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lenovo中国官方网站)
国外摄影的发展史
一,史前摄影
公元前四世纪,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
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墨子不仅发
现了这个现象,而且对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光线象箭一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例如屋外站立一个人,
他头顶的光线通过小孔射到墙壁的下方,而他脚部的光线通过小孔
射到了墙壁的上方,因而人像是倒立的。这是人类对于光的直线传
播原理的最早的记录。这就是著名的小孔成像原理,比欧洲整整早
了2000年。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
“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二,摄影的诞生
在摄影的最终发展有三位最主要的创始者。
△1825年拍出第一幅照片《牵马的孩子》
△1826年拍出名作《窗外的景色》
△尼埃普斯使用过的相机
2,达盖尔——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
3,塔尔博特——由负像到正像,现代派摄影法的奠基人。
1835年研制出了第一张相纸负像。用来印制正像。1839年1月
向法国和英国的皇家学院申报失败。而他的由负像到正像的发明却
为现代负片工艺开创了新起点。
△卡罗式摄影术拍摄的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
三,感光材料和相机的发展
1,摄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
1851年,英国雕塑家F•S•阿彻尔发现火棉胶是很好的胶合剂,
可以将感光化学药品附着于玻璃板上,而不致象蛋白那样会变黄或
干裂。这是摄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也就是著名的火棉胶“湿板”
摄影法。
湿版法的优点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风景约需10秒至1分种,
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清相纸,便可以印出无限量永久性的
照片,且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景物优美真实,价格低廉。
△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
2,第二次大革新——干板摄影普及的曙光
19世纪70年代,摄影在技术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变革。1871年,
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发明了另外一种以玻璃为感光版的摄影方
法“干版法”,玻璃干版在感光能力上又有提高,质量很稳定,摄
影时比“湿法”方便很多,在室外阳光下曝光时间可缩短到1/25秒。
3、第三次大革新——胶卷的发明
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普及型照相机白朗尼。至此,摄影真正
普及于老百姓。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使用不同类型的胶卷相
机开始充斥市场。相机的发展因此开始向小型化和轻量化方向演进。
△各种胶卷相机:
△1913年,德国莱兹厂的一位工程师巴纳克按35毫米电影胶片
的规格设计出一种小型照相机,取名莱卡(Leica)。由于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影响,直到1925年才问世,它标志着35毫米照相机(又称
135照相机)的诞生。
4、第四次大革新——从银盐到电子数码相机的发展
早期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
开发,通过卫星系统从太空中向地面发送航天照片。
△1975年,柯达于1975年开发世界第一部数码相机。
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
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
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2003年,佳能EOS3OOD
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后富
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
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研发与生产,各自推出数
码相机。
△2011年,尼康D4
四,不同风格流派
1、画意摄影
代表人物: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代表作:《两种人生》
B、自然主义摄影
C、印象派摄影
运用柔焦和软焦手法,将影像蒙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像
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印象派摄影家提出的“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
像照片”和“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理论,促使他
们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
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
△布莱恩作品《雨中的喜悦》
3、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直接摄影,如实摄影。力足于摄影本体语言的独立
性,如细节层次,影调和质感等,强调本体特性之纯,不依赖后期
加工去直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像。
F64小组:
摄影要真正地表现客观事物,应对原事物进行直接拍摄,而不是
做作摆布。摄影画面应当全部清晰,各层次的影调都要细微丰富,
因而在拍摄中提倡用大片幅相机。必要时将光圈缩至最小。
A、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1902年——1984年)美国摄影师,生
于旧金山。以拍摄黑白风光作品见长,其中最着名的是约塞米蒂国
家公园系列。亚当斯一生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1966年,他获美
国艺术与科学学会奖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
这是国家给美国公民的最高褒奖。
抽象的本意,是从现实的本质中提取要素来突出特征,抽象摄影
的表现,主要是以事物要素的具象和事物形式的非具象来传递视觉
情绪或表达更含蓄的内涵。
超现实是让现实和非现实在矛盾中共存,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非
现实的现象,创造出既有现实中的合理,又有非现实的怪诞,是似
而非的构成使人不可思仪。
B、杰里•尤斯曼,是20世纪60年代“成像后(再合成)”摄影的
开创者,所谓“成像后(再合成)”是针对“成像前”摄影而言的。
前者打破了后者按动快门前的预先拟想过程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摄影
美学,这反映出60年代中期,西方摄影从单纯“照片”向“图像”
概念的过渡。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895185a233986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