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记布袋戏

东游记布袋戏


2024年5月1日发(作者:)

东游记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

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

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

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

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

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

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早期许

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1]

一般来说,学者都大约认定布袋戏起源为福建泉州,时间则约为

十七世纪左右。而之后发展上,布袋戏流派因发展区域横跨福建与台

湾,加上不同时期的各自发展与交流融合,实在很难区分。若最粗概

的以表演型态来论,约可分传统布袋戏与现代布袋戏。在此分类下,

即使在布袋戏仍十分流行的台湾,传统布袋戏的观众远低于现代布袋

戏。而普遍所称的布袋戏流派,实际往往就是指传统布袋戏的流派。

与布袋戏相似的同类艺术,在我国南北方称谓不一,在北京叫

“苟利子”,在东北称“扁担戏”,在四川称“木脑壳戏”,在西安、

兰州称为“耍杆子”,在闽东称“幔帐戏”,在宁波称“手套木偶”,

在闽南和苍南、崇明岛、东南亚等闽南方言区均称之为“布袋戏”。

布袋戏起源于何时现已无法明确考证。晋代王嘉《拾遗录》记载:

“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

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玄丽于时。”

女学者丁言昭曾在蜚声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三十一窟中发现一幅画于

盛唐的壁画《弄雏》,画的是一个妇女举起手臂,运用指掌给孩子们

作表演的情形。王嘉关于指掌中技艺的记述和唐壁画所描绘的情境,

与今之布袋戏有相似之处,若为同一形态,那么,布袋戏或者可以说

布袋木偶的出现应在唐或晋之前,但没有发现更明确的记载,还是难

以作为布袋戏始见于唐代之前的确证。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539682a246593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