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11和11pro建议买哪个)
2.6G频段频率重耕指导手册目录
2.1.
频率重耕范围 ............................... 8
5G部署区域 ............................. 8
隔离带范围 ............................. 8
物理站点及站型 ........................ 11
划分物理站点扇区 ...................... 12
明确扇区下射频单元归属 ................ 13
整理小区与扇区映射关系13
2.1.1.
2.1.2.
2.1.3.
2.1.4.
2.1.5.
3.1.1.
3.1.2.
3.1.3.
3.1.4.
整网流量增长倍数预测17
4.1.
场景化流量增长幅度预估 .................... 18
4.2.
4.3.
4.4.
数据源 ...................................... 23
分类 ........................................ 23
指标名称 .................................... 23
5.1.
KPI变化 .................................. 23
5.2.
5.3.
FDDMASSIVEMIMO天线的产品说明.............. 24
硬件产品实现方案24
5.3.1,
5.3.2,
外场测试总结25
1
.总体要求
1.1.
概述
在新一轮频谱分配中,中国移动分配到160M带宽的2.6GHz频谱,这对中国移动来言有很大的优势:
1、覆盖能力更好:2.6G频段较3.5G具有更好的覆盖能力,密集城区场景2.6GNR64TR室外覆盖能力与
FDD1.8G4TR能力相当。
2、利旧降低室分部署成本:基于2.6G频段,可利旧现网DAS室分升级支持5GNR,5GNR室分系统部署成本将大幅降低。
3、同频段部署共站建设:4/5G在同频段部署,便于频段与5GNR实现频率共享,促进4/5G融合;可实现4/5G共模设备,160MHz宽频AAU产品,支持5GNR同时可支持4GD频段3D-MIMO,使得4G单载波的容量提供能力增强约2.5倍,提升4G网络容量;4/5G共站建设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利用较成熟4GD频段,便于预测5GNR网络性能。
表1-1D频段编号
频率(MHz)
2575〜2595
2595-2615
2615〜2635
2515-2535
2535-2555
2555〜2575
2635〜2655
2655-2675
频点编号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为了更好的使用D频段的频谱资源,同时满足向5G演
进的要求,目前确定
D频段2515-2615MHZ的100MHz(即D4,D5,D6,DI,D2频段)作为5G频段,而2615M-2675M的60M(即D3,D7,D8频段)留给4G使用。
另一方面,D频段是目前4G网络承载容量的主力资源,D频段网络重耕将对4G网络带来四方面的问题:
1、2.6G频段是4G现网主要的容量承载及局部打底资源,20〜40MHz频率重耕,将对4G现网带来容量压力。DOU数据在2018年Q3为6.5GB,目前不限量套餐渗透率在44%左右,用户流量增长率空间较大,对网络产生更大的压力;
2、部分D频段打底且F未形成连续覆盖城市问题更加突出,考虑现网存在不支持D3频点RRU和终端,该类城市在D频段重耕后可能面临4G覆盖不连续风险;
3、4G现网存在约14万D频段小微站、和2.1万D频段3D-MIMO,D1、D2退频后,仅使用D3频点,承载能力均受到较大影响;
4、4G现网D频段部署DI、D2为主,占比在D频段小区90%以上,退频、翻频及设备替换过程将对4G网络性能
带来冲击,为4G质量保障、优化带来挑战。
为了维护4G网络性能,保证5G演进步伐,需要对中国移动现有频率进行重新规划,频率演进的整体目标如下:
1、推进900/1800MHz及A频段频率重耕,提升4G网络容量及覆盖性能;
2、F/E频段承载4G业务,按需建设/扩容,满足4G容量需求各频段;
3、为了保证4G的容量需求,4/5G共享D频段资源,满足4G容量需求基
础上,推进D频段资源重耕,满足5G业务感知及竞争需求;
4、各频段部署策略:
/F/E频段:4G语音()+数据业务承载,按需建设扩容;/1800MHz频段:建议20MHz频率重耕作为4G高负荷场景容量补充,建议以终为始,城区按连续覆盖规划、按需建设;5GNSA组网场景的信令主要锚点,承载5GRRC等信令;补充存量2G业务容量,剩余5MHz承载存量2G业务;
/A频段:推进频段重耕,缓解4G网路容量压力;现网约85%F频段RRU可支持A频段;
/D频段:80〜100MHz频率重耕,部署5GNR,承载包括VoNR、5G大带宽数据业;D3、D7/8频点承载4G语音+数据业务,推进4/5G共模应对高速增长的4G负荷压力,局部高负荷区域可与5G共享D2频点;
/900MHz频段:依托现有已具备能力站点提升4G深度覆盖,整体重耕570MHz频率资源;2G及物联网业务承载,预留10-15MHz承载2G话音、2G物联网业务以及NB-IOT物联网业务
1.2.
可行性分析
模式手机自2016年1月1日起,必选支持B41(至少2575-2635MHZ)或B38(2570MHz-2620MHz)。通过统计上海、成都、深圳、杭州四个城市TOP26的终端,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得出,存量主流4G终端同时支持D3、D7、D8的比例为35%,同时支持D3、D7的比例为95%,iPhone5s等终端支持B38(50M带宽),即仅支持DI、D2,此类终端仅占现网比例不到5%,建议该类终端优先驻留在F频段或FDD1800。
根据当前终端支持情况,并参考终端发展策略,各频段的等效支持频点数如表l-2o
表1一2各频点等效支持频点数估算
技术方案(下行)
D
TDD
F
3~4*20MHz+3D-MIMO
30MHz
15MHz
2*20MHz
5MHz
3D-MIM0 能力
等效TDD 20MHz载波数量
(2・5~3.5) *2.5=6.25〜8.75
(D8等效为0.5)
1.5
0.5 (考虑终端支持性)
1.5
0.35
〜2.5
A
FDD 1800
FDD 900
TDD D频段
基于现网频率重耕、业务符合需求不同,重点包括频率置换、4/5G协同两项主要手段。
1、采用现网频率置换手段,包括900/1800/A/F频段以及D3频点,可实现约4.85个等效D频段20MHz频点的承载能力,可满足现网一般场景业务增长需求,应对商业区、高校、交通枢纽、居民区高负荷场景负荷增长存在困难;
2、采用4/5G协同+频率共享多种扩容手段,部署4/5G共模设备(支持4GD频段3D-MIMO能力),网络侧最多可提供最高约12.65个20MHz等效频点的承载能力,基本可满足重点城市高负荷场景至5G形成分流能力前,4G网络约3倍以上流量增长需求。
3、D频点配置驻留优先级往D8>D7>D3配置,避免容量过度集中于D3频占J"、根据整体目标,需要逐步开展相关区域的频率置换、4/5G协同+频率共享工作。基于“统一方法、逐一审核、按需重耕”原则,确保频率重耕前后、重耕过程4G网络性能不受影响。
,由总部牵头全网频率重耕工作,全网采用统一的频率重耕方法;
/由总部牵头对全国重点城市、省公司牵头对本省所有地市频率重耕方案进行逐一审核,具体到每站点重耕方案合理性、4G网络性能保障措施等;
/预先制定频率重耕方案,基于4G业务增长预期,开展4G网络承载能力的储备,包括900/1800/F/A等频段,根据5G的建设进度及需求开展频率重耕。
1.3.
频段重耕总流程
1、需制定扇区级容量方案,保证移频后扇区配置等效载波数不低于移频前,并制定方案应对未来不少于2年流量增长需求;
2、由于部分终端(如iPhone5s)只支持D频段D1/D2及F频段,在基于容量的扇区方案基础上,需增加核查F频段覆盖是否连续;
3、工参分析:获取频率重耕区域4G站点工参,基于工参获得区域内整体资源配置情况;
4、容量现状:基于当前的4G资源配置、容量演进路线,以扇区为单位得出各扇区的容量能力,以及对应的可能的扩容方案;
5、容量预测:获取频率充能区域的话务统计,基于当前话统数据和流量增长预测以及扩容标准,得到每扇区当前、18年底、19年底、20年底的频率资源需求;
6、扩容方案:将第五步得出的各时间点的频率资源/容量需求与第四部容量现状进行匹配,结合能力储备情况制定各扇区的扩容方案;
7、热点区域:所有频率用尽的情况下,考虑小微基站建设,将业务量下沉。
1.4.
单站调整方案总体原则
优先考虑退频区站点(包含宏基站、微站),D频段站点D1/D2频点移频,容量由D3、F/A、FDD等频点承载,部分容量需求超过扇区最大能力的站点通过小微补热解决。
根据5G的部署情况,可在已部署5G场景,使用160M宽频模块替换扩容,使用4/5G共模协同、频率共享功能,
反向开通4G3D-MIM0载波,进一步提升系统能力。在5G厂商格局确定前,原则上不考虑单纯为提升4G网络容量而部署4/5G共模产品。
2
.退频区域网络情况摸底
为保证频率重耕的有效落地及效果可控,前期需对划定的5G部署区域和隔离区1内站点,进行网络情况摸底,作为后续站点改造方案的有效输入。摸底的主要目的是梳理5G试验区及隔离区内站点及扇区级拓扑,并对退频区域面积、传播环境、网络现状、设备厂家、终端类型、容量现状进行摸底。
2.1.
频率重耕范围
2.1.1.5G部署区域
在2019年规模试验阶段所选定的区域为目前首批需要进行4G频率重耕的区域,试验区选择要求如下:
(1)
.试验区内NR站点建议连片,避免带状或插花部署。若一定要带状或插花部署,则必须设置隔离带;
(2)
.禁止同站未移频的情况下激活NR载波;
.试验区内所有站点均需完成D1/D2频点的移频;
.试验区及周边,避免被高铁等专网切割;
(3)
(4)
(5)
.试验区内无联通或电信2.6GTDD频点被使用。
2.1.2,隔离带范围
1为更好保障5G规模试验及5G性能评估,建议在规模试验阶段5G部署区域周围划定一定范围频率隔离带,以避免对5G同频邻区的干扰影响。未来5G试商用的4/5G同频部署方式将基于规模试验结论进行合理规划,具体如2.1.2章节描述。
隔离带定义:NR后40M频谱与移动现网DI、D2频点重叠,和NR均为OFDM符号,且功率谱密度和峰均比相同,两者之间的干扰归类于OFDM的同频邻区干扰。由于NR是CRSfree的,且为窄波束、初期NR用户数少,基本为空载运行,因此NR对的现网的干扰较小,影响不大;反之,发送CRS符号,且为宽波束,大规模商用、用户多、网络负载较重,IOT水平已有一定的抬升,因此会对NR产生一定干扰。在规模试验阶段,为体现NR极致性能,需要构造较为干净的网络环境,因此需在NR试验区向外延伸一片区域,将该区域内站点的D1/D2(及少量D4/D5,联通2.6GTDD)频点进行移频,该移频区域即为隔离带。随着NR负荷的上升,NR网络自身底噪抬升,周边频点对NR性能的影响逐渐降低,商用后可根据规模试验测试结果进一步明确NR与同频部署方
案。
针对规模试验阶段隔离带范围确定原则:
(1).5G单站测试/演示区域,向外划分两层站点做隔离带;
(2).5G小规模连片测试/演示场景,若追求极致性能测试/演示效果,可适当考虑增加隔离带。
5G试验区规模较小(30站点以内),在试验区外围规划两层宏站作为隔离带,并进行DI、D2移频,女口:站间距400米左右,原则上在试验区外围延伸800米进行移频,作为隔离带;
•
5G试验区规模较大(100站点以上),测试/演示区选择在试验区中心,在试验区与交界处两层NR宏站不进行测试/演示,如:站间距400米左右,在试验区内部延伸800米以外的区域作为测试/演示区域。
试验区范围在30700站之间的,向内推两层宏站后,如果面积满足测试/演示的需求,则向内划分隔离带,否则向外划分隔离带。
隔离带合理性仿真分析:需要通过隔离区隔离前后对NR的干扰影响仿真,论证隔离带选取的合理性。
•
和NR的隔离带,可以参考3/4G网络
refarming经验;
•
具体评估标准是:异系统邻区功率+余量〈本系统邻区功率;
•
在组网情况下,需要评估本系统可以容忍多少的邻区信号带来的噪声抬升,然后计算异系统需要的隔离程度;
•
对大带宽系统,通常抗干扰能力较强,不需要太多的隔离。3/4G通过干扰消除技术,目前已经基本实现0缓冲。NR建设前期,各项技术不够成熟,建议预留较大的隔离度(如2层邻区,约0.8km距离),后续根据实测结果和功能逐渐成熟,逐渐降低隔离区的要求。
2.2.工参信息整理
关键步骤如下:
❶确认5G可用发射点的精确站址、高度信息;
❷确认物理站点对应站型,方便后续5G设备选型;
❸划分物理站点扇区,方便后续5G规划及容量保障;
❹明确扇区下射频单元归属,方便后续统计软扩空间;
0整理小区与扇区映射关系,方便后续制定扇区级容量保障方案。
2.2.1.
物理站点及站型
站点及站型信息收集,主要目的是确认5G示范区及隔离区内可用的物理站点信息,以便于后续5G设备选型及网络规划,需收集的关键信息需包含:物理站点名称、站点经度、站点纬度、站型、站高、设备厂家、覆盖场景等准确信息。
关键要求如下:
(1)
.收集区域主要针对5G试验区和隔离区;
.需获取所有5G可用室外发射点的精确站点信息;
初步可根据现网站点的工参信息,整理5G可用的(2)
(3)
室外物理站址资源。站点工参信息需包含整网所有站点(如、GSM、不同设备厂家站点等);
(4)
应包含现网所有可用站点,如站址、GSM站址、射频单元拉远站址、室分外放站址、杆站、小微站等覆盖室外场景的站址;站点信息收集以射频发射单元所在位置为准,不应以BBU机房经纬度位置为准,尤其针对拉远、室分外放站点。
(3)
.确定物理站点站型(区分为宏站、微站两种类型
即可)针对有D频段设备的站点,以D频段设备对应的站型为准;
・ 无D频段设备的物理站点,以FA或FDD设备站型为准。
站点设备、配套及天面信息在5G站点改造前的站点勘察中获取,此章节不涉及。
222.划分物理站点扇区
扇区是指覆盖一定地理区域的无线覆盖区,是对无线覆盖区域的划分。每个扇区使用一个或多个无线载波完成无线覆盖。明确扇区划分主要有两个目的:
•
为5G网络规划提供基础拓扑:频段已经建设优化较长时间,基于D频段的覆盖确认扇区指向,可为2.6G5G建设前期规划工作提供有效输入;
•
基于扇区级话务情况,可精确匹配容量解决方案,方便后续站点容
量应对方案的制定。
物理扇区3载号
. 八频2
电/人频3
载频4
扇区1
物理扇区2、物理站点
图2-4扇区与载频关系示意说明图
扇区划分方法:
•
针对宏站(包含拉远站点、室分外放站点)内所有扇区均部署D频段的站点,扇区指向与D频段小区覆盖方向一致;
•
针对宏站(包含拉远站点、室分外放站点)未部署D频段,或站下部分扇区部署了D频段的站点,扇区指向与基础覆盖小区方向一致,基础覆盖小区确认优先级:FA频段>FDD1800>FDD900;
•
针对微站单独小区场景,扇区方向与该扇区小区方向一致;
•
针对微站小区合并场景,需根据物理站点位置与覆盖范围的对应关系,确认扇区方向。
1.1.3.
明确扇区下射频单元归属
射频设备型号排查,主要是收集现网存量设备软扩能力,其中主要需摸底的方向:
需整理的信息:扇区标志、射频设备型号、设备厂家、支持最大载波数(等效到TDD20M载波)、已使用载波数(等效到TDD20M载波)、可软扩载波数等。
(1)
.明确归属该扇区覆盖范围的所有射频单元,并根据射频单元类型,统计该射频单元支持的最大载波配置情况,其中两种场景需着重核实现网F频段设备是否支持开启A频段(设备及功率两个方面);
・ 微站设备是否支持FA(设备及功率两个方面)。
(2)
.频点使用情况的摸底
主要是方便D频段移频,以及计算后续扇区级扩容空间,因此需整理扇区级的频点使用情况,需整理信息如下:扇区标志、D4频点数量(0或1)、D5频点数量、D1频点数量、D2频点数量、D3频点数量、F1频点数量、F2频点数量、A频点数量、FDD1800频点数量、FDD900频点数量。
关键要求如下:
•
基于物理站点扇区与射频模块的映射关系,统计扇区内最大载波配置能力;
•
基于物理站点扇区与小区的映射关系(章节2.4),统计扇区下频点使用情况;
•
结合小区状态进行删选,剔除扇区下长期去激活小区占用的频点。
1.1.4.
整理小区与扇区映射关系
小区与扇区映射关系的整理,主要计算扇区级容量现状。扇区话务需包含该扇区覆盖范围下所有小区,尤其是针对各频段分属不同逻辑站点,或同一站点不同频段设备分属不同厂家的场景。
扇区话务量为扇区下各小区的话务量之和,以便匹配话务增长,制定扇区级容量应对方案。
小区与扇区映射关系整理方法:
(1)
.同一物理站点上,覆盖相同方向的小区映射为同一扇区。
(2)
.对于部分频段间小区方向不一致的站点,建议以打底覆盖频段小区覆盖方向为扇区基准覆盖方向,其他频段小区逆时针拟合至最近扇区。打底覆盖频段优先级D>FA>FDDo
2.3.
场景划分
现网区域信息导入地图,结合地物信息及实际环境,将相同类型功能区划分成小区域(如居民区、商业区、交通枢纽、铁路沿线、工厂区等),便于后续场景化容量预测。
•
常规城区场景:可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等类型,其用户行为、话务模型和增长趋势等可能存在不同,分别进行容量分析;
•
特殊场景:包含交通枢纽、铁路沿线等,其组网方案、产品类型、业务情况等存在一定特殊性,建议单独考虑退频方案。
2.4.
容量现状分析
(1)
.取5G试验区和隔离区内所有小区(包含不同厂家设备),一周的流量自忙时指标。指标提取周期需保证能代表区域话务最高水平。
指标项为集团扩容标准定义的相关指标:
•
小区自忙时平均E-RAB流量(KB);
有数据传输的RRC数;
上行利用率PUSCH (%);
下行利用率P党史CH (%);
•
•
•
•
下行利用率PDCCH (%);
上行流量(GB);
下行流量(GB)o
扩容标•
•
(2)
.将小区七天自忙时指标取平均,结合准,计算该小区载波需求个数。
集团扩容指导意见参考如下:
表2-1小 区扩容集团指导意见
小区分类标准
(小区自忙时平 均E扩容门限
・RAB流量,
有数据 传输的 RRC数
10
20
50
上行利用率
PUSCH
50%
50%
50%
利用率
上/下行流量
下行利用率
PDSCH/PDCCH
50%/50%
50%/50%
40%/50%
0.3/5
O.3/3.5
0.3/2.2
(GB)
KB)
大包小区
中包小区
小包小区
21000
<1000
2300
<300
扩容核定规则 三者取“且”,才扩容
(3)
.根据2.4章节整理的小区与扇区映射关系,将扇区下所有小区的载波需求个数求和,得到该扇区载波需求个数。
2.5.
终端支持频段统计
示范区及隔离区内终端类型获取:
示范区及隔离区内站点,通过核心网采集终端类型:核心网侧通过话单,关联接入终端的终端类型。
根据获取的终端类型占比,匹配下表查询具体终端支持的频段信息。需重点关注iPhone5s等仅支持Band38终端占比情况,该类终端占比高的场景,建议F频段+FDD1800可实现连续覆盖。
表2-2市场主流终端的支持频段信息
B39 B34
终端
iPhone 6
iPhone 7P
iPhone 6S
iPhone 7
iPhone 6P
iPhone 6SP
iPhone X
iPhone 8
iPhone 8P
iPhone 5S
OPPO R9s
OPPO A57
VIVO X9
OPPO R9m
VIVO X7
OPPO A57T
华为P9
华为
MATE9
华为
MATE10
Band38/41
DI
Y
Y
Y
Y
Y
Y
Y
Y
Y
N
N
N
N
N
N
N
N
N
D2
Y
Y
Y
Y
Y
Y
Y
Y
Y
N
N
N
N
N
N
N
N
N
D3
Y
Y
Y
Y
Y
Y
Y
Y
Y
N
Y
Y
Y
Y
Y
Y
Y
Y
D4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D5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D6
Y
Y
Y
Y
Y
Y
Y
Y
Y
N
Y
Y
Y
Y
Y
Y
Y
Y
D7
Y
Y
Y
Y
Y
Y
Y
Y
Y
N
Y
Y
Y
Y
Y
Y
Y
Y
D8
Y
Y
Y
Y
Y
Y
Y
Y
Y
N
N
N
N
N
N
N
N
N
FDD
B3
Y
Y
Y
Y
Y
Y
Y
Y
Y
N
N
Y
Y
N
Y
Y
Y
Y
B8
N
Y
Y
Y
N
Y
Y
Y
Y
N
N
Y
N
N
N
Y
Y
Y
F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A
N
N
N
N
N
N
Y
Y
Y
N
N
N
Y
N
N
N
N
N
Y
Y
N
N
Y
Y
Y
Y
Y
N
Y
Y
华为
Y
MATE10
pro
OPPO
A37M
OPPO A59S
OPPO Rll
Y
N N Y Y Y Y Y N Y Y
N
Y
Y
Y
N
Y
N
N
Y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N
N
N
N
N
N
N
N
Y
Y
Y
Y
Y
Y
N
Y
N
N
Y
Y
N
Y
N
Y
华为Mate8
Y
REDMI4A
OPPO RUT
HONOR 6X
华为PIO
Y
Y
Y
Y
3.频率重耕原则及方法
容量预测方法
容量预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做宏观的整网流量增长预测;第二步在整网增长倍数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场景历史流量增长幅度差异,计算得到分场景的场景化流量增长率。
3.1.1.
整网流量增长倍数预测
方法一:参照市场口径,获取各地市市场部门,根据经分数据,预估的未来3年流量增长倍数
方法二:基于视频等高带宽需求类业务发展预测流量增长倍数。
视频业务是未来网络流量增长的主要牵引方向,可通
过对视频业务流量增长的分析,预测未来流量发展趋势及增长倍数。
用户DOU预测值(可用DOU*长信R)
图31基于视频业务发展预测DOU增长方法
方法:
a)基于视频业务发展预测DOU增长
根据未来视频片源分辨率发展趋势,推算对应的网络侧保障速率,结合用户视频观看时长,推出不同时间节点上视频业务对应的DOU
b)计算流量增长倍数
根据视频业务DOU、视频业务DOU占比、用户增长等输入,计算不同时间节点上流量增长倍数。
4G流量增长倍数二DOU增长倍数*用户数增长倍数
示例如下
表3-14G流量增长倍数计算示例
参数名
DOU
日均观看时长预测(min)
综合保障速率Mbps
视频 DOU(GB)
2018H1
9.6
1.25
2.6
2019年底
14.6
3.15
10.1
2020年底
17.9
4.19
16.5
预测
4G用户数 预测
过程量
视频DOU占比
DOU 预测(GB)
4G渗透率
用户数(百万)
DOU增长倍数
用户数增长倍数
整网流量增长倍数
53%
5.0
76%
8.3
1.00
1.00
1.00
1.0
65%
15.6
85%
9.3
3.1
1.12
3.49
3.5
70%
23.6
89%
10.05
4.74
1.21
5.74
5.74 输出结果 4G流量增长倍数
3.1.2.
场景化流量增长幅度预估
可采用各个场景历史话统的流量增长幅度差异,结合整网流量增长倍数,估算未来流量增长幅度。
其中,整网流量增长率B由上一步计算获取;历史流量增长幅度(A,Al,...A21)=对应场景当前流量/历史某时点流量;增长调整系数为各场景流量增长率与整网流量增长率的相对值;场景化增长率,即为场景化的流量增长倍数预测值。
表3-2场景化流量增长幅度预测
场景化流量增长预测
场景
居民区
商业区
工厂区
高校
大中专院校
4A级及以上景区
历史流量增长幅度
A1
A2
A3
A4
A5
A6
整网流量增长率
增长调整系数
A1/A
A2/A
A3/A
A4/A
A5/A
A6/A
B
场景化增长率
A1/A*B
A2/A*B
A3/A*B
A4/A*B
A5/A*B
A6/A*B
自有营业厅
党政军
大型场馆
高端商场
四星级及以上酒店
城市地标型建筑
高端写字楼
交通枢纽
地铁及隧道
跨省高铁
省内高铁
动车线
机场高速
跨省高速
省内高速
整网
A7
A8
A9
A10
All
A12
A13
A14
A15
A16
A17
A18
A19
A20
A2I
A
A7/A
A8/A
A9/A
A10/A
A11/A
A12/A
A13/A
A14/A
A15/A
A16/A
AI7/A
A18/A
A19/A
A20/A
A21/A
-
A7/A*B
A8/A*B
A9/A*B
A10/A*B
A11/A*B
A12/A*B
A13/A*B
A14/A*B
A15/A*B
A16/A*B
A17/A*B
A18/A*B
A19/A*B
A20/A*B
A2I/A*B
-
3.2.
载波需求确定
根据扩容指导意见,结合当地省公司实际网络情况微调扩容路线,基于容量预测结果,确定18/19/20年载波需求数。
根据大中小包小区每个指标扩容门限,计算满足每个物理小区负荷下,各个指标需要的总载频数。
HIJRft
根据大中小包小区扩容标准,计算最终需要载频数。
(1)每物理扇区上/下行载频数需求二min(有效用户
数需要小区数,上下行PRB利用率需要小区数,上/下行流量需要小区数);
⑵每物理扇区总载频数=ma*(上/下行需要载频数,用户需要载频数)。
扩容指导意见参考如下:
表扩容集团指导意见
小区分类标准
有数据
(小区自忙时 平传输的
扩容门限
均E-RAB流
RRC数
量,KB)
大包小区
中包小区
小包小区
21000
<1000
2300
<300 50 50% 40%/50% 0.3/2.2
扩容核定规则 三者取“且二才扩容
10
20
利用率
上行利用率
PUSCH
50%
50%
下行利用率
PDSCH/PDCCH
50%/50%
50%/50%
上/下行
流量
(GB)
0.3/5
0.3/3.5
载波数确定方法:
a)移频后载波数确定:
b)移频后保证扇区载波数不小于移频前,即
c)扇区移频后载波数=Ma*(每物理扇区总载波数,2.2.4章节计算得出的扇区载波需求现状)。
3.3.
站点方案制定
按照能力储备,采用频率置换、4/5G共模、频率共享
的重耕,根据扩容需求,并考虑F频段+FDD1800连续覆盖保障所有终端正常使用4G,逐扇区、逐站确定退频方案。
(1)
.基于容量预测的站点方案
根据3.2节每物理扇区需要的最终载频数、终端情况、产品情况等逐小区确定退频方案。步骤如下:
a)根据各频段配置带宽,确定等效载波情况;示例如下:
表3-4各频段等效载波数
载波配置表
频段
F1
F2
D1
D2
D3
D7
D8
A
FDD-900 (10M)
FDD-1800 (20M)
FDD Massive-MIMO
DL
1
0.5
1
1
1
1
0.5
0.5
0.5
1.5
3
等效TD・LTE载波数
UL
1
0.5
1
1
1
1
0.5
0.5
1
2
3
b)根据各扇区现有资源和预测后需要的载波数,若各扇区退频D1/D2后所剩载波数仍旧不低于预测后需要的载波数,可以直接退频DI、D2频点。
c)未部署5G产品或5G设备不支持4/5G双模及频率共享功能时,对存在资源缺口的扇区进行扩容,策略按优
先级排序依次为:开启D3频点、D7频点、D8频点、扩容TD1.-F频段、A频段重耕支持(主设备可支持)、新建/开启FDD1800MHz、新建/开启FDD900MHz>FDDMassive-MIMO>扇区分裂、小微站补热等;
d)部分早期微站产品不支持D3频点,需要替换产品;退频后资源不足的需补充FDD微站;
e)部分扇区负荷较高,现网已经配置较多载波,退频后容量无法满足需求,建议NR开通80M带宽,即只退D1一个载波,确保现网性能稳定;
(2)
.当已部署5G产品且支持4/5G双模及频率共享功能后,可以反向开通4G3D-MIMO载波,大幅提升系统能力;当频率共享实现后,对容量不足、5G负荷很低的扇区,可以灵活增加载波资源;原则上不建议在5G部署前,由于4G的容量需求而部署4/5G双模设备。基于F频段/FDD1800连续覆盖的站点方案修正
5G试验区/隔离区增加F频段是否连续的检查环节。针对无F频段和FDD1800的站点,需核查站点周边F频段覆盖是否连续。如果该站点周边F频段已经连续覆盖,则确认方案;如果该站点周边F频段覆盖不连续,则优先考虑建设FDD1800频点,若无FDD1800的规划,则在此站点新建F频段站点,确保4G面向所用用户均可实现连续覆盖。
4.网络稳定性保障要求
4.1. 退频方案审核要求
4G频率重耕采用“统一方法、逐一审核、按需重耕”原则,确保频率重耕前后、重耕过程4G网络性能不受影响。
(1)参考指导意见方法制定频率重耕方案,具体到每站点/扇区频率重耕方案、扩容方案及保障措施;
(2)全网重点城市频率重耕方案由总部无线优化处统一进行审核,其余地市频率重耕方案由省公司牵头对本省所有地市频率重耕方案进行审核。审核要求具体到每站点/扇区重耕方案的合理性、4G网络性能保障措施等;
(3)按频率重耕方案部署4G网络储备能力,结合5G网络部署进度、范围,逐步启动DI、D2频率重耕。
4.2. 退频工作流程和时效要求
建议总体工作流程:
具体要求如下:
(1)
.退频工作前一星期完成站点级网络改造方案的制定,并通过分公司各部门及厂家联合评审;
(2)
.退频前完成所有相关软硬扩扩容动作;
(3)
.回退门限观察不少于4个15min粒度,常规指标观察周期不低于1周;
(4)
.当区域内有站点回退指标无法达标时需要立即回退。当常规指标持续出现异常时,优化无效时,也应考虑回退。
43.退频中网络性能最大回撤要求
退频过程中实时监控退频站点的网络性能表现,针对超过回退门限的小区,应先回退,重新考虑退频方案;对性能劣化站点及时优化调整,保障网络质量稳定。
做好操作数据及脚本的核查(参数及实施脚本需做到“一人制作,一人审核多,做好4G参数数据备份及倒回准备。操作时间确保在每日0点至4点。
在参数实施后,同步统计15分钟粒度的volte掉话率、volte接通率、lte掉话率、接通率等重点指标的变化情况,若退频区域任一指标严重劣化,第一时间检查操作脚本和参数执行记录,早5点前未定位问题将进行参数回退,需在早6点前完成回退工作。
最大回撤要求:
表4-1退频区域最大回撤要求
数据源 分类 指标名称 KPI变化
上行流量
业务量
下行流量
VOLTE话务量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10%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10%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10%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3%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3%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3%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3%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3%
相对值回撤不超过3%
覆盖
网络指标
接入性
保持性
移动性
业务性能
业务性能
MR覆盖率
无线接通率
无线掉话率
切换成功率
VOLTE接通率
VOLTE掉话率
44退频完成后网络性能总体要求
退频动作完成后,需对整个移频区域的性能指标对比。
(1)
.退频完成后,总流量不低于退频前;
(2)
.高负荷小区占比保持平稳;
(3)
.基础KPI保持稳定。
4.5.保障手段及措施
(1)
.各分公司与对应厂家,成立双方联合项目组,共同推进2.6G频率重耕快速有效落地;
(2)
.提前制定每天移频计划,实施过程中KPI专人监控通报;
(3)
.网络摸底信息保证真实准确;
(4)
.站点方案评估充分,经过各部门及厂家联合评审;
(5)
.改造过程中严格要求,涉及天馈改造需收集对比改造前后的天线姿态,相关数据照片等资料留底备查;
(6)
.同步优化,为保障改造后不出现天线姿态偏离过大导致的用户大面积投诉以及指标恶化,在改造后立刻进行测试验证以及优化,及时处理网络故障,重点关注超级VIP、VIP站点运行状况。
5.附录
5.1.
FDDMASSIVEMIMO天线的产品说明
5.1.1.
硬件产品实现方案
FDDMassiveMIMO天线具备32通道,128振子,水平方向8个自由度,垂直方向2个自由度,±45°双极化,1个通道驱动4个振子基站架构与TD3DMIMO一样,采用AAU架构,BBU与AAU之间通过CPRI接口连接,AAU架构如下:
条目
通道数
振子数
频段及带宽
中兴FDD样机
32
128
1. 8G 25M
华为FDD样机
32
128
1. 8G 25M
TD商用产品
64
128
2. 6G 60M
输出功率
重量
宽度
迎风面积
80W
47Kg
699mm
0. 7 m2
160W
47Kg
640mm
0. 64 m2
120W
40kg~45kg
约 500mm
0. 4面左右
5.1.2.
5.1.3.
外场测试总结
1、下行容量
选择高校高流量站点进行测试,由于两家实现方案不一样,计算方法不同,增益有所不同。
下行PRB 利下行容量
下行容 量增益
(GB)
用率
说明
4T4R 70% 8.41
基线
将1个扇区劈裂为4个小区(PCI 不同),理论上容量增益最大为4 倍,随下行PRB利用率提升,小区 间干扰提升,下行容量增益降低
MM
华 为
MM (PRB利用 率选择4小
区最大)
70% 28. 22 3. 35
70% 19.6 2.3
4T4R 70% 7. 54
基线
方法一:将1个扇区业务信道劈裂 为4个波束,采用空分复用的方式 进行资MM (PRB利用 率折算后)
中
兴
70% 23.6 3. 13
源复用,CRS和控制信道不 作劈裂,理论上容量增益最大为4 倍,随下行PRB利用率提升,波束 间干扰提升,下行容量增益降低
方法二:增益计算方式可以TDD对 齐,闲时用户数较少,为120 (忙 时用户MM 70% 12. 1 1.6
数>300),空分倍数为1.8, 若用户数增加,空分倍数增加,预 计增益会有所提升
注:TDD容量为4高校测试结果平 均TDD MM 70% 13.5 2. 5
值;2. 5倍增益为多个场景平均 值,PRB利用率为50%飞0%
2、上行容量
选择高校高流量站点进行测试,由于两家实现方案不一样,计算方法不同,增益有所不同
上行PRB 利用率
4T4R 15%
上行容量
上行容 量增益
(bit/RB)
说明
0. 87
基线
从扇区角度MM小区对比4T4R小区上
行由4收等效到16收,上行解调能 力增加,上行MCS变好。4力R基线 较低,增益偏高
华为
MM 15% 4.31 4. 95
MM (PRB 利
15%
1.98
2. 27
用率选择4 小区最大)
4T4R
MM (PRB
15%
15%
0. 52
1.74
基线
3. 34
方法一:从扇区角度MM小区对比
4T4R小区上行由4收等效到16收
方法二:MM上行接收天线增益比
4T4R天线低5. 5dB, MM上行32收相
比4收理论上有9dB的增益,所以总
体MM上行较4T4R有3. 5dB的增益
(4R vs 2R理论上3dB的增益,单用
拉网上行平均速率增益为15^20%
注:TDD容量为4个高校测试结果平
均值;2. 5倍增益为多个场景平均值
利 用率折算
后)
中兴
MM 15% 0.71 1.37
TDD MM 15% 1.03 2~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8605323a157708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