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神舟十二与天和交会对接,圆梦天和,再向苍穹,星辰大海…

作文素材:神舟十二与天和交会对接,圆梦天和,再向苍穹,星辰大海…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手机模拟器)

冲上热搜!激动人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启程,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梦,星空刻下我们的印记。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6月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

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

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

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

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

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人物篇

飞出中国龙的轨迹——聂海胜

他,承载着儿时的梦想,穿上了军装,飞上了蓝天。遭遇过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经受过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

战,有过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遗憾,但在追梦的路上从未停止过攀登的脚步。

当他和战友乘坐飞船进入茫茫苍穹,在从未有过的高度凝望美丽的家园时,他的内心涌动着骄傲和幸福。回首走

过的路,他的心中充满感激,因为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的通天之路,也托举了他两次

向太空,也为中华民族的大国梦,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聂海胜!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57岁

的聂海胜将在2021年6月17日第三次出征太空!他说:“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勇往直前,在浩瀚天宇,

继续飞出中国龙的轨迹。”致敬!

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汤洪波

2010年5月,汤洪波经过层层选拔,从飞行员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原以为很快就能“漂浮太空”的他,却

足足准备了11年。在这期间,他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学习,无论是转椅训练还是沙漠野外生存等,他都一一咬牙

坚持住了。

如今,46岁新人汤洪波终将飞天圆梦,他说:“我等了11年,终于可以厚积薄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许许多多在背后默默努力训练的航天员,虽然没有机会上太空,但也是值得敬佩的!

高中语文(id:gzyw11)

13年训练不停为再度飞天——刘伯明

航天员刘伯明曾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在之后的13年里,他带着再次飞天的梦想一直坚持

训练。

这是他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说:“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专业人员的地面

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一定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

我们相信

只要坚持

梦想不论年龄

彼岸终将抵达

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

中国身影 中国足迹!

(文字素材取自cctv7《军旅人生》《太空筑梦-聂海胜:我的追梦指路》;央视新闻“飞出中国龙的轨迹!”57岁聂海胜将第三次出征太空、#

汤洪波为飞天准备了11年#: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以及航天员可可爱爱!#刘伯明说我们三位帅哥一定完成好任务#)

相关时评(节选)

向天谋“和”,筑梦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踏歌而来,步履铿锵。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

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5月29日,“快递小哥”天舟

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今天,三名航天员飞往天和核心舱。天和这个“家”,终于

迎来了主人。

高中语文(id:gzyw11)

一飞冲天,满载期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担着一系列重大任务,包

括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

键技术等。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

载人飞行任务——经验丰富,本领过硬,堪当大任。

圆梦天和,见证了中国精神。从1992年9月21日立项至今,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

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一升空,成功完成各项任务。2003年

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入轨,在轨飞行21小时,于10月16日安全返回……凭着一股不服

输的拼搏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如今进入太空站时代。

圆梦天和,既是新跨越、新成就,更是新高度、新起点。浩瀚太空,任凭中国人无限畅想、尽情驰骋。(文/广州

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神舟十二号“飞天”,还只是精彩的“开篇”,接下来还有更为激动人心的“续篇”。仅仅是今明两年,我们国

家就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将完成空间站

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白手起家”的中国航天人,继承和砥砺航天精神,一次次将中国人的名字

“刻”在外太空,一次次让五星红旗绽放在外太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是绝美的风景。

中国是“飞天”的故乡,目送着神舟十二号奔向太空,所有炎黄子孙都坚定地相信,关于“飞天”的梦想和故

事,还将继续下去、精彩下去!(文/南方网 高永维)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四组神秘代号

来源:国家记忆微信公号

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开始,要从51年前,1970年4月24日那个夜晚说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五个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的国家。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有几组你必须知道的数字:“714” “863” “921” “507”

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714工程”

1970年4月24日夜晚,“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正是在这一天,位于北京城西的解放军工程兵招待所里,一场讨论会正在进行,讨论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中国

未来载人航天飞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早在1967年6月,在钱学森的安排下,七机部第八设计院就成立了载人飞船总体研究室,3个月后,钱学森兴

奋地告诉科研人员,中央已经给飞船取了一个名字——“曙光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研究

与筹备。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80天后,国防科委的一份秘密报告送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报告中明

确提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画圈,表示同意。“曙光

一号”至此有了一个秘密代号“714工程”。钱学森作为载人航天的技术主帅,开始全面推进各个系统的研制工

作。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薄弱的综合国力让“曙光一号”研制工程举步维艰。根据实际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决

定,“714工程”暂时停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钱学森在高层会议中了解到国民经济总体情况和诸多困难

时,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搞卫星、飞船要考虑国民经济总的形势,看来飞船要放慢一些,先搞一些技术储

备。

身为航天技术主帅的钱学森,正是在这一时期,为后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再次起飞,构筑起完整的前瞻性布

局: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远洋测量系统、遍布全国的测控网,中国航天事业按照钱学森的构想一步步向前迈进。

“863计划”

1986年3月,一份联名信被送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在信中,四位科学家以急迫的心情建议中央尽快制定规划,

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邓小平迅速批复,“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停滞了十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终于等来新的时代机遇。

很快,一个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2000多人参与的大论证开始了。经过反复筛选,五套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技术方

案摆在专家组面前。在这五套方案中,四套为航天飞机,只有一套是载人飞船。论证中,“机派”与“船派”,

成为了摆在中国人面前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选择从哪里起步?各有道理,争论异常激烈。

抉择的十字路口,人们想到了钱学森。专家组特意征求钱学森的意见。一直沉默的钱学森用10个字进行答复:

“应将飞船方案也报中央”。这至关重要的十个字,清楚地表达了钱学森的判断。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会议决定: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工程代号“921”。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59岁的戚发轫担任载人飞船总设计师。两位总设计师的人生轨迹,都是在钱学森的

引领下,成为“两弹一星”时期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

新的载人飞船被命名为“神舟号”,它的设计起点,瞄准俄罗斯当时最先进的“联盟TM”型号,由推进舱、轨道

舱、返回舱构成。新的载人火箭“长征二号F”,可以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将近8吨的飞船送入距地面200公里的

轨道,同时还具有应急故障检测和逃生功能。火箭顶端的逃逸塔将在任何意外发生的2秒钟内,挽救航天员的生

命。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先后抵达酒泉发射场。它们的背后是全国110多

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数十万人员近十年的全部心血。

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号”进入太空,飞行21小时后返回地球,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在随后

的几年中,“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无人试验飞船全部获得成功。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征程已经近在咫

尺。全世界都在等待着中国航天员的亮相。

高中语文(id:gzyw11)

“507所”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曙光号”载人飞船的试验,在钱学森的直接安排下,一个专门负责航天员培养、研

究宇宙医学科学及工程的部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7所正式组建,也就是今天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

心。1967年,钱学森在一封来信上的修改,将宇宙空间技术正式定名为“航天”。1998年,14位年轻人从全国

各地会聚到这里,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人生重大转型,成为最早一批进入太空的中国

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搭载一名航天员前往太空。10月14日,杨利伟正式接到通知,由他进入“神

舟五号”执行首飞任务。此时的钱学森已经92岁高龄,身体的原因让他只能在床榻上和亿万中国人一起注视着

“神舟五号”。

回到北京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报到。从“神舟五号”开始,每一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

会来到钱学森的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行中国第一次出舱行走,在地球上,亿万人注视着翟志刚手中的那面

五星红旗,在这里面有一双老航天人的眼睛,沧桑却依然明亮。“神舟七号”,成为钱学森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

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

今天,这位老人已经在岁月流逝中渐渐远去,他已将毕生事业交给了自己的一个梦想。正是这个梦想,让几乎每

一个中国人,都曾在人生的某一时刻,目睹过我们这个民族勇敢而伟大的探索故事。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

二十多年来

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

让中国人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上

越走越远

期待中国载人航天

再一次圆梦太空!

作文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20多年前,甲午海战。邓世昌指挥“致远号”战规奋勇作战,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转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

日之事,有死而已!”后“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00年前,喜兴南湖。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14名代表在一般丝网船上召开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

2021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继5年前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一号航天飞船完成中国第6次载人飞

行任务后,又将迎来一个航天发射高峰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展翅欲飞。

不同的船有不同的命运,也有不同的故事。阅读这些“船”的故事,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呢?请你在班级以“过去·

现在·未来”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发表演讲,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280238a187767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