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手机投影到电视)
维普资讯
第22卷第1期
2008年2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0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LOGY(So,cia1 Sciences)
Vo1.22 No.1
Feb.2008
浅析中日寺院之异同
郑先友,李若琛
(合肥T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009)
摘要:地理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日佛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表现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与意蕴。中 国佛寺讲
究严整,追求清修寂静的精神世界,日本佛寺注重禅趣与内心的自省。文章通过佛教寺院选址、形式格局与空
间氛围的剖析,揭示中日佛教建筑的若干差异。
关键词:佛教寺院;骈一散;奥一达;梵一禅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8)0t一0134-一03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emples
ZHENG Xian-you,LI Ruo-ch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rAt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The distinctness of geographic culture brings up the differences of Buddhist architectural ar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emples,which show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forms and meanings,.Chi—
nese temples are in neat formation,focusing on pure psychic world,while Japanese temples look at
Zen's manner and stir-communion.This article analyses site selection,format pattern and atmosphere
of space,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emples.
Key words:Buddhist temple;parallel_scatter;abstruseness-accessibility;Buddhist-Zen
佛教,系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所创,随着时间推移,自恒河流域逐步向外传播。东汉初期佛教
已传人中国,有明帝洛阳白马寺见诸史籍,公元6世纪中叶经由百济传人日本(一说公元522年南梁司
马达赴大和置佛像草堂传教),后经鉴真东渡传法而广为流传。佛教教义讲求善恶因果、崇尚修行。传
经布道及僧人膳宿的教义需求是佛寺产生的最初原念。经过漫长时代的发展,在中日两种不同的文化
意识形态下的佛教建筑呈现出相异的特点。
一
、
中日寺院布局的风格
(1)中国寺院的骈式布局 中国佛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以天竺型制为蓝本的塔院式和以传统
宅邸为范本的多进庭院式L1]。后者可视作佛教建筑与国人行为心理相互融合的结果:舍宅为寺,体现了
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等级观念条分缕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映在建
筑中形成了严整的轴线对称关系,以及多进院落的空间层次。儒与佛互有渗透,形成了寺院建筑的骈式
布局,即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左右对称。
中轴线在寺院的布局中起着提纲挈领作用,供奉正佛的大殿均在中轴线的序列之中,而各佛则根据
等级取得各自在佛殿中的位置。始建于隋时的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总平面布局呈南北中轴线对称的狭长
收稿日期:2007-04:一29
作者简介:郑先友(1963一),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
维普资讯
第1期 郑先友,等:浅析中日寺院之异同 135
方形(图1)。轴线虽长,却因建筑体量与空间形态的丰富变化而显得具有层次感;对称的骈式院落与建
筑显示出佛法的庄重与威严。
(2)日本寺院的散式布局 岛国Et本多山体与丘陵,在该自然条件下,建
造严格对称的寺院并不合宜。早期寺院虽然在初建时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
(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天王寺),但随着翻修与改建,原有的对
称布局逐渐消失[引。至公元13世纪大
多数寺院均采用散式非对称布局。如
位于Et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的清水
寺(778),其总平面布局为非对称式
(图2)。寺院的形式虽呈散状,却有着
空间上的虚轴统领全局,形散而神不
散。而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
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
图2清水寺平面
事实上,日本佛寺所体现的非对
称布局并非流于表象,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心理。即强调建筑无需过多追求 一
形式的完整对称,而应着力于精神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建于深山幽谷之间的 图1隆兴寺平面
寺院,殿堂与佛塔的位置和朝向都十分自由,完全打破了严格对称的规
整形式。
二、中日寺院选-一、 I H ’J∥U^ *J'tL}^的风格 H ,,’ I H
(1)中国寺院的选址追求奥秘之境中国,名寺喜选址于名山之中“深山
藏古寺”:五台、九华、峨嵋、普陀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或地
处城郊幽林深处,密林竹木与佛刹相宜互存。这种追求奥秘之境
的选址倾向,不仅与佛教所讲求的避世清修的佛法相关,同时融
合了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并且受“风水说”的影响。丛林掩映中
的佛寺与佛教的净土世界的语义暗合。例如杭州虎跑寺,位于西
湖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清幽的丛林掩藏出寺的寂静,千年古刹
与山石相融得以永恒。
(2)日本寺院的选址可达性 Et本的寺院一般建在百姓聚集
的附近,并保持一定的距离[3]。选址多位于宽敞、平坦之地,与市
井保持着最大程度上的可达性。所谓“真俗一贯” “真俗不离”。
禅宗佛教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无所谓“出家”“在家”。这种佛学
精神使得众多名寺位于都市内部,渗入城市肌理(图3)。三大古
都:京都、奈良和镰仓集中了大量的寺院,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 图3具有禅宗意昧的京都民居
的意味。而与中国佛寺不同的是,Et本佛寺由于宗教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而得以保全至今。
三、中日寺院的梵禅之分
(1)中国寺院的清静之境——梵中国的寺院建筑,喻为清修之地,“六根清净之处”。清修、寂静,
是为梵。中国古寺从其园林空间的气氛塑造上,着力营造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其空间序
列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入境空间。意指进入寺院山门之前的一段前导的空间,诸如登山香道。在这
段空间中,采用拾阶而上的登山条石踏步,在夹道两侧处掩映以古木密林,以蜿蜒曲折路径,逐步使人出
尘入清、渐入佳境,进而唤起对佛界的崇拜与向往。其二,历境空间。经历山道抵达山门并进入寺内,霍
然登堂入室。雄伟而高大的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藏经楼……以其超然的尺度显示出佛法的无边境
维普资讯
136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月
界,以及前来朝奉的信男善女的沧海一粟;而殿前的巨大空间,则给予这超然的气韵以足够的舞台。宝
殿以供奉其中的巨大佛像为尺度的标准,人居其中感受的是空间的升腾与内心的虔诚。佛殿的高度层
层递进,人根据轴线序列穿行各院落,得到的是逐渐强化的心理感受(图4)。其三,出境空间。出,并非
出走,而是出尘入清之意经历殿堂空间后,步入园林空间,
紧张的心态即刻放松,继而进入“极乐世界”。通过四季植
物的变化:春兰、夏莲、秋银杏、东寒梅,顺应自然,不失禅
悟。而亭台匾额楹联则寄寓箴言,物我两忘L4],达到清静
之境——梵。
因此,中国寺院虽平面对称,布局规整,却在空间塑造
方面有着丰富而多变的心理感受。也由此可见,中国所谓
“空”的意象,是“空中万般有”的空。
图4隆兴寺群殿
(2)日本寺院的审美特点——禅 日本尚禅。禅宗传
人大和后,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铃
木大拙言:“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禅的核心
在于“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与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这表现
在运用单纯的材料和简练的手法建造禅寺,以获得纯净、质朴、简约、调
和的自然性格L5j。在这样的美学特征下,素色格子门窗摒弃了人工矫
饰;源于中国牌坊的鸟居,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与上架横木。梦窗国
师竦石的代表作西芳寺和天龙寺庭园中,最早出现充满禅趣的园林
空间——枯山水。这种干景全由岩石和白砂布置而成,地面覆砂,耙
出水纹象征海水;白砂上布置石头,象征岛屿_6j。砂石之间调和对比
(图5)。
一
是以砂的白映衬石的灰。大组白色产生的浩瀚之感与小块灰
色传达的孤寂之趣形成了无穷与有限相证的空间感受。继而将禅的
宇宙观传达给观者。可谓一幅精彩的单色水墨山水画。二是以砂的
柔衬托石的刚。砂虽松散无形,却可托起磐石,正如海的浩淼可湮灭
图5象征海洋的砂纹
岛礁。这进一步扩大了空间的错觉,创造出含混暖昧的景深关系,幽
玄深邃、逶迤晦暗。其间不着花木,仅以墙外翠松作衬,抽象、纯粹,传达出“以心传心”和“自解自悟”的
禅境。前文所述的非对称即印证了这种审美质素。可见,枯山水并不枯涸,实则使用干涩的实景传递虚
空的精神境地,禅使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佛寺奥旷互映,重气韵,造实景,讲清修,入梵境;日本佛寺幽畅结合,重内省,造枯
景,讲顿悟,入禅境。教法虽同源,却因其与各自地域的地理文化特质相融合而产生了不同意境的寺院
建筑。可见,对于外在建筑形式,只有把握其内涵底蕴,才可深入理解建筑的灵魂。
[参考文献]
Eli潘谷西.中国建筑史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5—149.
E2]刘茜.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F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4):55—56.
[3]卢丽.日本的寺院[J].日语知识,2000,(2):32—33.
[4]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F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l16—119.
E5]马国馨.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E6]李若男,张浪.浅谈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F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5—127.
(责任编辑陈秀平)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187288a201971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