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其组成 知识点梳理-高中信息技术同步精品课堂(粤教

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其组成 知识点梳理-高中信息技术同步精品课堂(粤教


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3gqq登录入口)

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其组成

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点归纳

(一)信息系统及其组成

1、网络订票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客票管理模块、订票管理模块。

2、物流:实物的流动过程,如物资的运输、产品原料采购等。 3、资金流:伴随物流而产生的资金的流动过程。

4、事物流:各种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如原材料的验收、登记、开票、付款。

5、信息流:伴随物流、资金流和事物流的的流动,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只会和控制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料。

6、网络订票操作过程的各种流说明:

事项

登录系统

具体操作

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

说明

1、用户输入数据,数据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流”向订票管理系统,形成“数据流”。

2、系统管理模块完成用户身份验证之后,将工作交给订票模块,形成“事物流”。

按提示选择相关信息,形成“数据流”和“信息流”。

订单形成之后,系统订单模块将工作移交给客票管理模块,形成“事物流”。

用户通过网络将费用支付给铁路客服中心的银行账户,形成“资金流”。

用户从铁路客服中心获得电子票据或者实物票据,形成“物流”。

选择行程

生成订单

支付费用

获取票据

选择车票性质、出发地、目的地、出发和返程日期、乘车人身份证、车次类型等。

确认信息,系统生成订单

用户通过合适的网上支付方式在线支付订单费用。

网络订票系统根据用户选择的送票方式为用户提供票据。

7、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资源等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

8、用户: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维护者、管理者和设计者。

(1)用户应该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发布、使用和传播信息,形成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的良好习惯。

(2)用户应该熟悉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9、硬件:是信息系统的物质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网络平台。

(1)计算机硬件: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指超级计算机、大型主机、重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

(2)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载体和用户接入的基础。

10、软件:是帮助终端用户使用硬件、将数据资源转换成各类信息产品的资源,用于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控制以及输出等信息系统的活动。

(1)系统软件:是管理、控制和维护信息系统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Debug)、故障检查和诊断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等。

(2)应用软件:是处理特定应用的程序。

11、网络:将各个孤立的设备进行物理连接,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12、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信与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是现代信息系统的重要技术基础。

13、数据资源: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累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信息。

14、数据资源的组织、存储和处理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

1、信息系统的功能有:输入、处理、存储、控制、传输与输出5个功能。

2、输入功能:把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或者信息收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信息系统要求的规范格式和形式,作为信息系统的输入数据。

3、处理功能:对输入或条件做出的系统相应或者转换,包括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和存储。信息加工的范围有:查询、检索、分析、计算、综合、提炼、优化、预测、评价。

4、存储功能:将获得的或加工后的信息和数据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应用。

(1)信息存储要考虑以下问题:存储量、存储介质、存储格式、存储时间、存储安全。

(2)使用数据库服务器解决数据存储的问题。 (3)数据存储安全:采取措施防止信息被窃取、篡改或者破坏。通常使用加密与认证、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来保证安全。

5、控制功能: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

(1)特点:有一个控制回路,可以自我调整并适应变化的环境。

(2)数据挖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寻找有价值的隐藏事件,加以分析,并将这些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归纳,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控制机制。

6、传输与输出功能:把经过信息处理生生的有用的信息进行传递,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1)输出结果具备的特点:方便易懂、直挂形象、符合用户习惯。

(2)输出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其他信息系统的输入,实现对信息的深加工。

(三)计算机和移动终端

1、计算机的特点:海量存储、高速运算。

2、计算机的功能:数据存储、加工、计算、分类和整理,实现对信息的管理和对各种设备的实施控制。

3、移动终端: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

(1)作用:主要用于实现人机交互,其移动性主要体移动通信能力和便携化体积。

(2)分类: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车载电脑。

(3)功能:通话、拍照、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定位、信息处理、指纹扫描、身份证扫描、条形扫描、IC卡扫描、酒精检测等。

4、计算机发展历程:以硬件物理器件的变革为主要特征,先后经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个进程。

(1)2016年,我国自行研发的超级计算机:神威

太湖之光。 (3)神威

太湖之光的特点: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64位指令系统。

5、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6、存储程序的基本过程:

(1)先确定分解的算法,然后编制运算过程,选取能实现其操作的适当指令,组成“程序”。

(2)把程序和处理问题的所需数据预先按照一定顺序存放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3)从存储器取出第一条指令,实现第一个基本操作。

(4)然后依次自动的逐条取出指令,最后完成一个复杂的运算。

7、计算机的系统架构:

(1)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装置,即由电子线路、元器件和机械部件等构成的具体装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中央处理器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3)软件: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

8、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计算机一次能直接处理的一组二进制数成为一个计算机的“字”,这组二进制的位数就是“字长”。在其他指标相同的情况下,字长越长,计算机功能越强,精度越高,速度越快。

(2)CPU时钟频率(主频):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

①时钟频率越高,运算速度越快。

②主频的单位是赫兹(Hz)、千兆赫(KHz)、兆赫兹(MHz)、吉赫兹(GHz)。

③不同单位的换算公式:

1GHz=1000MHz

1MHz=1000KHz

IKHz=1000Hz

(3)运算速度:衡量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或信息处理的一项主要指标。

①一般采用“等效指令速度描述法”,因此运算速度是平均运算速度。

②微型计算机一般采用主频来描述运算速度,主频越高,运算速度越快。

(4)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所需的时间称为存储器的存取(访问)时间,连续两次读/写操作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取周期。

①存取周期越短,存取速度越快。

②存取周期是反映存储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③存取速度的快慢决定了运算速度的快慢。 (5)存储容量:衡量存储器所能容纳信息量多少的指标。

①存储容量的单位用位(Bit)、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表示。

②不同单位的换算公式:

1B=8Bit

1KB=1024B=210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③内存容量的大小决定了可运行的程序大小和程序运行效率,容量越大,运行速度越快。

④外存容量的大小决定了整个微型计算机系统存取数据、文件的能力。

(6)外部设备:系统允许配置外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这一指标反映了计算机输入/输出数据的能力。

(7)可靠性、可兼容性、可维护性和输入/输出数据的传输率也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技术指标。

9、2009年我国研发的首款国产商用4核处理器“龙芯3A”,其工作主频为900MHz~1GHz。

10、2012年我国研发的首款国产商用8核处理器“龙芯3B”,主频达到1GHz。

11、2015年3月31日,中国发射首枚使用“龙芯”的北斗卫星。

12、移动终端的特点:具有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是一台具备通信功能的微型计算机设备。相比计算机设备而言,输入输出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触摸屏、定位、摄像头和各种感应单元。

13、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包括:IOS、Andriod(安卓)、鸿蒙系统。

14、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通过移动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互联网的服务。

(1)特点: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业务。

(2)结构:应用层、网络层、终端层。

①应用层:是移动互联网的终点和归宿,它直接与应用程序通过接口建立联系,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与服务。

②网络层: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按需接入无线网络,访问各种应用。当前主要的无线网络包括:2G、3G、4G、5G和Wi-Fi网络。

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采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例如Web/WAP)接入互联网。

(3)无线通信技术和待机时间是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

15、云计算:

(1)一般用“云”的符号代表互联网。

(2)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将计算资源提供给用户。

(3)云计算的本质是分布式的计算和存储。

(4)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1692325a113840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