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心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心理分析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佳能mp288驱动官方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心理分析 

李敏[1][2]段鑫星[ 

([1】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1)31-0163—02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 

信仰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坚固,然而当群体信仰变得盲目时, 

发展.国内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日益增多,使得马克思主义 

个人亦如此。在这个意义上,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加 

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挑战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危 

剧和多种社会心理的影响息息相关。 

机的社会心理根源.强化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寻 

1.1互联网的去抑制效应的影响 

找失落的信仰支柱.是目前中国社会实践及理论研究所面 

心理学上对互联网去抑制行为概括为:与现实生活的 

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对应行为相比更少受抑制的行为。这种去抑制行为包含以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信仰危机社会心理 

自我呈现和他人评价的担心“明显”减弱为特征的任何行为。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rxist Faith Crisis 

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上,在线的成员可以较少受社会现 

//Li Min[1 .Duan Xinxing[ 】 

实情境压力的影响,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另一 

Abstract The Marxist faith’S subiect position has been challen— 

方面,去抑制效应也可能会以网络群体成员问相互攻击、谩 

ged along with the growing inharmonious phenomenon of the 

骂,因意见分歧而各持己见,甚至导致无法决策的后果。 

domestic.Now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互联网的去抑制效应也影响到了信仰层面,在这一方 

crisis of Marxist faith.Our study can strengthen the people’S 

面的作用力尤为突出。中国随着市场规则的向外渗透,市场 

faith ofMarxist. 

经济的强调交换、强调功利的特性,大大强化了人们的利益 

Key words Marxism;belief crisis;social psychology- 

意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一切从 

Firs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Literature.Law&Politics. 

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21008,Xuzhou, 

化。表现在人的理想信仰方面就是,排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Jiangsu,Chin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ian- 

价值,部分党员、干部置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于不 

gsu Architecture Vocational Institute,221 1 16,Xuzhou,Jiangsu, 

顾,“权力寻租”、“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突出,这种负面影 

Chinapl 

响随着互联网的渗透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当前社会网络的 

普及带来了言路的进一步开放,在互联网为大家提供的虚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信仰主体的终极价值追 

拟空间中,个体会比在普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感觉更大程 

求及其与信仰对象之间的精神交流,是在自觉意义上形成 度的放松,更不受拘束。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可以使讨论 

的对某种观念或学说的内在确认,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 变得较为容易开展。所以,个体会表现出一些平常在现实世 

支柱和行动指南。它在主体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是 

界中不会或不敢表现出的言行,可以更为公开地自我表达 

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信 

对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疑虑, 

仰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 并在网络群体中获得进一步的支持。随着这种支持和质疑 

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在互联网上在线群体间的进一步传播、扩散,马克思主义信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 仰被逐渐弱化的负面影响力也在快速扩散。 

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福音书上说,他有移山填海的力量, 1.2从众效应的影响 

点也不假。使一个人具有信仰,就是让他强大了十倍。”然 

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 

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想领域中意识形 

到群体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信仰、知觉、判断上以多 

态弱化和思想多元化现象呈滋生蔓延的不良态势,动摇了 

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表现出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也引发了当前关于马克思主 

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效应。后来 

义信仰危机的关注和讨论。 

Asch的从众倾向经典实验进一步证明,他人——即便是从 

1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心理分析 

未与之谋面的陌生人,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认知判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个体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个 

断。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 

体的社会性也决定了我们生来就要过着群居的生活,我们 

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影响我们的认知、 

要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个体 

判断,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的信仰也是在群体的影响下发展,一个人的信仰受其群体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导致当时社会主流 

敏又cc 163 

信仰的危机。当从众效应在信仰问题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和判断时,社会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失衡的危机 

会进一步加剧。当前中国的大的社会变革导致了多种社会 

不公平现象,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社会矛盾的累积 

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党的廉政建设,顺应民意、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 

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有效减弱群众心理失衡的消极影响, 

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这对于我国的改革开 

和激化使得群众对社会主义本质产生疑惑,同时当代资本 

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具有决定 

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也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而个人的信仰在发展、质疑、确立的过 

程中基于群体的压力和平衡的需要会向社会公众看齐。在 

从众效应的压力下,不同的信仰体系之间往往相互矛盾、相 

互冲突,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了直接的对抗。而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 

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消极的从众效应会导 

致个体的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其在价值观念 

领域的引导功能进一步弱化。 

1.3去个性化效应的影响 

去个性化又叫去压抑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 

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 

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它是一种自我 

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 

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个体缺乏远见,缺 

乏预先考虑和计划,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因此便 

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监视和反馈,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 

做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面对的一些挫折或失误,客 

观上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的错觉,也 

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去个性化 

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影响在于,去个性化会减少 

个体的社会责任,减轻其面临的社会压力,从而导致更具攻 

击性的行为、和较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同时带来了责任感的 

缺失——每个人都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 

黑暗、追求宣泄与解脱。尤其是中国目前面临空前的社会变 

革,由此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社会矛盾被不 

断关注的时候,群众心理会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 

感染得到传播。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群众中 

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 

为,更增加他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的不满,直接导致群众对马 

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直接面 

临中国不和谐社会现实的挑战。 

2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思考 

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就要有 

效地利用社会心理效应的积极影响。 

2。1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强化社会心理预防,减弱群众的 

心理失衡带来的影响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强化社会心理预防是当前首要 

选择,可以有效减弱群众的心理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当 

前,我国的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 

的腐败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腐败是损害执政党形象的重要 

因素,腐败严重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权威性,影响 

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涣散人心。人心向背,是决定 

164计数j毛|l‘ 

性的意义。 

2_2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强化舆论工具的导向作 

用,减少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 

强化舆论工具的导向作用,有效减少互联网的去抑制 

效应及从众效应的消极影响,是另一个我们急需关注和解 

决的问题。信仰与不信仰以及信仰什么是个人的事,但个人 

如何进行正确的信仰选择,以及对待信仰的态度却是教育 

的事。原则上讲,我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信 

仰,不应该存在信仰的选择问题。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信 

仰危机也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潜在的危机。这种情 

况下,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宣传教育,就成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信仰选择和信仰教 

育的头等大事,目的是帮助全社会进一步认清什么是科学 

的信仰。要知道,个人如何选择信仰是与对什么是正确信仰 

的理解有关,也与选择的标准和出发点有关,与社会的主流 

信仰有关,与对主流信仰的有效宣传有关。利用互联网的影 

响力加强对群众心里的有效引导,教育与宣传经济生活、社 

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巨大进步与伟大成果,无疑是解决马克 

思主义信仰危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2.3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强化正面引导,显示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淡化消极社会心理的影响 

强化群众积极情绪,加强对群众心理的正面引导,淡化 

消极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是当务之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是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联系 

的。经济是基础,人民群众通常是从自身经济生活的感受中 

来了解社会主义优越胜并验证社会主义信念。所以,今天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将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最有力 

证明,它的成败对于社会主义的未来,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 

的未来,有着关键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用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发 

展、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改 

革与发展的现实有力的正面成果及时调控群众的情绪,强 

化群众的责任意识,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从而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心和信念。 

参考文献 

[1]谢荣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控制力弱化成因分析}J】.江西科 

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8). 

[2]姚从军,万平.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及我们的对策『J1.湖 

南科技学报,2008(2). 

『31刘小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内涵[J].政工研究动态,2008(10)・ 

『41谈宜彦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口]理论前沿,2008(1 8)・ 

【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一大众心理研究fM1.jE京:中央 

编译出版社,1998. 

编辑曾敏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187327a201971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