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小米性价比高的千元机)
涠洲油田侧钻小井眼井旋转尾管固井技术实践
罗东辉 赵凯 钟兴强 李占东 许小刚
(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湛江作业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
摘要:北部湾涠洲油田某区块为了尽可能的动用储量,实施了在老井眼A6井
f
177.8mm套管内开窗侧钻,进行新的A6S1井
f
152.4mm井眼钻进并下入
f
114.3mm尾管固井的施工。针对这种小尾管固井中,经常遇到的尾管下入困难以及固井质量无法确保
的问题,分析了该
f
152.4mm井眼内大段的页岩、油页岩层段存在极易剥落和垮塌,经过地质断层易遇阻和井漏,油基钻井液驱替
时冲洗困难,小井眼内套管不易居中,短轻尾管丢手判断困难,尾管旋转时抗扭能力不足等难点,提出了适用于小尺寸尾管的带有
顶部封隔器、反向牵制短节、液压丢手、高抗扭可旋转功能的尾管固井技术,并成功在南海西部进行了首次应用,顺利将
f
114.3mm
尾管下入到位,成功实现全程旋转尾管固井,充分保证了
f
152.4mm小井眼尾管固井质量。
关键词:侧钻井;小井眼固井;旋转尾管固井;牵制型尾管悬挂器
0 引言
为了充分调动涠洲油田某区块的储量,达到开发利用效
率最大化,在利用平台产能下降较多的A6井老井井口装置的
进行新的
f
152.4mm
前提下,对该井
f
177.8mm套管开窗侧钻,
这种小尺寸的旋
井眼钻进,并下入
f
114.3mm尾管进行固井。
转尾管下入和固井工艺技术在南海西部属于首次应用,没有
同
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该区块前期
f
177.8mm尾管固井中,
样的地层中发生过下套管遇阻、漏失等各种问题。文中重点分
析了该区块尾管下入和固井方面的技术难点,通过采取国产
2.4
f
152.4mm裸眼段井斜较大,尾管重轻,丢手不易判断
f
152.4mm裸眼段长达763m,大部分井斜在30°~38°,
f
114.3mm尾管长度853m,考虑井斜影响,尾管浮重大约为7t,
测量的送入钻具在尾管悬挂器座挂位置摩阻约6~8t,当尾管
重量低于送入钻具摩阻时,不易判断送入工具是否脱手
[2]
。
2.5 悬挂器和尾管抗旋转扭矩能力
该井
f
114.3mm尾管为油管,按照套管厂家提供参数,油管
钢级为L80,壁厚为6.88mm,连接扣为VAMTOP,螺纹抗扭能力
为6.5kN·m,当尾管旋转扭矩超过套管抗扭能力时,导致无法
实现旋转固井。同时,悬挂器的抗扭能力也是决定是否能够成
[3]
功旋转的关键
。
f
177.8mm×
f
114.3mm牵制型旋转尾管固井技术,最终确保了
A6S1井的
f
114.3mm尾管固井顺利完成。
1 侧钻井概况
采用三开井身结构,其中一开为A6井原
f
244.5mm套管,
三开采用旋转尾管
二开为A6井原
f
177.8mm尾管下至3053m,
悬挂器固井技术,油基泥浆作为钻井液,下
f
114.3mm套管,
2.6 套管贴边及油基泥浆不易冲洗无法确保固井质量
由于该地区裸眼段容易产生掉块,为了确保套管能够顺利
下到设计井深,固井设计中取消了扶正器的安放,加上裸眼段
大部分井斜在30~38°,套管贴边严重,在顶替过程中冲洗液和
水泥浆会沿着环空间隙大的地方流动,导致贴边部分可能没有
[1],[4]
。
水泥浆填充
f
152.4mm完井眼钻井深3128m,最大井斜38°/井底。
2 难点分析
2.1 地层压力异常可能导致下套管粘卡
A6S1井
f
152.4mm井眼钻遇的储层中,各油组地层的原始
压力系数都在1.40以上,均为异常高压储层,当前III油组压力系
数为0.89~1.32,上部储层Ⅰ+Ⅱ油组压力系数为1.39~1.46。故
A6S1井裸眼段完钻后,可能出现高低压同井段情况等,易发生
压差卡钻(套管)的风险,导致
f
114.3mm尾管无法下到设计井深
和尾管无法旋转。
3 小尾管旋转固井技术要求
3.1 对尾管悬挂器的技术要求
针对A6S1井
f
152.4mm井眼尾管下入和固井存在的井斜大
过断层可能遇阻、尾管轻导致丢手不易判断、套管贴边以及油
基钻井液冲洗不易致使无法保证固井质量等难点,现场施工时
选择了带有旋转、顶部封隔器和尾管反向牵制功能的尾管悬挂
器。该尾管悬挂器由回接筒、顶部封隔器、可旋转尾管悬挂器、
牵制短节、送入工具、球座及胶塞组(钻杆胶塞和尾管胶塞)等
七部分组成。此外,完整的管柱中还需配有浮箍和钻式浮鞋(或
者尾管用浮鞋)。其中回接筒用于固井后的尾管回接(根据钻井
设计需求);顶部封隔器用于固井后封隔环空,防止候凝期间油
气上窜到悬挂器以上的环空内;旋转尾管悬挂器作用是提供旋
转扭矩传递以及将尾管悬挂于外层套管内壁上;牵制短节在座
挂后提供反向拉力,间接增加套管上提阻力,便于送入工具从
悬挂器内提出,同时,牵制短节也具有旋转功能;送入工具主要
有座封单元、丢手单元(液压和机械)、旋转扭矩传递单元,分别
用于座封顶部封隔器,悬挂器丢手以及将钻具旋转产生的扭矩
传递到悬挂器上,再带动尾管一起旋转;球座主要用于憋压,提
供悬挂器座挂、牵制短节座挂以及悬挂器丢手所需的不同级别
2020年12月 | 193
2.2 岩性容易剥落可能导致下套管发生遇阻
岩性中存在灰色泥岩易失稳定、砂泥岩互层多导致井眼不
规整、页岩和油页岩易失稳,其中页岩和油页岩段占裸眼段长度
达到40%,裸眼段长时间暴露,容易造成井壁剥落,掉块较多,
容易发生下套管遇阻和循环憋堵
[1]
。
2.3 钻遇断层可能导致下套管遇阻和漏失
A6S1井
f
152.4mm井眼轨迹范围内钻遇1条断层(Fb),断距
发生过下套
180m断层。根据前期邻井
f
177.8mm尾管施工情况,
管遇阻或者井眼漏失风险。
压力;胶塞组的作用是隔离管柱内水泥浆和泥浆,并在球座上
碰压,指示替浆到量;浮箍的作用主要是固井后环空液柱压力
高于管内时,防止水泥浆倒返
[5-9]
。
管居中度达不到正常要求。为了确保固井质量,采取了旋转管
柱的技术措施。为了验证管柱是否能够实现旋转,在完钻后,
根据A6S1基本参数(见表1)和钻井液性能参数,进行了尾管旋
转模拟。
模拟结果显示,井口正常旋转扭矩为7.95kN·m,其中钻具
旋转模拟扭矩为5.15kN·m,悬挂器位置旋转扭矩为2.8kN·m。
对比钻具、套管以及悬挂器抗扭强度,理论上能够实现管柱的
旋转。
3.1.1 管柱旋转扭矩预测
在尾管下入和固井液驱替期间,当进行管柱旋转时,能够
有效的解决尾管下入过程中遇阻问题,提高尾管下入成功率;
提高环空顶替效率,提高固井质量
[3, 6]
。在A6S1井中,由于地层
中存在较多的泥岩,为了确保井下安全,未加放扶正器,因此尾
表1 A6S1井基本参数
井深/m
3128
尾管长度/m
854
悬挂器下深及井斜m/°
2272/10
最大井斜/°
38
模拟转速
/(r/min)
10
钻具规格
/inch
4
钻具抗扭
/(kN·m)
63
套管规格
/inch
4.5
套管扣抗扭
/(kN·m)
6.5
3.1.2 防漏技术
由于该井经过地质断层Fb,根据资料显示,邻井
f
177.8mm
套管在固井期间发生过漏失,故在本次施工中也可能存在漏失
风险。通过软件模拟,重点控制循环和注替期间的ECD。按照固
井环空返速达到0.8m/s的要求计算,排量达到800l/min即可,通过
软件模拟在该排量下循环时,对应泵压为14.27MPa,井底ECD
该地区地层最低承压当量为1.61g/cm
3
,因此循环
为1.635g/cm
3
。
期间存在漏失的可能,需要在套管下到位后缓慢小排量开泵,
见正常返出和压力稳定后再分阶段缓慢逐步提高排量循环,充
分剪切泥浆和降低井底温度,尽量减小裸眼摩阻,控制最高循
环排量低于该排量。同时,固井时的注替期间,特别是水泥浆进
入环空后,摩阻增大,对地层压力逐渐增大,通过软件模拟,在
3
小于地层
控制注替排量的基础上,最大井底当量为1.54g/cm
,
承压当量密度,故能够有效的控制井底压力,满足防漏的要求。
液期间达到最高限扭,则立即停止旋转并释放扭矩;(6)碰压放
回水,座封隔器;(7)起钻。
4.2 应用效果
尾管下入前,首先充分循环钻井液,并替入5m
3
粘度较高
的泥浆,充分将井筒内的沉砂等带出,随后调整泥浆性能,确
保井壁稳定的同时还能够以较低的泵压建立循环。下入管柱
为:
f
101.6mm钻杆+国产牵制型旋转尾管悬挂器+套管串+球
座+套管+浮箍+套管+浮箍+套管+浮鞋。尾管下入过程较为顺
利,未发生严重遇阻和井漏等复杂情况。当尾管下入到设计井
深后,按照要求低排量(50l/min)建立循环,随后进行管柱称重
(上提74t,下放48t),最高循环排量745l/min,压力11.03MPa,循
环期间进行了管柱旋转(每30~60min旋转3~5min),旋转扭矩
5~6kN·m,。当循环总量达到1.5倍循环周后,投憋压球并成功
完成悬挂器座挂(下放至悬重20t)和牵制短节座挂,随后上提钻
具验证牵制短节是否座挂成功时,上提悬重最大至52.9t后不再
上涨,确认完成丢手,此时将钻具放到原位置,继续憋压至悬挂
器液压丢手压力并稳压2min,然后缓慢泄压上提钻具,最大悬
重至52.9t后不再上涨,确认悬挂器座挂和丢手同时完成,随后
憋通了球座重新建立循环。按照固井设计注入冲洗液、隔离液、
水泥浆、压塞液、顶替钻井液,并成功实现碰压,未发生井漏等
异常情况。固井期间全程旋转,旋转扭矩5~6kN·m,并且替浆
剩下1.1m
3
旋转扭矩突然增大至8.5kN·m,达到最高安全限扭,
憋停钻具,说明水泥浆达到悬挂器位置导致旋转阻力增大
[6]
。
固井结束后,电测固井质量良好,全井试压合格,按照完井设
计在指定位置射孔,未发现水层液体侵入,实现了环空有效封隔。
3.1.3 冲洗液技术
在油基钻井液固井中,通常第二交界面质量都不理想,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该井采用了平流变加重冲洗液技术(COSL-Preflush),
该冲洗液技术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润湿点达到58%,能够有效
清洗油基钻井液形成的泥饼,冲洗效果达到94.8%,而常规冲
目前,该类型冲洗液技术在南海
洗液清洗效果只有30%
[1, 4, 6]
。
西部油田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冲洗效果能够满足固井需求。
4 小尾管旋转固井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
4.1 施工工艺
A6S1井
f
114.3mm旋转尾管固井工艺流程如下
[5]
:(1)
f
152.4mm
井眼完钻后,先进行划眼和通井,确保井眼规则和干净,利于套
管的顺利下入;(2)确定尾管下入期间的旋转扭矩。通过软件模
拟下套管期间旋转扭矩情况,并测量钻具在井底和座挂点位置
的扭矩,与模拟的旋转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旋转下入的扭矩分
布情况及最大安全扭矩。钻具在座挂点实测15rpm时的旋转扭
矩为2~3kN·m,尾管扣抗扭能力为6.5kN·m,为确保尾管的安
全,建议A6S1井最高限扭设定为8.5kN·m;(3)按照设计要求下
入尾管管柱。下入过程中如果遇阻,可在最大安全扭矩下进行
旋转下入,最终确定尾管下到设计井深;(4)井眼循环,悬挂器
座挂、牵制短节阻力验证、悬挂器丢手、憋通球座并再次建立循
环;(5)固井注替施工。驱替钻井液期间观察钻该胶塞和尾管胶
塞的复合压力,以便复核钻井液替量。同时在冲洗液出管鞋后
全程旋转尾管,以提高冲洗效率,确保固井质量,如果驱替钻井
194 | 2020年12月
5 结语
(1)
f
177.8mm×
f
114.3mm牵制型可旋转尾管悬挂固井技
术在南海西部北部湾涠洲油田成功应用,为该地区开窗侧钻
f
152.4mm井眼并下入
f
114.3mm尾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
较高的推广价值。
(2)悬挂器和牵制座挂时,液压丢手也同时被激发,导致无
法判断牵制短节是否成功座挂,说明座挂和丢手压力级别还需
要重新设计,目前工具设定是相差2~3MPa,建议今后扩大到
5~6MPa。
(3)老油田挖潜的侧钻井尾管固井需求会越来越多,建议
加快国产的具有复合功能的尾管悬挂器系列化研发进度。
(下转第196页)
究人员应逐渐革新传统作业模式,引入信息技术,根据实际的
勘探作业需求,运用思维检测与高分辨率地震等先进科技,持
续完善物探技术,为勘探作业营造良好环境。
快速强化石油工业地质勘探作业活动的可视性。在石油地质勘
探作业进程中,各项作业活动会汇总成信息丰富、数量庞大且
具有一定规模的图形数据与基础数据。基于此,勘探人员可依
托GIS技术,对大量的勘探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储存,增强勘探
作业效率,提升资源管理的完整性、灵活性。在GIS技术的实际
应用进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引入oracle数据库,管理各类地质
勘探信息,调整并优化操作模式,持续强化操作界面的简洁性、
直观性。石油勘探人员在作业进程中,也可充分结合实际的作
业需求,不断完善数据库,将勘探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
理。在对各类勘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时,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
感受到GIS技术在处理空间数据信息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分
析能力。因此,工作人员可依托GIS技术,将石油地质勘探产生的
信息数据资料进行比对,深入挖掘数据资料的实际价值。此外,
石油勘探人员还可以依托GIS技术,构建可视化系统,结合电子
设备、计算机设备,整合数据信息、图形信息,借助互联网与信息
技术手段,将项目实际的地质情况以图文的形式向外界进行展
示,进一步强化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的可视化效果,将充足的数
相比
据信息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供其开展相应的决策活动
[3]
。
于数字化的可视系统,依托GIS技术开发的可视化系统更贴合
石油企业决策部门、科研部门、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
3.3 测井勘探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先进技术手
段在石油行业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测井勘探技术也得到了强
化与完善。目前,在石油地质勘探作业进程中,勘探人员可依托
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设备,对测井数据进行快速地收集、分
析、整理,提升工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结合
实际的勘探作业需求,整理各项测井信息数据,不断完善测井
勘探技术,持续增强测井数据信息的科学性、有效性、准确性,
为后续的各项勘探作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
内,快速发送相关数据信息,运用各类先进的仪器、设备与测井
勘探技术相配合,持续延展勘探作业范围,增强需要勘探作业
的效果效率。
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核磁共振技术、套管井
技术、测井勘探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石油勘探作业
的质量、效率。比如,在实际的石油勘探作业进程中,工作人员
可依托核磁共振技术,增强石油勘探作业效率,提升各项测量
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准确性;结合测量工作系统,降低测井
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测井作业的有序、稳定开展
[2]
。
不仅如此,核磁共振技术与测井勘探技术相结合,能够进一步
缩短地质勘探作业时间,提高勘探作业效率,增强勘探设备运
用的安全性。将测井勘探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与勘探系统、测井
车测量仪、计算机设备紧密配合,能够大幅提升勘探作业的成
功率,增强勘探作业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缺陷主要有效率不
高、勘探范围不大、勘探成本较高,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工
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技术、GIS技术、测井勘探技术、
物探技术。工作人员将新兴科技应用到勘探作业中,能够提升
石油开采的安全性、效率,促进社会稳定长久发展。
3.4 GIS技术
在石油行业,传统的勘探作业成本较高,在传统的地质勘
探作业进程中,勘探人员需要进入地层中,借助勘探设备开展
各项勘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质勘探作业的风险,
严重危害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难以充分保障勘探作
业质量;同时,这种传统的勘探作业模式也大幅提升了勘探作
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石油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
不利于石油工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石油勘探人员在实际的地质勘探作业进程中,可依托GIS
技术,提升勘探效率,强化勘探作业效果。GIS技术在石油勘探领
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运用空间数据信息;第二、
参考文献:
[1]胡锦博,高少锋.石油地质勘探中新技术的应用[J].化工
设计通讯,2020, 46(10): 189-190.
[2]封强.石油勘探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应用研究[J].科学
与信息化,2020 (21): 14.
[3]赵景锟,曹中宗.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
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2020 (14): 297.
作者简介
:
彭小江(1997-)
,
男
,
汉族
,
四川内江人
,
研究生在读
,
研究
方向
:
矿物学岩石学
、
矿物学
。
(上接第194页)
参考文献:
[1]赵宝祥,陈江华,等.高压窄密度窗口油基钻井液固井
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6, 38(06): 808-812.
[2]阮臣良,王小勇,张瑞,等.大斜度井旋转尾管下入关键
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6, 44(04): 52-57.
[3]魏浩光,桑来玉,杨红歧,等.雅达油田高含硫小井眼尾
管固井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4, 36(04): 47-49.
[4]马兰荣,马开华,郭朝辉.旋转尾管悬挂器的研制与应用[J].
石油钻探技术,2011, 39(04): 103-106.
196 | 2020年12月
[5]阮臣良,张瑞,张国安,等.旋转尾管固井技术在南海
WZ12-2油田的应用[J].石油机械,2016, 44(07): 60-64.
[6]张金龙,阮臣良,郭朝辉.旋转尾管固井关键技术分析[J].
石油机械,2011, 3(05): 88-91.
[7]冯丽莹,郭朝辉,陈志峰,等.尾管固井用牵制短节的研制
与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 2014, 42(06): 106-110.
[8]郭朝辉,徐明会,孙文俊.巴基斯坦UEP油田牵制型旋转
尾管固井关键技术[J].钻采工艺,2018, 41(06): 30-33, 6-7.
作者简介
:
罗东辉(1980-)
,
高级固井工程师
,
研究方向
:
固井管理
和技术支持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506459a191731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