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iphone13大概多少钱)
由“虎照风波"重新审视网络受众
王 倩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本文从前年的社会热点事件“虎照风波”出发,
430074)
所接收到的大众媒介的新闻信息,进行解读与分析,作出自己
探讨了在这一事件当中,处于新媒介——网络的背景之下网
络受众即网民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所反映出来的网络这
一
新媒介带来的受众变化.以及受众变化对社会和大众媒介
的影响。
关键词:“虎照风波” 网络 受众 影响
2007年的南方周末年末特刊第十版是持续了两个多月的
“虎照风波”——打虎:网上武松文字战.充分说明了这一风波
从网上到网下对于整个社会的冲击。以及其话题性和争议性。
它不断地拷问政府公信、官员诚信、专家操守和媒介责任。诚
然,在整个“虎照风波”中,事态的不断激化,挺虎派和打虎派
网上的激烈交锋.网民和官员观点的持续对峙,层出不穷的
“证据”和专家鉴定.传统媒体奇怪的沉默和门户网站网易的
异军突起,都像一幕幕活报剧,令人目不暇接。回顾整个事件,
我们可以发现,在互联网这一新媒介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大
众传播媒介时代沉默的“受众”开始“觉醒”,不再是单纯的信
息接收者.而是互动式多媒体服务及信息的使用者。
一
、
整个事情的经过和受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CC Ⅳ移动传媒的“热点”栏目的主持人曾说道:“如果是
在20年前,就算是打死一只老虎也没有这样的轰动,引起这么
大的反应。”诚然,也许换个时间,20年前甚至仅仅10年前,“华
南虎”这一事件可能仅仅只是新闻长河里投下的一块小小的
石头,只能激起一点点惊讶的浪花。那么为什么仅仅在十年或
者二十年后.这朵浪花却变成了几乎要淹没不少高官的滔天
巨浪呢?在这一事件中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堆沙成石呢?
整个“虎照风波”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20o7年10月12日
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当天下午3点46分,网友“人力
车夫”激动地将这一消息和华南虎照片贴在了摄影论坛“色影
无忌”上。这一张看似简单的新闻照片,在论坛坛友眼中却是
技术性的审视。很快,他们从摄影原理出发,提出了不少疑问。
网友“第一印象”通过对几张照片的叠加,惊讶地发现“老虎是
平面的”.率先提出了对虎照真假的质疑。20o7年10月底,网友
通过色温、闪光灯反光、拍摄距离、透视变换甚至线性代数方
法证明老虎是“平面虎”。2007年10月20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在植物学专业网站论坛发贴,认为从植物
学角度出发,虎照是不真实的,因为“以叶子大小为参照,周正
龙拍摄的老虎太小了”。在这一段时间,挺虎派和打虎派在网
上交锋激烈.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出现在2007年l1月
16日.网友“小鱼啵啵啵”在论坛上发表了4张“年画虎”照片,
很快网民们便找到了年画的厂商。2007年11月26日,网易获得
了40张“虎照”的数码照片.邀请了六个方面的专家和机构进
行鉴定.得出的结论是要么华南虎存在证据的影像是不真实
的.要么虎照和年画虎是同一老虎。
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大众传播媒介时代
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受众进入到网络传播的新时代中已经
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而是开始获得对信息的
主动权、选择权和发布权,从而不再处于信息上的被动与受控
状态.使得以往的“多种媒体,一种声音”转变成为“一种媒介,
多种声音”。关注此事的网民们从自身的专业和知识出发,对
的判断.进行集体参与辨伪和证伪的网络行为,并且通过网络
这一新媒体发表出来,引发网络争论质疑,不仅给传统媒体
提供了新的信息内容,而且使其成为各方都关注的社会问
题.促进了公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表达和监督。从某种意
义上说.正是网民们的热议,潜在地影响了大众媒介的“议程
安排”。使“虎照风波”越炒越热,最终成为社会中的热点问
题,使得“真相越辩越明”。而在这一风波中,传统媒体的作
用.至少在初期 不过是把网络披露的事件和网友的证据做
引用和进一步的阐释,并没有如网民一样,在新闻发布的早
期就对它进行质疑。正是网民的怀疑和坚持,才将可能淹没
在浩然新闻中的“华南虎照片”的“皇帝的新装”给剥了下来,
披露了事件真相。
二、网络这一新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首先,网络这一新媒介使得受众从被动接受大众传媒变
为主动掌控网络传媒。网络传播已经使传播的信息传递和接
收方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
向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状态,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
正如施拉姆所说:“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注重
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
力而不是被媒介所使用。”由于网络媒介固有的交互性,网民
作为网络受众或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部分受众,都有可能
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这改变了大众传播中
受众参与难与反馈难的状况。同时,网络媒介的庞大信息量和
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的不断问世,都使得网络受众完全可以摆
脱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而自由主动地从网络媒介中寻求、
筛选、比较和获取所要的信息,并且对其作出自己的解读。这
种变被动为主动的传受方式不仅表现在传受形式的变化,而
且引发传播权利、地位、传播观念的深刻变革,有深远影响和
重大意义。并且,与大众传播受众较少参与与较少反馈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网络媒介事使受众从信息反馈的延迟者转变为
自主反馈的及时者,反馈与传者同步。比如说在“虎照事件”
中。新闻出来的当天,论坛上就出现了网友的质疑,三天后第
一
条“打虎”证据就成为论坛的热点贴子,引发了网友的思考
和怀疑。如果仅仅只有大众传播媒介,如果媒体因为某些保持
沉默.那么受众的怀疑很难在大众媒体上得到反映,即使有,
也不可能具备如此即时性的自主反馈,而是会在很久之后,到
那时,可能广大受众早就忘记了华南虎这条新闻了,又如何形
成热点问题,引发受众对于事实真相的追寻呢?
其次,网络新媒介的出现,还使得受众的心理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自上而下的传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
结论.不愿意处于被人灌输的地位,不再是被动而沉默地接
受,而日益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表
现欲和表达欲得到了解放。他们要求通过网络直接参与传播,
以传者的身份出现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地直接表达自己的意
见与愿望,使大众传播成为充满活力的双向传播系统。“只有
真正努力寻求真相且确实愿意要求得到真理的公众才有可能
获得事实真相,无论这一真相是从政治家那里获得,还是从媒
体那里获得”,甚至是自己所找出来的。“虎照风波”中,许多受
众并没有直接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内容,而是通过自己
165
■墨 __.
警惕校园网 ̄,-j-教师专业成长的负面影响
郑建忠
(张家港市港口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12)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
某市一所重点高中,于2006年花巨资构建了高标准的校
教学中得到普及,在条件好的学校中,教师已是人手一台电
园宽带网,并且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办公用电脑。开学两个月
脑,同时,宽带校园网在中小学校也以极快的速度得到普及。 不到.校长发现教师课间走动得少了,中午时教师也很少进班
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教师
级与学生交流、辅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办公
教育、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
室里上网聊天、看电影、玩网络游戏,于是校长愤怒地冲进信
学、学校管理的有效整合,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勃
息中心把网线拔了。
勃生机,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教育革命。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镜头二:教师携款会网友
已成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化教育
某市一所初中的教师.由于长期上网聊天.结识了许多网
手段的优越性.已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教育信
友,业余时间,经常参加各种网友活动。后来,跟一位网友日久
息化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
生情,竟然从家中拿了存款与网友私奔,在当地教育系统产生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
了不小的震动
要内容。
一
、
校园网中的计算机、网络对部分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的
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自身原因和
负面影响
学校管理的疏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 (一)娱乐功能强化,浪费教师大量时间。
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教师每天在计算机、网络上花费上班
计算机、网络因其极强的娱乐功能,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
和业余的大量时间,使得本该用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课前
危害.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成人的教
准备、进行思考研讨、和学生交流、下班级调查等的时间和精
师,由于个人意志力的差异,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小学校的
力被大量挤占.这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工作质量,而且影响了教 全面普及,也有一些教师在与之长时间的“亲密接触”过程中,
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与教育信息化的初衷和目的
被计算机、网络深深吸引。例如,有的教师下班、上班均花大量
是背道而驰的。
的时间上网聊天、看新闻、看电影、玩网络游戏等。随着对多媒
请看如下一些镜头: 体、网络课的神秘感、新鲜感的逐渐消失,有些教师的兴趣会
镜头一:校长怒拔网线
渐渐地转移到钻研计算机、网络的娱乐功能上,并且逐渐沉迷
的思考找寻真相。不论从多个专业、多个角度提出虎照真伪证
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平等地对话,理性地辩论。这一方面从形式
据的网民.还是通过“人肉搜索引擎”找寻年画来源的网民.都
上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和话语权的垄断,体现了平等,
不再把网络媒介仅仅当作接收信息的渠道.而是将其看作发
另一方面从话语等权力结构上建构了民主。使得社会最终必
表个人意见的“自由市场”。施拉姆曾经说过:“我们认为阅读
须作出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通过网络讨论质疑.并最终突
大众能够变得主动起来,而不复处处被动;还有,他们能辨别
破网络讨论的范围,成为各方都关注的社会事件。当人们通过
自己的需求来明白的争取。”在网络媒介发展的背景之下,我
网络主动地关注或解读那些或激动人心、或触目惊心的公共
们看见了网络受众从主动到被动的显著而意义深远的转变。 事件时,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社会监督,更深入地参与社
三、网络媒介背景下受众的转变对于大众传媒和社会的
会生活,有效地传播公平、民主、权利、监督等先进观念.改变
影响
人们不善于、不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改变公民与社会互动的既
“虎照风波”这么一个简单的事件实际上已经从真假层面 有思维,还是社会向前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的追问上升到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广大的公众已经不满足于
四、结语
那些空洞的形式化解释和踢皮球似的结论.他们想知道的是
一
些起初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成为一件宏大事件高歌猛进
被遮蔽的真相。那么真相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如果我们把这种 的导火索.如2007年重庆九龙坡那个不起眼的最牛钉子户。不
社会事件的真相当作一种公共物品的话,很显然,真相的提供 经意间便成为枯燥的法律文本物权法走向公民最生动有效的
者应该是政府的一些官员,但是如果一些政府官员继续演绎
样本。“虎照风波”从某种角度上说,揭示了在网络这一新媒体
太极推手等不作为的政策,所导致的后果是政府公信力的严
背景下,发生在受众身上从被动到主动的深刻变化。以及这种
重缺失。而新兴的技术给了人民更多的自由和能力,虽然地方
变化带给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的一些林业官员置科学标准于不顾,虽然传统媒体在初期普
遍保持沉默,甚至有的媒体颠倒黑白,但是网络媒介极大地促 参考文献:
进了民情和民意的表达,还通过网友的呼吁直接揭开了长期 f1]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被遮蔽的诸多所谓评审的黑幕。存“虎照风波”巾,正是由于网
2003.
友锲而不舍的追问.传统媒体才开始调查官方鉴定报告的证 [2]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马克・法克勒等著.媒体伦
据和结论,结果发现,参加学术论证的专家中没有一个专家研
理学.华夏出版社,2001,第五版. +
究过华南虎,并且专家组并没有对照片本身的真伪作出判定.
『3]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
而仅仅是认为照片上的老虎属于华南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从“虎照风波”这一事件可以发现,网络这一新媒介加强
[4]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袄依,查尔斯・斯坦菲
了现代社会公民监督公权的力量。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站
尔德著.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166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100404a238125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