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全新GLC技术亮点解读

奔驰全新GLC技术亮点解读


2024年5月2日发(作者:reform)

NEW CAR

TRAINING

新车培训

奔驰全新GLC技术亮点解读

文:赵英旭

2015年11月19日,北京奔驰 GLC

级正式上市。舒适及安全配置方面,

国产GLC级根据不同的车型,配有自动

泊车辅助、碰撞预防辅助系统增强版

(CPA Plus)、增强型限距控制系统

(DISTRONIC PLUS)、后视镜组件、无

钥匙起动系统和车道追踪组件等。动力方

面,国产GLC全系搭载型号为M274的2.0 T

发动机,且提供3种不同动力调校可选。传

动系统配备的是9挡自动变速器,并配备有

4MATIC四驱系统。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对该

车的了解,本文将对全新奔驰GLC的技术

亮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动机

国产车型采用了在 C 级中为人所熟知

的 4 缸汽油发动机M274(图1),该发动

机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直喷与废气涡轮增压相组合。

②经过进一步开发的燃烧过程和更宽

广的调节范围。

③采用快速开关式压电喷油嘴,可实

现燃油多次喷射。

图1 4 缸汽油发动机M274

052

2016.04

④根据需求多次点火。

⑤通过文丘里抽吸装置实现满负荷油

箱再生。

⑥满足欧 6 排放标准。

1.冷却系统

全新 GLC 视发动机配置而定,拥有不

同的冷却系统,它们由两个独立运行的冷

却液回路构成。高温回路 (HT) 冷却发动机

和气缸盖。此外废气涡轮增压器 (ATL) 和

废气再循环阀也通过 HT 冷却。低温回路

(NT) 通过电动循环泵冷却增压空气和自动

变速器油(图2)。其中GLC300 4MATIC

车型中未采用电动冷却液泵,而是安装了

机械冷却液泵。

2. 排气系统

排气系统采用三分式设计,分离点位

于废气涡轮增压器下游、相应的废气处理

组件下游以及后消音器上游。

膨胀容器

增压空气冷却器

变速器润滑油冷却器

低温冷却器

B10/13——低温回路温度传感器

B17/7——节气门上游增压空气温

A——低温散热器

度传感器

B——冷却液进流管路

B28/6——节气门上游压力传感器

C——冷却液回路平衡/排气管路

M43/6——低温回路循环泵 1

图2 低温回路

3.燃油系统

塑料燃油箱布置在后轴之前、后排长

椅下方。为满足防渗透要求,它带有挥发

隔离层。小燃油箱的容积为50 L,大燃油

箱的容积可达 66 L。2种规格的备用容积

相同,均为 7 L。

二、传动系统

全新GLC采用了9速自动变速器

(9G-TRONIC)。保留了镁合金自动变速

器壳体,但壳体质量减少了约3 kg。

9 挡自动变速器的新传统系统与之前

奔驰GLK所采用的7挡自动变速器的传动

系统相比,区别主要在于分动器设计。

分动器此前集成在7挡自动变速器增强版

(7G-TRONIC Plus) 内。而GLC借助新的

附件解决方案,分动器作为独立系统,通

过凸缘连接在自动变速器上,分动器壳体

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但原7挡变速器的集成

解决方案中的以下特征继续得到采用。

①只有一处齿轮啮合且传动轴紧贴的

紧凑结构形式。

②2种行星齿轮差速器规格。

③Pre-Lock锁可改善冰雪路面上的行

驶稳定性。

附件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性能的提

升以及轴承在摩擦率和效率方面的优化。

通过将自动变速器和分动器的机油回路分

离,可避免因污物(例如由于金属磨损)

造成的相互影响。此外,新款全时四轮驱

动系统(4MATIC)还可扩展全轮驱动模

块系统。

1. 4MATIC分动器

4MATIC分动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

123

4

8

7

6

5

1.后轴输出装置

2.多片式离合器

5.前轴输出装置

3.前轴输出轴驱动轮(带太阳齿

6.带集成式万向节的前轴输出轴

轮)

7.行星齿轮差速器

4.自动变速器输出轴

8.花键轴

图3 4MATIC分动器的结构

图4 分动器内的贮油室

(1)供油

凭借独立式结构,分动器和自动变速

器拥有彼此分离的供油系统。供油系统采用

喷射供油设计。贮油室通过连接通道彼此

相连。分动器内存在以下贮油室:机油储存

室、差速器室和前轴输出轴室(图4)。

(2)油位检查

更换分动器机油或检查油位时,机

油储存器和差速器室必须彼此相连。这一

点通过向外拧出连接螺栓(约8 mm)、

直至其紧贴放油塞而实现(图5)。但连

接螺栓不得完全拧出,否则会造成机油损

失。更换机油或检查油位后,务必要将连

接螺栓重新完全拧入。连接螺栓只部分拧

入会导致分动箱完全失效。

2.前轴差速器

前轴差速器为采用平滑运行技术(燃

1

2

3

45

1.机油储存室

2.放油塞

4.差速器室

3.连接螺栓

5.差速器

图5 油位检查示意图

1

2

7

6

5

3

4

1.前轴输入轴

2.传动小齿轮

5.齿圈

3.右前驱动轴

6.左前驱动轴

4.差速器

7.支架

图6 前轴差速器

油经济性)的单级差速器。前轴差速器的

壳体由铝合金制成,通过一个支架与发动

机油底壳连接在一起(图6)。主动锥齿轮

与齿圈呈83°角,以平衡传动轴相对前轴差

速器的角度。齿圈安装在发动机侧,与差

速器壳体连接在一起。通过前轴差速器部

件的这种布置方式,可重新反转分动器内

单级前轴输出轴造成的旋转方向改变。

3.后轴差速器

GLC配有铝制后轴差速器,这款后

轴差速器采用4齿轮差速器设计(4个差

速器小齿轮),同时增大了传动比范围

(图7)。通过使用串联式角接触球轴承

和经过优化的准双曲面啮合齿,可在安

装空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传输更高的功

率。如果功率保持不变,则能够节约安装

空间和重量。

8

9

7

1

6

5

2

3

4

1.铝制壳体

2.差速器轴承

6.小齿轮顶盖轴承

3.轴锥齿轮

7.主动锥齿轮

4.齿圈

8.排气孔

5.小齿轮凸缘盘轴承

9.差速器小齿轮(4 个)

图7 后轴差速器

1.上部叉形控制臂

2.拉杆

3.弹簧导杆

图8 四连杆式前轴

三、车轴和悬架系统

1.前轴

全新 GLC 的底盘经过设计,在公路

行驶条件下超越了前几代的悬架舒适性和

驾乘舒适性水平。动态优化通过以下措施

实现。

①三连杆式前轴更换为四连杆式前轴

(图8)。

②增大前轴和后轴的轮距。

③增大轮胎尺寸。

④增大车轮、轮胎组合尺寸。

车轮控制元件的布置和形状,可

实现有利的车轴运动学特性参数。转向

倾斜从动轴几乎位于车轮中心。较小的

缓冲及转向滚动半径可最大程度降低对

于轮胎不平衡振动或制动力波动的敏感

度。标准的驱动式前轴(4x4)在提供高

牵引力的同时,能在所有驾驶状况下确

保灵敏的操控性。

四连杆式前轴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拉

杆和弹簧导杆组成的下层连杆。位于上方

2016.04

053

NEW CAR

TRAINING

新车培训

图9 五连杆式后轴

的叉形控制臂承担其他车轮控制功能,例

如采取制动措施时的扭矩支持。除了使用

铝材实现材料轻量化以外,还提高了车轮

外倾刚性,同时在重量设计上保证自振频

率不会因路面冲击而引起共振。由此可获

得最佳的转向响应时间以及出色的噪声舒

适性。

2. 后轴

后轴采用五连杆后轴设计(图9)。

但为了实现最佳的车轮控制,所有组件均

在功能改善和重量优化方面经过再次开

发。运动学及弹性运动学特性按照 GLC 的

要求而调校。采取的调校具体如下。

①中性至略微不足的转向特征。

②精细调校车轮控制机构方面的橡胶

轴承以改善动态行驶性能。

③增大前部整体支架轴承以提高舒适

性。

通过贯彻轻量设计使非簧载质量保持

在较低水平。车轮控制拉杆中有三根以铝

材制成,类似的还有锻造式轮架。弹簧导

杆由高强度的成型钢板制成,如选装空气

悬架则由铝材制成。

为切断传动系统的振动传递,后轴

支架和后轴差速器的支座连同车身方面的

力传导区域经过进一步的优化。与车身分

离的后轴支架分为两个负荷等级。第一个

负荷等级的后轴支架由铝板制成,适合较

小、较轻的车辆型号;第二个负荷等级的

后轴支架由高强度钢板制成,适合发动机

配置较高、重量较大的车辆型号。

054

2016.04

1

2.塑料垫片

.

顶盖轴承6.带旁通分隔功能的舒适性阀门

3.单弹簧缓冲器

7.节流阀

4.工作壳体

8.带旁通分隔功能的工作活塞

5.弹性体活塞

9.螺母

图10 直接控制悬架系统悬架滑柱

3. 悬架/减振系统

全新 GLC 标配传统的钢制悬架系

统。另外可选装定制减振器调校的运动型

悬架。带持续可调式减振装置的选装多气

室空气悬架 AIR BODYCONTROL 为新增

配置(进口车型)。底盘组件由前轴上无

车轮控制作用的悬架滑柱、后轴上的弹

簧和减振器以及带稳定杆连杆的各个横

向稳定杆组成。搭配空气悬架 AIR BODY

CONTROL 时,前轴和后轴上装有4个水

平传感器以及3个加速度传感器。其中水

平传感器位于车轮控制机构上,而加速度

传感器则布置在车身上。

GLC经过舒适调校的传统悬架/减振

系统设计为随振幅而变的减振系统(图

10)。其功能模块由一个在轻微路面冲击

下降低减振效果的小弹性体活塞构成。由

此,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和循迹性得到显著

改善。发生较大的路面冲击时,减振系统

可完整发挥减振效果。全新GLC的悬架滑

柱更长,同时设计带有弧形叉臂。这样便

能轻松配合全轮驱动系统。

四、转向系统

全新GLC 标配众所周知的电控机械

辅助型齿条齿轮式转向系统。电子动力转

向系统由转向机、齿条齿轮式转向机、电

子动力转向扭矩传感器、电子动力转向伺

服电机和电子动力转向控制单元组成(图

11)。电子动力转向系统根据车速对转

1.齿条齿轮式转向机

A91b1——电子动力转向扭矩传感

A91m1——电子动力转向伺服电

N68——电动动力转向控制单元

图11 电子动力转向系统组成

向助力进行无级调节。与液压动力转向系

统相比,其优点包括:改善了转向感觉、

节约燃油、无需液压油、结构紧凑、标配

速度感应转向助力、转向回正助力及具有

诊断功能。

五、制动系统

1.电动驻车制动器(EFB)

全新GLC配有电动驻车制动器。后轴

上采用了一款带电动驻车制动功能的组合

浮式制动钳。电动驻车制动器的操作元件

位于仪表板左侧,车灯旋转开关下方。

采用传统脚踏式驻车制动器时,仪

表板中通过指示灯显示驻车制动器处于

拉紧或是松开状态。采用电动驻车制动

器时,相应的系统或警告信息以黄色或

红色指示灯的形式显示在仪表板中。红

色功能指示灯表示闭合、断开或中间状

态(闪烁)。黄色指示灯表示电动驻车

制动器故障。

2.复合制动盘

全新 GLC 配有一款全新的复合制动

盘。该复合制动盘被设计为2部分,由一个

1.制动环2.成型钢制件

图12 复合制动盘

A1——仪表盘

A105——触摸板

B92/3——前保险杠左侧雷达测距传感器N2/10——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N51/3——空气悬架系统 控制单元

A26/17——主机

B92/4——前保险杠右侧雷达测距传感器N22/1——恒温控制系统控制单元N58/1——前部智能气候控制操作单元

A40/11——单目多功能摄像机

B92/6——后保险杠右外侧内置雷达测距传感器N22/4——后排恒温控制系统操作单元N62——驻车系统控制单元

A40/12——平视显示器

B92/7——后保险杠右外侧雷达测距传感器N25/4——前排乘客座椅加热控制单元N62/1——雷达测距传感器控制单元

A40/13——立体式多功能摄像机

E1n7——左前 LED 外部照明灯促动模块N25/5——驾驶员座椅加热控制单元N68——电动动力转向控制单元

A40/8——Audio/COMAND 显示屏

E1n9——左侧大灯控制单元N25/6——后座椅加热控制单元N69/1——左前门控制单元

A40/9——Audio/COMAND 操作单元

E1n9——左侧大灯控制单元N26/6——EDW/防拖车保护/车内保护控制单元N69/2——右前门控制单元

A6n1——驻车暖风控制单元

E2n7——右前 LED 外部照明灯促动模块N28/1——拖车识别装置控制单元N69/3——左后门控制单元

A76——左前双向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2n9——右侧大灯控制单元N3/10——ME 控制单元(针对汽油发动机)N69/4——右后门控制单元

A76/1——右前反向安全带拉紧器

H4/16——声音发生器N3/10——ME 控制单元(针对汽油发动机)N69/5——无钥匙起动控制单元

A89——限距控制电动控制单元

N10/6——前部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单元

(SAM)控制N3/10——ME 控制单元 (针对汽油发动机)N70——车顶控制板控制单元

A9/5——电动制冷剂压缩机

N72/1——上部操作面板控制单元

A90——碰撞预防辅助系统控制单元

N10/8——后部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N3/9——CDI 控制单元 (针对柴油发动机)

N72/4——下部左侧操作面板

A90/4——调谐器单元

单元

(SAM)控制N3/9——CDI 控制单元(针对柴油发动机)

N72/5——下部右侧操作面板

A98/1——滑动天窗控制模块

N110——重量传感系统控制单元

N30/4——电控车辆稳定行驶系统(ESP)控制单元

N73——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

A98n1——全景式滑动天窗控制单元

N112/1——远程信息服务通信模块

N32/1——驾驶员座椅控制单元

N80——转向柱管模块控制单元

B38/2——带辅助功能的雨量和光线传感器

N118——燃油泵控制单元

N32/2——前排乘客座椅控制单元

N82/2——蓄电池管理系统控制单元

B84/3——倒车摄像机

N118/5—— AdBlue

®

N37/4——氧氮化物传感器控制单元

N83/5——充电装置

B92——前部远程雷达传感器

N121/1——掀开式尾门控制系统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N37/7——柴油微粒滤清器下游的氮氧化物传感器控制

N88——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控制单元

B92/1——后保险杠中部雷达测距传感器

N123/4——紧急呼叫系统控制单元

单元

Y3/8n4——全集成化变速器控制单元

B92/10——后保险杠左外侧雷达测距传感器

N127——传动系统控制单元

N37/8——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换器下游的

B92/11——后保险杠左外侧内置雷达测距传感器

N129/1——功率电子装置控制单元

氮氧化物传感器控制单元

N148——360°摄像头控制单元

N40/3——音响系统功率放大器控制单元

N42——摄像头盖板控制单元

图13 网络结构

作为内部件的成型钢板件和一个啮合的灰

④右后和左后侧部安全气囊。

铸铁制动环组成(图12)。为此新开发的

⑤右侧和左侧车窗安全气囊。

2.驾驶辅助系统

全新GLC可配备的驾驶辅助系统包

组合式防锈方案由钢板件的电镀层以及整

⑥针对驾驶员、前排乘客和后排乘客

括:疲劳提醒和注意力辅助系统、碰撞预

个组件的附加喷涂构成。其优点在于每个

的三点式安全带。

防辅助系统增强版、带交叉口辅助的辅助

部件的质量得以减轻。根据尺寸,其质量

⑦针对驾驶员、前排乘客和后排外侧

制动系统增强版、带行人识别的预防性安

与传统制动盘相比降低了0.8~1.5 kg。

乘客,带燃爆式安全带。

全系统制动功能、 带追尾警告和保护系统

⑧全带紧急收紧器和带力限制器。

六、电器系统

的预防性安全系统增强版、车道保持辅助

⑨电动双向安全带紧急收紧器。

系统、主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侧风稳定

全新GLC的网络结构如图13所示。

(2)行人保护

1.安全系统

控制辅助系统、电控车辆稳定行驶系统挂

全新GLC 的集成式行人保护装置,在与

车稳定系统、后视摄像头、360°摄像机、

(1)乘员防护系统

行人发生碰撞时,能降低受伤的严重程度。

定速巡航控制、限距控制系统增强版、带

全新GLC可配备的乘员防护系统如下。

通过瞬间竖起A柱区域的发动机舱盖铰链,

转向辅助系统和停走领航的限距控制系统

①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安全气囊。

发动机舱盖与其下方部件之间的空腔被扩

增强版、盲点辅助系统、主动式盲点辅助

②驾驶员膝部安全气囊。

大。这样行人就不会直接撞到发动机舱盖下

功能、带驻车定位系统的主动驻车辅助系

③驾驶员和前排乘客侧部安全气囊。

方的部件,而是先接触一个额外的变形区。

统和交通标志辅助系统等。

2016.04

055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579604a247393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