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touch8)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_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一起来看一看成功人士是怎样创业的吧!看一下成功人士的创业的背后上演着怎样的
故事?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1:迈克尔·戴尔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
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
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
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
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
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
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
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
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
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
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
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
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
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
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
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
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
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
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
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
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
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
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
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
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
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
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
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
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
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
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
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
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2:李河君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
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
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
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
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
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
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
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
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
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
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
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因为发改委不相信李
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
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业
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式光伏行业的
“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
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
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
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
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
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
“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汉能薄膜被诟病
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李河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接受媒体采访,向
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
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符合21世纪发
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赖母公司”。
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
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直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
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
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情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
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达到31.6亿港元,占其
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
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赖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
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不过,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
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
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
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
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
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
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取代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
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
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
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
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
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3:乔布斯
苹果出世
1955年2月24日,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心狠无情的
在美国旧金山一家餐馆打工的父亲与潇洒派的酒吧管理员的母亲无情地遗弃了。幸运的是,
一对好心的夫妻收留了这位可怜的私生子。
虽然是养子,但养父母却对他很好,如同亲子。学生时代的乔布斯聪明、顽皮,肆无
忌惮,常常喜欢别出心裁地搞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不过,他的学习成绩倒是十
分出众。
当时,乔布斯就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
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 工程师看他如此痴
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
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就在一次聚会中,乔 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
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在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见面。沃兹是学校电
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8年后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
公司。
19岁那年,刚念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突发奇想,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
的一名职员。没过多久,年轻而不安分的他又对佛学产生了兴趣,连 工作也不要了,飘
洋过海去印度追随大法师修行练功。这次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有学成佛,路上还吃尽苦
头。他只好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安定下来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沃兹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
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 卖的都是商用的,
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制造个人电脑必需就是微处理器,可
是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还不出 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个人不灰
心,仍继续寻找,终于在1976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
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英特 尔公司的8080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只要20美元。
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他
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6502微处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 安装在上面,通过接口将
微处理机与键盘、视频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电脑就装好了。乔布斯的朋友
都被震动了,但他们都没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 东西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会
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精明的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所
在。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 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
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
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 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
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
果。而他们的自制电脑则被顺理成章地追认为“苹果 I号”电脑了。
黯然离开
一个偶然的机遇给“苹果”公司带来了转机。1976年7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罗·特雷
尔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 为“苹果”机大有前途,
决意冒一次风险——订购50台整机,但要求一个月内交货,乔布斯喜出望外,立即签约,
拍板成交,这可是做成的第一笔“大生意”。
50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良好的开始,“苹果”公司名声大振。
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乔布斯和沃兹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小资本根本不 足以应付这急速的
发展。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大约是在1976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
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此,他们分头去找资金支 持,包括沃兹就职的公司惠普,但遗
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市场。
机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百万富翁马尔库拉慕名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
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训练有素的电气工程师,且十分擅长 推销工作,被人们称为
推销奇才。由于在股票生意上发了财,他很早就选择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这两个年轻人
的新产品,马尔库拉决心重操旧业,帮助他们把公司 大张旗鼓地办起来。他主动帮助他
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69万美元,将自己的命运与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
有了马尔库拉这样行家里手的指导,有了 这笔巨资,“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了。
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
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 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
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
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 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当然是排名第
一。
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
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由于乔布斯经营 理念与当时大多数管理
人员不同,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
使得乔布斯新开发出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 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
斯,于1985年4月经由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乔布斯几次想夺回权力均未成
功,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 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
接着,他开始推出了新的电脑。1998年,iMac背负着苹果公司的希望,凝结着员工
的汗水,寄托着乔布斯振兴苹果的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它 是一个全新的电脑,代表
着一种未来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装,一扫电脑灰褐色的千篇一律的单调,似太空时代的产
物,加上发光的鼠标,以及1299美元的价格标 签,令人赏心悦目……不愧是苹果设计,
标新立异,非同凡响。为了宣传,乔布斯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变成了iMac的
广告文案 I think, therefore iMac!由此成了广告业的经典案例。
新产品重新点燃了苹果机拥戴者们的希望。三年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的东西出现了,
iMac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1998年12月,iMac荣获《时代》杂志“1998最佳电脑”
称号,并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业设计”第三名。
接着,1999年乔布斯又推出了第二代iMac,有着红、黄、蓝、绿、紫五种水果颜色
的款式供选择,一面市就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1999年7 月推出的外形蓝黄相间,像漂
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在市场上迅即受到用户追捧。iBook融合了iMac独特的
时尚风格、最新无线网络功能与苹 果电脑在便携电脑领域的全部优势,是专为家庭和学
校用户设计的“可移动iMac”。1999年10月iBook夺得“美国消费类便携电脑”市场
第一名,还 在《时代》杂志举行的“1999年度世界之最”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设计
奖”。
终成奇迹
1997年,乔布斯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认同了此观点。
甚至连当初将乔布斯挤出苹果公司的斯卡利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苹果的逆转不是骗局,
乔布斯干得绝对出色。苹果又开始回到原来的轨道。”
乔布斯成为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他总是给人以不断地惊喜,无
论是开始还是后来,他天才的电脑天赋;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绝妙 的创意脑筋;伟大的目标;
处变不惊的领导风范筑就了苹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他的崇敬简直就
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雇员甚至对外面的人说: 我为乔布斯工作!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184427a201926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