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隐喻——精选推荐

文化的隐喻——精选推荐


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金立gn8003)

文化的隐喻

摘要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对黑人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布鲁斯的热爱与深刻理解,帮

助他构建起宏伟而绚丽的文字大厦。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埃里森的文学作品独具魅力,

他把黑人音乐巧妙地融合进其长篇小说《无形人》中。作为黑人文化隐喻的黑人音乐赋予了

小说音乐般的“形”、“神”、“韵”,帮助作家建构了小说意义并加深了小说的主题意蕴,揭示

了黑人群体“无形无体无根”的生存困境,以及寻找自我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黑人音乐 爵士乐 布鲁斯 文化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无形人》讲述了“我”―― 一个南方黑人小子

的故事:“我”曾经努力想要被白人认可,但因触怒校董和校长,被逐出校门。“我”来到纽约

寻求生存,在屡次受挫之后,最终意识到“别人看不见我,我是一个无形人”,于是蛰居地下

室,过起了无形生活。近60年过去了,这部小说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文化内涵仍有着无

穷的魅力。国内外读者和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热情不减反增,中国学者对埃里森及其作品的

研究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专门研究小说的寻根主题、文

化内涵和艺术技巧,如精湛的象征艺术、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文学作品之间的引

喻等等。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黑人音乐对于该小说意义建构和主题意蕴的奇妙功

能,可以说没有黑人音乐的成功借用,《无形人》就不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 黑人音乐:美国文化的隐喻

从早期的田间号子、劳动歌曲、福音与灵歌到布鲁斯及至目前风靡全球的爵士乐摇

滚乐,黑人音乐已经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黑人音乐的发展贯穿整个非裔美国黑人的抗争

史,是黑人文化的灵魂和集中表现形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起源于南方黑人奴隶的灵魂乐、

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的蓝调音乐(Blues,也称为布鲁斯音乐)。布鲁斯充满着黑

人们的忧郁、苦闷和伤感,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黑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人

文化的灵魂。20世纪初,黑人思想家艾伦・洛克首先意识到,“民间流传下的这些音乐形式

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延伸部分,因此具有一种文学潜能”。(Bernard:27)作家和诗人们开始

尝试把这种文学潜能转化为文学实践;可以说,黑人音乐尤其是布鲁斯爵士乐帮助成就了美

国黑人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另一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如

他的短篇小说《索尼的布鲁斯》就充满了爵士乐布鲁斯的元素。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里也大量使用了黑人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黑人音乐。

埃里森于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这里是美国西部黑人音乐中心之一。他

从小喜欢音乐,做过音乐号手并在黑人大学塔斯克基学院学习过音乐,曾梦想像阿姆斯特朗

一样,成为杰出的爵士乐家,这也是当时黑人小子们共同的愿望。埃里森对于黑人音乐有着

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爵士乐可以作为美国文化的隐喻。与美国国家一样,爵士乐有着多样化

的起源和复杂的身份,美国民主的进程和美国黑人的解放过程都和黑人音乐有着密切的联

系。艾略特的《荒原》令埃里森着迷并引导他真正转向文学创作,他认为《荒原》的“节奏

更接近于爵士乐而不是黑人诗歌,它的幻想与阿姆斯特朗一样复杂多样”(1972:159-160)。

并认为海明威的作品“让人想起布鲁斯和爵士乐,尤其是爵士乐这种融合与同化的艺术形式”

(Bultler:186)。埃里森不仅从爵士乐的独特视角去解读文学作品,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

他仍然坚持对音乐的热爱,写过很多音乐评论文章,并把音乐元素融合进文学作品中,以丰

富小说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并深化小说主题。

三 序言中黑人音乐的主题曲作用

小说《无形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黑人音乐,如爵士乐、布鲁斯、圣歌等的直接引

用,或者借助音乐手段来描述人物和场景。序曲中,“我”蛰居地下室,点亮1369个灯泡,“我

有一台无线电唱机;我筹划着要搞它五台……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善于把无形无体的境界是

一般的变现出来,也许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7)有时“我”边听音乐边吃甜点,有时也吸

大麻,“由于大麻烟的作用,我发现了一种欣赏音乐的新的分析性方法。”(8)这里不仅描

述了“我”目前的生活状态,也表现出“我”对于黑人音乐的热爱与对布鲁斯特征的了如指掌和

欣赏能力。接下来,“我”走向幻觉,听到了一场名为“黑中之黑”的布道,由牧师和信徒的应

答轮唱组成,“黑会使你遭殃……”/“黑会使你成为……”/“黑……”/“要不就叫你完蛋。”(9-10)

此处,随着黑人布道词和黑人兄弟们的唱和,“我”在反思过去发生的一切,眼前的混乱与“我”

的经历一样让人糊涂,布道词反复出现“黑”,“黑”到底会使我们怎样?黑使我们一无所有,

使我们受尽屈辱。同时,又与疯癫的老妇人所唱的黑人圣歌“诅咒你的上帝,孩子,然后就

去死吧”相互穿插。接下来,“我”与老妇人进行了一场关于“自由”的讨论,老妇人说:“我爱

他,更爱自由”,“自由存在于爱怜之中”,当问她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她说:“别问我了,

孩子,我头都痛了!”(10-11)这段对话写出了黑人社会的普遍生活状态,老妇人杀死了与

白人所生的孩子,给了他“自由”的解脱,自己却并未获得自由,黑人们付出了一切,也没有

获得真正的自由。

后来“我”走出幻觉,又听到了阿姆斯特朗“天真的问话:‘我造了什么孽?为何我周

身漆黑,如此忧伤?’”(12)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称为永恒的爵士乐之王,他的音乐在

世界环绕了已近80年,至今无人可及。阿姆斯特朗的这首歌传神地描述了黑人的忧伤,也

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可以由此预见“我”的种种遭遇。阿姆斯特朗和他的这首曲子

在序曲里反复出现,如主题曲一样,始终在“我”脑海里,也在读者耳边萦绕,整部小说就是

基于这首歌的一曲悠长的爵士乐表演。

四 黑人音乐的意义建构作用和主题表现功能

像爵士乐的多重节奏一样,小说《无形人》具有多重主题:寻找自我、成长、狂欢、

黑人的抗争、自由和爱等。作者频繁地借用布鲁斯、黑人圣歌等音乐来表现小说的多重主题

尤其是黑人的寻根主题。对美国民谣和黑人音乐没有一定了解的人是读不懂埃里森的《无形

人的》的,因为这些民谣和民间故事都有其深远的暗示意义。故事讲述过程中不断出现黑人

音乐的直接吟唱场景或者幻觉,记录着“我”从追求白人生活,排斥黑人文化到逐渐找回自己

黑人文化身份的过程。

小说第五章用近二十页的笔墨来描述校长布来索博士关于建校历史的演讲,其中有

一段黑人歌曲“鲜血和白骨之歌”的描述:

“那意味着希望!唱一支艰难和痛苦之歌:那意味着信仰!唱一支谦卑和荒谬之歌:

那意味着忍耐!唱一支黑暗中斗争不已之歌,那意味着:胜利……”(114)

主人公也深受震动,对建校的前辈充满感激,充满了民族骄傲,那时“我”是全心全

意信任白人的,以为“我”既然能跟他们一起在大学里学习,与他们就是平等的。

后来,“我”得罪了校长和校董,拿着校长的“推荐信”北上纽约去“挣明年的学费”。

“我”在找寻工作的过程中听到一位拉车人反复吟唱的歌声:

“她的脚像猴子的脚,腿像一条缝了的哈巴狗的腿……他是撒旦的女婿,他是一个能

吹三种音调的谐音的人……该死,我想,他们真是难言的民族啊。”(158)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315167a222453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