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发(作者:ipadmini6真垃圾)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21)申请号 CN2.X
(22)申请日 2012.06.05
(71)申请人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地址 200335 上海市长宁区金钟路633号A楼
(72)发明人 吴启乾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孙佳胤
(51)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5807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2.18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54)发明名称
手持终端及其制造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终端及其制造
方法,所述手持终端包括触摸屏和显示
屏,所述触摸屏与显示屏通过泡棉胶直接
连接,还包括第一主板、第二主板及电
池,所述第一主板与第二主板在同一平面
内平行放置,且通过柔性线路板连接,所
述第一主板与第二主板协同作用实现手持
终端的各种功能,手持终端的电池与第一
主板和第二主板在同一平面内且位于第一
主板和第二主板之间。本发明手持终端一
方面在触摸屏与显示屏之间直接通过泡棉
胶粘贴,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触摸屏与显示
屏之间的总厚度,使得手持终端变薄;另
一方面,通过将主板分为第一主板与第二
主板,在两个主板之间放置电池,从而减
少了电池所占用的厚度,也有效地降低了
手持终端的厚度。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板、第二主板及电池,所述第一主板与
第二主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放置,且通过柔性线路板连接,所述第一主板与第二主
板协同作用实现手持终端的各种功能,手持终端的电池与第一主板和第二主板在同
一平面内且位于第一主板和第二主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触摸屏和显示屏,所述
触摸屏与显示屏通过泡棉胶连接,所述触摸屏通过SOG工艺制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屏的厚度范围为
0.7~1.4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的厚度范围为
1.4~2.2m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棉胶的厚度范围为
0.2~0.3mm。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还包括一支架,用于支撑显
示屏,所述支架与触摸屏相对设置在显示屏的两侧,所述显示屏通过背胶粘贴在支
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置在支架两端,所述柔性线路板一端与第一主板相
连,另一端从第一开口穿进显示屏与支架之间并从第二开口穿出与第二主板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厚度小于显示屏与
支架间粘贴的背胶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射频信号线,所述射
频信号线一端与第一主板连接,另一端绕过电池边缘与第二主板连接。
10.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
骤: (1)采用SOG工艺制备触摸屏; (2)将触摸屏与显示屏通过泡棉胶连
接; (3)将显示屏粘贴在支架上; (4)将柔性线路板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
另一端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终端进一步
包括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置在支架两端;步骤
(4)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将柔性线路板的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另一端穿过
第一开口,并从显示屏与支架之间的间隙穿过,从第二开口穿出,连接到第二主板
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终端进一步
包括一射频信号线;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将射频信号线的
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另一端从电池边缘绕过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说 明 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的触摸屏手持终端及其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商家为了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争得
消费者的宠爱永远都在更新换代,让人目不暇接。常用的大屏手持终端一般都比较
厚。以大屏手机为例,市场上主流的大屏手机一般都在11-12mm厚度,这样严重
影响了手机的外观,和使用手感,目前市场上也只有三星在做厚度为10mm以下
的手机,但是由于三星采用的是他们公司自有的魔丽屏,将电容式触摸屏和LCD
模组做成一体的,才会有这样减少大屏手机的厚度,采用普通的设计很难降低手机
厚度的。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外观的是消费者在购买时的第一感观,所以超薄的造
型更受消费者青睐。
现有技术中,造成手持终端厚度较厚的原因除各个器件本身的厚度原因之外,还因
为各个器件之间的摆放及连接。比如,一般的手持终端都是在主板与电池重叠放置,
这样手持终端的厚度就包括电池的厚度和主板的厚度之和,从而使得手持终端厚度
较厚。
另外,显示屏与触摸屏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也会影响手持终端厚度。图1所示为现
有技术中电容式触摸屏与显示屏之间的结构横截面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电容式
触摸屏1通过背胶2粘贴在塑胶壳3的一面,在塑胶壳3的相对的另一面设置有
LCD模组4,在LCD模组4与塑胶扣壳3之间设置有缓冲泡棉5,用于在手持终
端受到震动时缓冲,减少对LCD模组的损害。在现有设计中为了取得各个结构之
间良好的配合及各个结构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电容式触摸屏1厚度为1.2mm、背
胶2的厚度为0.15mm、LCD显示模组4厚度为1.75mm时,则要求塑胶壳3为
0.6mm,缓冲泡棉5为0.3mm。因此,电容式触摸屏与LCD显示屏的总厚度即为
4mm,这对于手持终端整体结构来说,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为了降低手持终端
的厚度,电容式触摸屏与LCD模组的总厚度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终端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手持终端能够有
效地减少手持终端的厚度,提供一种超薄手持终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持终端,包括第一主板、第二主板及电池,
所述第一主板与第二主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放置,且通过柔性线路板连接,所述第
一主板与第二主板协同作用实现手持终端的各种功能,手持终端的电池与第一主板
和第二主板在同一平面内且位于第一主板和第二主板之间。
进一步包括触摸屏和显示屏,所述触摸屏与显示屏通过泡棉胶连接,所述触摸屏通
过SOG工艺制造。
所述触摸屏的厚度范围为0.7~1.4mm。
所述显示屏的厚度范围为1.4~2.2mm。
所述泡棉胶的厚度范围为0.2~0.3mm。
进一步还包括一支架,用于支撑显示屏,所述支架与触摸屏相对设置在显示屏的两
侧,所述显示屏通过背胶粘贴在支架上。
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置在支架两端,
所述柔性线路板一端与第一主板相连,另一端从第一开口穿进显示屏与支架之间并
从第二开口穿出与第二主板相连。
所述柔性线路板厚度小于显示屏与支架间粘贴的背胶的厚度。
进一步包括一射频信号线,所述射频信号线一端与第一主板连接,另一端绕过电池
边缘与第二主板连接。
一种上述的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SOG工艺制备触摸
屏; (2)将触摸屏与显示屏通过泡棉胶连接; (3)将显示屏粘贴在支架
上; (4)将柔性线路板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另一端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所述手持终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
置在支架两端;步骤(4)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将柔性线路板的一端连接到第一
主板上,另一端穿过第一开口,并从显示屏与支架之间的间隙穿过,从第二开口穿
出,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所述手持终端进一步包括一射频信号线;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将射频信号线的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另一端从电池边缘绕过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本发明手持终端一方面在触摸屏与显示屏之间直接通过泡棉胶粘贴,从而有效地减
少了触摸屏与显示屏之间的总厚度,使得手持终端变薄;另一方面,通过将主板分
为第一主板与第二主板,在两个主板之间放置电池,从而减少了电池所占用的厚度,
也有效地降低了手持终端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电容式触摸屏与显示屏之间的结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手持终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
图3所示为图2中触摸屏、显示屏与支架组合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手持终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手持终端的侧面内部视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手持终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
图7所示为图3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应的结构:
1:电容式触摸屏;2:背胶;3:塑胶壳;:4:LCD模组;5:缓冲泡棉;101:触
摸屏;102:显示屏;103:支架;104:主板;105:电池;106:泡棉胶;107:背
胶;108:塑胶壳;201:触摸屏;202:显示屏;203:塑胶壳;204:第一主板;
205:第二主板;206:电池;207:背胶;208:缓冲泡棉;209:柔性线路板;210:
天线;211:射频信号线;301:触摸屏;302:显示屏;303:支架;304:第一主
板;305:第二主板;306:电池;307:泡棉胶;308:背胶;309:第一开口;310:
第二开口;311:柔性线路板;312:间隙;313:天线;314:射频信号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手持终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附图中手持终
端的结构并不代表其实际结构,仅是示意性地标示出各个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本
发明为了描述简单明了,在下文中均以手机为例描述本发明手持终端的具体实施方
式。
图2是本发明手持终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参见图2所示,手机包括触摸
屏101、显示屏102、支架103、主板104、电池105。所述触摸屏101通过泡棉胶
106粘贴在显示屏102的一面,显示屏102的另一面通过背胶107(标示于图3中)
粘贴在支架103的一面,所述支架103用于支撑显示屏102。所述主板104与电池
105设置在手机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摸屏101为电容式触摸屏,所述显
示屏102为LCD显示屏,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泡棉胶的型号为积水5230NSB。
图3所示为图2中触摸屏、显示屏与支架组合后的横截面示意图,本附图仅示意性
地标示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代表其实际结构。
参见图3所示,触摸屏101的边缘通过泡棉胶106直接粘贴在显示屏102的一面。
泡棉胶106既可以将触摸屏101粘贴在显示屏102上,同时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防止触摸屏101和显示屏102受到损害。本发明手机的触摸屏为电容式触摸屏,其
制作是采用SOG(sensor on glass)工艺,所述SOG工艺是指将触摸屏的触控传感
器有原来做在薄膜上改为之间做在玻璃上,从而可以将触摸屏的厚度做薄。该工艺
为现有技术,已经可以批量进行生产。触摸屏101的厚度范围可以是0.7~1.4mm。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屏101的厚度为0.7mm。
本发明手机的显示屏102的厚度范围为1.4~2.2mm,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
显示屏102的厚度范围为1.75mm。泡棉胶106厚度范围为0.2~0.3mm,优选地,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泡棉胶106的厚度为0.3mm。触摸屏101与显示屏102之间
的泡棉胶106的厚度不能太薄,因为触摸屏101与显示屏102之间只设置有泡棉胶
106,如果泡棉胶106的厚度太薄则会导致触摸屏101与显示屏102之间的距离太
近,从而会使得触摸屏101与显示屏102相互影响,从而影响手机的性能和外观。
显示屏102通过背胶107粘贴在支架103另一面,支架103用于支撑显示屏102。
所述显示屏102可以仅是两侧边缘通过背胶107粘贴在支架103上,也可以四周都
使用背胶107粘贴在支架103上。所述支架103可以是钢板支架,支架103可以是
中间镂空的矩形框,也可以是不镂空的实心矩形。在触摸屏101和显示屏102外部
周围还可以设置塑胶壳108,用于支撑触摸屏101和显示屏102。
本发明中触摸屏101的边缘通过泡棉胶106直接粘贴在显示屏102上,与图1中所
示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触摸屏101和显示屏102之间没有使用塑胶壳,这
样就大大减小了触摸屏101和显示屏102之间的距离。使得触摸屏101与显示屏
102之间的总距离减小了。以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个部件的厚度计算,触摸屏
101厚度为0.7mm,泡棉胶106厚度为0.3mm,显示屏102厚度为1.75mm,则触
摸屏101、泡棉胶106及显示屏102的总厚度仅为2.75mm。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
触摸屏及显示屏的总厚度为4mm。可见,本发明能够有效减少触摸屏及显示屏的
总厚度,从而使得手机的总厚度减少,使得手机整体变薄。
图4所示为本发明手持终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在此实施方式中依然以手
机为例进行描述。参见图4所示,手机包括触摸屏201、显示屏202、塑胶壳203、
第一主板204、第二主板205及电池206。
所示触摸屏201通过背胶207粘贴在塑胶壳203的一面,所述显示屏202设置在塑
胶壳203的另一面,在显示屏202与塑胶壳203之间设置有缓冲泡棉208,所述缓
冲泡棉208用于在手机震动时保护显示屏202不受损害。所述塑胶壳203用于固定
触摸屏201和显示屏202。第一主板204、第二主板205及电池206设置在手机内
部。
图5所示为本发明手持终端的侧面内部视图。参见图5所示第一主板204与第二主
板205在同一平面内平行放置,所述第一主板204和第二主板205通过柔性线路板
209(标示于图4中)实现电连接,第一主板204和第二主板205协同作用实现手
机的控制功能。电池206与第一主板204和第二主板205在同一平面内,且位于第
一主板204与第二主板205之间。这种主板采用断板设计,即主板分为第一主板
204和第二主板205,可以在第一主板204和第二主板205之间放置电池206,从
而可以使得在手机内部主板与电池不是重叠放置,而是在同一平面内放置,从而在
手机整体的厚度中减少了一个主板的厚度,达到降低手机厚度的目的。
继续参考图4,进一步,本发明手持终端还包括天线210及射频信号线211,所述
天线210贴近第二主板205,用于接收外界通信信号,所述射频信号线211一端与
第二主板205连接,另一端从电池206边缘绕过与第一主板204连接,将来自天线
210的通信信号传递给主板。射频信号线211从电池206边缘绕过,这样不会占用
手机的厚度,从而,也可以达到降低手机厚度的目的。
图6所示为本发明手持终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图。参见图6所示,手机包
括触摸屏301、显示屏302、支架303、第一主板304、第二主板305及电池306。
所述触摸屏301通过泡棉胶307粘贴在显示屏302的一面,显示屏302的另一面通
过背胶308(标示于图7中)粘贴在支架303的一面,所述支架303用于支撑显示
屏302。所述第一主板304、第二主板305及电池306设置在手机内部。在本实施
方式中,所述触摸屏301、显示屏302及支架303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位置关系与第
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摸屏、显示屏及支架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位置关系相同;所述第一
主板304、第二主板305及电池306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位置关系与第二实施方式中
的第一主板、第二主板即电池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位置关系相同;上述内容在此不进
行赘述。
进一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手机还包括一第一开口309和第二开口310,所述第
一开口309和第二开口310相对设置在支架303的两端,柔性线路板311一端与第
一主板304连接,另一端从支架303上的第一开口309穿入支架303与显示屏302
支架,并且延伸从第二开口310穿出与第二主板305连接,实现第一主板304与第
二主板305之间的电学连接。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显示屏302的四周与支架303之间通过背胶308粘贴,这样显
示屏302与支架303之间内部存在与背胶308厚度相同的间隙。图7所示为图3中
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参见图7,显示屏302与支架303之间内部存在间隙312,
因此,当柔性线路板311的厚度小于间隙312的宽度即背胶308的厚度时,柔性线
路板311可以利用此间隙312从支架303上的第一开口309进入显示屏302与支架
303之间,从而柔性线路板311不会占用手机的其它空间,降低了手机的厚度。
进一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天线313及射频信号线314,所述天线313贴
近第二主板305,用于接收外界通信信号,所述射频信号线314一端与第二主板
305连接,另一端绕过电池306与第一主板304连接,将来自天线313的通信信号
传递给主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射频信号线314从电池306边缘绕过,这样不会占
用手机的厚度,从而,也可以达到降低手机厚度的目的。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触摸屏301厚度为0.7mm,泡棉胶307厚度为
0.3mm,显示屏302厚度为1.75mm,背胶308厚度为0.2mm,柔性线路板311厚
度为0.15mm,支架303厚度为0.4mm,电池306厚度为4.5mm,第一主板304与
第二主板305厚度均为1mm,电池盖(图中未标示)厚度为1.0mm。由于柔性线
路板311可以设置在显示屏302与支架303的间隙312内,因此,其厚度可以不计,
第一主板304及第二主板305与电池306在同一平面内平行放置,所以第一主板
304和第二主板305的厚度不计;射频信号线314从电池306旁绕过,因此其厚度
也不计。因此,根据上述数据,本发明手机整体厚度为8.85mm。与现有技术中的
手机整体厚度相比,降低了很多。因此,本发明手持终端能够实现整体厚度变薄的
目的。
一种上述的手持终端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SOG工艺制备触摸屏。
所述SOG工艺是指将触摸屏的触控传感器有原来做在薄膜上改为之间做在玻璃上,
从而可以将触摸屏的厚度做薄。该工艺为现有技术,已经可以批量进行生产。通过
该工艺制造的触摸屏的厚度范围可以达到0.7~1.4mm。
(2)将触摸屏与显示屏通过泡棉胶连接。
所述显示屏为LCD显示屏,所用的泡棉胶的型号为积水5230NSB,泡棉胶两面都
为胶面,可以将触摸屏与显示屏粘合。
(3)将显示屏粘贴在支架上。
将显示屏通过背胶粘贴在支架上,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显示屏。
(4)将柔性线路板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另一端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所述手持终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
置在支架两端;因此,可以将柔性线路板的一端连接到第一主板上,另一端穿过第
一开口,并从显示屏与支架之间的间隙穿过,从第二开口穿出,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柔性线路板的厚度要小于显示屏与支架之间的间隙的厚度,才能保证柔性线路板顺
利的从间隙穿过。
(5)所述手持终端进一步包括一射频信号线;将射频信号线的一端连接到第一主
板上,另一端从电池边缘绕过连接到第二主板上。
(6)进行后续的其它部件的组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009994a255205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