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什么牌子的笔记本性价比最高)
2010年第5期 总第143期 福 建 建 筑 No5・2O1O 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Vo1.143 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初探 何悦郑志 (国立华侨大学建筑学院361021) 摘 要:为了给今后的研究和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作用,作者通过收集国内外网架和网壳结构建筑实例资料,并对其外露 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加以分析和归类,总结出借用、装饰、强调和调和四种手法。 关键词:网架结构 网壳结构 外露 艺术处理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10)05()(J32 O6 A Study about Designing Manners of the Exposed Grid and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 He Yue Zheng Zhi (Huaqiao University,Colleage of Architecture 361021) Abstract: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design,the author collected internal and exter nal the information of grid and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 architecture examples,and analysed and classified their designing manners of the exposed part,then summed up borrowing,decorating,highlighting and reconciling the four kinds of methods. Keywords:Grid structure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 Exposed Designing manners O引言 有关网架和网壳结构建筑的艺术处理,国内已有一些研 究。例如,布正伟的《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一书中有关结构外 露艺术处理的章节,就涉及了网架和网壳结构,但并未做系统 归纳。其他相关文章,有的是某类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有的 等来处理网架结构,以体现网架结构原生的美。 1.1结构韵律的借用 网架和网壳结构往往是由若干相同或相似规律的基本单 元组合而成。应当将这些基本单元叠加、抽离或扭转形成强烈 的韵律感,避免人对重复单元产生乏味和单调感,也可以把这 种韵律扩展或间隔强调,最终形成多样统一的韵律感。济南奥 体中心主体育馆(图1)下部弦支索杆顺延了上部网壳屋盖的 韵律,钢拉杆、环向索及撑杆的组合也多次重复,并融入济南市 花荷花的造型和外遮阳系统,这可以说是对网壳韵律的种扩 展。被灯光间隔打亮的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图2)的网架,一 明一暗地突显出它的韵律感。卡塔尔石油综合体(图3)的网 是景观设计或者室内设计中的艺术处理手法。把网架和网壳 外露建筑的艺术处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的研究对象,比较系统的 结合实例加以分析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沈祖炎、陈扬骥编著的《网架和网壳》一书中写到:“网格结 构的外形可以呈平板状,即网架,也可以呈曲面状,即网壳”L2 。 可知网架和网壳虽然形态各异,但工作受力原理相近,它们是 当前大中跨度建筑中用的最为广泛的空间结构。网架和网壳 结构由杆件、节点、支座和柱帽等组成的铰接或刚接杆系结构, 它们既可在围护表层之内,也可在围护表层之外。 壳从墙体延绵至屋顶的逻辑在玻璃的配合下表露无遗。 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是指设计者通过一 定的手法表达某种设计意图的方式和手段。借用的手法使原 生之美得以体现;装饰的手法使得结构得到进一步美化;强调 的手法使对比强烈、重点突出;调和的手法使得整个建筑更加 和谐。 1借用 网架和网壳结构由杆件、节点等按照一定的力学规律组 成,这种规律本身就具有艺术效果。要张扬网架的表现力,最 图1济南奥体中心主体育馆 1.2结构图案的借用 有些网架和网壳结构本身或组合具有图案效果,特别是经 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借用网架结构自身形成的韵律、图案及形体 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除桁架、椎体等基本单元外的其他结构 单元,它们往往能够按照结构走势形成独特的图案,再结合装 作者简介:何悦,1985年9月出生,硕士,国立华侨大学建筑 学院。 饰物、其他构件或结构进行艺术处理。要注意的是在借用图案 时,不能仅仅考虑图案自身的表现,而要使环境、建筑和图案完 美融合。水立方(图4)中以肥皂泡为概念形成的图案表达了 社会、技术和绿色的融合。丹下事务所在日本新宿某学校(图 5)中的球形建筑中,利用网壳、钢板和玻璃交织成的简约图案, 收稿日期:2010 02—23
2010年5期总第143期 何悦等・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初探 ・33・ 图2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 图3卡塔尔石油综合体 使其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突出于众多沿街建筑群中。上海 铁路南站主楼(图6)的圆形网壳穹顶与18根放射型主梁好似 冉冉升起的太阳。 图4水立方 图5上海铁路南站 1.3结构形体的借用 网架和网壳结构凭借其自由的形体造型能力,使建筑主题 图6北京大学体育馆 图7北京大学体育馆 和意向更易于表达,因而受到青睐。北京大学体育馆(图7)是 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屋面中央网壳的形体特征生动 表现出“球”的主题。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图8)的钻石形体 及体量起伏构成山脉和冰川的意向。当然,网架和网壳结构的 表现力固然强大,但切忌天马行空任意造型,建筑的实用性、造 价和技术等问题应当充分考虑。 图8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 2装饰 对网架和网壳结构进行装饰,不仅有美化、突出结构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装饰同时能起到保护结构、完善功能的作用。 对网架进行装饰包括施以涂料、镀金属、整体包裹及局部遮挡 装饰等。进行艺术处理装饰应当和结构有机结合,适应网架和 网壳的制作工艺,发挥钢材的性能,以便扩大艺术表现力,提高 功能和经济价值,而非为装饰而装饰。 2.1涂料、镀金属装饰 涂料和镀金属可以赋予网架新的色彩和质感,它们通常结 合防腐防锈功能,强化造型、增加艺术感染力。北京t3航站楼 (图9)屋顶的网架和金属甲板被涂成红、橙、黄三种颜色,增强 导向性的同时结合北京的文脉,使人置身于一栋“人民的宫殿” 之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门的红色网架(图10)呼应了周边
2010 :5期总第l43期 何悦等・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初探 图9北京t3航站楼 建筑的色彩。印第安纳波利斯机场(图l1)使用热浸镀锌钢 材,防腐的同时也表现了裸露网架的金属质感。现在越来越丰 富的涂料和镀金属已经运用到网架中,它已成为赋予建筑性格 表情,展现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涂料和镀金属的运用要视具 体情况而定,但无论怎么样,它们与建筑本体及环境完美的结 合是不变的标准。 图1O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门 图1l印第安纳波利斯机场 图12天顶音乐厅 2.2整体包裹的装饰 网架和网壳结构中包含着许多细长的金属杆件,有时候它 们与结构大体量、大跨度的特点不相称,甚至有一种未完成之 感。因此采用整体包裹的装饰手法,能够加强或者塑造网架的 整体造型效果。包裹网架和网壳的材料多选用膜或者玻璃等 轻质的材料,以便与网架协调达成良好的整体性。法国天顶音 乐厅(图12)的网壳外包裹着红色半透膜,夜幕降临后,由内而 外的灯光使其宛若悬浮着的红灯笼。北京大学体育馆(图7) 的网壳结构包裹在玻璃穹顶中,塑造出屋脊中旋转的乒乓球形 象。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图13)的网壳在玻璃的包裹下极富 雕塑感。运用整体包裹的手法时,应当以网架和网壳结构本身 已经具有优美造型且造型能表现建筑性格为前提,否则只能弄 巧成拙。 图13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 2.3局部遮挡的装饰 网架和网壳结构作为空间结构要求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因 此外部形象也趋于完型。但是由于个体的特点不同,并非每个 建筑都需要强调网架和网壳结构的整体性。按照网架和网壳 走向或建筑性格对结构局部进行遮挡的装饰手法,能够使单调 的完型体量灵动起来。德国自由建筑大学语言学图书馆(图 14)镀银铝板和玻璃的交织使遮阳功能与建筑的呼吸感完美结 合。印度的信息系统二期(图15)网壳表面的白色遮盖材料反 复强调这一地标性建筑的椭圆语汇。由此看来,适度合宜遮挡 局部结构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强调建筑性格特征的装饰手法。 图14 自由建筑大学语言学图书馆 3对比 把与网架和网壳结构具有差异材质、不同虚实感和相异轻 重感的构件安排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 是对网架外露建筑进行对比处理。 3.1材质的对比 材质的对比与冲撞常常会刺激人的视觉,从而突出要表现 的要素。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图13)在材质的对比和形体的 呼应中隐喻出两手紧握的意向,象征着异域之间的和谐。福建
2010年5期总第143期 何悦等・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初探 ‘35‘ 图15信息系统二期 会堂(图16)正门雨篷采用了不锈钢网架结构,它的光滑与混 凝土墙的粗狂形成鲜明对比,入口自然突显出来。美国斯宾塞 表演艺术剧院(图17),入口网架和玻璃的组合仿佛一颗依靠 着巨石的水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对材料进行对比处理,不 是简单的追求视觉冲击,而是要尊重材料本身的“意志”,在发 挥钢材性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才能给建筑带来新 的活力。 图16福建会堂 图17斯宾塞表演艺术剧院 3.2虚实的对比 网架和网壳结构是一种视觉虚的结构,这与传统材料如 石、混凝土等实的特性易形成对比。日本某建筑(图18)中,阳 光穿透屋顶间的空间洒在厚重纯粹的白色地板、墙体、楼梯,形 成织物般的美好光影。国家大剧院(图19)网壳外层一部分是 透明的玻璃,另一部分是不透光的钛合金,这样的虚实对比让 观者充满了一种拉开帷幕的期待。广州歌剧院(图20)中裸露 的部分网架让人有一种想进人“石头”的冲动。给人虚幻之感 的网架和网壳结构易于“?肖失”在环境之中,因此利用网架虚的 特性,不是盲目扩大它的虚,而是要在它与实的对比中强调、表 现它,进而更好的表达建筑设计意图。 图19国家大剧院 图2O广州歌剧院 3.3轻重的对比 网架和网壳结构不仅给人虚空的感受,而且易形成轻盈漂 浮的视觉效果,那是提升高度引起的视觉上的“轻”与实际质量 的“重”对比的结果。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图21)仿佛一粒克 服了地心引力的“水滴”,悬浮感使建筑外型显得更加活泼。国 外某可持续性住宅(图22)中轻巧的网架支撑了太阳能屋顶充 实的储能系统,这使得太阳能板仿佛能更近地接触及太阳,更 充分地吸收太阳的能量。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图23)顶部结 构的通透和轻盈感使人联想到飞翔。因此,轻重对比的关键是 通过强调上部、虚化下部,来强化网架和网壳结构的轻盈感。 图2l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4调和 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建筑中使用调和手法的目的是为了 产生和谐的美感。当网架和网壳与周围结构和构件尺度、比例
20 J0年5期总第143期 何悦等・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初探 ・36・ 图22国外某可持续发展住宅 图23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 及其他构成要素卡II近时,则能产生共同秩序使互相达到调和状 态。 4.1尺度的凋和 建筑尺度是由J吉=l围的环境、建筑的性格以及人的心理和生 理需求共同决定的。 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图21、24)在塑造 黄埔江畔的“一滴水”美好形象㈦时,结合人的眺望需求设计网 架模数,在看与被看中找到平衡。新宿某学校建筑(图5、25) 沿街和对内分别表现了网壳的城市尺度和人体尺度。图吉隆 坡机场( 26)从外部看来是体现东南亚地域风情的棕榈树 叶,从内部看米却是满足采光功能的灭窗。由此可见,要获得 比较大的尺度感,比如城市尺度,网架和网壳应当化零为整,突 出结构的整体造型;相反,想获得亲切的尺度感,比如人体尺 度,应当结合尺度要求突出网架和网壳的杆件。 图24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4.2比例的调和 柏拉 认为合乎比例的形式是美的。网架结构要获得建 图25新宿某学校 图26吉隆坡机场天窗 筑美感,就必须与临近构件之间形成美的比例关系。泰达市民 文化广场(图27)在进行钢桁架支柱的深化设计时,将原本设 计成枝 的圆柱改成v型柱,改善了原本比例笨重的情况。 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图28)的柱子比例与网架屋顶相协调, 既给予了安全感又不会感到压迫感。德国议会大厦(图29)中 心的倒圆锥成为底层活动的人与穹顶的完美过渡,并且在锥体 表面玻璃的倒映下使人仿佛能够沿此走近穹顶。处于高处的 杆件往往在视觉上显得纤细,这时过渡构件不能显得过于笨 重,而当网架和网壳表现出其整体性时,过渡构件应当在视觉 上有足够支承的分量,这样建筑才能具备各个部分与整体问的 完美比例关系。 图27泰达市民文化广场
2O1O年5期总第1 43期 何悦等・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初探 图28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 囤29德国议会大厦 4.3与其他结构调和 网架和网壳结构很少作为 一个独立的结构存在,而是常 常与其他构件和结构共同作 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图3O、 31)穹顶是网壳钢一索膜结构, 结构的合作为其成为标志性建 一 筑奠定了技术基础。泰达市民 广场(图32)中的网架与玻璃幕 墙、膜结构共同协作,使该建筑 成为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体。北京大学体育馆(图7)的 屋盖为弦支网壳钢结构,体育 图30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馆的中央网壳好似被拉索拉着的“乒乓球”,而桁架则像是被它 带动形成的风洞,体现了乒乓球运动的力量、速度和旋转的特 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应力变化和传导有所不同,在组合时力 学的合理性是首先要考虑的,使网架和网壳结构与其他结构之 间相互促进、依存作用,只有建立在力学基础上的不同结构的 调和处理,才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调和。 图31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图32泰达市民文化广场 5结语 总之,网架和网壳结构不但在现代建筑工程结构体系中发 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使得现代建筑的艺术造型被赋予 了新的建筑语言。我们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结构的做法,也要防 止抹煞建筑原真性的行为。应当综合运用借用、装饰、强调和 调和等手法,妥善处理网架和网壳结构的艺术联系,最终达到 结构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使其升华为真正的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E13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M].第二 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09. Eel沈祖炎,陈扬骥.网架和网壳EM].第一版,上海:同 济大学出版社,1997.19. [3]王环宇编.力与美的建构结构造型EM]第一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谢劲松.形与力一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研究[M]. 第一版,长沙:湖南大学,2002. 图片来源: E13图1、6、7、10、11、13、16、21、24、26来Ih网络 E2]图2、25来自《世界建筑导报》 E3]图3、12、14、15、17、20、28、29来自《世界建筑》 E4]图4、31来Ih《建筑学报》 Es]图5、18、25来自《近代建筑》 E63图8来自《时代建筑》 [7]图11来自《城市建筑》 [8]图19郑志摄影 [9]图22来自《Harvard Design Magazine)) El0]图27来自《建筑工程》 [11]图3o来自《中外建筑》 [12]图32来自《建筑实录》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3207129a128394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