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平板电脑买哪种好)
混合遗产视野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初探 以之江大学旧址为例 Planning for A rchileclu ral Herilage Prolection in the Pe rspective of Mixed Heritage With Zhijiang Universily Site as the Example 挛咏华项亚量 II Yong—hue XIANG Ya liang 摘 要:混台遗产地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幄 和价值刊其内 建精遗产保护提出7挑战。 行建筑谴产保 规划R体现7 文物单纯的本位价值现,而忽视7混旨遗产地的特性厦其列住护 划分、空间格局保护硬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 性。 重新审视了处于混台遗产地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对现f r建翁黄产保护规划编 ¨流程和技术 进¨l押纳并提出7 文化 遗产%J-导构并 式 台遗产地”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框架,在 舍遗产视野下经过对自然遗产的 F 和考量,对以建筑 遗产评价为王导的保护 规划做出修正和补充.并对自然与 ̄ftlh值保护中可能存在的利 倍彝进行谆估,提出兼容 体保护措施.并结合之江大学日址保护规划对其赳打实践验 。 关键词:风景园林混台遗产建筑遗产保护.保护规划z江 学日 整 文章编号:1000—6664(2010)02—0042—05 中国分粪号TU 986 收稿R期文献标志码A 2009 06 30修回13期:2010 01 18 基金项目:固家自然科学皋令 号50978225)与浙江省 学 会科学基盘{缟号09CGYD045YBO)取合资助 Abstract:II's a ha rd challenge to a rchitectu ral he rilage p roledion because of double p rope#ies of nalu ral and cullu ra fO bl¨ 一 The fhe }s0me }0 0}he f0r Df Jasi 混台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一个类别,其文化和自然的普世价值备受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 混合遗产保护的焦点之一是如何权衡和协调 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并行”“混台”“化台”3种模式 深 刻形象地分析了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存在的形式和关系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并行”模式中推演亚类即“文化遗产主导的并行”模式、“自然 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遗产保护z问的关系 ,由于其具有“自然与人类 共同杰作 的特性使混台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规划和管理工作变得错 综复杂。混台遗产地的建筑遗产保护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对现行遗产 保护规划的价值观、规划框架和技术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 , 遗产主导的并行”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前者 但无论混合遗产 以哪种形式存在,都具有以下共性:保护对象的多样化、保护目标的多重 性和保护措施的兼容性。 1 2建筑遗产视野分析 1混合遗产与建筑遗产视野分析 11混台遗产视野分析 台遗产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杨锐 等(2009)在剖析了世界混台遗产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 和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协同保护是我国建筑遗产保 护的三太传统2--- .关于建筑遗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遗产保护领域 中共识度很高的论题,如宋峰(2oog)辩证地解析了建筑遗产与其自鼎环
境的关系 i刘怡等(2006)在杜甫草堂保护规划中倡导重视环境价值的 认知,并试图寻求整体保护与发展的途径 ;刘海龙等(2oo9)针对遗产保 护地的破碎化和保护的低效性提出构建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台保护 网络的倡议 ‘。但由于建筑遗产保护目标的局限性和保护措施的单一 性.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与其他类型的遗产地并未有效形成整体保护 体系.许多文化遗产地鞭以生存的山形水系、村舍田园等自然和人文环 境未受重视 ”,“走出单体保护之围”.改变“孤岛式保护”的呼声愈演愈 烈㈩、 附 m { { 2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分析与反思 2 1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政鲭解读 框架(图2),该技术框架重点突出文化遗产主导的并行式混台遗产对综 通过对相关建筑遗产保护政策和文件的解读发现.遗产完整性的认 合价值的评估和保护.并强调自然遗产作为环境基底对文化遗产的支撑 定条件之一便是其背景环境的完整性.其中的价值观念已经从单纯孤立 的建筑遗产保护转变为文物与环境整体保护.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和能动反馈。 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中.要求将保护规划纳八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 4混合遗产视野下的之江大学IB址保护规划 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当中,且与相关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 笔者及所在谭题组尝试将以上技术框架应用于之江大学旧址保护 规划的实践中,以验证其合理性及可行性。之江大学旧址于2006年被 土地利用等各类专门性规划相衔接 但对于判定保护活动与环境之问 的冲突仅有模糊描述.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对于遗产所处生 态环境的技术处理环节.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是在现状调研阶段.建议 对文物所在地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普遍了 解.取得准确、充分的基础资料;其二是与之相对应的规划内容,体现在 制定相关的环境浩理和生态保护措施方面;其三.作为补充性图纸和内 容,生态环境保护图适用于大面积生态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 I。 内容 对于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及内容可理解为(图1)所示。 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环境基底为西湖 国家毅风景名胜区.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和文化的双重价值令世 人瞩目.目前“西湖一龙井茶园”遗产申遗工作和遗产地的综合保护工作 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申遗结果尚是未知数.申遗类别亦是文化景观遗 产.但基于与本规划相关的上游规划和西湖申遗成果.笔者认为以混合 遗产的视野编制之江大学旧址的保护规划对于遗产地的整体永续保护 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从自然遗产的生态特性出发.主要阐 述建筑遗产和生态环境如何互为影响、补充.从而增强保护规划的客观 性和整体观。 2 3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反思 1)政策层面对于价值观的把握正确,但具体规划环节薄弱甚至缺 共。 41之江大学旧址概况 之江大学旧址系美国长老总差会在中国开办的 3所基督教教会式 高等学棱中最早的5所学校之一——之江大学堂的基址,位于钱塘江北 岸的奏望山上。1911年初步建成并投人使用.后权属屡迁、梭名相蔓、 建设历续.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作为中国最早具有明显西方校园规 划设计特点的高等学府之一,之江大学日址是第一批由国外建筑师 规 划师主持设计的中国高等校园.校园建筑及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颇具 2)其线性编制流程缺乏对遗产与环境互动作用的考量。 的能动性、主导性和先决性 4)规划编制的行业标准相对滞后干先进的保护理念。 在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号召下.中国学术界对于遗产保护和管理展 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浑^的研究.诸如混合遗产的探讨、遗产地整台保护 网络等先锋的思想不时见诸报端。与活跃的学术研究和先进的保护理 念相比.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行业标准相对滞后。 特色(图3)。本坎规期面积为435 972 2m ,区内多山地丘陵.地形较为 复杂,为建筑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认知与评价带来一定难度。 4 2混合遗产视野下的保护规划框架 3混合遗产视角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技术框架 在文化遗产主导下的并行式混合遗产中,重开发文化遗产、轻保护 自然遗产、遗产资源利用过度等矛盾突出E=II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管 理体制的隔阂.文化遭产保护的短期目标常与自然遗产保护的长期目标 产生冲突 。在这场博弈中.建立混台遗产保护的空间和管理的协调平 势在必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应建立在混台遗产价值的综台评估和总 本规划的保护对象确定为之江大学旧址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历史 遗迹、校园格局及自然环境。针对主江大学旧址自然环境的生态特性.2 条规划的线索平行展开——文化遗产导向的保护区划和自然遗产导向 的保护区划,最终保护区划由专家评判法综合权衡上述结果划定。在此 基础上.制定建筑遗产保护措施及展示、管理、分期建设等专项规划、生 台对于平衡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起着积极的作用.彻底转变价值本位观 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4 3自然遗产导向的保护区划 体保护框架下.尤其是其保护措施所允许产生的生态压力.应在遗产地 4 3 1数据采集及环境影响因子择取 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I。 依据以上论述,笔者提出混台遗产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技术 用来建立G S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源包括1:r2 000之江校区的地形 图 现场踏勘资料(包括建筑、植被、基础设施 地质 土地覆盖状况等)、现 +冒蔼 c… b∞* …43
# r场照片以厦相关文字资料等。 在之江大学这样的尺度内,地质状况、土壤性质和植被类型是同质的. 因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暂时忽略这些因素.而将区片内具有差异性的因素 作为评价因子。经过大量因子的筛选,按照这些因子的特征和在GIS平台 下的表达形式不同,将园子分为:1)区片——植被郁闭度。2)廊道——积水 — 径流.生物迁徙廊谨。3)斑块——大型树木分布.建筑保护等级.地形坡度. 地形坡向。古树名木分布。 4 3 2环境影响因子权重赋值 +L塑 + 由积水径流和植被构成场地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生态走廊。场地及 周围的植被分布还将影响景观的视觉感知和噪声扩散过程。将建筑遗产和 古树名未的分布作为特殊因子.对GIS叠加方案可直接进行修正.其他因子 则作为权重因子.根据各因子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作用定权。由于数据采集 难度大、时间长等原困.本次评价中选取主观定杈法中的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针对评价目标选取2O~3O名专家.通过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多 次反馈和统计汇总进行权重赋值。 4.3 3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以上速单项因子为基础,形成针对建筑遗产扩建的权重因子分级图和 特殊因子分布图.将权重园子分级图按照式(1)的数学模型进行叠加.叠加结 果结台特殊因子分布图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M=£0 xP, (1) i为不同因子代号.在之江校区的实例中:i=1.2,,6; O为因子; P为因子对应的杈重。 4,3 4基于GIS的多因子评价 古树名木和建筑保护等级作为特殊因子,规划中直接将其作为最高保 护等级加以保护。由于大型树木有一定的冠径投影,因此评价过程中根据 大型树术的冠径向四周延伸5m作为赋值区域。单因子类型、权量及分值评 定详见(表1)。 6个权重因子对生态环境水平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图4~7),利用GIS 平台进行加授运算。由式(1)得出之江大学环境影响总体评价。经过运算得 到生态水平低分值、中分值以及高分值3个区片。由于运算得出的结果客观 地遵循原始数据,得到的各分值区片完整性不强,斑块的嵌入过多过散,有 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判读和修正。通过修正,保护区划连渐明晰。 4.4对建筑遗产导向的保护区划的修正和补充 根据现状评估,已公布的保护区划(抗政办函【2002】1 71号)对建筑遗产 的自然基底特性考量不足,未能满足之江大学旧址整体保护的要求。本规 划根据文物保护的安全性、整体性之要求.应实际管理的可操作性之需.对 1 目} 自 0 . " # ‰ 白勺 44 目目#ch一日Le… Arch∞目ur6
十目日#chl—La恤∞ e ure 45
之江大学旧址的历史格局、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的保护区划进行重新界定 (图8)。保护范围:分2区设置.即二龙头 三龙头环小草场一带和头龙头中方教授3幢别 墅一带.面积12 180m 。建设控制地带:设有二级。一级建设控制地带分2区设置,即小 面积59600m 。二级建设控制地带覆盖之江大学旧址 剩余范围.面积274 192 2m 。 4 5混台遗产视野下的兼窖性遗产保护措施 在本案的研究中,梳理并明确本研究中混合遗产的保护与建筑遗产本体保护的 关系至关重要。之江大学建筑遗产为光华法学院教学与管理用房,基于合理利用 保 障重点、便于实施与讲究效益的原则制定分级保护措施。自然遗产的保护则按照生 态格局分区、分级保护,特别是场地水系、地形轮廓及自然植被的保护。但在混台遗 产的立场上.二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博奔.在保护措施中应充分重视其兼容性 如在 遗址处恢复情人桥。增设茶室及休憩平台等方案,虽然对于建筑遗产来说有着相对积 极的意义,但由于基地地形和水系、土壤和植被与几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此 举将影响基地甚至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故在几番权衡之下放弃了方案设想.以保留 遗址地并进行植被恢复和水系整理为最终方案。 5结语 本文从混合遗产角度重新思考复杂条件下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 辩证地认 识了建筑遗产与其自然遗产环境基质的关系.充分考量环境基质的特性,对以建筑遗 产为主导的保护区划做了有益补充和必要修正.提出了混合遗产视野下建筑遗产保 护规划技术框架。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划在西湖申遗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湿合遗产 保护的前瞻性视角。对于混合遗产的保护措施,本案例从建筑、自然遗产分别并行保 护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进行探讨。 【61刘怡.雷耀丽文物保护中环境价值的传承与诠释——成都杜 甫草堂保护规划的思考【 华中建筑.2006.24(8)131—134 【7】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台保护网络的思 考【 中国目林.2009(1)24—28 【8】宋蜂中国名 的建筑遗产与其所在环境关系解析【J1中国园 林,2009f1):29—32 混台遗产视野对于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混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是 个还需深人研究与探索的命题,如对混台遗产的整体评价.混合遗产的自然保护与文 化开发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奔、混合遗产综台保护措施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 管理的兼容性等 在本案中.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2条线索分别确定的保护区划叠台时缺乏对两者 的量化和权重分析,有待进一步发展。仅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对混台遗产视野下的建 【9】吴良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年6月9日 中国文化遗产日写 J城市规划.2oo7(8):14一T8 [1O】单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下) 城市规划. 2OO9(1):57—66 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政策、体制及技术方法的思考和探讨。 【11】岑倩华.陶伟城市发展建设与遗产保护——从《濒危世界遗 产名录)中得到的启示【 城市规划.007(29}:71—75 【12】张杰.座骏论消费文化涌动下城市文化遗产的克隆 城市 规划.2009(0):81—87 【1剐李咏华.赵宁生态敏感 建筑遗产群保护规划方法探索——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项目组成果。 致谢:感谢负责本项目的浙江大学余健教授和南京大学萧红颜副教授.感谢参与项目编制 的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的 伟、史文娟、秦晓霞 范骁等同志及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的张吉、钱颖、 赵宁 喻孙坤、郑志峰等多位同志。 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35 (6):707—713 参考立献: 【1]杨锐.赵智聪.庄优波关于 世界混台遗产 概念的若干研究【 中国园林.2009(5):1—5 2 Choi A S,Ritchie B W,Papand rea F et al ̄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u ral 作者简介: 李咏华/1973年生,女仙束济宁^ 浙江大学 域 与城市规划系讲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方向 heritage sites:a choice Modeling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9 31(2 213—220 【31 Mazzant M Valiuing cultu ral he ritage in a multi—attdbute framewo rk 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杭 310058) micro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Joumat of socto economics 2003 32(5 549—569 项Ⅱ量11974年生 惭江杭 人肼师冲国美术 f4】喻学才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研究 华中建筑,2008,26(2)=26—30 [5】宋峰.祝佳燕.李雁飞世界遗产。完整性 原则的再思考——基于接麓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 指南》中4个概念的辩析【 中国日林.2009(5):14—18 学院中缝合作美术学硕士项目部综台设计数研室 主甜研究方向为中西建筑遗产保护爱比较f杭 310002) 46 目日#卟…L日… A hl c u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3207235a128395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