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z77主板支持的最高cpu)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
卷
一、下列各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序号填
在括号里。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镜匣xiá 牙龈yín 干将发硎jiāng
B.任丘rèn 腼腆tiǎn 呕心沥血ǒu
C.执拗liù 颓败tuí 囫囵吞枣hú
D.依偎wēi 沉甸甸diān 不可计数s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馈赠 训良 某年 协调有序
B.书籍 衰衣 迟延 不能自己
C.萝筐 书刊 喉咙 兵荒马乱
D.誊写 闲逸 黎明 畏首畏尾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是哪一项?(
例句:我知识储备少,墨水喝得不够多。
A.写字时,他不小心打翻了墨水。
B.墨水用完了,我准备再买一瓶。
C.我一写作文就词穷,墨水太少。
D.老师要求我们书法课要带墨水。
4.下列故事中不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A.《田螺姑娘》 B.《渔夫和魔鬼》
C.《神笔马良》 D.《八仙过海》
5.“陟”的本义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项?( )
A.走路 B.散步 C.登高 D.耳朵
6.根据字帖的特点,下列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字形扁方,曲折方圆,点画分明。
B.大小参差,狂放不拘,飞扬飘逸。
C.字形丰满,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D.字形竖长,端庄平稳,结构严谨。
)
)
)
7.加点字字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几时休 休息 B.不拘一格 拘泥
C.学而不厌 讨厌 D.默而识之 认识
8.下列成语能概括“针尖对麦芒”意思的是( )。
A.多此一举 B.鱼目混珠 C.针锋相对 D.节外生枝
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不能很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
一项是( )
A.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
百年。
B.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C.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
D.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10.下列课文与信息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白鹭》寓情于物 如诗如画的意境 首尾照应 郭沫若
B.《落花生》借物喻人 对比写法 详略得当 许地山
C.《桂花雨》借物喻理 情感丰富 思乡情怀 琦君
D.《珍珠鸟》细腻的描写 真挚的情感 语言清新 冯骥才
11.下列各项中对病句病因的分析或修改意见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听取”和“讨论”互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
删掉“使”字)
C.近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
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他们整整开了一天的会。(用词不当,将“整整”
改为“足足”。)
12.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最准确的一项是( )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
如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
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讲什么,他是一句也
听不懂。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
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
成许许多多方言。
A.语言随时间而变化。
B.朱熹听不懂孔子和颜回、子路他们的谈话。
C.方言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D.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13.填空题。(补写句子中空缺部分)
(1) ,流响出疏桐。
(2)乳虎啸谷, 。鹰隼试翼, 。
(3) ,直把杭州作汴州。
(4)风一更,雪一更, , 。
(5)问渠那得清如许? 。
(6)《山居秋暝》中动静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7) ,不弃功于寸阴。
(8) ,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阅读与欣赏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2017年公布的数据,各级各类教育在校学
生人数近800万人,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高达9亿册左右,这是一
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而且电子书包比传统的纸质
教材更加环保。电子书包实际上是一个储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
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
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
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仅700
克。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想要更新内容,只要拿个U盘往里输
入就成。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钢笔、
铅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个16开大小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材料二】
电子书包与纸质书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试想一下,
每天上课盯着电子屏、投影仪,回家捧着平板电脑……天啊!一书在
手的美好感觉,读书习字的乐趣,都将会丧失。同时,相关人士认为,
电子书包可能造成学生近视程度加深、书写能力下降等不良影响。
(1)上述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___________。
A.电子书包比传统纸质教材更加环保。
B.电子书包。
C.电子书包与纸质书的利弊。
D.平板电脑。
(2)下面关于电子书包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使用电子书包会造成近视程度加深。
B.电子书包优于纸质书,纸质书将会消失。
C.电子书包可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D.电子书包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利于环保。
(3)对材料一画线句子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电子书包小、轻、薄的
特点。
B.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普通书包小、轻、薄的
特点。
C.这句话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电子书包小、
轻、薄的特点。
D.这句话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普通书包小、
轻、薄的特点。
(4)下面不属于“电子书包”优势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方便携带。
B.有利环保。
C.方便学生之间交流心得。
D.造成学生近视的程度加深。
(5)读了上文,你认为“电子书包”还可以完善的地方有哪些?
___________
15.阅读下文,回答题。
火蜥蜴
①火蜥蜴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火蜥蜴身材娇小,身长在15
厘米至25厘米,和成年人的一只手掌差不多长。火蜥蜴的身体呈黑
色,有明亮的黄色斑点或斑纹;有的身体以黄色为主色,也有红色和
橙色的。
②与其他两栖类动物一样,火蜥蜴的幼体用鳃呼吸,童年在水
中摸爬滚打;成年后会长出四肢,并用肺呼吸,爬上陆地。它喜欢栖
息在潮湿的落叶、树根和乱石之中。它喜欢夜生活,如果在雨季,白
天也很活跃。
③爱水的火蜥蜴,是怎么跟火扯上关系的呢?一个原因大概是
它们体色鲜亮,明黄色的斑纹好似火焰。更主要的是,火蜥蜴在冬眠
时会藏身在枯木中,人们把枯木捡回家当柴烧,燃烧时火蜥蜴难耐烈
火,从火中腾飞而出,人们就把它误认为是“火中神兽”。
④火蜥蜴可以灭火。火蜥蜴遇到火,就会施展出特有的求生本
领——瞬间胀大,“吐”出大量黏液,浇灭旁边的火焰。实际上,这
是它们在紧急关头,从皮肤渗出许多黏液,依靠肌肉的力量把黏液喷
射了出去。
⑤火蜥蜴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没有眼皮,如果眼睛里进
了沙子,不能靠眨眼睛把沙子冲掉,只能靠舌头来舔。问题又来了,
没有眼皮,火蜥蜴怎么睡觉呢?别担心,火蜥蜴自有遮光的小妙招。
如果你养过猫,你就会发现晚上的时候,猫咪的眼中央呈现出圆圆的
一个黑洞,而到了白天,这黑洞就变成了一条缝。这是猫的瞳孔因为
光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目的是保证正常量的光线进入眼睛。没有
眼皮的火蜥蜴在睡觉的时候,瞳孔会像猫那样闭合起来,几乎可以把
光完全遮住,这样就不妨碍正常睡觉了。
⑥人们还发现了火蜥蜴四肢具有再生功能。即使它的肢体残缺
了,依然会重新长出完好的新肢体,又能够活动自如了。
(1)下列选项内容,短文中没有介绍的是___________。
A.火蜥蜴的外形特点
B.火蜥蜴以昆虫、蜘蛛为食
C.火蜥蜴的呼吸方式
D.火蜥蜴四肢具有再生功能
(2)第③段画“~~~~”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承上启下
B.引起读者思考
C.突出蜥蜴爱水的特点
D.引起读者兴趣
(3)第③自然段中人们把它误认为是“火中神兽”,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
A.火蜥蜴体色鲜亮,斑纹好似火焰。
B.枯木中的火蜥蜴难耐烈火,从火中腾飞而出。
C.火蜥蜴会藏身在枯木中,容易着火。
D.火蜥蜴的求生本领可以令火熄灭。
(4)第④自然段中,火蜥蜴灭火的方法是___________。
A.火蜥蜴喜欢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够熄灭火。
B.火蜥蜴是一种属于阴寒的生物,能够与火相克。
C.用嘴吐出大量黏液,喷射出来浇灭旁边的火焰。
D.从皮肤渗出许多黏液,靠肌肉把黏液喷射出去。
(5)第①自然段中画“_____”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
析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___________
(6)文章写火蜥蜴,为什么还要在第⑤自然段中介绍猫眼的与
众不同?请结合文本回答。
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
香椿的味道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
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
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
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
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
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
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
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
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
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
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
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
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
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
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
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
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
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
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
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
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
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
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
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
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
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
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
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
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
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
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
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
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
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
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
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香椿发芽的季节是___________。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第2段画“_____”句子中“暗红”指的是___________。
A.蝴蝶
B.香椿芽
C.香椿叶
D.枝尖
(3)文章以“香椿”为线索,依次写了四个部分的内容,下列
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扒香椿 ②炸香椿 ③吃香椿 ④盼香椿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③①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最适宜吃香椿的季节是夏天。
B.长大后,离开家乡,母亲捎来的干香椿还是童年的味道,说明
我对那段记忆印象深刻。
C.“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写出了作者小时
候非常贪吃。
D.吃上母亲炸的干香椿,夏天的炎热就消失了,是因为干香椿具
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5)关于第2段画“~~~~”句子的理解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_____。
A.“绽开了笑脸”写出了作者看到香椿芽生长时愉快的心情。
B.表达了香椿在经过冬天的“潜藏”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初绽时
的勃勃生机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者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
(6)短文标题“香椿的味道”包含哪几层含义?以下分析不正
确的是___________。
A.对夏天的怀念
B.母爱的温暖
C.童年的快乐
D.对故乡的眷恋
(7)想象第5段中我“大咽口水”这个画面,试着写具体。
___________
(8)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
(9)结尾第7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
17.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再结合自
己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推论,以“动物的尾巴”为题,写一篇500 左
右的说明文。
要求: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②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③可以先列提纲。④能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详略得当。
【材料一】尾巴是指位于动物体背部尾端的部分,特别是指构
造柔韧可弯曲且明显分开于躯干的附肢部分,大致上相当于哺乳动物
与鸟类的骶骨和尾骨。一般而言尾巴是脊椎动物的专属特征。
【材料二】蜜蜂的尾巴是叮敌人的武器。蝎子的尾巴是用来攻
击敌人的。猫的尾巴是用来平衡的,也可以用来钓鱼。响尾蛇的尾巴
用来吸引小动物,小动物就成了它的美餐。小水马鱼没有眼睛,它尾
巴上有电,别的鱼靠近它的尾巴,小水马鱼就会逃走。鸟尾在飞行时
起着舵的作用。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窜来窜去,有时又用尾巴攫取食
物。小松鼠睡觉时用尾巴当作棉被盖在身上。啄木鸟寻觅树干中的害
虫时,用结实的尾巴作为重要的支撑物。
【材料三】动物的尾巴形状各不相同。
草稿:_____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
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下列各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序号填
在括号里。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镜匣xiá 牙龈yín 干将发硎jiāng
B.任丘rèn 腼腆tiǎn 呕心沥血ǒu
C.执拗liù 颓败tuí 囫囵吞枣hú
D.依偎wēi 沉甸甸diān 不可计数shù
【解答】A.正确。
B.有误,“任丘”的“任”应读“rén”,用于地名,如任丘、任
县(均在河北)。读“rèn”时,指使用;委派。
C.有误,“执拗”的“拗”应读“niù”,指固执;不随和;不驯
顺。读“ào”时,指不顺;不顺从。
D.有误,“沉甸甸”的“甸”应读“diàn”,形容很沉重。读“ti
án”时,指古同“畋”,打猎。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馈赠 训良 某年 协调有序
B.书籍 衰衣 迟延 不能自己
C.萝筐 书刊 喉咙 兵荒马乱
D.誊写 闲逸 黎明 畏首畏尾
【解答】A.有误,驯良:和顺善良。因此,“训良”应是“驯良”。
B.有误,蓑衣: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因此,“衰衣”应是“蓑
衣”。不能自已:不能控制或克制自己的感情。因此,“不能自己”应
是“不能自已”。
C.有误,箩筐: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
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因此,“萝筐”应是“箩筐”。
D.正确。
故选:D。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是哪一项?( )
例句:我知识储备少,墨水喝得不够多。
A.写字时,他不小心打翻了墨水。
B.墨水用完了,我准备再买一瓶。
C.我一写作文就词穷,墨水太少。
D.老师要求我们书法课要带墨水。
【解答】“墨水”原指写字用的墨汁。句中表示知识。
A.不同,本句中“墨水”指墨汁。
B.不同,本句中“墨水”指墨汁。
C.相同,本句中“墨水”指知识。
D.不同,本句中“墨水”指墨汁。
故选:C。
4.下列故事中不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
A.《田螺姑娘》 B.《渔夫和魔鬼》
C.《神笔马良》 D.《八仙过海》
【解答】A.《田螺姑娘》是福建省福州市地方民间传说故事,出
自《搜神后记》卷五。
B.《渔夫和魔鬼》的故事出自阿拉伯神话故事《天方夜谭》。
C.《神笔马良》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
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故事,故事表现了封建社会百姓的苦难
以及马良的正义和善良。
D.《八仙过海》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之一,八仙分
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
曹国舅。
故选:B。
5.“陟”的本义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项?( )
A.走路 B.散步 C.登高 D.耳朵
【解答】“陟”偏旁是“阝”,本义是登高的意思。
故选:C。
6.根据字帖的特点,下列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A.字形扁方,曲折方圆,点画分明。
B.大小参差,狂放不拘,飞扬飘逸。
C.字形丰满,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D.字形竖长,端庄平稳,结构严谨。
【解答】根据这幅字帖是欧阳询的,字型竖长,端庄平稳,结构
严谨。的特点字型竖长,端庄平稳,结构严谨。
故选:D。
7.加点字字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几时休 休息 B.不拘一格 拘泥
C.学而不厌 讨厌 D.默而识之 认识
【解答】A.不同。“几时休”的“休”:终止。“休息”的“休”:
歇息。
B.相同。“不拘一格”和“拘泥”的“拘”,均指:死板、固执。
C.不同。“学而不厌”的“厌”:满足。“讨厌”的“厌”:不喜欢,
憎恶。
D.不同。“默而识之”的“识”:记住。“认识”的“识”:认得。
故选:B。
8.下列成语能概括“针尖对麦芒”意思的是( )。
A.多此一举 B.鱼目混珠 C.针锋相对 D.节外生枝
【解答】针尖对麦芒:比喻双方都很厉害,互不相让。
A.多此一举: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B.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C.针锋相对:比喻双方都很厉害,互不相让。
D.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意外
出现。
故选:C。
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不能很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
一项是( )
A.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
百年。
B.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C.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
D.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解答】A、B、C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D.加点词“几头”只是说明鲸的数量。“几头”不能体现说明
文的准确性。
故选D。
10.下列课文与信息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白鹭》寓情于物 如诗如画的意境 首尾照应 郭沫若
B.《落花生》借物喻人 对比写法 详略得当 许地山
C.《桂花雨》借物喻理 情感丰富 思乡情怀 琦君
D.《珍珠鸟》细腻的描写 真挚的情感 语言清新 冯骥才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桂花雨》的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
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
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作者在文中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写出了母亲思念家乡的心情,这家乡的桂花雨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故乡
情。
故选:C。
11.下列各项中对病句病因的分析或修改意见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听取”和“讨论”互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
删掉“使”字)
C.近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
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他们整整开了一天的会。(用词不当,将“整整”
改为“足足”。)
【解答】A.属于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交换位置即可,
题目表述正确。
B.属于成分残缺,去掉“使”字,题目表述正确。
C.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题目表述正确。
D.属于前后矛盾,前面说昨天下午,后面说整整一天。可以把
“下午”去掉。故题目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2.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最准确的一项是( )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
如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
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讲什么,他是一句也
听不懂。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
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
成许许多多方言。
A.语言随时间而变化。
B.朱熹听不懂孔子和颜回、子路他们的谈话。
C.方言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D.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解答】A句说了语言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B句是举例来说明
A句的内容;本段没有说明C句的内容;D句是进一步来说明语言除
了随时间变化之外,还可能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就本段内容来看,毫无疑问,A句是中心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115259a238417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