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发(作者:chatgpt论文)
2021梁启超的戏曲改良推动20世纪中国
戏剧发展范文
梁启超引领了20 世纪初年中国启蒙新民的思潮,也把近代戏曲变革推到了时代的
风口浪尖,中国戏曲加速度进入了以自我批判和自我改造为主导语境的新变时代。梁
启超所倡导的戏曲改良是以旧的戏剧样式,熔铸新的时代内容,使戏剧达到宣传新思
想和重塑国民性的作用。传统戏曲由此加速了从偏向道德化向现实政治化的转变,由
歌舞写意向说白写实的方向发展,生、旦、净、丑诸行当被逐步打破,脸谱逐步弱化
和取消,案头化倾向急剧加速; 另一层面,传统戏曲话剧化和话剧中国化等趋势愈发
明显,传统戏曲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逐步增多写实布景成分,随着话剧的分
场、分幕形式在戏曲中被广泛采用,就使得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大大增强,原来以时空
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更深层次上,随着话剧、歌剧经验被
引进,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充斥舞台,新唱腔、新板式、新音乐亦是破土而出
并不断翻新。
“文变染乎世情”,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典型,集中地反映着清末民初中
国文化的嬗变更替,其戏剧理论与创作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推进策略等方面更是
影响深远。“借雕虫之小技,寓遒铎之微言”,既是梁启超对时代思潮的敏锐把握,
也是其对戏剧艺术变革趋向的坚定引领,传统戏曲发展到近代,其内部的演进继续着
以花部通俗化为主导的整合趋势,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发展渐趋高潮,而传奇杂剧
则接受了更为严峻的一次冲击,爆发出回光返照的辉煌。戏曲改良期望从旧的传统里
蜕变出新东西,开始把改革的视线引向西方戏剧,最后逐渐结束以西方戏剧改造传统
戏曲的做法,确立了 “移植”西方话剧以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形式的观念。“梁启超的
戏曲改良直接引发了 20 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重要话题: 一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
定位和评价,以后陈独秀、胡适、傅斯年等对于传统戏曲的论争,都是以此为发端
的。二是中国新戏对西洋戏剧的引入和借鉴,1906 年,留日学生成立 ”春柳社“,
以西洋戏剧为模板,开启了中国现代新戏的先声”。① 一、推进戏曲改良的
逻辑与策略 梁启超引领的戏曲改良思潮吸引了大批思想家、艺术家的参与,
是一次中国知识界对戏曲关注力空前的集中,他们倡导戏曲改良,纷纷尝试撰写具有
启蒙和新民意识的剧本,对舞台实践也留恋思索。当此时,启蒙思想家在近代传媒上
竭力宣扬戏曲重要,剧作家满怀激情进行戏曲创作,演艺群体积极革新舞台艺术,此
种风起云涌的革新局面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戏曲的创作与演出始终
受到文化市场与观众审美趣味的支配,要求所有人都为启发民智而演戏无论如何都属
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一厢情愿。
以梁启超为首的戏曲改良论者的思维逻辑和推进策略是非常清晰的。他们首先大
力提高戏曲艺术的社会地位,使之从长期卑微的社会观念中解放出来。通过鼓吹戏曲
具有教育民众、改良社会、振兴国家的重要功能,从而把戏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教育
感化作用提高到极为突出的程度,直至把戏曲艺术政治化和工具化。其后是在理论上
严厉批判传统戏曲的诸多弊端,如煽惑愚民、诲盗诲淫、漠不关心时事等。最后顺理
成章地主张改良戏曲,试图通过改变弊端,使之融入现代新民思想,进而成为普天下
的大学堂,承担起社会启蒙的重要任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近代文学思潮中传统戏
曲一方面被视为造成社会落后和国民愚昧的祸根,一方面又被当作社会变革重要启蒙
工具的矛盾现象。这也是传统戏曲艺术在整个20 世纪双重身份的尴尬和无奈———因
在内容上多有封建时代残留以及形式上落后于西方戏剧而被激进者无情抨击,又因在
民众中广泛的影响力而为启蒙变革者极端器重。
细言之,梁启超等启蒙主义者抨击旧戏弊端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旧戏格调
低下、助长愚昧。二是旧戏粉饰太平、违背历史。三是旧戏极端形式主义,无益于推
动社会思想的进步。
细读《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现,恰恰是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揭幕者梁启超率
先指出,传统戏曲尽管拥有众多的观众,具有不可思议的社会影响力,但它所表达的
内容更是有许多是腐朽糟粕:今我国民惑堪舆、惑相命、惑卜筮、惑祈禳,因风水而阻
止铁路、阻止开矿,争坟墓而阖族械斗、杀人如草,因迎神赛会而岁耗百万金钱、废
时生事、消耗国力者,曰: 惟小说之故。今我国民慕科第若膻,趋爵禄若鹜,奴颜婢
膝,寡廉鲜耻,惟思以十年萤雪,暮夜苞苴,易其归骄妻妾、武断乡曲一日之快,遂
至名节大防扫地以尽者,曰: 惟小说之故。
今我国民轻弃信义,权谋诡诈,云翻雨覆,苛刻凉薄,驯至尽人皆机心,举国皆
荆棘者,曰:惟小说之故。今我国民轻薄无行,沉溺声色,眷恋床笫,缠绵歌泣于春花
秋月,销磨其少壮活泼之气,青年子弟,自十五至三十岁,惟以多情、多感、多愁、
多病为一大事业,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甚者为伤风败俗之行,毒遍社会,曰: 惟小
说之故。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所谓
“大碗酒,大块肉,分秤称金银,论套穿衣服”等思想,充塞于下等社会之脑中,遂
成为哥老、大刀等会,卒至有如义和拳者起,沦陷京国,启召外戎,曰: 惟小说之
故。呜!
小说之陷溺人群,乃至如是!①梁启超开启了对传统戏曲全方位批判的序幕,当然
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戏曲改良的必要性做好了充足的铺垫。随后,呼吁戏曲必须进行改
良的文章开始涌现。1903 年别士作 《小说原理》,不仅论及传奇杂剧文理太深不能
普及,而且分析了传统剧本的诸多弊端,比如写君子必为至好之人,写大事必有平
番、救主之事,写富贵必中状元、拜相封王等俗套等。以无涯生为笔名的康有为弟子
欧榘甲,也是首先指斥旧戏中的腐朽和糟粕因素过多,所演无非是 “花旦小生白鼻
哥,红须军师斑头婆,无一不如广东旧曲旧调,旧弦素,旧鼓锣,红粉佳人,风流才
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昔在本国已憎其无谓,今岂复堪入耳哉”。以致作者 “不
忍卒观而去”。
①箸夫在论及传统戏曲问题时认为正是《水浒》、 《七侠五义》等唆使民众横行
剽劫,犯礼越禁; 而 《西游记》、《封神记》等造成民众信念的支离荒诞; 《西厢
记》、 《金瓶梅》专写幽期密约,亵淫秽稽之事; 这种种现状必生锢蔽智慧,阻遏进
化之弊端。
②可谓是爱之越深,责之愈切了。
可以看出戏曲改良倡导者对传统戏曲思想及形式进行的宏观思考,批判尽管不乏
过激之词,背后更多的是对传统戏曲进行改良的迫切和焦虑,确有一种先觉者拔刀四
顾踌躇满志的姿态。他们热情讨论的戏曲改良设想,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方面,却基
本不涉及戏曲形式。其核心目的是借戏曲启迪民智,对于戏曲艺术方面的发展规划及
规律的思考是第二位的,尽管也有从舞台表演角度探讨戏曲感人因素,思考如何最大
限度地挖掘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效果。
其次,时人热烈讨论的改良方案主要集中于题材改良、形式改良、演员素质改良
三个方面。
梁启超、欧榘甲、箸夫、陈独秀等都有自己的主张,这些远见卓识的观点,比起
空洞的呼吁改良之重要有了深入的提高。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857884a252850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