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产业与空间的缠绕

华强北:产业与空间的缠绕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荣耀10青春版电池容量)

[ UED ] 108 | 08 | 2017

intertwine of industry and Space

in Huaqiang bei

华强北:产业与空间的缠绕

文_冯果川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

华强北的诞生:上步工业区的兴建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

经济特区,这是“特区的生日”。特区设立之初就看好

电子工业,当年东亚从日本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电

子工业特别是家用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市场巨

大。深圳临近香港,设为特区后,迅速布局电子工业,

有点“截胡”的意思,实际上也确实导致了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甚至日本的家电制造业的转移和衰落。深圳

电子制造业最初规划在今天的华强北,当时被称为上

步工业区。1982年开始,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航

空局、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迅速进驻上步工业区一带,

成立了一系列的电子工业企业, 1985年上步工业区已

经基本建成。1983年竣工的电子大厦是特区的第一座

高层建筑,几乎成了深圳的标志,当时内地人来深圳

一定要到电子大厦拍照,它就是深圳特区和改革开放

的象征。

合作伙伴是日本的三洋集团,“华强三洋”的霓虹灯,

曾一度是华强北的地标。如今华强集团在电子精密制

造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生产的激光头、微型马达

占世界总产量的25%。旗下的方特欢乐世界是中国第

一个完全自己打造的高科技主题公园品牌,已经跻身

全球主题乐园,规模排名前十。

第二个大公司是赛格。1985年,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成

立,后更名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如今华强北随处可

见的“赛格”两字,其实是深圳电子集团(Shenzhen 

Electronics Group )的英文缩写SEG的音译。赛格

集团旗下有桑达、华强、康佳、爱华、宝华等117家

电子企业。

第三个要提的是中国航天工业集团。中航是进入深圳

最早的央企,先后开办了南航电子厂、航空精密模具厂、

深圳航空铝型材厂等。虽然叫中航,但在华强北主要

生产电子表及电子计算器。拜华强北土地价值飞升所

赐,中航现在更像是一个地产公司。中航集团现拥有

中航实业、深天马、飞亚达、深南光四家境内外上市

公司;拥有深南电路、中航地产、天虹商场、中航商贸、

中航物业、格兰云天、上海宾馆等一批在行业和地方

具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芯片的交易程序需要半年至一年,而且只能在每年春

天北京的供销会议上上报、分配,被戏称为“骡马大会”。

赛格集团决定在深圳建一个电子配套市场,解决芯

片交易问题。1988年赛格工业发展大厦一楼辟出

1 400m

2

作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生意异常火爆,不

到两年整栋大厦8层楼面全部被电子配套市场占据。

这个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深圳“中国电子第

一街”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也是深圳电子元器件

供销从计划经济转为按市场需求运作的标志。没多久,

北京的“骡马大会”停办。

关键企业登场

随着上步工业区的兴起,出现了几个深刻影响了华强

北的重要企业。首先是华强集团。华强在1979年就

已来到深圳,市政府在规划建设道路时,将华强集团

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华强路。其北段后来叫华强北路,

这就是华强北这一称呼的来由。华强集团由多个国家

部门和企业出资组建,目的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打

造我们国家自己的电子轻工业。当年华强集团最大的

华强北的第一次转型:电子配套市场的出现

电子产业发展的核心元件就是芯片。在计划经济时代

华强北街区图

5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从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开始,深圳的电子市场在华强北

一带蓬勃发展起来,1995年4月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

市场开业。1997年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开业。

1998年,与赛格隔街相望的华强电子市场开业,与新

赛格一起成为华强北电子市场双雄。至此,华强北逐

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这是华强北的第一次蜕变——从工业园转变为电子专

业市场。

第二次蜕变:综合商业圈的出现

1997年左右华强北开始了第二场蜕变——从电子专业

市场发展为综合商业圈。这一时期福田区地价上涨,

工厂外迁,外来人口激增对居住、办公、商业的需求

很大。于是,上步工业区逐步转向商贸、办公、银行、

证券、房地产及其他行业,变成以商业、办公为主导,

兼有部分居住的综合区。1994年,万佳百货进驻华强

北,这标志着华强北由一个工业物流园区真正跨入了

现代商业街,并向城市大商圈衍变的开始。此后,大

批各类专业市场、主题商城如女人世界、顺电、万商、

宝华大厦

国际电器城、新大好等,通过租赁工业厂房并改造成

商业物业纷纷驻足华强北。1999年,紫荆城、通讯市

场、曼哈、儿童世界、大百汇等一大批商场批量出现,

把华强北商区的发展推向了鼎盛时期。

第三次蜕变:“山寨之都”的由来

2000年以后,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华强北逐渐和“山

寨”一词联系起来,2006年底,山寨机已经占据中国

手机市场近30%的份额。华强北的电子全产业链为山

寨机的研发、生产、销售提供了便利。开始阶段山寨

机主要是仿制热销机型,很多机型都能做到让业内人

士难辨真假的境地。后期山寨机开始追求创新,很多

华强电子世界

强大的功能超出了主流手机的套路,令山寨机获得了

一定的正面评价。而且在华强北各山寨厂商的共同合

作下,山寨机已经向全世界各国输出。在东南亚、南美、

中东、迪拜甚至欧美,都可以看到山寨的影子。一些

国家的运营商已经主动和一些有实力的山寨厂签定整

包运营合作协议。2008年华强北将深圳推上山寨之都

的“宝座”。但是从2009年开始随着对山寨手机的打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为深圳而设计 

DESIGN FOR SHENZHEN

击和市场发展,山寨手机没落并分化了,除一些修成

正果成为新的主流品牌的厂商外,大量山寨厂商消失

了。

第四次产业转型:创客之城

2015年3月10日,“Make with Shenzhen(与深圳

一起制造)”的巨幅广告登陆纽约时报广场,时任深圳

市长的许勤宣布,深圳要用三年时间打造创客之都。

山寨手机文化虽然逐渐衰落但山寨产业打造的强大产

能和全产业链为下一轮智能硬件浪潮打下基础。2015

年创客一词成为华强北新的标签,华强北迎来再一次

的蜕变。华强北找到一条新路:创客负责创新与设计,

急于转型的传统制造业老板负责生产,他们互相捆绑,

布局未来。 “只要是做智能硬件,你就绕不开深圳。” 

因为这里是硬件创客天堂!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总经

理李诺夫认为华强北拥有全球任何一个创业中心无法

比拟的优势。“硅谷大多是精密工厂,要么生产芯片,

要么提供方案,其他的生产包括集成制造几乎全部在

中国。虽然芯片的含金量是最高的,但是没有集成,

他们能做得出来么?”李诺夫说,“在硬件领域,领先

半年就是生命,他们来这里是为了追赶时间。”

电子第一街背后有珠三角齐全又便宜的工厂线,走到

楼下,就能买到硬件创新和设计所需的各种元器件,

价格还不到北美的1/3。最重要的是快。线上下单,

快递短时间内就可送货上门。

华强北出现了像HAX这样的跨国硬件孵化和加速器。

这样吸引国外创业者前来华

强北,“在廉价太阳能灯和假iPhone背后,隐藏着严

肃的才华。触摸这些天才创想,并应用到别的目标上去。

这种机会只在华强北!”HAX 的合伙人本活费(Ben 

Joffe )称中国不再是一个模仿经济,而是一个高速的

创新者,利用速度而不是成本打败竞争对手。但快刀

也容易切到手,中国山寨工厂的诡计在外国人圈子中

流传——白天在生产雇主的订单,晚上则在仿制雇主

的产品。

55

“山寨的艺术”——HAX

[ UED ] 108 | 08 | 2017

最简单的厂房创造了最大的可能性

上步工业区的建筑形态是典型的标准厂房,基本分为

两种,一种是行列式排列的条形厂房(现今的女人世界、

顺电、儿童世界等),一种是围合式厂房(现今的赛格

科技园)。这两种厂房又正好沿华强北路东西两侧对峙,

今天仍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这些厂房都是标准厂房,形态外观都毫无个性,但因

此也更具灵活性。标准的柱网,工业建筑的超高楼面

荷载设计,使华强北的厂房在经历了多次功能转换后,

依然生机勃勃。

工业区的三次改造

上步工业区的路网也是方方正正便于通行,当初没有

预计到停车的需求,没有地库,所以厂房间的空地挤

满了车辆。

早期华强北的转型是各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到了华

强北向综合商业区转型的时候,政府就已经开始第一

次介入华强北的改造。1997年,福田区提出将华强北

改造成繁荣商业街的计划,政府共斥资45 000 000元。

华强北商业区首期改造,12个改造项目于1999年10

月全面竣工。政府的投资带动了商家的积极性,各商

家在此次改造方案基础上纷纷进行立面的装修和改造,

投资总额达4亿多元。1998之后的两次改造,则分

别是2006年的“双基年”改造、2011年迎接大运会

时的改造。当2007年2月8日晚,历时近半年的华

强北灯光景观改造工程正式亮灯,整个华强北路两侧

的楼宇闪闪发光,风格不甚统一、亮度缺乏控制的灯

光晃得人眼有些不适,庆幸的是其中一部分灯具寿命

很短,没过几个月就参差不齐地坏了一片。从那之后,

大LED屏也在楼宇上多起来了,为了突出华强北的科

技感及现代感。这三次改造,华强北不仅在硬件上有

了很大的升级,在软件上也进行了打造和提升,如打

造和获评“中国电子第一街”、设立华强北电子指数等。

有意无意间创造的商业奇迹

经过这些升级改造在这条南北930m长的大街两旁,

56

汇集了700家商场,共有各类专业市场23个,专业市

场面积超过全市总量的1/5,其中经营面积10 000m

2

以上的大型商场就达到14家,成为电子配套、家电、

珠宝、钟表、服装等专业市场聚集的商业旺区。华强

北的区域价值被彻底激活,成为深圳目前最具活力和

影响力的商圈,日均客流量达500 000人次,年营业

额近300亿元,成为深圳商业的“航母群”和闪亮的“城

市名片”。

2008年的华强北立体街道国际竞赛

虽然华强北持续兴旺了多年,但是当年标准不高的工

业区设计还是问题不少。比如华强北路的交通一直非

常拥堵,前些年开始逐渐不允许私家车走华强北路,

只留给公交和的士,但仍然不见明显缓解。华强北路

华强北改造灯笼方案鸟瞰图

在交通高峰期,公交车经常排成一条长龙,上下客的

效率很低。下班时间公交站等候的人群排成长龙是华

强北的一大奇观。政府试图通过修建地铁来改善这一

痼疾。但是地铁也是一把双刃剑,修建地铁需要封街,

势必带来几年的萧条期。地铁开通后华强北是否能恢

复往日的繁华,也是一个未知数。

在2008年,地铁2、3、7号线尚未开工之时,深圳

市规划局举行了一次高规格的国际竞赛,试图寻找华

强北未来的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处的黄伟文处长之前

已经构思了一套将华强北改造为有二层连廊和地下通

道的立体城市的方案。他希望这次的竞赛能将他的立

体城市的想法进行深化。竞赛中我们筑博设计和美国

的事务所的方案与非常建筑的方案成为优

胜方案。经过一轮的竞赛,最终我们的方案被选中并

华强北改造方案

实施。方案并没有刻意强调立体街道的概念,而是认

为让地面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空间,这样才有助于保持

整个商业街的活力。二层连续的连廊变成了5个标志

性的构筑物,我们称之为灯笼。灯笼的功能是为华强

北提供更多公共服务配套,如咖啡、茶室、时尚T台、

电子产品展厅以及空中花园等。我们认为华强北一个

重要的问题是缺乏识别性,灯笼恰好可以赋予华强北

强烈的城市印象。这个方案还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地下

空间,可以连通周围的楼宇以及1、2、3、7号四条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铁线的站点,实现地下的无缝衔接与换乘。其实这

个地下交通网络的设计是有些天真的。一方面各家物

业地下室的标高不同,而且连通的意愿很难统一。另

一方面华强北的市政系统是分散建设的,情况非常复

杂,要想避开这些市政管线并将道路两侧的地下室连

通非常困难。

地铁获得地下空间的开发权

到了2009年,灯笼方案一直没有机会得到深化。后

来传来消息,华强北的地下空间交给地铁集团进行开

发建设。灯笼的方案需要地铁集团接受方可。地铁集

团之所以能拿到地下空间的开发权是因为地铁建设的

资金是由地铁集团来筹集,华强北地下商业空间的开

发成为政府对地铁集团投资的部分补偿。在规划局的

极力斡旋下,我们开始不断调整和妥协,灯笼数量从

5个变3个,3个变1个,最后我们的方案被地铁集

团彻底否定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灯笼没有商业价值,

他们只想开发地下商业街。我们的提案中地下空间不

是布置一间间商铺,而是为了丰富华强北的城市功能,

比如作为地下图书馆、咖啡厅、电影院等。深圳地铁

集团请了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进行设计,理由是他们

擅长设计地下工程。可是我们认为地下空间是华强北

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至少应该由我们统筹整体的设计,

实现地下地上的一体化设计,但是到2011年这些想

法全都落空了。

电路板街道——华强北街道景观修复工程

2013年华强北路开始封街施工,这对繁华的商圈是一

次严峻的挑战。而这几年又是打击山寨电子产品的时

期,也是网购迅速发展、实体店下滑的时期。所以,

唱衰华强北的声音一直在回响。当华强北地下商业街

的设计已经完成后,福田区政府请我们来完成地面景

观的恢复工作。这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完全封闭的地

下商业空间。之前我们建议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应该

尽量采用开敞的下沉广场,既可以改善了地下空间的

采光通风和景观效果,也丰富了地面的景观。而且下

沉广场不会遮挡地面行人的视线,街道空间感觉更加

开敞。但是现在的方案因为底下空间的完全封闭,所

有的出入口都是高出地面的构筑物,加上电梯、风亭、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为深圳而设计 

DESIGN FOR SHENZHEN

消防疏散口等,共新增了80多个地面的构筑物。再加

上华强广场、茂业百货等原有的地面设施,整条华强

北路上密布了100多个地面构筑物,严重阻断了视线,

使街道变得非常逼仄。在接到景观修复设计后,我们

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与铁三院协商如何减少地面构

筑物,最后终于将所有的紧急疏散口改成了开敞的下

沉通道,由于改变了地下商业街的几十个风亭的出风

方式,将原有的四五米高的风亭变成低于人视线的新

形式并且隐没于绿化之中。面对无法隐藏的正式出入

口,我们希望它不止是出入口,还能有更多用途,如

绿化、休憩、广告等。

在之后的几年间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方案,有些方

案希望将华强北街道用ETFE膜覆盖,成为全天候的步

行街,但是最终因风险和成本等原因放弃了。最后的

实施方案,是一个基于不断生长概念的灵活框架,这

个框架是利用类似电路板的肌理将地面上分散的构筑

物(出入口、风亭、设备等)串联成有序的系统,同

时电路板的图案也将长970m、宽60m的街道划分为

不同的区域,并赋予不同的活动内容如促销、展览、

休憩或绿化等。这个电路板的方案开始还有一些竖直

的LED屏来强化一些节点,后来都被取消。因而整个

方案基本上就是一个做减法的方案。它提供的是一个

尽可能简单明晰的框架,这个景观框架只是一个开端,

它像电脑的主板一样,需要日后不断丰富和加载新的

硬件来提升和扩充。

华强北升级改造的反思

被批评的工程

华强北路的景观修复工程2016年开始,到2017年春

节前开街,期间的工期非常紧张,不少地方明显有抢

工造成的粗糙感。开街后华强北路的新形象一度成为

市民和专业人士的热议话题,可以说很有争议,批评

的声音不少。市委秘书长许重光还发过一篇措辞尖锐

的长文批评华强北的设计和施工。市规委福田分局以

及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酷茶会都找我去座谈,了

解项目的问题所在。作为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我也一直

在反思。

57

[ UED ] 108 | 08 | 2017

设计本身的问题

设计本身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

尺度感。我们将出入口做到了5m多高,从实用的角

度看,这似乎不必要。建成后很多人感到出入口尺度

过于高大。这点我也赞同。当初这个高度是为了将室

外电梯顶部与出入口顶面取平。不过我们也担心过高

度,要求现场先搭个1∶1的模型来做决定,但是后

来因为工期等原因没能实施。现场看如果能降低1m,

可能效果就改善很多。

另一个问题是图面与现场情况时常对不上,华强北的

地铁工程非常复杂,等到放线发现问题后往往只能仓

促做修改,难免欠缺周全的考量。我们已经习惯过分

依赖图纸设计,有些图面上的尺寸扣得很紧,可是现

场施工的误差会超出我们的预期,导致诸如个别出口

净高过低的情况出现。

不断打折的设计

华强北最后的结果和我们原始的设计相去甚远。投标

阶段是一个立体街道的设计,但是最后只是地铁的地

下商业街的地表景观修复。而就是这个景观设计,也

不断地修改和妥协。曾经我们希望用先进的物联网技

术、互动灯光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来匹配“中国电子第

一街”名号。我们收集技术的信息,联系厂家和专业

机构,做了详细的调研和设计,但是后来这些被取消了。

我们希望让华强北街道更加缤纷,如铺地设计的是PC

的人造石,但是被强行改成了天然石材。石材的色彩

很少,而且也不鲜明,加之石材施工的质量问题,现

在刚开街,石材的铺地已经显得斑驳、灰暗。我们还

精心搭配了植物,也都被换成了他们认为合理的植物,

我们连一花一草都决定不了。最后的设计已经不能说

是我们团队的设计了。

所以地下、地面、地上都是各自为政的设计,空间的

协调性、整体性自然无从谈起。

方案设计不是由专家来评判,而是以领导的意志为中

心。华强北的景观方案从设计到实施,期间换了两次

区委书记,前一位书记要高科技,凸显电子第一街的

概念,后一位书记要自然生态,认为高科技的设计不

可靠,后期维护成本高。拆开看两者都有道理。但是

前后不一致的意见带来方案的反复,浪费了时间,使

设计不能向纵深发展。

我们的一些官僚机制既缺乏效率,方案的汇报要层层

向上传递,每一级官僚都很重视政治,努力揣测上层

的意思,又不尊重设计的专业性,任性地要求修改设计。

我认为政府应该聘请一个由专家为主的决策委员会,

决策的机制比设计师重要

无用之用

设计另外一个被诟病的地方是出入口背面的绿化坡面

和台阶。很多人问我为啥这些台阶爬上去了哪里都不

去还要原路返回,有何意义?我们方案组内部也有过

这样的争执。这个方案的主创是工作室拉脱维亚的女

建筑师Laura Belevica,她建议这样做可以给华强北

提供更多休憩的空间,以及眺望街道的机会,我也逐

渐接受了这个想法。我觉得很多时候设计太功利,为

什么不可以让设计有适量冗余的东西呢?这些多余的

或者目的模糊的设计或许可以让使用者自己去发现用

途。毕竟出入口一定要做,我们只是顺势为这个出入

口顶面添些功能,并不算浪费,也可以说是一物多用。

实施后人们有的接受、有的困惑、有的反对,我觉得

这本身还是有意义的。无用的设计让紧张的华强北街

头多了一分松弛。

地铁施工封街期间,华强北路两侧的建筑立面大规模

地整改翻新,但是也没能与地面景观做一体化的设计。

首先华强北错失了多个可以系统化设计的机会。当初

把地下空间开发单独交给地铁集团就已经铸成了错误。

地铁集团既没有对华强北城市关系的理解和尊重,也

没有开发经营商业空间的经验,地下商业街设计非常

封闭,缺少和周围城市空间的交织融合,却又将大量

设施留给了城市街道,导致华强北遗留大量的地面构

筑物。华强北的地下商业街与地面商业为竞争关系而

非互补关系,经营的前景也不乐观。

深圳虽然已经是国内最现代的城市之一,有着相对开

明的管理者。但是,通过华强北空间的改造还是可以

看出来深圳的城市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府的大框架(规划、造价等)下,从专业的角度

来分析评判设计,不应该由区委领导来决策。另外,

整个设计的过程可以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由华强北

利益各方参与的设计,而不是政府决策之后强推给相

关各方接受。

开放的未来

尽管有很多的遗憾和教训,但愿能激发我们去反思和

改革公共项目的设计决策机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做

一个类似计算机主板似的景观框架,而不是追求一步

到位的结果。这些不断被置换的材料、植物和设计,

虽然是让设计不断减分,但是框架还是向未来更多的

可能性开放的。对于华强北的未来我还是保持乐观态

度。

5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为深圳而设计 

DESIGN FOR SHENZHEN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59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231525a202714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