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礼堂更新改造初探

高校大礼堂更新改造初探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苹果8p参数配置)

高校大礼堂更新改造初探

常健;陈涛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历史建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设备陈旧、使用率低等情况,在功能和规模上也已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师生正常教学需求.盲目拆除重建又会破坏校园原始风貌,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原则.该文通过阐述高校大礼堂的建筑特点,总结归纳出改造大礼堂的一般性原则,为高校大礼堂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对高校旧建筑进行更新改造设计,既可以延续高校历史文脉,也可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设;更新改造;可持续发展

【作 者】常健;陈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24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师资雄厚的高等院校。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国内高校快速化建设,使得大量历史建筑成片、成街的被拆除,这种破坏性的建设,已严重危害高校历史文脉的延续。在这些高校里出现的年久失修,使用率低的历史建筑,已不同程度老化,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是拆是留,值得考虑。

大礼堂属于高校建筑范畴,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时期,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交流、服务、休闲、娱乐的功能。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生活功能。高校大礼堂的功能主要包括娱乐和教学功能,比如举行开学典礼、大型会议、讲座等,它此时主要是教学功能,因此可列为教学建筑;而当它作为校园文艺晚会演出场所,放映电影时,具有娱乐功能,因此可以看做文娱建筑。在以前,应试教育是中国主流,高校的教育功能至高无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高校大礼堂同时承担着两种功能,可见高校大礼堂,是高校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2.1 高校大礼堂文化背景特点

我国著名的高等院校都建校较早,大部分建于20世纪初期,所以高校大礼堂建造年代也较早。这些高校大礼堂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记载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回忆。大礼堂在上一代人心中,曾是集会批斗的公共性地方,政治色彩较浓,而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大礼堂一直是充满着欢声笑语的举行节日庆典、影剧院等观演类场所。在今日的高校中,大礼堂的使用功能更多样化,更多的是高校校庆、大型集会、剧院,是一个多功能的观演类公共建筑(图1)。

在我国高校里大礼堂建筑无论是在使用功能还是精神功能上一直都是高校重要建筑之一,是各高校在建设之初都会首期列入规划建造的建筑物。特别是著名的百年老校,大礼堂建筑往往是高校历史的见证,见证百年老校的风雨兴衰,因此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有的虽然建造久远,甚至不能满足当今高校教学需求,但其包含的历史文脉、校园文化价值,在广大教师校友心中仍是校园标志性建筑,具有其独特神圣的地位(图2)。 2.2 高校大礼堂空间功能特点

高校大礼堂,主要行使着承办高校集会仪式的功能,属于高校礼堂范畴。大礼堂无论在中学、小学一直都是学校中重要的建筑之一,高校大礼堂除规模更大外,在外部环境、建筑单体、使用功能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精神功能和校园文化功能。

大多数高校都会在大礼堂附近布置一个集会、展览、聚会交流等的广场场所,这样的广场整合了校园文化和校园结构,这样的广场还布置了标志性的造型空间或雕塑。作为高校大礼堂的广场,可以在此摆放宣传物、集会,也可休闲、等人、观赏或看书。广场作为露天场所,应尽量避免机动车和过往人流的干扰,然后大礼堂广场往往作为校园交通的枢纽,在举行大型活动集会时,势必会造成交通上的拥堵,所以在校园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这点。在我国早期校园规划上,校园广场多以大理石广场作为集散用地,同时在主入口广场设置大草坪作为活动广场。空旷的大草坪不仅增添了校园绿化面积,美化了景观,而且阻止了机动车的前往,还可同时容纳师生休闲看书。在大礼堂前设置大草坪,也能体现大礼堂建筑的重要性和尺度感(图3)。

高校大礼堂作为一个观演类公共建筑,其主要功能包括过渡空间、主要空间和辅助空间。过渡空间对于观演类建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流进去礼堂入口都要经过这个大厅进入会场或其他空间,或是演出结束后疏散交流心得的空间。规模比较大的礼堂,往往一个入口不够解决疏散问题,所以在侧面增加侧廊。过渡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也能起到缓冲作用,起到增加主会场空间私密感的作用。如果直接从门进入观众厅,那么外界光、噪音、温度将直接影响观众厅室内环境。同时,过渡空间也能起到一定疏散分流作用,人流可通过门厅或侧廊疏散开来(图4~5)。

主要空间主要包括观众厅和舞台,我国早期大礼堂主要以集会功能为主,加上技术手段的落后,对礼堂的声学、光学考虑的不多,更多的是精神功能,所以做得比较庄重。内部空间明亮、宽敞,大多采用比较方正的平面布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园师生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礼堂的功能要求也更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集会会场,更多的是影剧院类建筑功能。当然不同高校对礼堂的功能也要求不一,定位不同的礼堂,其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图6~7)。

(1)校园历史文化延续的原则

高校大礼堂作为校园建筑,无论从外部到内部空间还是建筑形象都应具有校园文化特色,而作为观演类公共建筑,其内部空间的功能性强,对技术设备有较高的要求,不同于校园其他教学建筑。高等院校教育育人,是作为文化的传播地,本身就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大礼堂也是高校历史文化的载体,高校的建设应体现校园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高校大礼堂在对其改造时,应保持校园文化的连贯性、延续历史文脉。而改造后的大礼堂应延续校园的传统风格,处理好新旧时代特征,尊重校园历史,维持高校历史文化,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图8)。

(2)真实性原则

高校大礼堂的改造要体现真实性、可识别性。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有风格,尊重大礼堂的时代特色和技术传统,保留必要的风貌协调区,修旧如旧,按照日积月累磨砺出的建筑肌理进行改造修复。对原有礼堂加固时,只进行结构加固维护,修护构件,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平面和空间保持不变,装饰也应保持原有风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控制,让礼堂呈现古色古香的风味,有一点点旧的感觉。高校大礼堂在不同时期保留下的历史信息不同,要保留其历史的痕迹,不能直接拆除重建。尊重其历史真实性、不可复制性,遵循可逆原则,已保证以后有更好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保证历史建筑可做进一步研究(图9)。

(3)整体性原则

在改造过程中,新功能是改造的动力,正是因为有新功能的需求,才对旧建筑进行改造,要处理好新旧功能关系。更新改造的目的就是要把新功能融入到建筑中,首先分析建筑的初始功能,确定建筑类型;其次,处理好新功能的特征与原有建筑空间结构之间的矛盾性,把握功能、体量、设备设施方面的协调关系,资源优化共享。改造过程中把握好度,尊重旧建筑的传统风格,又避免被其局限,充分展示新时代建筑特征。如湖南大学大礼堂,自兴建以来礼堂功能以开会、放映电影为主,但由于年代久远,顶棚高,混响时间长,设备老化,音质较差。观众厅部分,后部高度不多,前排观众遮挡视线严重。后经改造,将座位错开半个位置,以便减少前排对后排的遮挡影响。将原有舞台后部小房间拆除,增设钢筋混凝土柱,舞台进深得到增加。同时在舞台下部设置了休息间、卫生间、化妆间等提高空间使用率,优化使用功能。后台后墙外增加采光,使舞台下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图10)。

(4)节约资源的原则

旧建筑的改造与直接拆除相比,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合理利用原有空间、材料、设施,避免浪费,提高建筑使用寿命。直接的拆除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耗费,拆除运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对大礼堂的改造有利于保护校园原有特色,维护校园历史文脉的延续,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造过程中,结合气候,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法,节约能源。选择可再生、易降解材料,降低建筑成本。一定程度范围内可重复使用非饮用水,用于灌溉景观等。对原建筑改造时,考虑时代特征,融入时代特点,将可贵的资源循环利用使原建筑换发活力。如湖南大学大礼堂,装修以红黑色为主,外墙以普通水泥和米黄色石子、廉价土颜料、碎玻璃等,达到经济耐用的效果。同时减少空间体量,降低能源消耗,顶棚标高降至10.60m。顶棚改用轻钢龙骨,微型小吸声复合纤维板,减少顶篷重量,达到良好吸声效果(图11~12)。

高校大礼堂的改造更新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也是高校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新改造对原有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校园建设投资,对土地资源也是最大的有效利用。校园文化价值的传承,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大礼堂的功能得到更新,避免直接拆除的校园建设模式,是新时代对建筑师的使命。当前许多高校大礼堂建筑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问题,在校园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本着多利用、少拆除的原则,使得高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大礼堂建筑属于高校文化类建筑,是一种文脉的传承,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蕴藏着校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对其改造过程中,为了满足当今在校师生需求,视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新建有着很大的不同,除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外,还受高校原有建筑风格的限制。改造不仅是对功能空间、设施设备、结构、外立面方面的处理,同时也限制了内在风格和外形的自由表达,设计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新技术新科技,合理地解决原有高校建筑特色和技术难点,使得本已无法满足当今现代教学需求的旧礼堂既在功能上满足现代化需求,又使其记载的校园历史文脉得到传承,从而开拓新的建筑领域。 ■

资料来源:

图1、图10:来自互联网;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相关文献】

1 蔡会广,张建涛,苏保欣. 高校校园改扩建模式初探.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22(1):106-109.

2 马炳坚.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 古建园林技术,2006(3):57-62.

3 冯蜻董. 旧建筑改造中的表皮更新. 天津:天津大学,2007.

4 白雪,陈晓光. 旧建筑改造中应的注意的几个问题. 工程质量,2008(2):53-54 .

5 柳肃. 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 南方建筑,1994(3):35-38.

6 钟媛媛. 高校发展中的老校区保护与利用研究.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

7 周卫.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 马超. 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再利用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200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1899405a115734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