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联想手提电脑开不了机)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
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lthy Behavior at Community
Park and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 刘苏燕 LIU Suyan 张 琳 ZHANG Lin 贾 虎 JIA Hu
摘 要:社区公园是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公共空间。文章以上海市静安区4个社区公园为例,从使用者的健康行
为出发,探讨了社区公园景观环境与使用者健康行为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机制。通过对社区公园中亲近自然活动、社会交
往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锻炼活动等四类健康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行为标注,分析了使用者对不同类型健康活动空间
的景观偏好,从而提出基于健康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优化策略,创造能够激发积极健康行为的社区公园活动空间。
关键词:社区公园;健康行为;景观设计;互动关系
Abstract:
Community parks are important public spaces that improve the health of urban residents. The research took 4 community parks
in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as an example, started from the health behavior of users, explor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park and the health recovery of users.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behavior
labeling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ur types of healthy behaviors in community parks, including close-to-nature activities,
soci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nd fitness exercise activities, and analyzed users’ landscape preferenc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healthy activity spaces. Propose a community park landscape optim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health needs, and create
a community park activity space that can stimulate active and healthy behaviors.
Keywords:
community park; healthy behavior; landscape desig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1 社区公园促进健康行为的影响机制
城市公园对提高居民身心健康的
重要作用在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通
过改善多层次的自然环境要素,可对
人们的生活产生促进作用,进而提升
群体的公共健康水平
[1]
。随着现代生
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
在日常生活圈进行亲近自然的休闲娱
乐活动,社区公园作为典型的“以最
小气力、适当距离、优质环境,去追
求最大交往机会”的场所
[2]
,成为提
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公共活动
空间。
国内外大量研究围绕城市公园环
境与城市居民健康展开,发现城市公
刘苏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琳,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
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贾虎,
硕士,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高
级工程师。
园环境对城市居民压力缓解(SAT)
[3]
、
注意力提高(ART)
[4]
、身体强健
[5-6]
和社交需求发展
[7-8]
具有重要作用。
公园中的自然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促进
人体的健康发展,诸多文献证明了社
区公园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具有较大的
恢复性潜能
[9]
,水体、植物、花草、
果树等自然要素,能有效促进公园使
用者的身体健康
[10-11]
,观看和接触
自然环境能够直接促进人群的积极情
绪,缓解人群的压力和精神疲劳
[12- 13]
。
同时,公园景观环境有助于激发人们
各类健康性的行为活动,从而带来
使用者身心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正
是解释公园空间改善人群健康关系的
影响媒介
[14]
。所以,城市公园不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传统村落景观感受机制与旅游激励规划
模式”(编号:51878460)。
2021.08/住宅科技
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是居民接触自然环境最直接有效的场
所
[15]
,而且作为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
场所,承担着实现居民健康需求的责
任。本文以健康性的行为活动为切入
点,进一步梳理城市社区公园景观环
境对人体健康的积极性影响。
根据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其《组织法》中对“健
康”(health)的定义
[16]
:“健康不
仅是身体不受疾病和体弱的困扰,而
是集合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良好的三维状态”
[17]
。通过对上
海社区公园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及现场
观察,笔者将社区公园中的健康活动
分为四种类型:①通过散步、跑步、
健身运动等体育活动,获得筋骨强健
和心肺健康;②通过下棋、唱歌、奏
乐等休闲娱乐活动,达到身心愉悦和
精神的恢复;③通过聊天、交流等社
交行为活动,促进社会关系发展和身
心放松;④通过接触、观赏、嗅闻等
亲近自然行为,直接获得自然体验
[18]
(图1)。
1.1 健身锻炼活动
在公园中健身锻炼有助于增强体
质,提高人体各系统的机能水平
[19]
,
包括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呼吸肌的
力量和增强耐力,增加新陈代谢,强
化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的强度,
以及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20]
。城市
公园是健身锻炼发挥健康效用的媒介
之一
[21]
,绿色空间结合复合功能的健
身设施和健身场地,能够有效地促进
人们的身体健康
[22]
,公园中长时间和
高频率的健身活动更能够预防人体器
质性疾病
[23]
。
1.2 休闲娱乐活动
在公园中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对
改善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和作用
[24]
。休闲娱乐活动可适度激活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具备使人体达
到愉悦的能力,这种效应可以在进行
活动后即刻出现,是促进人们心理健
康、推进城市公园健康效益的重要手
段
[25]
。
1.3 社会交往活动
社交行为具有维系公园使用者社
会关系的潜力,作为居住区邻里交往
的重要场所
[26]
,通过建立反复和短时
间的视觉接触和对话接触,有利于维
系邻里关系
[27-28]
。对于获得社会交往
条件有限的人群,如:健康状况不佳
者、退休老年人、未具有完全行动能
力的儿童等,社区公园对于维系其社
会关系和构建人群社会适应性具有更
为重要的作用
[29]
。
1.4 亲近自然活动
公园中亲近自然的活动,即形、
声、闻、味、触等五感活动,能够直
接促进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
[30]
公园的绿视率、植物挥发物
[5]
、空
气中的负氧离子
[6]
、空间小气候
[31]
等客观物理要素,均能有效促进使用
者的生理健康。绿色植物能够放松人
的神经系统,使人体会到镇静、舒服
和生机勃勃,这些感觉有利于促进
人群的心理健康
[32]
。使用者在公园
的活动时间越长,其精神状态越好,
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33]
。
城市绿色空间对使用者的情绪效应和
唤醒度也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34]
。
自然环境会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积极情
绪,如满意、幸福、高兴和平静等,
同时,能够缓解焦虑、恐惧、愤怒等
负面情绪
[35]
。
研究从社区公园使用者的健康行
为及行为落点的活动空间出发,通过
观察这些健康行为活动在社区公园中
的时空分布规律,调研使用者在进行
这些活动时的空间需求和偏好,识别
社区公园中有利于促进健康活动的景
观环境特征,关注使用者在社区公园
中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
会适应性等三维健康状况,从而促进
社区公园的健康性设计。
2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的时空分
布特征
2.1 研究基地
实验选取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公园
作为研究基地,其周边人口密集、公
共空间用地局促等特点,在高密度大
都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考虑社
区公园的类型、面积、设施完善程度,
周边适用人群等,研究选取中兴绿地
(3.40 hm
2
)、彭浦公园(2.88 hm
2
)、
岭南公园(3.83 hm
2
)、三泉公园
(2.48 hm
2
)为研究对象。这4个社
区公园选址涵盖静安区新城区与老城
区,包括开放性公园和围合性公园,
公园面积相似,园内服务设施及游憩
设施齐全,公园使用人群较多、使用
频率高,为研究开展提供了条件。
2.2 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对社区公园使用者行
为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基于行为注记
法进行统计学上的归纳总结。行为注
记法作为一种结构性观察法,是环境
行为学中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由
on等人从对医院环境的研
究观察中发展而来
[36]
,其包括五个要
素:观察区域的图形化表现;对观察、
计数、描述或者图示的人类行为做清
晰的定义;指定重复观察和记录的时
间间隔表;观察所要遵守的系统程序;
一套编码和计数的系统,使记录观察
所得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最小化
等
[37]
。通过对社区公园功能分区,对
主要活动人群、游览活动路线等进行
预调研,采集社区公园使用者活动信
息,基于公园环境与使用者健康恢复
图1 公园环境与使用者健康恢复影响机制模型
02
住宅科技/2021.0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
影响机制模型,对社区公园中的亲近
自然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休闲娱乐
活动和健身锻炼活动等健康活动编制
行为符号(表1)。
调研中先确定每个社区公园的环
园路线,观测区域涵盖全园所有区域,
没有重复,选择重点通道型空间,如
对健身步道、林间小道等进行记录。
调研时间为2020年10月20日(中
兴绿地)、10月30日(岭南公园)、
10月31日(三泉公园)、11月4日(彭
浦公园),天气晴好、游人较多,观
表1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类型
统计表
活动类型
亲近自然活动
社会交往活动
活动项目
静坐、站立、冥想、看书
坐着交流、站着交流
休闲娱乐活动吹奏乐器、唱歌、书法、下棋
器械健身、跑步、散步、静
态类场地活动(太极,练操
健身锻炼活动
等)、动态类场地活动(广场
舞)、球类运动
其他遛狗、推婴儿车等
测时间为每天的8:00~17:00,相隔
1 h为一个观察间隔单元,每次观测
20 min,通过拍照记录,对四个社区
公园的使用者行为进行标注,最终拍
摄731段视频,将行为点数据按照空
间对应关系记录在公园平面图中。考
虑到公园的活动人数不仅受公园空间
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受公园本身规模
的制约,因此,本文对公园使用者人
数采用活动密度
D
这一指标,反映社
区公园中的人群活动密度
[38]
。
D
=
N
/
S
(人/
hm
2
),式中,
D
为活动密度;
N
为观测时段内公园中参与公园内活
动的人数;
S
为公园面积。
2.3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分布特
征
2.3.1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类型
特征
通过对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活
动密度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使用者
在社区公园中最高频率的健康活动
均为健身锻炼活动,进行休闲娱乐活
动频率最低;但两者在社会交往行
为和亲近自然行为类型中存在差异,
女性较多进行社交和集体行为,男性
较多进行个体活动。在健康活动中,
男性使用者偏好活动依次为散步、静
坐、坐着交流、静态活动等;女性使
用者偏好活动依次为散步、静态活
动、坐着交流等,休闲娱乐活动中的
书法、下棋两项活动,均无女性参与
(图2、3)。
2.3.2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时间
分布
从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
间变化分布来看(图4),岭南公园
的日活动密度居于四个社区公园之
首,每小时健康活动密度高达193人
/ hm
2
;中兴绿地最低,每小时健康活
动密度为73人/ hm
2
;彭浦公园与三
泉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征
趋势相似。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岭南
公园园区面积较大,公园中有较多广
场空间供使用者进行各类活动;而中
兴公园属于街头绿地改造公园,园内
块状活动空间较少,多为线性通道空
(1)男性
(2)女性
图2 社区公园不同性别健康活动分析图
图3 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分析图
图4 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征图
2021.08/住宅科技
0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间,限制了使用者的部分活动。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活动密
度-时间变化图与社区公园总体健康
活动密度-时间变化特征图相似,表
明不同类型活动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总
体人群活动规律基本符合。但不同健
康行为的人数占比随时间变化特征具
有一定差异(图5):社区公园中的
亲近自然活动、健身锻炼活动受到时
间影响较大,整体趋势随时间呈规律
性变化:健身锻炼行为在8:00段与
17:00段到达峰值,亲近自然活动波
峰出现在中午13:00—14:00,休闲娱
乐活动在13:00以前具有明显时间规
律,而社会交往活动趋势图无明显规
律性。
2.3.3 社区公园使用者健康行为空间
分布
对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空间分布图
进行整合,依据社区公园健康活动密
度-时间变化特图,截取两个高峰时
段8:00—11:00、14:00—17:00和一
个低峰时段11:00—14:00进行分析,
绘制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空间分布示例
图(表2)。
可以看到,社区公园的行为空间
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健身锻炼活动
主要分布在健身步道和具有一定面积
的场所空间中,场地活动的发生具有
明显的时间性,由使用者组织安排,
往往在同一空间进行错峰活动,具有
集体性和社交性特征。其中,动态类
场地活动,如交际舞、广场舞等活
动,主要分布在郁闭度较低的开放性
广场,周围往往有较多围观者;静态
类场地活动,如太极拳、练操等活动,
主要发生在郁闭度较高的林荫空间,
周围较少有围观者。社区公园中的社
会交往活动、亲近自然活动和休闲娱
乐活动均发生在亭廊和有休息座椅的
空间。空间特征图表明,社会交往活
动更倾向有座椅的环境,亲近自然活
动以静坐为主,多发生在自然环境较
好、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活动发生无
明显集体性和社交性,往往是使用者
的个体行为。
3 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的景观环境偏好
分析
调研在四个社区公园进行健康行
为观察的同时,利用非观测时段,通
过问卷形式,调研了使用者对公园健
康活动空间的景观偏好。选择亲近自
然活动空间、社会交往活动空间、休
闲娱乐活动空间、健身锻炼活动空间
(包括器械健身空间、跑步健身空间、
场地健身空间)这四种在社区公园使
用频率较高的空间为测试题项,每个
题项提供5张典型景观环境照片与1
个“都不喜欢”备选项。使用者可以
从中选择1~3个喜欢的活动空间环
境(多选)。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
收回问卷440份,有效问卷411份。
3.1 健身锻炼活动空间景观环境偏好
分析
3.1.1 器械健身活动空间偏好
调研结果表明,40.98%的使用
者偏好使用塑胶材质器械健身活动空
间,37.70%的使用者偏好使用草地
器械健身活动空间,塑胶材质铺地是
体育设备专用铺地,有利于缓冲使用
者不慎坠地时的冲击伤害,草地也具
有缓冲人体伤害的功能,且绿意盎然
深受使用者喜爱。而石子材质健身活
动空间的喜爱度最低,仅为8.2%,
使用者表示,该场地健身具有一定安
全隐患,在公园设计中不建议使用。
此外,器械健身活动区中设备的丰富
程度、活动场地周围景观的层次性和
丰富性也受到使用者的关注。
3.1.2 健身步道活动空间偏好
43.08%的使用者偏好使用滨水
塑胶路面跑道和半塑胶半水泥路面跑
道,36.92%的使用者偏好使用全塑
胶路面的健身步道,选择水泥铺地路
面和石子铺地路面的较低。说明使用
者十分看重跑道的安全性,塑胶路面
(1)亲近自然活动(2)社会交往活动
(3)休闲娱乐活动(4)健身锻炼活动
图5 社区公园不同类型行为人数占比-时间变化特征图
04
住宅科技/2021.0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
表2 社区公园健康行为空间分布示例图
公园
名称
社区公园平面图
各时间段健康行为空间分布图
8:00—11:0011:00—14:0014:00—17:00
中兴
绿地
岭南
公园
三泉
公园
彭浦
公园
2021.08/住宅科技
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缓冲力,有利于保
护跑步者的膝盖健康;社区公园主要
使用人群为老年人,弹性路面对老年
人运动安全也较为有利。
3.1.3 场地活动空间偏好
在进行动态类活动(广场舞、交
际舞)时,60.61%的使用者偏好面
积较大的广场空间,该人群对场地的
面积和开阔性尤为重视,对场地的遮
荫性、滨水性关注较少;在进行静态
类场地活动时,46.43%的使用者偏
好树荫场地空间,35.71%的使用者
偏好较大面积广场空间,23.21%的
使用者偏好滨水活动空间。
3.2 亲近自然空间偏好分析
53.71%的使用者偏好带有草地
的林荫空间,认为草地和高大乔木
组合的景观空间最具有自然空间的
特征;27.43%的使用者偏好滨水栈
道空间;26.86%的使用者偏好竹林
荫空间,说明水元素和有特色的植物
景观会受到使用者的喜欢;带有石
元素的自然景观空间仅获得5.14%
的赞同,被调研者表示,景观石给
人生硬、炎热、干枯的景观感受,
虽然带有强烈的自然特征,但缺少
绿植点缀与缺乏生命力,因此不受
使用者的喜爱。
3.3 社交活动空间偏好分析
89.55%的使用者选择带有植物
的社交空间,86.57%的使用者选择
带有座椅的社交空间,59.70%的使
用者选择带有景观水体的社交空间。
在组合诸要素的社交空间中,兼具景
观植物、休息座椅和景观水体的滨水
林下座椅空间受欢迎程度最高,受到
46.27%受访者的支持。此外,在访
谈和交流中发现,社交空间的空间氛
围、空间郁闭度也是使用者关注的要
素。
3.4 休闲娱乐空间偏好分析
社区公园休闲娱乐活动类型多样,
主要有下棋、吹奏乐器、唱歌、书法等。
由于不同的休闲娱乐活动所需空间场
地特征差异较大,因此,使用人群的
空间偏好亦存在较大差异。进行下棋
类活动的使用者偏好亭下空间,半开
放性空间兼顾使用者的庇护和观察需
要;进行吹奏乐器活动的使用者偏好
开阔的中型广场;进行唱歌活动的使
用者首先偏好林荫小广场,其次是亭
下空间和开阔的中型广场;进行书法
活动的使用者偏好林荫小广场。
4 基于健康活动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
优化策略
社区公园的人流量较高,使用
者进行活动的目的性较强,而当前
公园中普遍存在活动场地较少、活动
人群较多的矛盾。建议依据《公园
设计规范》(GB51192—2016)相
关规定,减少管理与服务建筑比例,
调整公园绿化和硬地的比例,在满
足公园绿化率要求的前提下,适当
增加公园硬质活动空间面积,营造
不同郁闭度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
人群的需求(表3)。
(1)社区公园健身锻炼行为需
求较高,增加公园硬地面积有助于满
足使用者健身锻炼需求。器械健身空
间与健身步道空间功能性较强,建议
铺地以塑胶材质为主,提高安全性,
周围种植乔灌草等自然景观,提高空
间的自然性。
(2)营造低郁闭度和高开放性
的场所空间,有助于吸引动态类场地
活动人群,该活动具有时间规律和社
交属性。其中,女性进行动态类场地
活动频率较高,且女性使用者社会交
往行为需求度高,因此,动态类场地
活动空间周边可结合座椅设计,在提
供健身锻炼的同时,提供使用者社交
功能,空间布局上建议选择靠近出入
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符合该活动
人群人流量变化大的特征。
(3)适度营造郁闭度和相对私
密性的场所空间,有助于吸引静态类
场地活动人群,空间布局应选择公园
内部较为僻静的区域,并在空间周围
和内部辅以乔木种植,增加空间的林
荫性和静谧性。
(4)社区公园中自然环境较好
的区域适合进行亲近自然活动与社会
交往活动,建议在公园中的自然植物
环境和滨水空间,结合亭廊和座椅设
计小型半开放空间,供使用者驻足停
留。在密林环境或郁闭度较高的自然
空间中,可设置一人行的人行小道,
为游人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5 结语
健康一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议
题,社区公园中的四类健康行为对
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
健康均有直接和间接的效益。本文通
过对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公园使用者健
康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公园中
不同健康行为的时空特征和对应行为
空间的景观偏好,从而阐明不同空间
的景观需求以及内在成因,依据循证
设计,寻找社区公园景观环境的优化
策略,可以为城市社区公园的健康性
和人性化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增加
社区公园的样本数量,在对更多城市
的社区公园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寻找
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增加社区公
园行为注记的季节研究,不同季节的
公园使用者行为具有差异,通过完善
四个季节的研究,以得出更加全面的
基于使用者健康行为需求的社区公园
景观环境优化策略。
[39]
表3 社区公园用地比例表
公园名称
中兴绿地
岭南公园
三泉公园
彭浦公园
公园面积/hm
2
3.40
2.88
3.83
2.48
绿化比例/%
68.40
76.39
75.69
70.61
管理与服务建筑比例/%园路及铺装场地比例/%
10.89
4.91
6.28
2.34
20.71
18.69
16.16
27.05
06
住宅科技/2021.0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刘苏燕 张 琳 贾 虎:社区公园健康行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郭璁.通过设计促进健康:美国“设
计下的积极生活”计划简介及启示[J].国外城
市规划,2006(2):60-65.
[2]魏伟,周婕,罗玛诗艺.“城市人”视角下社区
公园满意度分析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武昌
区中南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2):
55-66.
[3]ULRICH R S,DIMBERG U,DRIVER
B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leisure benefits[M].State College:Venture
Publishing,1991.
[4]KAPLAN R,KAPLAN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贾梅,金荷仙,王声菲.园林植物挥发物及其
在康复景观中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J].中国园林,2016,32(12):26-31.
[6]熊丽君,王敏,赵艳佩,等.上海崇明岛风景旅
游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
与技术,2013,36(8):71-76.
[7]Henning C,Lieberg ties or weak
ties? Neighbourhood networks in a new
perspective[J].Scandinavian Housing and
Planning Research,1996,13(1):3-26.
[8]Kuo F E, Sullivan W C, Coley R L, et al.
Fertile Ground for Community: Inner-City
Neighborhood Common Spaces [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8,
26(6):823-851.
[9]彭慧蕴.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及
空间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17.
[10]康宁,李树华,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
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8(7):69-72.
[11]NordhH,AlalouchC,HartigT.
Assessing restorative components of
small urban parks using conjoint
methodology[J].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2011,10(2):95-103.
[12]刘博新,徐越.不同园林景观类型对老年人
身心健康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6(7):113-
120.
[13]ULRICH,ROGER landscap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Landscape
Research,1979,4(1):17-23.
[14]李英侠.促进人群健康的城市公园空间环
境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5]WILD E 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quality of life[J].
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fuer Forstwesen,
2004,154(10):405-409.
[16]苏静静,张大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
的历史源流探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
37(4):485-496.
[17]Dubos R,Mirage of Health: Utopias,
Progress,and Biological Change ( new
edition)[M].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8.
[18]CATHARINE W T. Linking landscape
and health:The recurring theme[J].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2011,99:187-195.
[19]韩月清,赵晓燕.健身锻炼指导浅谈[J].阴山
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9(4):56-59.
[20]李卫平.健身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体
育大学出版社,2001.
[21]余洋,王馨笛,陆诗亮.促进健康的城市景
观:绿色空间对体力活动的影响[J].中国园林,
2019,35(10):67-71.
[22]IRYNA 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as a bridge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 and
visualquality objectives in management,
planning and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3:90-106.
[23]BARTON J,PRETTY is the
best dose of natureand green exercise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A multi-study
analysis[J].Environmental Scienceand Techn
ology,2010,44(10):3947-3955.
[24]PATRIK G,ULRIKA ape
planning andstres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3,2(1):1-18.
[25]邹雪云.试论休闲娱乐活动在全民健身
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
报,2010,11(1):91-93.
[26]KWEON B S,SULLIVAN W
C,WILEY A ommon Spaces
and the Social Integrationof Inner-
City Older Adults[J].Environment
&Behavior,1998,30(6):832-858.
[27]HENNING C,LIEBERG ties
or weak ties? Neighbourhood networks in
a new perspective[J].Scandinavian Housing
and Planning Research ,1996,13(1):3-26.
[28]Kuo F E, Sullivan W C, Coley R L, et al.
FertileGround for Community: Inner-City
NeighborhoodCommon Spac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8,
26(6):823-851.
[29]Guest A M, Wierzbicki ties
at theneighborhood level:two decades
of GSSevidence[J].Urban Affairs
Review,1999,35(1):92-111.
[30]房城.城市绿地的使用与城市居民健康的
关系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1]邵钰涵,刘滨谊.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
参数及其景观影响要素研究[J].风景园
林,2016(10):98-104.
[32]王保忠,王彩霞,何平.城市公园研究综述
[J].城市规划汇刊,2004,150(2):62-68.
[33]Han K T.A reliable and valid self-
rating measure of the restorative quality of
naturalenvironment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4(4):209-232.
[34]谭少华,李进.城市公共绿地的压力释放与
精力恢复功能[J].中国园林,2009,25(6):79-82.
[35]丁向阳,董桂萍.论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综
合效益[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53-
56.
[36]ITTELSON W H, RIVLIN L
G, PROHANSKY H Use of
BehavioralMap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Prohan-skyH M, Ittelson
W H, Rivlin L G. Environmental Psy-
chology: Man and His Physical Setting.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Winston,1970: 658-
668.
[37]戴晓玲.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环
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13:112-115.
[38]谭少华,申纪泽,章露,等.感知与行为关联视
角下社区公园环境关注度因子研究[J].新建
筑,2020(5):27-32.
[39]侯韫婧,赵晓龙,朱逊.从健康导向的视
角观察西方风景园林的嬗变[J].中国园林,
2015,(4):101-105.
(收稿日期:2021-04-30)
2021.08/住宅科技
0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201778a240118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