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苹果8新机现在多少钱一台)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April ,
〇
21
,
Vol. 27
,
No. 239
中文版虚拟现实环境临场感量表的应用与修订
梁家辉,柯晓晓,汪亚珉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摘要】目的对临场感量表中文版进行应用修订,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选取7类共12个虚拟现实场
景对660名被试进行施测完成中文版量表的验证与修订。结果(1)高低分组结果表明,除项目14(Sp3)之
夕卜,所有项目均具备较好的鉴别力;(2)所有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 3以上,项目与总分的一致性良
好;(3)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中文版量表有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1. 10%,因子与原有理论假设一致,问
卷的结构效度良好;(4)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明,除空间临场感维度外,总量表与其余两个维度的一致性系
数均在0.7以上,信度良好。结论中文版临场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作为虚拟现实环境中用
户体验的评估工具。
【关键词】情境测试;空间感知;环境临场感量表;虚拟现实环境;用户体验;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8309 (2021)02 -0039 -06
DOI:10. 13837/j. issn. 1006 -8309.2021.02.0007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hinese Version
of Igroup Presence Questionnaire
LIANGJia - hui, KE Xiao - xiao, WANG Ya - min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Learning ad Cognition,Department of Psycholog,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s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group Presence Questionnaire ( (PQ ),and text its relia
bility and validity. Methods By convenient sampling,660 students in Beijing,Hengshui and Zhuozhou were chosen
as subjects to complet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l^Q , and date used in independent - samples t text , i tems analysis , re
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s conducted. Results ( 1) Independent - samples t test showing that each item in high score
group and low^ score group al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except for iteml4(sp3) ; (2) Item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itemand total score were all above 0. 3 ; ( 3 )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ound a 3
components structure in Chinese version of IPQ,which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scale. The variance interpretation
rate was 51. 10% ; (4) The Cronbachs a coefficient for the total scale,Realness dimension and Involvement dimen
sion were above 0. / except for Spatial Presence dimension,showing that the scale had a good reliabilit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PQhas good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and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
【Key words 】 situation test; spatial perception; igroup presence questionnaire; virtual reality; user experience; relia
bility ; validity
1引言
虚拟现实是
(Virtual
Reality
,
V
极端环境下的实验伦理及大型仪器的昂贵费用
等问题[3]。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虚拟现实
环境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如何
增强虚拟现实环境中参与者的临场感等主观体
验是各项研究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VR
应用
程序是专门为了产生高度临场感的体验而创建
的[4],临场感是评价虚拟现实环境质量的客观指
标,也是虚拟现实实验情境任务效果的重要影响
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涉及知识在虚拟经验与现
实经验之间转移的情境(如虚拟现实训练系统)
C
R
)是
一
项在一
定范围内生成拟真数字化环境的计算机技术[1]。
与传统的实验室模拟情境相比,虚拟现实实验情
境具有在视听觉刺激情境的模拟上更加真实、更
易重复、抽样代表性更强等优势[],还可以避免
作者简介:梁家辉(1998—)男,广西壮族自治区饮
州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用户体验及人因分析,(电话)
181****9308(电子信箱)1095741337@qq. com。
40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Ergonomics,April,2
〇
2l,Vol.27,No.2
需要高临场感[5]。更高的临场感能够减少信息
混乱、提高交互任务的性能,并且对于空间理解
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使用虚拟现实环境进
行实验研究时,需要对临场感进行方便有效的测
量,以评估场景的质量。
目前
,IPQ
量表
(IGroup
Presence
Question
naire
) 是唯一公开发布并被普遍使用的临场感评
估工具[7-8]。
Schubert
^最初收集多名此领域研
究学者制定的问卷,挑选75个项目翻译为德语
对3
D
游戏玩家和桌面式虚拟现实用户进行施
测,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产生8个维度。为
更加明晰研究重点,剔除部分题目后再次施测,
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的
IPQ
问卷具
有3维度,分别为:空间临场感(
SP
)、参与感
(
IV
)和真实感(
REAL
)以及1个一般因素(
G
),
共14个项目,其中第2、11以及13题为反向计
分。同时,从因素分析角度得出的这三个主要维
度也与符合相应的理论假设。
Schubert
等人在总
结虚拟现实体验的相关理论后提出,虚拟现实体
验的核心为虚拟现实心理模型
(Mental
Models
)
的认知建构,而心理模型的认知构建可以分为空
间感的建构以及对冲突信息的抑制
(Suppression
)
两个过程。空间感的建构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
空间感知与互动感知两方面。总体来看,
IPQ
问
卷中的空间临场感(
SP
)维度主要测量的是虚拟
现实场景引起的空间感知程度,体现为“我的身
体正置身于眼前所见到的虚拟空间当中”。参与
感维度
(INV
)则评估的是互动感知程度,即用户
的注意确实分配到了虚拟场景中设计的事件当
中,而不仅仅是从外部观察这个世界。问卷的真
实感(
REAL
)维度本质上就对应于冲突信息的抑
制,即衡量一个人造场景是否已经较好地避免了
那些不符合真实世界规律的“穿帮”现象。
从已有的知觉理论上看,空间临场感维度是
更为基本的感知层面的判断,就如
Gibson
的直接
知觉理论所假设的[1]那些人造的光流设计引起
了真实的空间知觉。参与感是比空间感更进一
步的空间存在感建构,这符合空间认知中的知动
环
(Perception
Action
Cycle
)理论假设[1],即个体
与虚拟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时,这种交互会自
动启动知动环加工从而调整人的空间感知系统
以获得更为“真实”的空间感。无论是空间感知
还是互动感知,在建构层面上这种感知显然都会
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有多少空间的与互动的感
觉被引发建构起来了,另一方面是还有多少空间
的与互动的感觉没有被建构出来,是失真的。
从问卷的制定角度看,虽然
IPQ
问卷的结构
维度与理论假定相一致,但问卷涉及的主要概
念---临场感
(Sense
of
Presence
)在交叉学科的
角度总容易引起误解。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沉
浸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类似概念,
Burdea
[12]很
早就提出后来被普遍接受的虚拟现实“31特征”,
即“
Immersion
-
Interaction
-
Imagination
”(沉浸-
交互-构想)。那么就用户体验而言,临场感与
沉浸感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Slatei
•和
Wilbui
•等
学者认为,沉浸感是产品本身具有的技术属性,
是一种由分辨率、刷新率等一系列参数决定的客
观属性;临场感才是用户在使用虚拟现实场景时
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一种“存在”于场景之中的
感觉。可见,临场感是心理体验,沉浸感是技术
术语。与之不同的是,以
Witmei
•和
Singer
为代表
的学者们则提出沉浸感与参与感都是临场感的
组成要素,沉浸感强调用户产生的“存在”于场景
之中的感觉而参与感则强调了将注意集中于某
件事情之上而产生的感觉[3]。相比而言
,Witmer
和
Singei
•所说的沉浸感与
Slatei
•和
Wilbui
•等人的
空间临场感在内涵上一致。基于用户体验是一
种心理体验这
一
本质特征,
Schubert
综合两种观
点,确认临场感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含空
临场 和 。 用 临场 是
浸感,有助于将问卷与相关的知觉理论结合起
来,使问卷具有了更好的结构效度而不是技术显
示度。鉴于此,中文版问卷仍然使用空间临场感
是 浸 念。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
IPQ
量表已广泛应用
于虚拟现实环境的体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不断
得到检验[14-15]。在国内,也已经有学者对于
IPQ
量表进行了中文化修订,初步验证了
IPQ
量表的
可靠性[1],但该研究中使用的虚拟现实场景均为
当下较受欢迎的商业游戏场景,场景的类型过于
单一,场景的体验感也缺乏代表性。虚拟现实场
景并不都是游戏场景,很多是专业的场景,如仿
真情境、景点、场所等。商业游戏的用户体验通
常强调可玩性,这与众多场景的用户体验有相当
大的不同。此外,作为一份专门用于评估虚拟现
实场景用户体验的 卷, 其 本价 示
某一虚拟现实场景是否足够好,而更在于它能否
帮助我们确定好与不好的边界在哪里。为此,本
研究在对问卷进行中文版修订时特别选取了商
业游戏、教育游戏、教育课堂、简单放松体验场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April ,
〇
21, Vol. 27, No. 2
41
景、应激体验场景以及心理学情境实验等场景。
这些场景不仅在类型上不同,在存在感的体验上
也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近600多人的综合
性样本测试,本研究得以从项目鉴别力、维度结
构及信效度几方面修订中文版本问卷。
2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从2016年-2019年,分别在北京、衡水和涿
州的学生中通过方便抽样进行了 9个批次的数
据收集。共发放660份问卷,剔除部分漏填或错
填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33份,有效率
95.9%。其中有430名学生报告了年龄,年龄的
平均数为19(s =4)岁。有效被试中男生292人,
占46.1% ;女生329人,占52. 0% ; 12人未报告
性别,占1. 9%。有效被试中北京市大学生339
人,衡水市初中生40人,涿州市高中生254人。
2.2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ffQ量表中文版,首先由2名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原量表项目独立进行
中译,经过1名心理学教授和1名心理学研究生
对比分析两份独立的译稿,Xt存在歧义或不符合
中文表达习惯的语句进行调整,拟定问卷的初始
版本。再分别让1名心理学专业和1名英语专业
的研究生将其回译为英文,确保与英文原意无差
异后,确定最后的翻译版本(见表1)。
表1场景简介
批次
场景
类
内容
与现实场景
的差异
1
仿真课堂教育课堂
数学课堂
低
2
游戏课堂
教育游戏数学游戏低
3
孔德公园
教 游戏数学游戏
低
4
应激实验应激体验
情绪诱发中
5
仿真原始丛林
心理实验
场景搜索
中
6
认知风格测试
心理实验
验
高
7
成语测试
教 游戏
语
中
8
焦虑诱发应激体验
情绪诱
高
9
深海之蓝
简单体验
海底游览
中
9
极速飞鹰商业游戏飞
高
9
沙漠过山车商业游戏过山车体验
低
9
472号杰克森
简单体验
内游
低
研究设备使用HTC公司生产的VIVE沉浸
式虚拟现实头盔(分辨率2 880 * 1 600
,
刷新率:
75 Hz)和戴尔的笔记本工作站(CPU:Intel i7 -6
820 hk;内存:16G)。使用Unity引擎对VR场景
进行编辑,3s max对于场景中使用到的部分模
型进行调整,最后使用STEAM VR将VR场景输
盔。
为确保测试场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研究
选取了仿真课堂、游戏课堂、孔德公园、应激实
验、仿真丛林、认知风格测试、成语测试、焦虑诱
发、深海之蓝(The Blue)、极速飞鹰、沙漠过山车
(Desert Ride)、472号杰克森12个虚拟场景,分
为九个实验批次进行测验。这些场景的实验批
次、类型、内容及与现实场景的差异程度见表1。
此外,为检验IPQ量表的区分度,所选取各场景
的临场感体验跨度也较大,这一选取标准希望通
过不同批次测验的量表分数差异得到检验。
2.3 实验程序
指导被试在熟悉使用VIVE头盔以及Xbox
的手柄后,进入VR场景完成指定的任务。任务
结束后,指导被试根据自身体验填写IPQ量表,
方式包括网上填写、纸质问卷填写和电子版问卷
填写。
3 结果
3.1 描述统计
使用SPSS 20.0计算IPQ量表中所有项目得
分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空间临场感(SP)
维度下,各项目的平均分都在1分左右,表明各
场景都能让被试体验到置身于其中的感觉。而
参与感(INV)维度以及真实感(REAL)维度中部
分项目分数低于0分,表明至少存在部分场景的
参与感和真实度体验不佳。
表2各项目维度均分(*)
项目
SPINV
REAL
G
90.97
130.84
4
0.96
31.03
101.09
1
0.09
7-0.30
11
-0.45
14
0.73
2
0.49
5
0.44
60.37
12
-1.09
80.89
42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Ergonomics,April,2
〇
2l,Vol.27,No.2
进一步分批次对各场景维度均分及总分进
行分析。结果显示,场景5、6、7、8的多个维度均
分以及总分得分均低于总体平均分(见表3 ),表
明这部分场景未能给被试带来良好的体验。据
此可将这4个场景划分为低分场景组,剩余场景
划分成为高分场景组。
表3各个批次场景维度均分(*)
场景
SPINV
REAL
批次分分分
G
分
1
8.260.911.70
1.22
12.09
2
6.270.73
1.18
0.688.86
39.955.082.931.8519.8
45.14
-0.19-0.13
1.14
5.96
53.880.92
-2.17
0.833.46
62.55-0.79-0.150.972.58
7
4.71-1.51-1.61
0.171.76
83.17
-1.26
-0.780.631.75
9
7.21
2.313.141.1913.85
总体
4.890.07
0.21
0.896.06
注
:
SP
总分的取值范围为
-15 ~ 15
分
,INV
总分以及
re
al
总的取值范围为
-12 ~ 12
分
,
G1
项目
的取值范围为
-3 ~3
分,总分的取值范围为
-42
分
至42
分
。
3.2独立样本
t
检验
场景分类后,对不同场景分组的同一项目进
行独立样本f检验。结果表明(见表4),除项目
4(s
p
3) (
t
(631) =0. 79
,P
= 0. 43,^ =0. 06)以
外,其余项目《检验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
般因素
G
结果为((631) =4.81,
P
<0.001,^ =
0. 38))
,
证明高分场景与低分场景的临场感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反映出
IPQ
量表项目具
有良好的鉴别力,能够较好地分别出场景优劣。
表4高低分场景组各项目独立样本t检验及效应量(d)
SP
项目
t
d
INV
项目
td
REAL
项目
td
95.840.46
13.040.242
8.770.70
139.330.747
2.45
0.2053.720.30
4
0.790.0
11
5.910.4763.080.25
3
4.44
0.35
14
8.130. 5
124.23
0.34
107.310.58
3.3 项目分析
将各个项目分数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显示一般因素G与总分相关为0.61,其他各个维
度项目与总分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0. 36〜0. 74
(见表5),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此量表各
项目能够较好地反映所测量的内容。
表5项目总分相关表卜)
SP
项目
分
REAL
总分
INV
分
相关
项目相关项目相关
90. 0
2
0.4
1
0.48
130.4750. 070. 0
4
0.360.48
11
0.51
3
0.4412
0.73
14
0.55
100.74
3.4 效度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低分场景组的项
目均分显著低于高分场景,反映出其在设计制作
中可能存在缺陷,导致被试体验不佳。考虑到此
类不合格场景难以为其他场景中的用户体验提
供有效参考,只选取高分场景进行探索性因素分
析,以检验
IPQ量表的结构效度。通过统计分析
处理,样本数据KM0值为0
.
84
,
Bartlett球形检验
显著性<0. 01
,
说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
析。根据特征>1的标准提取取出3个因子,方
差解释率为51. 10%。经斜交旋转后,量表维持
了原有的3因子结构,按照最大因素载荷进行排
序,结果如表6所示,大部分项目符合原问卷中
的维度,表明IPQ中文版量表总体结构效度良
好。但部分项目归属于不同于原来的维度下,需
要进一步讨论。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1)成分1与
原量表REAL维度重合较高。如果将其直接翻译
成为真实感,在中文语境中使用易产生歧义。例
如“我感觉这个场景很真实”,既可能表达了用户
认为场景设计得很好,在场景内活动和现实中一'
样;也可能表达场景中的物体纹理等方面制作精
良,可以轻松地以假乱真。因此建议翻译为逼真
感来避免翻译产生歧义。(2)成分2与原量表
IV维度高度重合,表现为被试全身心的投入到
了虚拟现实场景中,将注意更多的分配到了虚拟
现实场景中,抑制了来自现实中的各种信息接
收,可以将其命名为参与感。(3)成分3基本保
留了 SP维度的项目,主要表现为被试感觉自己
真实的存在于构建的虚拟现实场景中,而不是在
现实的物理空间中。结合引言部分对于临场感
与沉浸感概念的探讨,建议使用空间临场感命名
这一维度,见表6。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April ,
〇
21, Vol. 27, No. 2
表
43
分2分3
6
各项目因
素
分析因
素载荷
项目
6.我体验到的虚拟世界的真实程度(real)
5.我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的体验感和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的体验感之间的一致
程度。(real)
13.我觉得自己只是感知到一些图片。(p2)
12.这个虚拟世界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reel)
1.我完全被虚拟世界吸引住了( mv4 )
9.我莫名感觉到这个虚拟世界正环绕着我。(s1)
7.我完全感知不到外部真实环境(mv2)
1.我依然注意到真实环境。(inv3)
1. 在虚拟世界漫游时,我还能感知到外部真实世界的程度(比如声音、房间温
度、其他人h(iv1)
2. 我体验到的虚拟世界的真实程度。(real )
4.我感觉自己存在于这个虚拟空间中的程度((p3 )
10.我感到自己正存在于这个虚拟空间中。(p5)
3.我感觉自己在虚拟空间中行动,而不是在虚拟空间外进行操作。(s4 )
注:括号内英文字母后的数字代表各维度下该项目的序号
3.5信度
对量表总体和各个维度进行内部一致性系
数检验,结果显示,IPQ量表总体信度为〇. 82,逼
真度维度的信度为〇. 74
、
参与感维度的信度为
〇. 74、空间临场感维度信度为0. 54。除空间临场
感维度外,各部分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以
上,量表信度较好,而空间临场感维度信度不佳
的原因则需进一步进行讨论。
4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
步修订和检验中文版IPQ量表,通过选取商业游
成分1
0.84
0 64
0 56
0.55
0.52
0.51
0.82
0.80
0.77
0.69
0.69
0.50
0.47
合格场景的用户体验较差,无法满足实验和应用
要求。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一旦辨别出不良场景,
应对上述问题进行排除或停止使用该场景,本研
究在分析临场感量表的结构时也对此类数据进
行了排除。
对于高分场景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
明,IPQ量表中文版维持了原有的3因子结构,探
索出的因子与原有的REAL、INV以及SP维度保
持对应关系,可以分别命名为逼真度、参与感以
及空间临场感,表明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具有跨
文化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项目所属维度
发生了变化,其中项目9及项目13从空间临场感
(SP)维度转移到了逼真度维度中,项目14从参
与感(INV)维度转移到了逼真感维度中。这三个
项目的中文表述都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可能造成
被试理解困难,建议将项目9修改为“我不知道
为何感觉这个虚拟世界正环绕着我”,项目13修
改为“我感觉我只看到了一些图片,而不是身处
于立体的世界中”,项目14修改为“我的注意力
全都集中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
IPQ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 82,
逼真度维度、参与感维度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 7,
但空间临场感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略低,原因可
能为:(1)项目2与项目6的题干一致且原维度
相同,仅在选项的表达方式上具有差异。但中文
版项目2聚合在了空间临场感维度而非逼真度
戏、教育游戏、简单放松体验以及心理学情境实
验等不同类型场景进行综合性样本测试,在更具
有代表性的各类虚拟现实场景中验证量表的可
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中文版IPQ量表具有良好
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评估中国人虚拟现实的临
场感体验是否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标准。
通过IPQ量表得分情况,将场景划分为高分
组和低分组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除
项目4以外高分场景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场景,
证明IPQ问卷具有良好的鉴别力,能够分别出好
的场景与不良场景之间的差异。在虚拟现实场
景设计中应追求良好的体验,部分场景得分偏
低,反映出它们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模型
纹理不真实、动画僵硬、大小比例不当、同屏模型
面数过多导致卡顿、交互设计不合理等,此类不
44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Ergonomics,April,2
〇
2l,Vol.27,No.2
维度下,可能是因为其选项设置在中文语境中并
没有达到很好地效果,建议将其剔除。(2)项目4
鉴别力较低,可能是题目的表述以及选项设置造
成了被试理解的困难,建议将题目修改为“我感
觉自己置身于这个虚拟空间中”。
IPQ量表的理论架构提出SP、INV以及
re
al
维度分别对应了虚拟现实心理模型认知构建
过程中的空间感知建构、互动感知建构以及冲突
抑制的过程。本研究验证了中文版IPQ与英文
版保持了一致的三因子结构,这进一步说明了
IPQ原有理论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从虚拟现实
技术层面提出的“31特征”也能够以不同的角度
来支持IPQ问卷的结构:(1)第一个I为沉浸,其
定义与Witmei•和Singei•所定义的沉浸感接近,指
的是一种使用者身处于眼前所看到的虚拟场景
之中的感觉,能够从内涵上较好的对应空间临场
感维度。(2)第二个I即交互,它的定义与IPQ
中参与感维度相似。强调用户在虚拟现实场景
中并不只是简单地、被动地进行体验,而是在具
身认知的参与下与场景的物体进行互动[17_1],
同时用户会将更多的注意分配在当前的活动中。
(3)第三个I为构想。一方面,虚拟现实可以将
现实的场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在虚拟空间中复
现,另一方面,设计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构造出现
实中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场景。早
期,由于技术能力不足,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只能
尽量保持与现实一致,提升逼真度以减少用户使
用过程中对于场景内冲突信息的觉知,进一步抑
制对外部场景的感知。但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
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各种各样的场景已经能够
被实现出来,已有研究证明即使逼真度降低,用
户的临场感体验却会上升[2]。第三个I—构想
特征所体现的场景设计合理性才是更加值得我
们关注的问题。IPQ理论架构与虚拟现实“31特
征”的结合,进一步为优化虚拟现实用户体验,促
进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提供了思路。
综上,修订后的虚拟现实临场感量表可以用
于测量我国虚拟现实用户的临场感。但同时,被
试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闷热、眩晕、疲劳等,也会
影响用户的沉浸体验以及实验效果,仅使用IPQ
问卷难以对虚拟现实环境的用户体验进行全面
的考量,因此建议在测试的过程中搭配测试眩晕
的模拟器病问卷(Simulator Sickness Question
naire , SSQ) 等相关量表一 同使用 。如何对虚拟现
实场景中的用户体验进行有效的评估,是促进虚
拟现实技术发展、推动虚拟现实广泛应用过程中
不容回避的问题。之后的研究仍需针对这一问
题进行长期讨论和探索,本研究中通过因素分析
结果对IPQ量表进行的修改,也有待进一步的评
和验 。
5结论
综上所述,中文版IPQ量表信效度良好,具
备多角度理论基础,适宜在国内虚拟现实用户体
验评价中使用。
参考文献
[]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09,39(1) : -46.
[]彭凯平,刘钰,曹春梅,等.虚拟社会心理学:现实,
探索及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 :933
-943.
[]疏德明,冯成志.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
建设与共享[].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
139 -143.
[4] Sherida,Thomas B. Musings on Telepresence and Vir
tual Presence [ J ]. Presence Teleoperators &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2,1(1) :120 -126.
[5] Regenbrecht,Holger T,Schubert,et al. Measuring the
Sense of Presence and Its Relations to Fear of Heights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a Computer Interaction,1998,10(3) :233 -249.
[6] Bowman DA,McMahan RP. Virtual Reality:How Much
Immersion is Enough [ J ]. Computer, 2007,40(7) : 36
-43.
[7 ] Melo M,Rocha T,Barbosa L,et al.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 Objective Metrics vs Subjective Metrics
A Pilot Study[ C]. Portuguese: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on ,2017.
[8 ] Tao G,Archambault P. Powered Wheelchair Simulator
Development : Implementing Combined Navigation
Reaching Tasks with A 3d Hand Motion Controller
[J]. Journal of Neuro 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6,3(1) :3.
[9] Schubert T,Friedmann F,Regenbrecht H. The Experi
ence of Presence : Factor Analytic Insights [ J ]. Pres
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2001 ,0
(3) :266 -281.
[10] Gibson JJ. 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ceptual Sys
tems [ 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6.
[11] Gibson J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
tion [ 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9.
[12] Burdea GPCoiffet.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 M ].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1994.
(下转第80页)
80
人类工效学
2
〇
21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rg
〇
n
〇
miCS
,
April,2
〇
2l
,
VoL27
,
No.2
[28] Lavie N,Tsal Y. Perceptual Load as A Major Determi
nant of the Locus of Selection in Visual Attention[ J].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994,56(2) :183 - 197.
[29] Lavie N. Perceptual Load as A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lective Attention [ J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
cholog: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5,21
(3)451 -468.
[30] Lavie N,Cox S. On the Effiency of Attentional Selec
tion : Efficient Visual Search Results in Inefficient Re
jection of Distraction[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1) :395 -398.
[31] Lavie N, Robertson I H. The Role of Perceptual Load
in Neglect : Rejection of Ipsilesional Distractors Is Fa
cilitated with Higher Central Load[ J]. Journal of Cog
nitive Neuroscience,2001 ,3(7) :867 -876.
[32] Lavie N,Hit A,De Fockert J W,et al. Load Theory
of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 J ]. Jour
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4,113
(3) :339 -354.
[3] Kim S, Chun M. Concurrent Working Memory Load
Can Reduce Distrac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
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
ca,005,102(45) :16524 -16529.
[34] Lavie N,Fockert J D.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in
Atentional Capture [ J ].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
view ,005 ,2(4) :669 -674.
[收稿日期]2020-10-23
[修回日期]2021 -01 -30
[20] 丁锦红,张钦,郭春彦,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1] Treisman A M. 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
[J ].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0,12(1) :242 -248.
[22] Deutsch J A,Deutsch D. Attenti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 J ]. Psychological Review,1963,70
(I) :51 -60.
[23] Schneider W,Shiffrin R M.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 Detection, Search
and Attention [ J ].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
(1) :1 -66.
[24 ] Shiffrin R M, Schneider W.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I. Perceptual Learn
ing ,Automatic Attending, and A General Theory [ J ].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 : 127 -190.
[25] Hasher L,Zacks RT. Automatic and Effortful Processes
in Memory [ J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General,1979,18(3) :356 -388.
[26] Schneider W,Chein J M. Controlled & Automatic Pro
cessing: Behavior, Theory? ad Biological Mechanisms
[J] . Cognitive Science,2003,27(3) :525 -559.
[27] Lavie N.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
Dissociating Attentional Functions through Different
Types of Load[ M]. In:Control of Cognitive Processes: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VIII,Monsell S,Driver J,
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上接第4页)
[13] Wang YF,Petrina S,Feng F. Village Virtual Immers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Gaming Environment: Immer
sion and Presence [ J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2016,48(2) :431 -450.
[14] Panahishahri M, Fathiashtiani A,Azadfallah P,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fgroup Presence Question
naire [J ].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009,3 ( 1):
9-10.
[15] Vasconcelos Raposo J,Bessa M,Melo M,et al. Adapta
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Igroup Presence Question
naire (ipq ) in A Portuguese Sample [ J ]. Presence : Te
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2016,25 ( 3 ):
191 -203.
[6]王希,张倩婧,晏帮易,等.沉浸感量表中文版信效
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 :290
-293.
[17] Schubert T,Friedmann F,Regenbrecht, H. Visual Rep
resen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 M ]. London : Springer
London, 1999:269 -278.
[8]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
科学进展,2010,18(5) :05 -710.
[9] 柴阳丽,陈向东.面向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研究综
述[].电化教育研究,2017,38(9) :1 -77.
[20] Cooper N,Milella F,Pinto C,et al. The Effects of Sub
stitute Multisensory Feedback on Task Performance and
the Sense of Presence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J].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 ,2018,13 (2) : 1
-25.
[收稿日期]2020-10-28
[修回日期]2021 -01 -30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290969a203576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