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安卓应用市场官网)
青年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特征的调查研究
李文良;吴修团;谢柳蓉;庞博;韦颂观;陈慧鸿;廖红兵
【摘 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incisal
translucent layers in young maxillary central s 234 young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were photographed and incisal translucent layers
were further analyzed by using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 Capture NX-D
s Incisal translucent features of young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we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one which was in the absence
of opalescence plaques in incisal translucent layers made up the highest
proportion (50.85%),while another type with sporadic opalescence plaques
in incisal translucent layers accounted for 18,38%.The presence of the
other three types were lobulated (11.11%),pectinate (10.26%)and
irregular(9.40%).Five types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gender
difference,and there was a high symmetry between homonymous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of each sion Incisal translucent features of
young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exist in different types and obey certain
distribution laws.%目的 分析青年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集234颗青年上颌中切牙的数码影像资料,利用尼康捕影工匠软件分析上颌中切牙的切端半透明的形态特征.结果 青年上颌中切牙的切端半透明特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云雾型出现的概率最高,占50.85%.其次是斑状型占18.38%.而分叶型占11.11%,梳状型占10.26%,不规则型占9.40%.五种类型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且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中切牙在切端半透明类型上存在较高对称性.结论 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的形态特征存在不同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
【年(卷),期】2017(037)008
【总页数】4页(P717-720)
【关键词】青年;切端;中切牙;半透明;乳光
【作 者】李文良;吴修团;谢柳蓉;庞博;韦颂观;陈慧鸿;廖红兵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广西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80.5
天然牙切端形态特征与牙釉质和牙本质有关。上颌中切牙的切1/3主要是牙釉质结构,天然牙的釉质的透光率明显大于牙本质[1],因此在中切牙的切端较厚的釉质层表现出了半透明现象。在牙胚形成的时期,牙乳头中的成牙本质细胞向牙乳头中心方向分泌胶原纤维,不断矿化形成牙本质。而釉牙本质界是一个圆齿状的扇形的界面,成牙本质细胞的排列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2],决定了嵌入牙釉质的牙本质的多样性。
由于釉质结构的半透性,使照射在釉质面的光线大部分透射,少部分反射。加上釉质矿物质结构的特殊性,其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使光线在这个区域产生了蓝色光谱的光波在釉质中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而红色和橙色光谱的光波透射穿过釉质的乳
光现象[3-4]。切端生长叶发育形状的多样性,使得乳光形态的表现形式也随之灵活。还有研究表明,在前牙的美学修复中,天然牙半透性的诠释是修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5]。
因此,本调查利用数码摄影技术采集青年天然上颌中切牙切端的影像数据,同时分析这些信息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希望以此促进口腔临床医师以及技师对天然前牙美学特征的理解,为患者制作出更美观,更接近天然牙的修复体。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6]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中符合调查标准的青年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117例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男53例,女64例。
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调查数据采集,年龄18~25岁,上颌2颗中切牙发育正常无缺失。
排除标准:上颌中切牙存在修复治疗史,正畸治疗史,内源性和外源性着色(四环素牙、氟斑牙),切端磨耗,釉质脱矿,死髓牙,精神疾病或者认知障碍。
1.2 数码影像采集的器材及拍摄参数
器材:尼康D810单镜反光相机、AF-S VR 微距尼克尔105 mm f/2.8GIF-ED镜头、永诺YN560闪光灯、永诺YN560-TX手动闪光灯控制器、柔光罩、三脚架、口角拉钩、smile line黑色背景板。
参数:ISO100、快门1/160S、光圈F32、焦距105mm、AF-S单次伺服单点自动对焦、闪光灯白平衡、曝光补偿0 EV、拍摄比例约1∶1。双侧闪光灯强度:1/8(闪光指数:58/ISO100)。于一般的室内日光灯条件下拍摄。
1.3 拍摄与分析方法
对患者上颌前牙常规清洁,去除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或软垢等,三用气枪轻吹牙面后,行数码影像采集。拍摄时,相机正对上颌中切牙牙面,避免仰视角和俯视角,垂直于牙面。闪光灯置于中切牙两侧,前侧光布光。数码影像资料使用看图软件尼
康捕影工匠Ver1.3.0对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的形态进行观察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对象信息和研究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分析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切端半透明特征的分类及比较分析
调查发现,根据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层是否可见明显的乳光现象可以分为5种类型(图1)。其中切端半透明层可见明显乳光现象的包含3种类型:①分叶型:切端透明度较高可见乳光现象,切端牙本质形态呈分叶状;②梳状型:切端透明度较高可见乳光现象,切端牙本质形态呈梳状;③不规则型:切端透明度较高可见乳光现象,切端牙本质形态不规则。切端半透明层乳光现象不明显的包含2种类型:①斑状型:切端透明度较低,乳光现象不明显,但切端可见散在的块状或点状的高透乳光斑;②云雾型:切端透明度较低,云雾般模糊状,乳光现象不明显,无明显乳光斑,但仍可见切端连续的釉质半透明带。
2.2 左右两侧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特征的分析比较
青年上颌中切牙的半透明形态特征主要以云雾型为主,为50.85%。其次是斑状型,占18.38%。其余三种类型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11.11%、9.40%和10.26%(表1)。且在本研究中,左右两侧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特征类型相同的个体共93名,占总样本的79.49%,存在较高的对称性。
2.3 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特征的性别差异比较
男性青年与女性青年的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特征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均为云雾型,分别为54.71%和47.66%,其次是斑状型,分别为18.87%和17.97%。性别差异卡方检验χ2=2.937,P=0.568,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天然牙的再现是美学修复最终的目标,真实的天然牙信息的采集是美学修复的重要任务。目前,数字化技术在采集天然牙信息时运用越来越广泛[7-8],如数码影像
技术、数字化比色技术、计算机扫描技术、分光光度计技术等。然而现今数码影像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运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口腔临床资料采集更为精确和便捷的一个重要手段[9]。有研究表明,相对电脑比色和视觉比色,数码摄影在捕捉牙体颜色方面更加全面[10-11]。数码相机能否精确地反应出上颌中切牙切端半透明的细节特征,布光方式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本调查将闪光灯光源置于上颌中切牙的两侧前方,相当于双头闪光灯[12]的前侧光布光模式。通过增加闪光灯之间的距离,减少闪光灯造成的光斑在牙面上附着,排除对数码影像资料所呈现的前牙美学信息判断的干扰,尽可能采集到真实的天然牙信息。
前牙切端的呈现效果是修复中最直观的美学体现。目前,有学者对前牙切端的半透明特征和分类的报道。Vanini等[13]通过在偏振光下观察上颌中切牙,将其切端的呈现形态分为结节状、分裂的结节状、梳状、窗口状和斑点状。文献中的窗口状呈现特征与本调查的云雾型相似,而调查发现云雾型的中切牙出现的频率最高,这可能与年龄越小牙齿的明度越高,透明度随之降低有关[14-15]。该文献中描述的结节状与分裂的结节状的中切牙呈现形式近似,切端牙本质的形态均为三到四叶的分叶状,可统一归为分叶型。而其中的斑点状中切牙的表现效果为切端存在向上内聚拢的三角形琥珀色区域,从本样本中并未观察到这种切端呈现形态的天然牙,这可能与天然牙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磨耗,造成了切端的变化有关,从而在青年人群中极为少见。本调查样本内还观察到了斑状型和不规则型上颌中切牙,这些特征的形成可能于牙本质细胞的不规则排列有关,但其具体成因尚不明确。Bayindir等[6]通过ShadeScan分析仪,以示意图的形式将上颌前牙切端的半透明层分为了3种类型15种亚型,较为复杂不易区分。国内学者肖毅等[16-17]采用了直接观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年龄层的上颌中切牙透明层的分布情况,按牙体透明层的覆盖位置和范围进行了分类。但在对透明层细节的呈现上并没有进行总结和描述。
现有的文献多数报道了前牙切端半透明特征的分类,但是在性别差异分析和对称性
分析上并没有涉及。本调查对234颗青年上颌中切牙行数码影像资料采集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切端半透明呈现形态进行了分类和细节描述。调查发现,上颌中切牙切端呈现类型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在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中切牙在切端半透明类型上存在较高的对称性,这可能与左右上颌中切牙牙胚均处在同一发育期,受到的其本身和外界的影响因素相同有关。因此在临床修复体设计和制作上,应充分考虑这些类型呈现的切端形态特征和其本身的对称性。
如今的临床美学修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难题。如口腔修复材料性能的有待提升[18]。常用材料能较好模拟天然牙光学特性,但在乳光性方面与天然牙尚有差异[19],不能完全复制出天然牙的乳光效果。临床上,医师和技师因对天然前牙美学特征的细节缺乏认识,从而导致了沟通缺乏精准性[20]。这些问题,使得通过修复手段完全再现天然前牙成为了挑战,而对这些难题的解决,将会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文献】
[1] 苏亚丽, 韩建国, 王少海, 等. 牙釉质与牙本质的透光率分析[J]. 口腔医学研究, 2014,30(1):40-43.
[2] Radlanski RJ, Renz H. Insular dentin formation pattern in human odontogenesis in
relation to the scalloped dentino-enamel junction[J]. Ann Anat, 2007,189(3):243-250.
[3] Baratieri LN, Araujo E, Monteiro SJ. Color in natural teeth and direct resin composite
restorations:essential aspects[J]. Eur J Esthet Dent, 2007,2(2):172-186.
[4] Winter R. Visualizing the natural dentition[J]. J Esthet Dent, 1993,5(3):102-117.
[5] Terry DA, Geller W, Tric O, et al. Anatomical form defines color:function, form, and
aesthetics[J]. Pract Proced Aesthet Dent, 2002,14(1):59-68.
[6] Bayindir F, Gozalo-Diaz D, Kim-Pusateri S, et al. Incisal translucency of vital natural
unrestored teeth:a clinical study[J]. J Esthet Restor Dent, 2012,24(5):335-343.
[7] 肖静, 滕伟. 三维数字化扫描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41(1):63-67.
[8] Ahlholm P, Sipilä K, Vallittu P,et al. Digital versus conventional impressions in fixed
prosthodontics:A review[J/OL]. J Prosthodont, :10.1111/jopr.12527.
[9] Desai V, Bumb D. Digital dental photography:a contemporary revolution[J]. Int J Clin
Pediatr Dent, 2013,6(3):193-196.
[10] 刘峰, 胡文杰, 徐明明, 等. 前牙美学修复电脑比色仪和数码摄影辅助个别前牙修复[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8,43(9):566-567.
[11] 刘峰, 杨亚东, 张峰, 等. 数码摄影在瓷修复比色中的应用评价[J]. 北京口腔医学,
2007,15(3):162-164.
[12] 刘峰. 口腔数码摄影[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64-66.
[13] Vanini L, Mangani F, Klimovskaia O. Conservative restoration of anterior teeth[M]. 周锐, 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44-145.
[14] Zhao Y, Zhu J. In vivo color measurement of 410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J]. Chin J
Dent Res, 1998,1(3):49-51.
[15] Goodkind RJ, Schwabacher WB. Use of a fiber-optic colorimeter for in vivo color
measurements of 2 830 anterior teeth[J]. J Prosthet Dent, 1987,58(5):535-542.
[16] 肖毅, 陈思韩, 熊腊平, 等. 上颌中切牙透明层分布的临床分类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40(6):736-738.
[17] 肖毅, 岳莉, 王魏新, 等. 上颌中切牙透明层分布的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3):594-596.
[18] Lee YK. Opalescence of human teeth and dental esthetic restorative materials[J]. Dent
Mater J, 2016,35(6):845.
[19] 杨琳, 陈豆豆, 张君平, 等. 6种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半透性、乳光性及荧光性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6,32(1):19-23.
[20] Monteiro P, Brito P, Pereira J,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in dental
silica-based ceramics[J]. J Calif Dent Assoc, 2012,40(6):476-48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8834534a158841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