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发(作者:长焦镜头适合拍什么)
2008年第6期
总第132期
・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BC Wuhan Training College
No.6 NOV.20o8
Serial No.132
学习与思考・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技术垄断
与技术扩散问题研究
郑威华
(武汉市第二中学,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中,技术垄断趋向国际化,并通过跨国公司经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等途径逐步
增强,从而对国际技术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赶超战略的实施。
本文分析了国际技术垄断与国际技术扩散之问的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要采用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促进先进技术的扩散,而且要完善反垄断法以防止技术垄断的形成,此外还应推动本国的相关体制改革,提高对扩散
技术的吸收能力以更好地利用国际技术扩散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 国际技术垄断;国际技术扩散;知识产权;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17(2008)06—0084一o3
在经济和知识全球化,国际先进技术的拥有者通过
国际性的技术垄断,抑制了先进技术的扩散,增强了对
技术和产品市场的控制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额
的垄断利润。而对作为技术引进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来说,国际技术扩散作为其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路
径,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提高了其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了
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削弱国外的技术垄断优势,而
且在动态意义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促使其技术创新
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为破除技术垄断和赶
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技术拥有方与技术引
进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导致了其实施的各种
国际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机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和冲突,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技术垄断与扩散机制之
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协调性。
国际技术垄断与国际技术扩散的冲突
国际技术扩散和国际技术垄断对技术拥有方和技
一
并采取技术壁垒等严密的高新技术保密措施,强化对技
术输出的控制、抑制技术的转移,致使后者无法获取某
些核心技术。军事强国对军事技术的垄断和控制则更
为明显,一些军事强国制定法令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转让高科技军事技术和出售新式先进武器。如美国
不仅出台政策禁止向中国出售先进武器,而且制止欧洲
撤销对中国的武器售卖禁令。
除了发达国家通过国内立法等垄断措施直接抑制
技术扩散外,国际技术垄断的主要途径——知识产权保
护制度的完善和跨国公司经营——在全球化中表现出
新的趋势,这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国际技术的扩散。
(二)国际技术扩散削弱了国际技术垄断。
国际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扩散不仅会
削弱国际技术垄断力量,而且会通过东道国的技术吸收
和创新过程成功破除发达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垄断。技
术垄断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和企业所具有的一种技术
、
术引进方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
此,国际技术扩散与国际技术垄断之间必然存在对立和
冲突。国际技术垄断抑制了国际技术向技术引进方的
扩散,同时国际技术扩散也削弱了技术拥有方的技术垄
断。
(一)国际技术垄断抑制了国际技术的扩散。
发达国家为维持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最终实现其
在军事和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绝对优势,通过
立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出口进行严格的限制,
优势,当其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时,其技术优势也将逐步丧失。以专利引用为
例,一些学者对韩国和中国台湾专利引用数据的分析表
明,两者在人均专利拥有量上己超过低水平发达国家,
由于专利引用数量的迅速增加,韩国和中国台湾己经赶
上了低水平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其中对美国和日木的
[收稿日期]20o8—09—1O
一
专利引用在其由模仿向创新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一些企业也己经从西方技术的模仿
者成为真正的发明者。以电子产业为例,韩国三星公司
和中国台湾宏基电脑公司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当涉及国家战略性技术时,国际技术扩散对发达国
家的技术垄断地位的消极影响则更为明显。战略技术
84—
特别是高层次军事技术(如核技术)的扩散能够迅速提
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国家实力,缩短与发
达国家技术和实力上的差距,从而削弱发达国家在军事
技术领域上的垄断地位,进而威胁到发达国家在政治和
军事上的霸权地位。
技术垄断的程度取决于技术使用的扩散范围。对
于给定的技术而言,使用的范围愈广,采用该技术的企
业愈多,则技术垄断的程度愈低;反之,技术垄断的程度
愈高。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技术扩散还包含对先进技
术的吸收和创新过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后发优
势”,利用技术的转移和溢出,迅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和创新能力,并通过二次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的赶超,从
而成功破除国际性的技术垄断。这也正是技术垄断者
尽其所能采取各种措施极力抑制技术扩散的原因所在。
二、国际技术垄断与国际技术扩散之间的内在协调性
引入会有力地促进技术溢出和东道国对技术的吸收水
平。跨国公司通过当地化的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公司、大
学以及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不仅有助于东道
国获得跨国公司内部的一些专有技术和创新技术,而且
借助于这种技术的双向流动促进技术的共同进步,引发
新一轮更高水平的技术扩散和溢出,由此进一步增强东
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跨国公司尽管采取技术
锬定策略来抑制技术扩散,但对其非核心技术控制较弱
甚至会促进某些技术的扩散以增强当地企业对自己的
技术依赖性。
(二)国际技术扩散对技术垄断的积极意义。
对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而言,技
术垄断与技术扩散之间还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L4 J
技术垄断在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很多隐
患,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消极作
用是:国际技术垄断使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大为增加,
跨国公司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使生产能力满足全球性
市场的需求,又要承担几乎是全球性的市场风险;庞大
的生产规模给跨国公司的技术改造、技术更新带来困
难,而且越来越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需
求的迅速变化。因此,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其国际技
技术拥有方与技术引进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
冲突导致了其实施的各种国际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机
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但不可否认的是各
种技术垄断与扩散机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
协调性。
(一)国际技术垄断下的技术扩散。
国际技术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技术的扩
散,增强技术垄断的各种途径本身包含着技术的扩散,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和跨国公司所采取的
各种技术垄断措施。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强虽会降低跨国公司转
移技术的速度,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
增强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专利许可。马思
科斯对美国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发
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其产生正向效应,特别是在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成本优势不太显著时,知识产权保护
力度的大小将左右外国直接投资的多寡。杨桂芳和马
思科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提
高自身的创新率和发达国家向其转让专利的质量。帕
梅拉・史密斯证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外国直接
术垄断的消极影响而主动打破严格的技术垄断格局,采
取技术扩散策略,广泛地进行技术授权、转让,以争取竞
争上的主动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国际技术的扩散给跨国公司带来的利益是多方面
的,主要表现为:第一,技术扩散能够有效地降低经营风
险,增强企业实力。由于技术产品广泛向外扩散,成本
和风险得以分散,企业能够及时地向国外转移本国己处
于成熟期的技术,促进技术更新的发展,在国际上发展
自己的企业联盟,进而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第二,技
术扩散有利于企业回收资金,进行技术创新的再投资与
开发。在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今天,技术创新若不
能马上形成生产力,就很可能在“闲置”过程中被淘汰,
因而与其被闲置,还不如尽快转移出去,收回研制成本,
获得一定报酬,再尽快投入下一轮的研究开发,从而在
投资相对于出口的优势,但可能会降低其对专利许可的
优势;对于具有较强模仿能力的东道国而言,加强知识
产权保护则会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和专利许可。作为国
际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外商直接投资和专利许可的流
入会使更多的国外技术转移到东道国。
2、跨国公司在增强其技术垄断的过程中,各种经营
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技术扩散的可能性。跨国公
动态中保持自己的技术垄断优势。第三,在竞争趋于自
热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等到某项技术达到成
熟期再行出口,往往在一项新技术问世之初就设法尽快
向外传播。采取这种战略,技术拥有者往往不是为了赚
取高额专利金,主要是为了抢占技术市场,掌握本行业
的竞争主导权。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扩散确立行业标准,
从而奠定自己在行业中的技术垄断地位。在这个意义
上,技术扩散反而成了其维持技术垄断的一种手段。
因此,尽管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在性质上是互相对
司子公司与研发机构的独资化虽暂时抑制了技术的溢
出,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跨国公司最先进技术的引入,并
最终通过各种渠道(如劳动力的流动、联系效应等)扩散
到当地其他企业,提升当地的技术水平。而跨国公司研
发机构的本土化则会直接导致科技资源、研发技能以及
国外科技人员的流入,有助于东道国整体科技发展与技
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由于其对当地研发人员的雇
用和培养,则能促进当地相关人力资源的开发,由此扩
大东道国的技术基础。东道国政府或企业若采取适宜
的人才激励政策,则会刺激部分人才回流到当地企业或
研发机构,技术溢出也将随之发生。这种适用性技术的
一
立的,但由于竞争的作用使二者在当代跨国公司的经营
管理中得到了统一:跨国公司为保持在竞争中的长期优
势,实行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的双重竞争战略,根据外
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能力状况来选择垄断的程度和扩
散的时机。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高技术分工日
益分散化、国际化,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既垄断又扩
散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显著。
三、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国际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问关系的分析
85—
可以看出:在国际技术垄断与扩散过程中,技术拥有方
技术吸收能力,促进国际技术的扩散。
与技术引进方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但技术垄断与
由于国际技术扩散会削弱技术垄断力量,发展中国
扩散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协调性,从而为发展 家和地区应加大其开放度,拓宽技术扩散渠道,通过三
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技术扩散提供了可能性。发展
大扩散载体——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专利申请与
中国家既要反对技术拥有方对技术的国际垄断,又要拓
专利引用,引进、转移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最终实现技
宽技术扩散渠道,充分利用技术垄断机制中可能存在的
术进步和创新,破除国际技术垄断。在实现包含技术吸
技术扩散活动,转移和吸收先进技术。跨国公司采取既
收和创新的技术扩散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研发是两个决
实施技术垄断又采取技术扩散的经营战略,也会给发展
定性的因素,两者都与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相关。因
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利用国际技术扩散提供契机。 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加大研发
(一)在法律制度方面,东道国采取适宜的知识产权
投入以增强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要完善人力资本开
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国内和国际反垄断法规的建设,抑
发与管理体制,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要增加研发
制技术垄断。
投入,建立有效的研发投入机制和分配体系。要建立和
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签署,国 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际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得到规范和完善。发展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是以科研机构为主体
国家和地区应顺应这种国际趋势,增强本地区的知识产 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主要集中
权保护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专利引入,促进国际先进 于政府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创
技术的扩散。但发展中东道国更应注意知识产权保护 者的企业部门研发投资较少,科研人员缺乏,而且尚未
的合理与适度,在向国际规范靠拢时,注意防止因过分 形成研发促进生产的内在机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
保护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而导致国际性技术垄断。经 区应树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企业研发
济技术能力比较低的经济体应该在满足最低保护标准
投入,同时鼓励一些研究所并人大中型企业,力争在最
的前提下制定相对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技术 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研发中心,并
的溢出和吸收,以较低成本尽快提高技术水平,缩短技 逐步建立起“厂商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
术差距。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对国际技术转
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让需求提高,国内技术市场也有所发展,这些国家和地 (三)在引资政策上,制定合理有效的引资政策,防
区应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保护国外的知识产
止国际技术垄断的形成。
权以提高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总之,发 针对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的双重
展中国家和地区应根据自身经济技术特点制定切合实
战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加强政策规划,在积极引
际、有利于国际技术溢出和吸收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进外资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其通过非独资化方式进入本
并在国际知识产权协议商讨的过程中积极维护和争取
国,提高技术溢出的可能性,并在不同经济领域采用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在充分促进国际技术扩散的 同的外资引进和竞争策略:在国内企业中有实力能够同
同时,防止发达国家和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进行技术
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行业,积极引进外资,并通过企业
垄断。
改造、企业联合等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增强其
与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结合,发展中国家
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程度;在国内企业中尚未有能力
和地区还应加强其反垄断法规的建设,并积极倡导国际 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行业,通过引入多个大型跨国公
反垄断协议的达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缺乏完善的反
司的竞争型投资,通过改变竞争结构和竞争环境促使国
垄断机制来约束来自国外的技术垄断行为,但在对外经
际竞争国内化,增强该产业的竞争程度。产业竞争程度
济活动中却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反垄断法的限制,而发达 的增强通过给跨国公司施加竞争压力,可有效地提高跨
国家的反垄断法在限制进口产品技术垄断的同时,却对
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速度和层次,防止跨国公司的技术垄
其国内企业的技术垄断行为实行豁免,甚至扶持和鼓励
断。
其进出口贸易卡特尔。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需
要健全其国内的反垄断机制,而且需要积极促进统一的
国际反垄断法律机制来限制发达国家反垄断法的国际
参考文献
反竞争性。建立统一的国际反垄断法律机制的另一主
[1]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M].太原:山
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和知识全球化下,各种技术垄断行
西经济出版社,1999:5—12。
为是跨国进行的,仅依靠单一国家的法律机制己无法对
[2]邱立成.技术垄断、跨国公司和经济发展[M].
其加以约束或规范。国际反垄断法的建立已经取得一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3~6。
定的进展。但是现存国际反垄断法仅仅局限于少数发
[3]邱立成.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M].北
达国家,而且缺乏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因此,发展中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1—134。
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倡导建立完善的国际性反垄断协议, [4]呙中校.论企业的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策略
以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下不断增强的各种国际技术
[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5,(5)。
垄断。
(编辑:雷春)
(二)在体制建设方面,完善相关体制,增强本国的
一
86—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333418a260206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