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2017ipad参数配置详细)
苹果产业链最新情况
最新生产情况
处于量产阶段,手里的四款机型已通过EVT1阶段,市面上的“七月份量产”只是谣传。前端的模组件有可能在七月份进入量产,但整机是不可能那么快的。IPhone12pro刚结束EVT1,正在准备EVT2;12promax预计在11号结束EVT1的投料,在本月15号完成扫尾;12正在投料,预计在25-28号之间结束该进程。根据客户的时间表,EVT1相比往年同阶段会晚一个月至一个半月,补回的方式是取消下阶段用于调试实验的一个月时间,下个阶段开始相当于快进一个半月,以此保证整机组的12pro机型能在8月20号至23号之间进入大规模量产;12promax在8月30号进入大规模量产;12机型在9月5号进入大规模量产;12plus是从12pro中分离出来的,时间上是与它一致,大约在8月20号左右进入量产。12pro和12plus相对而言进度最快,按照往年的实际排布,上述安排也是最乐观的时间排布表。客户可能会在今晚和我们聊一些IPhone12系列的物料订单安排,但没什么特别的机型,应该还是保持之间的订单情况,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7月进入大规模量产是不可能的,最前端如摄像头镜头CMOS可能会在7月进入量产,并提供给对应的LG、夏普之类,时间段再延后半个月,就到了八月中旬,这就差不多能匹配我们的量产时间段了。按照客户提供给我们的时间排布表,8月20号、8月30号和9月5号的量产时间点是它最乐观的时间排布,客户明面上给我们的上市开售时间点是10月20号至10月30号,9月10号可以发布,上市开售受限于产能和物料等因素会拖晚一些。客户给的Deadline是12月1日之前必须上市开售,对应工厂端即11月20号之前必须上市开售。同比往年(9月20号)左右至少延期了一个月,最恶劣的情况下延迟到12月,如果真的如此,那意味着后续所有A系列项目全部延期,而且会耽搁2021款项目的研发;同时这不仅意味着A系列会被耽搁,因为受疫情影响很多国产系列产品如华为、小米、OPPO和VIVO的物料有很多都是从美国或美国授权的公司进行采购的,如果美国真的出现了严重的情况,所有电子产品都会受限。
新机数量状况
根据之前所说,正常只有三款,即延续11系列中pro、promax和11。但今年从11pro中分离出了一款中间型号,即12plus,工程单号是G53,与G53G和G53P。promax是G54,最低端款IPhone12是G52。
延后的时间情况
由于疫情的影响,对比往年最快的机型向后延了一个月左右,因为我们只有一波的研发人力。他们优先处理独家生产的12pro,稳定了工程阶段投入后再迅速转入下一款12promax,待投入稳定后再转入下一款。高端工程师错峰处理不同机型,留下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辅助生产线继续进行稳定投入,直到工程打样的结束。12pro的EVT1在5月19日才投料结束,12plus与之同步进行;12promax在明天即11号能结束投料,在下周周五能够完成数据的整理与向客户的反馈。IPhone12需要在月底才能完成,20号至23号完成数据的汇报。EVT1与之前一样,剔除掉配料表中性能不达标的材料,再留下一部分来为未来进行导流配置,主要是给IPhone12对应的各区域、容量方面的主要配置,量产需要稳定的配置表。
投料概念
第一阶段简称P1,从9月16日至10月30日。P1的第一个时间段是主板试验阶段(SMT试验),在去年的9月16日-9月27日;之后是终端组装FATP试验,从去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再之后是SMT生产线的物料投入,简称投料,需要先做小规模的首建即mini-build,时间在9月19日至9月22日。首建正常之后就可以做正常的投入了,即下一阶段SMTmain-build主要投入阶段,去年9月24日至10月5日。下一阶段是终端组建,也需要首建即FATPmini-build,它在10月9日至10月13日,FATPmain-build在10月14日至10月30日。FATP在10月30日只是完成了投料,但我们的生产线非常长,整个SMT的组装有超过1500道生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定的操作、组装、配置时间,从投料完毕到最后一个工序有很长的间隔期,这就是收尾时间段,大概延续2-3天。此外,整个生产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很多不良的问题,将会进入维修室,它的清线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整个阶段需要延后一周左右。
第二个阶段是P2。从主板端的实验开始、是12月2日-12月13日;终端组装的实验时间是12月9日-12月23日;主板端的首建打样时间是1月7日-1月11日;主板端的正常物料投入时间为1月13日-1月25日;终端组装的首建时间是1月11日-1月15日;终端组装的主要投产时间是1月16日-1月29日。
接下来是EVT1阶段,在今年的3月23日-4月11日是主板端的试验阶段;终端组装的实验时间是3月30日-4月20日;主板端的首建时间是4月13日-4月20日;主板端的正常投入时间是4月21日-5月7日;终端组装的首建时间是4月21日-4月25日;终端组装的主要投入时间是4月27日-5月19日。
EVT1相对往期延期了一个月,客户的对应措施是取消了EVT2的主板端和终端组装的实验,直接跳到主板端首建,在6月23日至6月30日;之后是主板端的正常投入时间,7月1日-7月18日;终端组装的首建时间是7月1日-7月6日;终端组装的正常投入时间是7月7日-7月21日。
接下来是DVT1阶段,6月22日-7月3日是主板端的实验时间段;终端组装的实验时间段是6月29日-7月10日;主板端的首建时间是7月3日-7月6日;主板端的主要投入时间段在7月8日-7月19日;终端组装的首建打样时间段是7月10日-7月13日;终端组装的主要投料时间在7月15日-7月26日。
之后是DVT2阶段,我们一般不给它单独排列时间表,通常在DVT1结束投料后继续进行五天的投料,即7月30日或8月1日能结束DVT2。接下来是PVTengineeringbuild,工程师最后跟在生产线的时间段。主板端的实验时间段是7月15日-7月26日;终端组装的实验时间段是7月22日-8月2日;主板端的首建打样时间是7月31日-8月3日;主板端的主要投入时间是8月5日-8月16日;FATP的首建打样时间8月7日-8月10日;FATP的主要投入时间是8月12日-8月23日。
一般会在8月20日向客户申请进入大规模量产MP阶段。一般在该阶段客户就已经开始实时跟踪我们的生产数据了,一旦有疑问提出能在4小时内得到回复。该时间排列表是归属于IPhone12pro和12plus的,12promax所有的时间段从EVT2开始相对向后延期一周,最终PVT的时间大约在8月30日,IPhone12再延期到9月5日。
同比往年,我们在EVT1阶段相对延后了一个月,如果想了解11的时间段,把该排列表在EVT1之后提前一个月就可以得到往年项目的排配表。这个时间排配表是最新的,同时也是客户提供的最乐观的,它希望最好能9月10日能发布,10月20-30日能上市开售,同时客户要求12月1日之前必须上市开售。如果客户要求我们在10月20日之前上市开售,那意味着我们之前生产的产品需要留在仓库里无法发货。今晚客户会给我们更新IPhone12系列的物料状况,周五将更新12系列整体订单的分布。总订单量应该不会变,但爬坡速度可能会放缓,即高峰可能会推迟。九月,12pro的整机订单是100万,会变成50万,整机订单再向后推迟。当前我们的时间段规划是按照最乐观的预期来排布的,客户在订单方面一直进行着持续的控制,每
周三我们会回顾物料的到料、检测、投入方面的状况,例如物料的缺少或其他特别状况。周五我们会回顾整机的产出状况,即仓库和实际发货的客户,如果市场有较大变动,届时可能会对订单进行调整。
最新的一次订单调整发生在5月29日,之前说到的订单情况就是调整之后的情况。相对之前,11系列相对向上调整了450万,SE二代向上调整了130万,加之一些老机型,总共上调了约600万。和硕与我们类似,11系列和SE二代调整了约120万,纬创也有所上调,三家总共上调了约800万。该调整对于客户而言主要是1)促销,2)消耗库存物料。今年过年的时候国内疫情爆发,客户在1月24日大年三十向我们下发了物料及订单下调的准备,因此我们二、三月的订单数量迅速下滑。同时客户也采取了往年的策略,物料向供应商只下发4-5周的forecast数据,这导致了我们的物料准备不够充分,IPhone11机型就是如此,导致前端的模组供应商准备不足,完全按照客户预期发货。三月底四月初时除了11pro外,其他机型都出现了物料的短缺,出现了停线的情况,和硕停线了一个多月,导致我们在11、SE二代机型上的份额上涨。
为了应对疫情,客户将我们的Forecast大幅度调低,同时我们的物料需求向供应商、前端模组件供应商大规模释放,因此我们二季度的物料出现了爆表。但是我们的常备库存物料消耗品大量堆积,有六个月的量。国内客户对我们项目的新产品做了调整,四月的整机量也微微下修,五月底则把订单量向上调整。自从我们2月10号开工后,客户一直在催促前端物料模组件供应商尽早复工,以改善我们库存物料的状况。之后我们的库存物料释放情况也一直较为凶猛,对于前端物料供应商而言,从三月就开始迅速地大规模生产,数量持续上涨。现在我们自家的加上客户强制要求的forecast物料出现了爆仓情况。这就是五月初我们多生产订单的原因,但客户一直没有大的加单需求,因为美国等国家疫情蔓延较为严重。由于我们的库存物料全部爆满,我们只能公关一些在公司的驻场客户,希望能将囤积的物料及时释放到美国。最终在5月20日,客户同意加一些整机订单,一直拖到29日才释放了加单的需求,出货临时多了10万台,这解释了五月整机订单的上调。
客户主要调整的还是6、7、8、9这几个月的预期,当期我们的库存物料仍然处于爆仓状态。但是整机需求根据客户的指引仍然以亚洲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一方面需求不够旺盛,另一方面运输业出现了困难。目前整机的需求仍然较为正常,但是物料由于前期释放过猛,相当于将后期的物料需求提前释放——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给出的10月物料订单没有了。之后我们主要以消耗库存物料为主,即使有物料订单、也必定较少,Q4对于前端的模组件供应商来说状况较差,但是它们的总量与往年大约持平。对于我们来说,今年整机订单总量也接近往年,大约上调了150万左右。因为我们5-9月整机订单量虽然有所上调,但代价是一季度2、3月的砍单。
是否可以总结为目前公司的物料库存较高,三、四季度情况较好,而上游的模组件厂商二、三季度情况较好,到四季度会差一些?
前期物料已经拿满了,后期不再需要。例如五月订购了100万套物料,但实际整体需要只有50万套。按照良率100%来计算,有50万套物料的结余,如果六月整机订单还是50万,那么六月就不需要再采购物流。然而对于前端模组件厂商,它们六月的销售情况就会很差。
苹果对组装厂和上游零组件厂的砍单加单情况是否是分开的?是否存在对富
士康等组装厂加单的同时对上游零组件厂砍单?
这涉及到了时间段的差异。物料需要提前20-25天送到我们的仓库,例如六月的物料为了满足三周的产能,需要提前将它们送过来,之后的同样需要提前这些时间。因此情况是之后的物料已经送到,五月底时只能调整6月20号之后的生产数据。供应商发货后,在深圳或郑州市内较快,只需要1-2天;但如果跨省份可能需要5天左右,这样就耽搁了约一周时间。而物料的接货和入库也需要分类整理、录入系统,要花2-3天。之后是质检部门前来检测,有很长的生产工序以保证物料的正常录入与性能品质达标,也需要约一周。由于相关部门仅进行抽检,性能、外环和尺寸等只经过了粗略考量,而我们还有更精确的性能实验室进行测量,因此要需要五天左右。以上仅保障了物料自身的品质,但企划中,我们对物料生产和投料的排配、安排也需要2-3天,该计划还需要经过客户审核。这就是需要提前25天的原因。
组装厂每一代手机间的产线差异大吗?是可以通用还是需要做大调整?
有一部分是通用的,每一代机型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一些变动,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功能都进行了调整。如主板端和终端组装两部分还可以细分成来料检测和生产投入,生产投入可以划分为主板端、终端组装、出货端OQC、维修线。通用状况如今年的小刘海设备原先需要单个检测摄像头部分,大部分可以通用,比如测量设备如OMM、CMM、小卡尺等常见设备,但模具、物料创新的部分就需要调整。对产品性能详细分析时,如5P镜头升级成了6P,原先设备就需要升级换代,对光线度的控制、对材料的性能、色彩分析等都需要升级,由于改动过大,只能淘汰旧设备并购买新的设备。可能工具、设备的数量不变,但大量设备都变成了新一代,可以延续的生产工具可能也有60%左右需要升级换代,因此可能只有20%-30%能完全保留。
今年的新机型生产延后了,是否有可能为了保障四季度的生产,把四季度一些生产老机型的产能移到三季度,而四季度全力生产新机型?
以IPhone11pro和12pro为例,11pro在高峰期量产时,客户要求我们架设75条生产线,但我们为了弥补高峰期生产线的产能,扩建到了83条生产线。过了高峰期11、12月之后,由于订单的正常下滑,生产线需要逐渐关停。例如此时IPhone11pro正常生产只需要10条生产线,因此65条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考虑IPhone12pro未来量产的扩线,我们需要考虑生产线是否分布在同一楼层、同一栋楼或同一生产区域,是否只需要对该产区直接做后续的升级改造。升级改造时可能需要购买新设备、改造设备或架设新产线,如12pro新机型客户要求的生产线体数量只有90条,那么我们必须至少架设95条以满足高峰期产能。我们可以直接启用IPhone11pro关停的65条生产线体,那么另外30条就需要重新购买。各机型之间相互不干扰,对于可以直接通用的部分如流水线架、操作台架、板凳、电话和电脑等常见的办公用品则可以直接挪用,不影响生产线。当然,我们尚未到达生产流程的验证,有些物品可能随时会被替换或去除,暂时只能预备好供新机型使用的区域,但对于详细的细节划分只能做简单评估。例如现在处于EVT1阶段,下阶段EVT2的产线我们根据下一代的预估评判出了量产生产线体的生产流程规划,它一直在升级、变动,生产设备暂时还没有完全进行更新,产品的机型如12pro还没有完全定型。选型的结束不意味着实际出货时订单的情况已定,比如包装线体到美国和中国的流程是有差异的,该差异结合生产工位的变动会对生产线的下限造成干扰。同样,高端线体还包含了前端组织和测试件,它们的标准都不同,会对前端的组装和测试产生干扰。因此我们暂时只能进行大致预估。
明年的苹果新机相对今年有哪些创新?
IPhone11pro的刘海算是二代,那么IPhone12pro的刘海就是三代的了,从左到右、上到下的长宽和体积都变小了。对比21款的高端机型(13pro),13pro3Dsensor的功能依然有,但是它的模组件下沉到了OLED屏面的下面一层,对于屏幕来说就是屏下显示技术,对用户而言,12pro的小刘海变成了13pro的全面屏。同样,由于小刘海影响了正面玻璃和OLED屏的造型,进一步下降了触控玻璃的价值量,12pro到13pro会影响OLED面板的价值量提升。12pro提升了分辨率、色彩显示效果和刷新率,到了13pro,顶端的屏下显示技术在技术上又进行了升级,这会导致OLED的涨价。当前我们13pro的项目合约书已经签署完毕,客户在这一机型的工程打样阶段仍然有OLED面板和Mini-LED面板,仍然需要等明年五月份左右看选型状况。
新机型仍然延续前后玻璃中间中框的造型,中框造型延续12pro的直切边,在它左下角位置进行挖孔,左右两边按键保留。12pro的尾插电源线插孔仍然使用Lightening接口,但是13pro就全部换成Type-C了。12pro的后壳和11pro同样都是玻璃盖,但是多了几个颜色,纯蓝色、纯红色、纯紫色、渐变蓝与渐变红。12pro的后摄从2+1变成了3+1,即从广角+长焦+红外摄像头变成了广角+长焦+超广角+激光雷达,该设计将沿用到13pro。镜头从11pro的6P镜头提升到了今年的7P,明年镜头不会有较大的调整,明年客户可能考虑增大底部CMOS的感光元器件,12pro前置的3Dsensor也会在体积缩小后对内部的镜头和感光元器件进行提升。在12pro内部,电池容量持续提升。今年各机型在EVT1就达到了客户的要求,提升了电池容量100毫安时。下阶段则根据各供应商的能力,在同体积的状况下尽量提升电池容量,后续是否选用更大容量还需要看稳定性。马达、扬声器、听筒和麦克风在性能上没有做提升,仅仅进行了外观上的调整和内部构件的微调,价值量走低,毕竟我们有价格提升较多的3Dsensor、后摄模组和5G。今年的两款高端机型直接使用了5G(sub6G和毫米波都有),两款低端机将先出4G版本,间隔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再出阉割的5G版本,它在毫米波和Sub-6GHz中只支持一种,以减少对两款高端机型销售的冲击。今年的四款机型后续都有5G版本,只是两款高端机型相对好一些。明年的13系列四款机型全部是5G版本,不再有4G版本。
IPhone的前置玻璃今年是否从2.5D变成了2D?
边缘依然是2.5D,如果是2D会割手,必须做弧度处理,而有弧度处理就可以理解为2.5D,3D屏只是弯曲的程度更大。
IPhone的前置玻璃的价值量会如何变化?
价值量会往下走,原因之前有所提及,3Dsensor缩小之后,顶端的黑色区域是通过湿印工艺遮挡的,湿印油墨用量减少接近一半。同时它是逐渐从小面积湿印到大区域的,对应的模制具也有所减少,工时也有所减少,它们都导致了价值量的下降。目前前后玻璃一起价格大概是18美金,前玻璃约价值11.9美金。
面板方面京东方份额如何?
京东方的份额较少,两款高端机中的投料状况较差,主要目标还是两款低端机。毕竟在性能差异上,三星和LG能达到优秀,而它仅有65分左右的及格水平。夏普在这方面也和京东方类似。在两款高端机上,京东方会接受持续送料以进行内部的学习和改善,主要的物料用于维修线,因为性能要求会弱于正常线。京东方主要投入两款低端机,产能规划为3500-3800万片,大约4000万片。最开始12系列只有三款机型,当时希望把京东方推到12的主供位置上,现在由于分离出了12plus,因此建议它只做其中一款,做二供,但是产能的订单仍然保持不变。目前国内所有机型全部布局到位,这样对客户也能有所交代,高端机型有三星和LG满足要求,低端则有京东方。
传闻立讯可能在未来进入手机组装行业,这对富士康是否是威胁和冲击?
它们愿意进入整机组装的消息是真的。我们存在老机型问题,正常生产线还在投入IPhone6,维修线还在处理IPhone5S,这涉及到了历史问题。在乔帮主在位的时候,生产线按照实际需求,即1.5年-2年,如果没有需求了就完全报废,苹果迅速取代了诺基亚等功能机的市场地位。后期库克上台,市场上智能机也趋于成熟,用户的更新速度变慢,老机型也开始逐渐进入关停状态,但是关闭的周期拉长了,这就导致了现在还有许多业务遗留。一些老旧机型依然有订单,但是量不大,这就涉及到了生产方面的管控,生产需要六要素完全具备,但是整机订单又不多,因此该生产区域就陷入了亏损,变成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加班加速,另一方面考虑两个方向:其一是用一个月将一年的产能完全生产出来,后续把生产区域拆解或转换生产其他机型,但是由于电子产品一旦进入库存或生产时间过长会出现老化,例如电池的寿命等会受到影响,因此客户把该方案否决了;第二是请新的愿意参加整机代工的供应商入局,请它们接手老旧的生产线,同样可以去除公司不良资产,改善盈利状况。在这方面立讯、比亚迪、歌尔和蓝思都有意向。
我们的业务不仅涉及终端组装,还提供零部件的供应,比如金属件、连接板、小料、螺丝等以及FPC软板等,这些物料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新加入的代工厂不仅需要接手老旧的生产线,还需要把这部分的零部件加工转走。例如立讯,它自身有金属加工的能力如软板、PC板等,转走了金属加工生产的两条生产线以及接近半条生产线的设备。接手整机的组装之后,有一部分物料可以委托其他供应商生产,但必须自己生产一部分。客户的目标是先引入愿意接手整机组装的新供应商入局,第一步是释放一部分模组件的制造,我们向立讯释放了IPhone6plus和6s的金属中框和部分金属小件,向比亚迪也释放了该部分。立讯在5月10日已经生产出了金属中框,主要用以表态。按照这个进度,下个月它应该能送来合格样品,这意味着我们这方面的产能将下降,采用立讯生产的中框来取代我们的,接下来IPhone6的金属中框产线或卖出或改造。对立讯而言,IPhone6的产品生产合格,就可以继续生产IPhone6plus、6s、6splus,物料如软板等也会继续接手。我们希望立讯能在稳定产能的前提下,半年内即年底前释放除模组件之外的1-2个整机生产线,让它们开始为之考量并做整机组装的尝试和前端的调试和实验,经过1-2个月的过渡就可以开始定量生产,经过检测达标后,可以在明年四月稳定生产1-2个月。到明年六月左右,我们就可以把IPhone6和6plus机型的业务完全去除,全部由立讯接手。在立讯5月10日的表态之后,比亚迪也和我们开始接触了,但是进展会相对晚很多,它们也不是一个级别上的生产商。而歌尔等厂商只是口头表态愿意接受,但是尚未和我们展开全面接触。同样的一台设备,它们从市面上买新的可能需要100万,而接手我们的可能只需要30万,由于我们这里的产品和技术成熟稳定,相较市场更划算,因此从我们这里接手老机型一定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就未来的发展而言,新进入厂商在前期需要有过渡时间,IPhone6机型终端组装一条流水线就有1200道生产工序,到了IPhone6s至少增加了100道生产工序,到了IPhone7则又增加100道,现在已经超过了1800道。它们如果直接进入最新款,则不会获得任何一家代工厂商的支援,费用也是老机型的两倍左右,如果老机型需要200亿,那么进入新机型需要投入500亿以上。因此对于它们而言,切入老机型是最合理合算的一个做法,老机型量较小,就算亏损前期交的学费也较少,投资的费用低,未来转换为新机型也有许多设备可以通用或进行转换。例如比亚迪,它主要生产非手机系列如手机充电头、电脑键盘、电脑遥控器,手机只是边缘产品。18年进入了IPodtouch,19年9月开始出货,每出一台它们都会亏损58-62元,而且良率只有85%左右;18年年底开始与我们接洽IPad2014款,19年2月开始做前端的物料和模组件测试,今年四月开始出货,每出一台亏损45-48元,这就是前期的学费,良率同样维持在85%左右。生产的前期是需要经验积累的,对于任何一家从模组件入局的厂商而言,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无论是设备上还是研发上。在生产老机型,可以从客户或现有的厂商处获得一些设备和技术的支援,到了后期则呈现竞争关系,我们也将进入保密状态,不会官方地提供项目进度和问题解决方式。前期随着接手项目的增加,它们可能需要到第四年左右才能达到不亏损、盈利的状况,之后才可能出现盈利的情况,而且资金投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苹果未来有没有可能用屏下指纹?
在生产11系列时我们已经在做屏下指纹的研发了,以11pro为主要的实验机型,整个屏幕下全是屏下识别区域,那时苹果和高通闹了矛盾、使用了思立微、汇顶的方案,但由于当时市面上的光学模组只有5毛硬币大小的识别模组,客户要求做整个屏幕下方,模组的Deadline很紧,临时做出来的方案用串联+并联把模组覆盖到了整个屏幕下方,状况很糟。
通过11系列一年的改造,客户的目标由11系列的全屏幕下识别变成了12系列的下半部分半屏幕识别,更可靠、接近现实。现在思立微出局了,苹果和高通也达成和解,因此有了两个方案,即光学和超声波。今年的12pro系列在光学上的最大问题是在识别面积更大后,模组的需求量暴增,无论采用串联还是并联的方式,模组费用变得非常昂贵,识别的错误率也成倍增加,性能大幅度下滑;而超声波对小面积则只需要一个模组,即使是半个屏幕也只需要一个更大的模组。因此从模组角度看,高通的超声波系列表现更好。纯粹从成本考虑,使用高通的模组只需要3.8-4.8美金。而光学方面则至少需要四个模组才能达到进行实验的最低要求,单个模组约3.4-3.8美金,为了覆盖客户的最高要求即半个屏幕的识别区域则需要九个模组,我觉得出于价格和成本的考虑、可以直接请某些供应商出局了。考虑到性能,超声波在做大面积是锥形,上面一部分从模组往上发射,错误率在逐渐提升。而光学单个模组的识别率较高,但镜头是圆形的,模组与模组间会出现缝隙导致无法识别。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客户会在明年做进一步的优化,当前在客户指定的2.5*2.5的识别区域,两家都达标,但如果考虑到客户的最高要求半屏识别,它们都不合格。目前客户准备在把屏下指纹的功能模组在13系列的两款高端机型上使用。12pro目前保留配置,持续做功能打样,但每阶段只投入约20-50台,还需要观察客户后续会送多少物料。
结论:从新一代的iphone新机预售情况来看,面板和屏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此前和最近的消息,京东方未通过测试、欧菲光丢失苹果ipad部分的订单都可以看到苹果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其余产业链里如连接器、声学配件、光模块的需求仍然保持稳定,短期内苹果也不可能脱离中国的产业链,因为目前而言仅有台湾和日本能够顶替部分面板屏幕的产能,而从成本和规模来看并不能满足苹果要求,而越南没有10年是不可能建立起一条合格的产业链,故苹果产业链暂时还会以中国的代工企业为主。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2271720a1195261.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