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发(作者:iphonex换屏多少钱)
情感的呼唤: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共情
策略——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
例
作者:侯毅
来源:《传媒》 2020年第11期
文/侯毅
摘要:“情感”因素在当下我国公共表达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从情感视角切入对媒介内
容生产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近年来,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情感”在争夺话语
权、提升舆论影响力中的作用,通过融合多种报道形式实现内容生产模式创新。在2020年1月
至3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借助自身的全媒体矩阵内容平台,采取情绪感染、
原型沉淀、符号使用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情绪引导,最终达到共情建立与情感升华的效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突发公共事件 人民日报 全媒体矩阵 共情策略
自我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类媒体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及时向公众和社会传达
明确而积极的信息。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人民
日报借助自身的全媒体矩阵内容平台,采取情绪感染、原型沉淀、符号使用等策略对受众进行
“情感呼唤”,取得了很高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
共情(empathy),也译作“同理心”“移情”。霍夫曼(Martin Hoffman)以两种方式定
义移情:一是将其定义为人对另一个人的思想、感受、知觉和意向等内心状态的认知;二是人
对另一个人的替代性的情感反应。比如,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之中,他自己也感到
仿佛经历了和另一个人同样的痛苦。霍夫曼将这种情感反应称为“情感移情”。共情是有意识
地进行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正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
福”。这种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力就是共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具备了“共情”基础,集体的观念、意识和实践才能得以形成。换
言之,共情不仅仅意味着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对共情的引导往往能够促进集体情感的形成,甚
至能够成为国家形象和文化建构的桥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他提出“情绪ABC理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会由于认知和观念不同而产生差异。他将“议程
设置”中的效果论对应到情绪行为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设置事件的议程来影响受众想什
么,但忽略了对情绪和情感因素在行为影响中发生的作用,设置“情绪”也可以影响受众的行
为表现。
以移情理论为基础,对情感因素在新闻生产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成为政治传播学及新媒
体实践研究领域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翔通过对人民日报等5家主流媒体的新
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这些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可概括为“喉舌模式”和“煽情模式”。
李艳红和龙强则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提出,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一
方面坚持了宣传主义导向,另一方面呈现出“煽情主义”范式的特征,发展出一种“宣传”与
“煽情”杂糅的混合传播模式。
综上所述,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在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公共表达中的重
要性逐渐显著。公众与媒介的关系中存在着情感沟通机制,在预设和回应公众的情感需求时,
媒介叙事能够影响甚至是决定要塑造什么样的情感,推动什么样的情感进入公共空间,进而影
响公众以什么样的情感在社会中进行互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将这种情感沟
通机制概括为主流媒体的“情感传播”模式,认为主流媒体倾向于以“情感”为突破口,在对
煽情主义的借鉴上,以一种全新的话语面貌吸引受众,表现为对情感化、夸大化、戏剧化等内
容的传播倾向更为明显。
二、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共情策略
笔者主要以2020年1月至3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包括人民日报、
人民网、“两微一端”及人民日报抖音号等平台)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相关新闻报道、
转载和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特点、符号选择及情感倾向等角度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1.原型沉淀增强情感认同。原型一词的词源由“arche”(根源)和“type”(形式)合
并而成。在20世纪,“原型”又在文学、心理学、宗教学的研究中被普遍提及。其中,加拿大
文学理论学者弗莱将其概括为,文学中一种稳定的结构单位,这个单位中的主题、人物等类型
形成了固定的基本框架。
由于“原型”指代的对象往往是一类具有典型性的反复出现的意向、思想或者叙事模式,
因此在文学、影视等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在互联网兴起和新兴媒介发展的背景下,原型也逐渐
演变为一种集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心理。在媒介的内容生产中,原型的使用也十分常见,在媒
介提升叙事能力和情感唤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表的多篇特写中,在稿件中进行了“母女相望”的主题设
定,塑造了一批投身一线抗“疫”的“英雄母女”形象。如2月17日刊发的《你在武汉我在村
里,咱娘俩一起努力》,对母亲思念女儿的描写——身处抗“疫”一线的母亲回到家顾不上吃
饭就累得睡着了,接连跑了十几天的脚还出现浮肿,但是她说:“没啥辛苦的,我更惦记在武
汉的女儿。”2月13日刊发的《千里视频诀别母亲》,因为在一线抗“疫”不能参加母亲葬礼
的女医生——“一鞠躬、二鞠躬……”满眼泪水的吴亚玲,跟着遗体告别仪式,面向家的方向
深深三鞠躬。这是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主战场”的战士向去世母亲最后的告别。人物特写
《执著的力量》中,母亲看到女儿出现在电视上——“黄明奎做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她很
清楚女儿朱庭萱不可能回来跟家人团聚,但她还是像所有中国母亲一样,期盼女儿回家过
年。……看着大屏幕上镇定自若的女儿,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泪水从脸上淌下来,担忧、
惊喜、欣慰掺杂在一起……”
“亲情”“母爱”“奉献”的细腻描写,包含大量宣泄情感的文本和意象,使读者读来潸
然泪下,从而产生移情效果——“母亲”母题的原型沉淀,很容易便使得受众联想到自己与家
人的情感联结,从而缩小与报道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产生“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同理心和
宿命感。
在人民日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可以看到大量“英雄”“母亲”“迎战敌人”等母
题原型的使用,这些原型在叙事中的使用实际上蕴含着主流价值对爱国、亲情与秩序的肯定。
在受众接触到这些新闻文本时,蕴含在其中的原型开始触发受众无意识的集体情感记忆,这些
情感平时都潜伏在受众的内心深处,而经过各种煽情范式文本和叙事方式的刺激,情感的宣泄
得到了许可。因此情感开始占据上风,理性暂时被这种心灵深处的呼唤制压,在很大程度上对
受众的情感激发和共情起到了促进作用。
2.情感符号大量使用,形成情感冲击。输出带有具象化的语言和符号,让受众在一定范围
内产生共情、共鸣,是人民日报在此次疫情报道中重要的内容生产策略。
一是在文本呈现上大量使用情感式的语言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如《全体一线医务人员请
注意!》《“请立即停止工作!”》《战!》等新媒体文章,以“口号式标语+感叹”的形式,
增强文字的情感动员效果。在《谢谢你,每个人》《看到你们,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武汉是座英
雄城》等采用第二人称修辞,打造出媒介与受众直接对话的场景。第二人称修辞的使用使得媒
介与受众的情感沟通机制建构了起来,“对话”增强了新闻文本的亲切感,也使得情感的唤起
更加轻易。
二是表达情感倾向的用词增加。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痛心!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
感染新冠肺炎殉职》《感动!来自汶川的6辆卡车上,贴着同一句话?》《泪奔!殉职的武昌医
院院长,曾给妻子留下这样一条微信……》等文章,在标题的设置中都采取了“情感类形容词
+感叹号+新闻要点”的简短句式,继而在文章内容中围绕标题中的情感关键字进行叙事。通
过“建构——激发——升华”,完成了对网民公共情感的调动,从而形成自发的转发热潮,获
得“刷屏式”的传播效果。
三是在视觉呈现中,图片、海报、视频等内容的生产更具视觉冲击力。2月中下旬,全国
各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数和疑似患者数量开始减少。人民日报新媒体在此阶段每日推出动
态海报,将疫情数据整合为“一张图表+描述”的新媒体产品。如《反超!》《0!》《5!》
《个位数!》等新媒体稿件,顺应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第一时间与用户情感表达高度共
鸣。
3.全媒体覆盖,实现共情传播最大化。全媒体平台的实践为人民日报情绪引导提供了更大
的传播空间和更多元的传播渠道。全媒体矩阵下各个传播载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使得人民日
报的内容生产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迅速触及具有不同需求的受众,实
现共情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从2020年1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每天在要闻版刊登新冠肺炎疫情重要消息,26日起,
在头版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之后每天在第一版刊发一篇专题评论,二版及三版几乎整版报道
疫情动态。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以敢于直言、善于抨击时弊见长,许多观点成为世界舆论界观察中国政
治局势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人民日报展开多角度评论并
适时开展舆论引导,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社论《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武汉胜则湖北胜,
湖北胜则全国胜》《到武汉去!》等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疫情防控建构起团结、振奋的公共
情感基调。而评论《一线指挥官,岂能“一问三不知”》《人民锐评|全面调查李文亮事件,
让正义抵达人心》《疫情当前,怎可让医护人员有家难回》等文章通过选择不同视角对疫情期
间引发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进行评论,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与单一角度叙
述相比,多角度、多层次的言论引导使得情绪引导效果更加明显。截至2020年2月,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在国内媒体中居第一位,官方微博的粉丝量超过1亿,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
超过2亿次。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文章的阅读量几乎能够实现篇篇
“10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微博评论和转发量最高达到“100万
+”次。“两微一端”借助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实现了对移动端受众的极高的触及
率。
人民日报抖音号2019年12月31日便发布首条疫情相关视频:“关注!武汉确诊27例病
毒性肺炎”。在2020年1月和2月密集发布期间,也往往第一时间发布原创或转载的最新报道,
时效性非常强。从一月下旬开始,人民日报抖音号每天平均发布3~5条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短视
频,涵盖政府公开信息、每日疫情通报、专家采访、医疗服务信息等。如1月25日连续发布三
条习近平总书记就“党中央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的视频,在26日连续跟进发布
11条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会议要求及各地最新情况。发挥了可
视化、时效强的特点,顺应短视频受众对信息碎片化、社交化的需求,形成了较强的情绪冲击
效果。
三、人民日报共情策略的使用效果分析
1.扩大正面情绪传播。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公众参与公共议题讨论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平台一方面为公众的舆论表达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场域,但在
另一方面上也助推了“情感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能否利用平台
扬长避短对公众进行情绪引导,成为是否能够使舆论正向发展,实现“正能量”传播效果的关
键。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情感互动主要通过评论或转发来实
现。微博提供的以转发、评论、点赞等功能为主的即时社交系统,成为公众进行意见交换和情
感交流的平台。这些新新媒体平台评论区域因此也成为表达媒体立场、引导公众情绪的重要场
景。如人民日报常常在“两微一端”的评论区中将正面评论置顶,扩大正面情绪的传播范围,
以此减少“情绪极化”现象,最大程度地制约情感的两极分化。
在此次疫情期间,国内外也出现了一些针对疫情的负面消极言论。1月28日,人民日报评
论员在《面对疫情,理性和信息也是一剂良药》一文中,围绕公众心理出现的“恐鄂情绪”,
发出“不仅要和病毒作斗争,也要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的论点,力
驳恐慌消极情绪的散布者。
2.抢占受众资源,提升话语权。主流媒体在媒介技术升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新的媒介定
位。目前,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各大媒体争抢受众的“竞赛跑道”。
在信息内容呈现出显著的分散化和娱乐化趋势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人民日报在内容呈现中
采用增加感情因素的策略,对于吸引和留住用户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情感化的内容呈现
满足了受众的信息和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的宣扬,吸引了大
量的受众。比如,通过对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进行主题的分析我们能够
发现,“正能量”视频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简短的视频大多数记录了普通人真实的
生活感受和来自全国各地温暖的感人事件,获得了较高的播放和转发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基于对自身平台定位和内容改造的出发点,
在算法规则中对“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提供优先推荐权,因此人民日报的短视频内容在流量
方面具有较大分配优势。
截至2020年4月,人民日报抖音号粉丝数已经超过8000万、获点赞数超41亿次。对视觉
形式的探索,对正能量的引导以及情感在生产模式中的使用,不断提高着人民日报短视频内容
的创新性和受欢迎程度,在积累了越来越多固定受众的前提下,也提升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创
新中的品牌价值。
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全媒体报道实践取得的效果更加印证——以
“权威”作为定位的主流媒体不仅没有被新技术更新升级下的新兴传播媒介挤压生存空间,反
而赢得了更多受众资源。主流媒体凭借对权威信源的一手接触优势,以及对热点话题的正向引
导,证明了媒介生产的王道依然是“内容为王”,对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依然是主流媒体
在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实现自身话语权与影响力提升的关键。
3.塑造国家正面形象。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由于信息不透明及传播不对称,网络上
和民间出现了一些谣言和传言。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
重要指示,以及钟南山院士对武汉疫情的传染真相发表权威谈话,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已经向
海内外彻底公开,信息的公开致使谣言自然失去存在的空间。
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正向的情绪引导在一定
程度上增强公众对官方的信任,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处理好危机,提振社会信心;另一方面,
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抓住了主动输出国家形象的契机。
在疫情报道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始终都在输出积极正面的中国价值观。在情绪设置的
过程中,根据疫情不同时期的发展,通过各种情感唤起方式,向国内外受众描绘和展示中国形
象。最主要的策略是坚定输出中国立场,肯定官方的正确举措,树立中国敢于担当的“大国”
形象。但另一方面,也在第一时间公布公开在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做到“报喜也报忧”;在情绪感染上,主流媒体从多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展现对疫情中“普通
人”的关注,体现国家层面的人文关怀。
在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中,公众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也不断提升着
自身媒介素养。普遍能够理性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基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恶意传播各类
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理智发声,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人形象。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的内容输出坚持对权威与深度的打造,
同时发挥了新媒体平台传播迅速、便捷等优势,提高了受众对内容的共鸣。在情感唤起上,通
过情绪设置以及情感唤起策略的采用,达到了对公众情感正向引导的效果,回应了消极言论,
积极输出了国家正面形象。
在全媒体时代,社会情感的作用不容小觑。做好情绪引导、建立情感共鸣,是主流媒体抢
夺受众资源和话语权的重要策略。人民日报在此次报道中的表现可以视作一次良好的示范。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巡视办联络处总监
参考文献
[1]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8).
[2]张志安,黄剑超.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J].新闻与写
作,2019(03) .
[3]龙强,李艳红.从宣传到霸权:社交媒体时代“新党媒”的传播模式[J].国际新闻界,
2017(0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503662a226185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