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VS圣湘生物VS达安VS之江VS硕世:核酸检测产业链梳理

华大基因VS圣湘生物VS达安VS之江VS硕世:核酸检测产业链梳理


2024年4月9日发(作者:联想y450主板电池)

华大基因VS圣湘生物VS达安VS之江VS硕世

核酸检测产业链深度梳理

在卫生事件前线,核酸检测作为确诊病例的“金标准”,被快速推广。

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核酸检测累计数据达到

1.6亿人份,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484万份。

作为核酸检测试剂的提供方,因此而受益。根据2020年年报业绩预

告,华大基因收入同比预增192.81%-207.10%,归母净利润同比

预增623.77%-732.34%;圣湘生物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192.81%

-207.10%。

如今,虽然已是后卫生事件时代,但管控仍然不能放松。2021年春

节期间,出于防控需要,回乡人员须持有7日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

明,这使得沪上医疗机构核酸检测量迅速攀升。地处人口密集地区的

市北医院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每天的核酸采样量一下子猛增近

10倍。

值得注意的是,核酸检测产品想要出口,只有美国FDA或者欧盟CE

认证还不够,必须要得到国内NMPA认证才行。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新冠检测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近

千家,但是其中,同时取得国内NMPA注册、欧盟CE认证和美国

FDA、EUA认证的企业,只有三家:华大基因、迈克生物、复星医

药。

核酸检测,分子诊断的一个技术分支,属于体外诊断(IVD)的细分赛

道。对体外诊断行业,我们之前研究过免疫诊断(新产业VS安图生

物VS迈瑞)、POCT(万孚生物VS基蛋生物),详见科技版报告

库。

因此,从产业链来看: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及抗原、抗体、酶与辅酶等多种原材料。

国内厂商仍无法大面积自产,主要从BBISolution、Meridian等进

口品牌采购。国内目前有菲鹏生物(创业板)、诺唯赞(科创板)两

家IVD原材料公司,均在2020年申请上市。

此外,还有高分子塑胶耗材厂商,如昌红科技。

诊断仪器商,包括核酸提取仪、PCR增强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

因芯片仪、基因测序仪等。代表企业有罗氏、illumina、达安基因、

贝瑞、华大基因等。

中游——试剂生产商,以经销或直销的方式销售产品。代表企业有

华大基因、明德生物、迈克生物、圣湘生物、之江生物等。

下游——需求方,主要包括医院终端、第三方检测机构及第三方实

验室等。代表企业有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艾迪康等。

图:产业链结构

来源:塔坚研究

看到这里,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新冠核酸检测的驱动力是什么?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2)这条产业链上,哪个环节占据价值中枢,哪家企业更具竞争力?

(壹)

核酸检测是分子诊断的主要组成部分。

核酸检测是基于核酸双链互补配对原则的核酸杂交技术,合成一段与

特定病原体DNA或者RNA互补的单链核酸序列作为探针,并用生

物素、放射性同位素、酶等进行标记,让其与待测病原体的核酸进行

杂交。如果探针能与待测病原体的核酸互补配对,便能观察到标记物

的信号,这样就可以证实待测病原体的种类。

按照检测方法,核酸检测可以分为三类: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

检测、血液筛查核酸检测、人体基因核酸检测。前两类都是检测病原

体,后者为人体基因。但由于人体基因非常复杂,目前还处于早期起

步阶段。

对于人体基因核酸检测,从技术路径来看,核酸检测的方法包括:聚

合酶链式反应(如,PCR)、核酸分子杂交(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

基因测序(二代测序-NGS)、基因芯片。

其中,PCR技术是目前极为成熟、临床应用极广泛的核酸诊断技术。

它通过对目标DNA或RNA的几何级数的扩增,能够实现对极微量

标的检测。与其他技术相比,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及时方便等优点。

图:分子诊断结构图

来源:广证恒生

图:核酸检测技术对比

来源:广证恒生

目前,核酸检测可应用的领域包括几大场景:传染病、优生优育(无

创产前诊断-NIPT)、肿瘤早筛、肿瘤伴随诊断等。从行业远景和竞

争优势上看,其实目前传染病核酸检测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值得花时

间研究的赛道是反而是肿瘤早筛、肿瘤伴随诊断CDx这些新兴领域。

图:核酸检测应用场景对比

来源:塔坚研究

考虑到新冠检测的特殊性,在新冠疫苗未能完全覆盖群体免疫人群之

前,新冠检测试剂仍是主要监控、防控的手段。因此,常规化筛查仍

具有现实意义。本案,我们主要分析新冠检测市场。

(贰)

新冠病毒检测有两种思路,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即病毒特异性

抗原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间接法,即血清IgM和IgG抗体检测。

不过,在不同的病毒感染周期内,所检测的各种指标如抗原、核酸、

抗体等,其出现和峰值分布的时间并不一致,没有一个指标会横跨整

个病原感染周期,一直处于高峰状态。

根据《柳叶刀》子刊3月23日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冠患者在发

病初期病毒载量即出现峰值,这意味着许多新冠患者在处于轻症状态

时,可能已无形中成为了巨大的移动“病毒源”。

图:感染检测图

来源:基因谷

因此新冠病毒在早期窗口期的检测非常重要。而核酸检测适用于病毒

感染初期较高,灵敏度高,属于新冠检测的“金标准”。

而IgM抗体检测,虽在感染早中期开始出现,但滞后于核酸检测的

灵敏度窗口期;IgG抗体检测则在感染中后期才出现,检测灵敏度高,

但特异性相对前二种方法较差,一般用于辅助判断出院。[1]

图:病毒感染之后抗体出现趋势

来源:体外诊断网

并且,由于单个的抗体检测无法作为确诊依据,存在假阳性、假阴性

等问题。因此,新冠检测仍以核酸检测为主,抗原抗体的检测为辅。

并且,不同检测方法又有不同的技术路径,其中:

核酸检测,是基于分子诊断原理,检测方法有PCR、基因测序(NGS)、

核酸分子杂交(FISH)、基因芯片等。不过,由于NGS成本高,所

以,在本次新冠检测中,主要以PCR为主要检测技术;

抗原、抗体检测,是基于免疫诊断原理,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酶联

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法,因为化学发光法需要大型仪器配套,即化学

发光的试剂仅能配套自家的仪器使用,其他家的不行,具有全封闭的

特性。所以,本次新冠检测中,主要采用了胶金体法。

截至2020年11月5日,监管层共批准了24个核酸检测试剂

(47.06%),25个抗体检测试剂(49.02%),抗原检测试剂2个。

其中,核酸检测中荧光PCR占比70.83%,代表公司有之江生物、

迈克生物、华大生物、明德生物、圣湘生物等;抗体检测试剂中胶体

金法占比36%,代表公司有万孚生物。

今天,我们找出重点代表公司对比:达安基因VS圣湘生物VS之江

生物VS硕世生物VS凯普生物VS华大基因,来看看新冠检测行业

空间。

(叁)

从收入结构来看,大多数企业均以试剂收入为主,只是具体细分类别

略有不同。我们具体来看:

达安基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占比62.16%,其次是其他生物制

品(36.69%)、金融服务(1.15%)。

圣湘生物——以试剂收入为主,包括核酸检测试剂(63.61%)、生

化诊断试剂(5.51%)、提取试剂(1.04%),仪器(19.94%)、

检测服务(9.8%)。2020年三季报未披露新冠带来的收入金额,但

其表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及相关仪器收入、检验服务收入增幅较大,

营业收入增速1381.47%。

之江生物——核酸检测试剂盒占比72.76%,包括妇科(3.42%,以

高危型HPV产品为主)、呼吸道(65.82%)、肝炎(1.05%)、肠

道(0.48%)、生殖道(0.75%),其中,新冠检测试剂盒占收入的

比例为58.7%;分子诊断仪器则占比19.94%。

硕世生物——试剂收入占比94.65%、其次是诊断仪器(2.69%)。

其中,诊断试剂包括核酸分子诊断试剂、核酸纯化试剂、干化学诊断

试剂。

凯普生物——核酸检测试剂收入占比40.83%,检测收入占比

47.96%。

华大基因——主要是高通量测序(NGS)实验室相关检测服务,占

比72.84%,其次是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13.83%)

主要是无创产检(NIPT),然后是传染病检测(主要是新冠检测试

剂)。

图:收入结构(单位:%)

来源:塔坚研究

整体来说,受新冠影响由高到低依次是(参考2020年中报数据):

达安基因(13亿)>之江生物(7.56亿)>圣湘生物(7.14亿)>

凯普生物(2.06亿)。

(华大基因暂未披露,但根据2020年业绩预告倒推,粗略预计有

50亿新冠收入)(另外注意,迈克生物、明德生物、东方生物也受

益于新冠检测,但是,他们分别属于免疫诊断和POCT诊断赛道,

主业并非核酸检测诊断,此处不纳入对比)

再从近期季度的收入增速看:

图:业绩情况(单位:亿元、%)

来源:塔坚研究

收入规模上,排序由大到小,依次是:华大基因(67.52亿元)>圣

湘生物(36.05亿元)>达安基因(35.6亿元)>硕世生物(11.01

亿元)>凯普生物(9.17亿元)。

收入增速上,圣湘生物、达安基因、之江生物的收入增速较为迅猛,

都是受益于新冠检测试剂的爆发。

复盘完近期季度数据,我们往前倒退,看看近几个季度的收入增长情

况:

图:近几个季度增速(单位:%)

来源:塔坚研究

以上来看,达安基因在2019年季度中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远低于同

行代表。这是因为当年将云康健康剥离,不再纳入合并报表。其他公

司中,凯普生物体量较小,增速较为稳定。华大基因增速从30%下

降到10%左右。

(肆)

图:回报情况

来源:塔坚研究

图:杜邦因子拆分

来源:塔坚研究

整体看,回报较好的是凯普生物、硕世生物,圣湘生物、达安基因、

华大基因的回报偏低。

圣湘生物、达安基因的回报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净利率偏低。均

是收入结构中,受低毛利的仪器及检测业务影响所致(他们这两项业务

占比较同行高),且营销推广投入较多,导致销售费用增长较快。华大

基因近些年净利率持续下滑,是因为应收账款计提减值损失所致。

3)总资产周转率中,整体差异不大,达安基因、之江生物的周转率较

行业均值偏低。

接下来,我们继续沿着新冠核酸检测产业链来分析,来看看它的核心

驱动力及未来前景。

(伍)

根据当下卫生事件反复情况,及相关会议指出:我国需要做好常态化

防控,其中,要提升检测能力,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

此外,《通知》要求各地统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报告单格式,检

测机构要通过自助打印、网络查询、快递邮寄等多种方式,为受检者

出具检测报告。

对于发热门诊患者的核酸检测,要在6小时内报告结果,并争取缩短

至4小时;对于普通门急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

原则上要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

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

日前,春节期间,监管层还宣布:春运期间出行及返乡人员,每人必

须要做核酸检测。

由此可见,我国将继续加强新冠病毒检测,包括住院病人、门急诊常

规化、复学人群、返乡人群等检测。

因此,新冠检测行业的增速,用公式可以表达为:

行业增速=(1+入院人数增速)*(1+门急诊常规化检测增速)*(1+

返乡人次增速)*(1+检测产品价格增速);

其中,返乡人群包括学生、务工族、探亲人口、旅游及差旅人口等。

综上,其主要核心驱动力分别是:

1)入院人数;

2)门急诊常规化检测;

3)返乡人群;

4)核酸检测价格。

接下来,我们挨个来看。

(陆)

1)入院人数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9年入院人数为2.66亿人,较2018年同比

增长4.5%。历史近几年入院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近三年复合增速为

4.41%。

考虑,我国当前防疫措施得当,对于新冠的管理及隔离手段较为成熟,

国内普遍已经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医院的看病人流将不会受到新冠的

影响。

因此,我们假设未来入院人数的增速仍将保持历史复合增速,4.41%。

图:入院人数情况(单位:人、%)

来源:wind

2)门急诊常规化检测

2019年,我国门急诊诊疗人次达83.75亿次,同比增长4.98%。但2020

年初受新冠冲击,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一季度,总诊疗人

次为14.8亿人次,同比下降27.2%。

考虑以往常规诊疗人次的增长情况,叠加新冠冲击,2020年的诊疗人

次会有所下降,但我国防治较好,因此后续影响不大,仍可保持历史

增长水平。

因此,我们预计2021年增速下滑11.11%(逐渐从-27.2%恢复至之前

水平,取平均值),后续门急诊常规化检测增速将保持2019年的增速

4.98%。

图:门急诊诊疗人次(单位:亿次)

来源:wind

3)返乡人次

从历年春运客运量来看,降幅较大的分别是2015年、2020年。2015年,

客运量下滑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所致;而2020年则是由于卫生事件

的冲击,导致客流量再次大幅下滑。

图:春运客运量(单位:亿次、%)

来源:wind

抛开这两点因素,2015年以后,我国春运客流量基本保持在29.8亿次

的规模,同时,由于流动人口及劳动力人口下滑,春运客流量预计会保

持相对稳定。

但2021年春节前,部分地区卫生事件开始小反弹。因此监管层发布相

关规定:春节返乡人员须持有7日内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才能返乡,并在

后续补充返乡加码“六不准”。但是,仍有一些地区返乡管控政策加码,

或者是一刀切。

综上,卫生事件仍影响2021年春运,且政策提倡就地过年,参考国家

交通部数据,2021年春运客流量预计17亿人次,这相较于2020年降

幅约8.2%,相较于往年正常水平下降50%。假设2022年春运恢复正常,

增速33.75%,随后春运保持正常,增速为0。

4)核酸检测价格

2020年6月19日,监管层发布《关于配合做好进一步提升新冠病毒

检测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各地要将核酸检测及相关耗

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根据草根调研数据,核酸检测收费国内基本上在120元-200元(各地

区及检测机构有所差异,主要分为医院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检

测机构价格高于医院),抗体检测收费在100元左右,绝大多数医保

承担,部分自费隔离患者自己承担。

2021年1月27日,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有序做好春运

期间群众出行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降低核酸检测

成本”“降低单次核酸检测价格”“核酸检测可以采取10混1混采技

术开展检测”等内容。[2]

因此,各省市纷纷下调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甚至有地区10合1

混检测价格降至了每人15元/次。新调整的价格,对于终端检测人群,

各地水平大约保持在80-100元之间。而对于试剂厂商来说,其产品集

采价格在15元至25元之间。

总体来看,国家为了促进新冠检测的覆盖及效率,一再控价。因此,

我们假设核酸检测的价格保持不变,增速为0%。

综合以上,2021年的新冠核酸检测的市场平均增速在12%左右。而后,

如果新冠被完全控制住,预计不再有检测需求。

(柒)

看完以上分析,我们对新冠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做一个大致测算。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时候人们生活恢复正常,新冠什么时

候才会结束?

根据麦肯锡发表过有关新冠的预测研究,下图是他们分别在去年11月

23号和今年1月15号发表的两次预测美国和英国实现群体免疫的时

间。当曲线位于峰值(黑色箭头)时,群体免疫实现的概率较大。

在疫苗安全(未出现频繁疫苗安全事故)且接种速度符合预期,变异

病毒并不影响疫苗效应的前提下,2021年Q4人们生活和经济回归正

常,随之新冠逐渐减弱,发达国家大约三年时间。

图:预测概率曲线图

来源:一个衣衫褴褛的植物学家

那么,我们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预测:

对于国内市场,我们按各领域人群分类进行测算,包括确诊人数、入

院患者、陪护人员、医护人员、境外输入人员、返乡人员等。公式为:

新冠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入院患者人数×人均检测次数+医护人员数

×人均检测次数+境外输入人员数×人均检测次数+返乡人员数×人均

检测次数+自愿检测人数×人均检测次数)×核酸检测价格

(注:各领域人群的人均检测次数是不同的,返乡人员检测次数为2

次,入院患者、陪护人员为1次,现有确诊患者和境外输入人员检测

次数5次,医护人员检测次数2次)

考虑到国内防控较好,乐观预计2022年国内生产、生活秩序回归正常,

无需再做核酸检测。而2021年,受政策要求,返乡人群会增加核酸检

测的需求。此处,我们依据2021年的核酸检测场景,简单做个峰值测

算:

……………………

以上,仅为本报告部分内容,仅供试读。

如需获取本报告全文及其他更多内容,请订阅产业链报告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厚积薄发的硬核分析,才能在关键时刻洞见

未来。

·订阅方法·

长按下方二维码,一键订阅

1)版权声明:版权所有,违者必究,未经许可

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拷贝、复制、传播。2)尊重原创声明:如报

告内容有引用但未标注来源,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删除、更正

相关内容。3)内容声明:我们只负责财务分析、产业研究,内容不

支持任何形式决策依据,也不支撑任何形式投资建议。本文是基于

公众公司属性,根据其法定义务内向公众公开披露的财报、审计、

公告等信息整理,不为未来变化做背书,未来发生任何变化均与本

文无关。我们力求信息准确,但不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

所有内容仅服务于行业研究、学术讨论需求,如为股市相关人士,

请务必取消对本号的关注。4)阅读权限声明:我们仅在公众平台仅

呈现部分报告内容,标题内容格式均自主决定,如有异议,请取消

对本号的关注。5)主题声明:鉴于工作量巨大,仅覆盖部分重点行

业及案例,不保证您需要的行业都能覆盖,也不接受私人咨询和问

答,请谅解。6)平台声明:所有内容以微信平台为唯一出口,不为

任何其他平台内容负责,对仿冒、侵权平台,我们保留法律追诉权

力。

部分数据,由以下机构提供支持,特此鸣谢——国

内市场:Wind数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理杏仁;海外市场:

CapitalIQ、Bloomberg、路透,排名不分先后。想做海内外研

究,以上几家必不可少。如大家对以上数据终端有意向,欢迎和我

们联系,我们可代为联络相关负责人。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617765a209062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