分析。建立实际成本BIM
模型,周期性(月、季)按时调整维护好该模型,轻松完成统计分析工作,进而
满足各种成本分析需求。
表2-8-2实际成本数据进入数据库的注意事项
类别 注意事项
要以实际消耗为最终调整数据,而不能以财务付款为标准,材料费的财务
材料实际
支付有多种情况:未订合同进场的、进场未付款的、付款未进场的按财务付款
成本
为成本统计方法将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会出现严重误差。
仓库每月盘点一次,将入库材料的消耗情况详细列出清单向成本经济师提
仓库盘点
交,成本经济师按时调整每个WBS材料实际消耗。
人工费实同材料实际成本,按合同实际完成项目和签证工作量调整实际成本数据,
际成本 一个劳务队可能对应多个WBS,要按合同和用工情况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WBS。
机械周转
材料实际
成本
同材料实际成本,要注意各WBS分摊,有的可按措施费单独立项。
管理费实由财务部门每月盘点,提供给成本经济师,调整预算成本为实际成本,实
际成本 际成本不确定的项目仍按预算成本进入实际成本。
(6)标签条码技术
1)按建设方单位要求,在现场设施设备安装完毕后,将标签条码粘贴到设
备的指定部位,一般粘贴到设备设施的铭牌处。其中设备信息包括:材料设备供
应单位提供的设备及预制构件出场时材料信息(工点名称、材料编号、机组型号、
生产商、生产日期、整机产地、安装位置等),特别是品质信息和注意事项。
构件铭牌基本信息 粘贴二维码处
2)按建设方单位提供的表格模板,施工单位负责将现场设施设备的安装过
程信息填写到表格中,施工信息需经过监理单位的验收审核。
(7)资料上报
按建设方单位要求,定期通过BIM协同平台上报现场施工各项资料,如技术
资料、测量资料、质量资料等等。
1)技术资料: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将施工交底、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专
项施工方案,新工艺、新技术项目运用成果,设计变更资料,图纸会审及设计交
底记录,施工技术工作总结上传至BIM协同项目管理平台工程资料模块。
2)测量资料:水准点、控制点移交记录,沉降、位移观测资料,施工测量
放样记录资料等上传至BIM协同项目管理平台工程资料模块。
3)质量资料:自检记录及日常巡查记录,竣工资料等上传至BIM协同项目
管理平台工程资料模块。
3、工程验交阶段
(1)将工程归档所需资料信息按规范要求提供给监理单位,实现工程实体
与归档资料同步完成。
(2)通过BIM模型及后台数据库,标签条码等手段,实现材料《入库单》、
《出库单》、《现场安装清单》、《退库清单》、《资产移交清单》的提取与收集归档。
(3)核对最终BIM模型是否已将施工过程中全部变更信息更新完毕,确保
最终版BIM模型与现场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4)在工程建设的交界阶段,前一阶段BIM工作完成后交付BIM成果,包
括BIM模型文件、设计说明、计算书、消防、规划二维图纸、设计变更、重要阶
段性修改记录和可形成企业资产的交付及信息。项目的BIM信息模型所有知识产
权归建设方所有,交付物为纸质表格图纸及电子光盘,加盖公章。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前一阶段移交的BIM模型能够与工程建设下一阶段BIM
应用模型进行对接,对BIM模型的交付质量采取以下要求:
1)提供模型的建立依据,如建模软件的版本号、相关插件的说明、图纸版
本、调整过程记录等,方便我方接收后的模型维护工作;
2)在建模前进行沟通,统一建模标准:如模型文件、构件、空间、区域的
命名规则,标高准则,对象分组原则,建模精度,系统划分原则,颜色管理,参
数添加等;
3)所提交的模型,各专业内部及专业之间无构件碰撞问题的存在,提交有
价值的碰撞检测报告,含有硬碰撞和间隙碰撞;
4)模型和构建尺寸形状及位置准确无误,避免重叠构件,特别是综合管线
的标高、设备安装定位等信息,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5)所有构件均有明确详细的几何信息以及非几何信息,数据信息完整规范,
减少累赘;
6)与模型文件一同提交的说明文档中必须包括:模型的原点坐标描述,模
型建立所参照的CAD图纸情况;
7)针对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点,每个应用点分别建立一个文件夹。对于3D
漫游和设计方案比选等应用,提供avi格式的视频文件和相关说明;
8)对于工程量统计、日照和采光分析、能耗分析、声环境分析、通风情况
分析等应用,提供成果文件和相关说明;
9)设计方各阶段的BIM模型(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通
过建设方认可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审查后,才能进行二维图正式出图。
第六节 信息化管理
1、信息管理部署
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投资、进度、
合同、验工计价、资料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将建立信
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视频监控、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等。
(1)将按要求成立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配置信息化管理专职人员;
(2)将配置专用的信息化设备(计算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
仪、打印机、传真机)、网络设备和网络线路(带宽不低于4M,可以用于视频会
议通信);
(3)提供必要的施工现场辅助器材,为系统相关设备提供专用电源,保证
相关设备24小时正常供电,做好系统相关设备的防盗、防破坏和安全保护工作;
并积极配合监测单位做好现场测点的布设和保护工作;配合现场测点的布设和保
护工作。
2、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
本项目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见图2-8-3。
项目部信息化实施小组(信息管理部)
信息化管理
工程师
安全管理
工程师
质量管理
工程师
进度管理
工程师
造价管理
工程师
综合协调管
理工程师
工区信息化实施小组(信息管理部)
信息化工程师(系统运行维护、沟通协调、
设施保管,填报和更新报表和资料)
信息录入员(工程建设资料,包括文档资
料、照片、视频等录入)
图 2-8-3 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
3、信息化系统构成
本项目信息化系统构成见图2-8-4。
信息化系统
安全监测
和风险管
理系统
视频监控
系统
工程项目
管理系统
视频会议
系统
图 2-8-4信息化系统构成
(1)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系统
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用于:
1)基坑及开挖支护结构监测;
2)地下、地面建(构)筑物、管线、地面及道路位移沉降监测;
3)施工过程监测。
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通过系统监测数据、预警和报警信号(系统安全
风险判断结果),及时制定现场质量安全应对措施,避免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
还可以根据系统运行情况、经验值等,重新设定预警值、报警值,以及优化监测
方案和施工方案,使系统更加完善。建设方、监理、设计单位可以通过该系统掌
握现场施工质量、安全状态,及时对施工单位发布有关监测和施工指令。
通过系统的运行,实现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安全,把施工安全风险降
到最低。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系统原理(信息流)见图2-8-5。
施工现场(监测对象)
实施
作业队
测制
方定
案处
;
置
修
措
改
施
施;
工
修
方
改
案
监
施工现场数据采集
数据传输(有线、无线)
监
测
结
果
通
过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分析;监测值
和警戒值比较;安全风险判断)
项目部(工程部、专业监测队)
指挥部(工程部)
传
输
甲方、监理、设计单位
测它通
和方过
施式
工发
指布
令有
关
或
监
其
Internet
4、项目部局域网建立
在项目部办公区进行网络综合布线,采用超五类UTP双绞线,每个办公区域
留有足够的信息点以便后期扩充,交换机采用10100M可网管系统,并配置无线
网络交换机,保证100M高速连接到桌面。设立网络室,所有硬件设备集中安装
网络机柜,并采用UPS供电。保证设备安全便于管理。
采用微软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组网,并建立专用的数据库及文件服务器,
使用IBM Eserver X系列服务器,并采用RAID(磁盘冗余阵列)系统保证数据
存储安全。
局域网内部连接建设方、设计、监理的计算机系统,规划内部IP地址,按
部门或专业进行内部子网划分,各子网间实现有控制的安全互访和资源共享,方
便各方的信息和数据的传递交流。
5、互联网接入和防火墙VPN系统的部署
(1)互联网接入
项目部的互联网接入使用电信或铁通公司的10M光纤专线,直接接入
interent骨干网,保证项目人员高速访问互联网并获取资源。申请固定公共IP
地址,建立相应的应用服务系统(如:网站、FTP服务等),方便与外界沟通。
Internet
图 2-8-5 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系统原理(信息流)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482154a262504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