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中兴星星2号)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作者:叶淑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期

叶淑华

(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福建大田36610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课程。”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其最终归宿是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而恰当选择语言文字

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点;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59-02

收稿日期:2016-08-01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大田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策

略”(DTKT14ZD078)作者简介:叶淑华,女(汉族),福建大田人,大专,福建省大田县城关

第一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语

言文字训练,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言语发展放在首

位,依托文本,恰当选择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领悟言语的

表达特色,感受语言的秘妙,最终习得言语。

一、根据课标,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课标中,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这是我们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依据。只有

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以六(上)《山中访友》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生字新词;内容理解;拟

人、比喻、排比、夸张、想象等表达感受;第二、三人称的使用;首尾相互照应的结构;等等。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倘若把这些语言现象一一落实、面面俱到,必将使教学的效果更差,

必然使语言文字训练流于形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一定要学会取舍,抓住语言

文字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标对第三学段提出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阅读目标,依据本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体会作者是

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训练重点,因此,把“学习作者通过第二人称和

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确定为本课教学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习得方法,

并加以迁移运用,突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二、立足文本,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表达规范,对学生学习语言及进行

语言训练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因此,教师应该从文本入手,深入研读,关注并挖掘语言的训

练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掌握知识,习得方法,言意兼得。

1.寻找文本深处的空白点。课本中,有一些文章故事性强,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

联想、想象、创新的空间。语文课上,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进行悉心的设计,作为语言文字训

练的“点”,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想象潜能,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六(下)《凡卡》一课以“凡卡做了一个甜美幸福的梦”为结局,以喜写悲的方式,暗示他

心愿的落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故事的发展,鼓励

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文章的结尾为开头,续写凡卡醒来后的悲惨遭遇,以

此来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表达能力。习作中,同学们想象丰富,有的想象出了鞋店老板知道

凡卡投了信而加倍折磨他的情景;有的想象小凡卡希望落空而陷入绝望直至死亡的惨景……丰

富的想象中充满了孩子们对凡卡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在语言实践中,学

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之感被进一步激发,表达和理解并举,起到了一举两得的

作用。又如五(下)《草船借箭》一文,周瑜与诸葛亮的一段对话,提示语都是“周瑜问”、

“诸葛亮说”、“周瑜说”。通过学习本文,学生理解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之后,引导

学生把课文的提示语写得具体些,想象两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等,学生就能写

出“周瑜不怀好意地问”、“诸葛亮捋了捋胡须,微微摇了摇头,说”,“周瑜一听,暗自得

意,赶紧凑近诸葛亮,激动地说”等精彩的语句,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2.寻找文本特色的语言表达。入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上都有自

己的特色,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语言和操练语言的最佳资源。抓

住这些陌生的、独特的、非常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认真阅读、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读

懂文本的言外之意,还能促进学生在言语形式的品悟中获得启发。

(1)关键字词。“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

可以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在教学中,

要抓住那些优美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斟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别有用心,提升学生对语言

的敏感性。例如:六(上)《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在描写当我们收起遗像海鸥送别老人的画

面时,作者连续用了两次“扑”字,作者为何用“扑”而不用“飞”,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

学生通过这一动词,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使学生体

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从而养成遣词造句的习惯。

(2)特殊句式。教材中的一些典型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比喻句、排比句、过渡句等,

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种种句式到写作中,使文

章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六(上)《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好!

的,你, ?”的句式,读来倍感亲切,富有诗情画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

达特点,再针对问候的句式,搭设读写结合的台阶,引导学生想象: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

写的这些,还会有哪些朋友呢?又会怎么打招呼呢?效仿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而后再问:

面对着“我”热情的招呼,这些朋友可能会怎么回应呢?运用同样的句式,写一写山中朋友对

作者的回应。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语言训练中,体会着作者那份热爱大自然的深情,感受着作者

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言意兼得。

(3)特殊标点。标点是文本中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一种

微小而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

之外,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读出其内在的特殊含义,

从而加深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4)传神描写。课文中那些运用描写法的句子,对表现文章的

主旨、表达的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抓住这些传神的句子,在引导学生细细

品味、感悟描写的表达效果的基础上,创设表达情境,模仿作者的写法,进行表达训练。例如:

六(上)《穷人》这篇小说采用了多种方式细致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式、幻觉式运

用、景物描写衬托式、言语神情暗示式,真实传神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

学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从课文中找出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

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其表达的效果。

三、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

有些课文在谋篇布局、段式结构上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脉络,

根据文章的构段方式,举一反三,训练学生言之有序地表达。例如:六(上)《索溪峪的野》

一文,在文章结构上,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开篇概述索溪峪野的特点,再分山、

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而每一个方面的描写也是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

四、巧借文本的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它并不是装饰和点缀,是一

种宝贵的教学财富。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插图,巧妙运用插图进行语言的训练。例如六

(上)《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插图为海鸥送别老人的画面。笔者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师:请大家看看插图。如果老人在天有灵,会对与他相伴了十多

年的儿女们说什么呢?

生:“我”多么想再次看看你们可爱的模样。生:“我”多想再次听听你们欢快的叫声。

生:“我”多想再次给你们喂香甜的饼干。

师:想起老人无尽的关爱,“独脚”、“灰头”、“这些‘儿女们’”又会对老人说什么

呢?

生:啊,谢谢你给我们送餐,谢谢你多年来对我们无私的关爱。生:“我”多么想再次吃

一次你亲手做的饼干,多么想再次看到你慈祥的笑容……

师:课文学到这,你想对老人(海鸥、我们)说什么?

通过充分利用插图,引导仔细观察并辅之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们更加强烈地

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语言训练点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研究教材,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开

展读写实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6.

[2]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79.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884626a197189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