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探讨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探讨


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LIFESTYLE DESIGN FOR MANKIND”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张 越

重庆文理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文 静

摘要:打通生活方式研究与设计研究的学科壁垒,与科学技术进步共筑“人类

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采用逻辑演绎的推理式途径来探讨“人类生活方式设

计共同体”,即从背景综述澄清为什么要构建、从内容论证阐明怎么构建、从

价值导向指明构建的时代意义。通过推理式途径得出“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

同体”构建图式。“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构建图式,对将来50年(2020-

2070年)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活方式与设计 共性与个性价值观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 多

样性生活方式设计圈 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076-05

Abstract: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sing inferential approach of the logical deduction to

, and build

Open up the disciplinary barriers of lifestyle research and design

“a community of lifestyle design for mankind” with scientific

explore the

the background review wh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community of lifestyle design for mankind”,that is to clarify from

from the content argument

value orientation. A construction schema of the

, and to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ra from the

, to clarify how to construct

mankind

community of lifestyle design for mankind

” is derived through inferential approach.. A construction of the of the

“a community of lifestyle design for

“a

significance for th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50 years

”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2070).

(2020-

Keywords:

of lifestyle design for mankind A circle of diversity lifestyle design Green sustainable

Lifestyle and design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 values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引言

传统型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研究,由于过多强调当代科学技术进步

与单一学科的关系,导致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研究滞后所

出现的“生活方式盲区”

[1]

,与设计研究价值取向之间的“设计认知盲

区”,两个盲区是单一学科、单向关系下个体认知观念的二维面状表

现,少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下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链接环节,三者

便因协调制约机制的非贯通性而产生共通意识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

会成为将来50年(2020-2070年)人们在生活领域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亟需打通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联通道,生成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生活

方式与设计相互关联的三维有机体,以不同群体对将来生活的共性认

同作为前提导向,建立在历史个性传承与将来协同创新的动态平衡之

上,建构新时代发展需求下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

076

理论研究

一、“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背景

近5年,产业界有关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研究,有杨兴(2013)在中

国艺术报发表的“工业设计 生活方式的变革者”、李亦奕(2016)在中

国文化报发表的“未来设计: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内外专家共议

‘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学术界有关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研究,

有王菁菁等人(2015)发表《新美术》杂志的“食与物 基于生活方式的

健康厨房调研与设计思考”、萧明(2016)发表《国际城市规划》杂志

的“‘积极设计’营造康体城市——支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设

计新视角”、栾之珑(2017)发表《工业设计》杂志的“从设计生活方

式到设计生活意义——浅析信息社会体验设计的发展方式与设计潜

力”、宋立民(2017)发表《艺术教育》杂志的“浅析生活方式与设计的

关系”;教育界有关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研究,韩国国民大学已于2017年

开设了生活方式设计的相应课程;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召

开,宣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步入人们生活方式与设计之中;中国北

京服装学院2016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同

期举办了“研讨会/TxD生活方式设计与科技国际论坛”;中国清华大学

2017、2018年先后举办了“洞见-2017”中国中产型生活方式与设计研

究论坛、“洞见-2018”第二届中国中产型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论坛。

产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兴起了生活方式与设计

的研究热潮,而且正在寻求学科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因此,人们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科学技术进步下的生活方式与设计,将逐渐从

单一运行模式迈入一体整合发展的新趋势之中,形成一门新的“生活

方式设计学科”

[2]

,紧密结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绿色可持续愿景,担

负起院校专业创新教育与企业专业生产实践融合发展的双重使命。

二、“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内容

(一)“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提出动因

建立在上述中外学者关于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综合研究文献,笔者

认为,生活方式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相互作用的隐性内

化,是人们精神与物质所需驱动下的观念更新产物,集民族信仰下的

生产价值观和民族认同下的生产消费观于一体,推动人类生活需求认

知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是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相互作用

的显性外化,是人们精神与物质所需驱动下的实践创新产物,以创造

性思维解决生产活动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促进人类生活需求造物的可

持续发展。生活方式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观念下的意识构成,反映人们

在特定时期的生活风貌;设计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观念下的实践构成,

展示人们在特定时期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需通过设计的造物实践来外

化呈现,设计需通过生活方式的思想理论来内化创新,两者相互关联

且密不可分,是人类精神财富价值观与物质生产消费观相互作用下的

产物,在新时代的号角下将步入融合发展的新潮之中。这也正如学者

宋立民(2018)“生活方式是设计的‘隐形结构’,对生活方式的需求是

带动设计进步的关键;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显性表现’,研究生活方式

是做好设计实践的基础”的认知观点

[3]

。1970年匈牙利学者赫勒在《日

常生活》一书中勾勒出“生活方式共同体”构想,2018年中国学者李立

新在《共同体建设与中国设计的未来》一文中展示出“设计共同体”构

图1 生活方式研究与科学技术进步不平衡所

导致的“生活方式盲区”(宋立民绘)

图2 设计研究与科学技术进步不平衡所导

致的“设计认知盲区”(作者自绘)

图3 坐标系中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设

计的二元逆向发展双盲区(作者自绘)

想,2017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理念。在此前提

下,基于新时代生活方式与设计概念与关系的认知,笔者提出构建“人

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作为一种反映精神生产价值观与物质生产

消费观的双向联动创新理念,“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是将科学技

术进步、生活方式研究、设计研究三者关联整合,以求同存异、多元共

生的生活对话为前提,强调不同运行机制的社会群体在相关产业中的

特色共识,逐步转化为展现新生活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最终

达成生活方式设计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内容构成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主要由过去(1950-2000年)、现在

(2000-2020年)与将来(2020-2070年)三个不同时间区段所构成:过

去时间区段主要表现为设计在历史生活方式中的传承与更替;现在时

间区段主要表现为设计在当下生活方式中的改良与创新;未来时间区

段主要表现为设计在未知生活方式中的探索与预测。在不同时期的发

展区段内,科学技术进步虽对生活方式与设计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在

中西方运行体制中还是呈现出了不同的时段特征:过去西方国家侧重

工业科技进步下设计带给生活方式的物质消费性,中国则侧重农业科

技进步下设计带给生活方式上的精神财富性,生活方式设计个体独立

思维意识已然生成;现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均在信息科技进步下,共同

追求设计带给生活方式的人机互动性,生活方式设计的群体思维意识

正在生成;未来西方国家和中国将要面临一个全球共识,那就是如何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设计之间的共生协调问题,让科学

技术进步能为人类所整体驾驭且发挥主导功能。“人类生活方式设计

共同体”的组建内容就是围绕生活方式与设计在三个时间区段的特征

表现,将科学技术进步与公众社会发展认知相互结合,以多维度视角

来探索人类不同生活方式圈和平共处的特色设计创新认同。

1.过去时段(1950-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下设计在历史生活方式

中的传承与更替

在过去时段中,科学技术进步主要是指信息科技发展与完善的过

程,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1950至2010年的西方国家,在原

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站、新能源与新材料与生物工程五类技术领

域,呈现出复合型发展模式且交叉成果颇丰;1950至2010年的中国,先

后经历了代表国家层面的原子能和空间站技术研发与建设,而后逐渐

拓展到电子计算机、新能源与新材料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呈现出单

一型发展模式且专项成果突出。过去50年的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史,将

信息科技提升到一种空前的高度,人类生活方式亦随之产生了重大变

革,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展现。从科学技术进步下设计在历史

生活方式中的传承与更替视角来看,西方设计的发散式思维侧重于历

史生活方式的更替,强调信息科技革新取代传统观念认知而被个体推

崇,科学技术进步难以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而呈主流态势;中国设计

的收敛式思维则侧重于历史生活方式的传承,强调信息科技革新符合

自然发展规律而被集体认同,科学技术进步会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而

呈非主流态势。因而,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赋予了生活方式与设

计研究的两面特征: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变革,给

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这种优越性也致使科学技术进

步可在不受社会伦理的约束下,逾越了生活方式与设计的边界,进而

产生“生活方式盲区”和“设计认知盲区”两个问题。“生活方式盲区”

是指由于首推信息科技的先导性,导致设计在历史生活方式的传承

中形成精神认知失衡,呈现出生活方式研究滞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现

象,如图1;“设计认知盲区”是指崇尚信息科技的超前性,让设计在生

活方式的更替中形成物质技术失衡,产生设计研究受制于科学技术进

步现象,如图2。两个盲区体现出单一学科运行机制的个体弊端,需要

通过学科融合发展的途径进行化解。

2.现在时段(2000-2020年):科学技术进步下设计在当下生活方式

中改良与创新

在现在时段中,科学技术进步主要是指信息科技向智能科技的转

型升级。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智能大数

据领域得到了全球重视,而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工业

4.0”概念,已经打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门。从科学技术进步下设

计在当下生活方式中的改良与创新视角来看,西方设计系统思路侧重

于当下生活方式的改良,强化智能科技在管理领域的整合完善作用,

多以守成发展模式来彰显其核心领导地位,依然视科学技术进步为崇

高价值追求;中国设计整体思路则侧重于当下生活方式的创新,强化

智能科技在文创领域的整合优化作用,多以突破发展模式来传达其和

谐思想,同步认可科学技术进步的生产主导作用。在智能时代背景下,

过去时段内的“生活方式盲区”与“设计认知盲区”,现在时段两个独

立学科进入同一平面坐标系,虽两个学科研究各自伴随科学技术进步

逆向而行,只在坐标原点产生交汇点,但无疑也给彼此融合制造了条

件,如图3。将两个已经交汇的盲区从二维平面坐标系转化为三维立体

坐标系,发现生活方式研究轴与设计研究轴,已经开始共享科学技术

进步轴并形成两个关联面,同时生活方式研究与设计研究之间还存在

一个二维空白基面而无法直接联系,如图4。因而,连接二维空白基面,

便成为构成三个关联面的核心环节。

3.将来时段(2020-2070年):科学技术进步下设计在未知生活方

式中探索与预测

在将来时段中,科学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绿色科技的发展与完

善,这一时期智能科技将会实现基础创新研究向普及应用智造的生产

转变。第三次工业革命虽造就了社会的空前发展,但也使进入21世纪

的人类面临能源资源短缺、生态气候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的多重危机

挑战。新时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以人工智

理论研究

077

图4 双盲区二维交面存在下生活方式与设计

基面研究还未能具体展开(作者自绘)

图5 在生活方式与设计基面研究形成基础之上的双盲区二维交面分析

(作者自绘)

图6 科学技术进步下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形成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

同体”(作者自绘)

能、清洁能源、机器人、量子信息、虚拟现实与生物康复六类技术领域

为主),将绿色科技思想引入人类生活方式,通过绿色设计在全球多样

群体中得以普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可有效缓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将

来人与人、人与机器人矛盾下时代搏弈。从科学技术进步下设计在将

来生活方式中的探索与预测视角来看,西方设计和中国设计站在了同

一条起跑线之上,均在制订适合各自国家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两者

从以往设计竞争模式开始转向设计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将来人类与人

机群体在生活方式上共存的复杂性问题,需结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与艺术科学相互协同的绿色设计伦理观,在对科学技术进步进行综合

评估后而作出相应决策。在绿色科技背景下,现在时段内共轴(科学技

术进步轴)的两个关联面,通过连接生活方式研究与设计研究的二维

空白基面,将来时段便会构成三个关联面,形成科学技术进步轴、生活

方式研究轴、设计研究轴所构成的三面并存格局,如图5。建立在三面

并存格局之上,通过科技与生活方式对话与科技与设计对话面,支撑

起生活方式与设计的认同面,经过水平与垂直拉伸构成六面三维关联

互动体;而此时代表人类创新的科学技术进步轴、人类思想的生活方

式研究轴和人类行为的设计研究轴,将在三维坐标系空间中以隐性互

动、基础互动与显性互动的形式,达成可持续理论、可持续结合与可持

续实践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如图6。该共同体是一个有机

循环、动态协调、和谐共生的观念联合体。

(三)“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实施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在将来(2020-2070年)年发展实施

过程中,可分五个构建阶段:一是建立在正确认知科学技术进步、生活

方式研究与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方式盲区”与“设计认

知盲区”;二是在同一坐标系中获得两个盲区的坐标交汇点,为二维

三轴面做好准备;三是在二维三轴面中,发现生活方式研究与设计研

究的二维空白基面;四是连接二维空白基面,实现科学技术进步与生

活方式研究界面、科学技术进步与设计研究界面、生活方式研究与设

计研究基面之间的二维互联;五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研究

表1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构建图式(作者自绘)

界面、科学技术进步与设计研究界面、生活方式研究与设计研究基面

的三面一体化,以三维循环互动的形式构建“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

体”,如表1。该共同体在实施过程中,将以绿色创新理念来承接过去

先进思潮精髓、厘清现在复杂问题根源、开启将来美好生活梦想,充

分运用人类智慧来逐步实现多样性生活方式设计圈的群体认同,从而

更好地为处理彼此之间的个体差异而服务。

三、“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价值

(一)“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绿色经济全球观

近些年,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与日本凭借高科技在三大产

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促成生活方式便利性和设计生产快捷化,虽三大

产业具有一定的国家特色行为,但在产政协同层面却焕发群体共同追

求下的绿色经济活力:德国政府正推行(2011)《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改革》、(2013)“工业4.0”战略、设立联邦议院旅游委员会;英国政府

正推行(2013)《英国农业科技战略》、(2017)《工业战略:建设适应

未来的英国》、(2012)《决胜:旅游业战略和超越》;美国政府正推

行(2014)《农业法》、(2009)《再工业化》战略、(2010)《旅游促进

法案》;俄罗斯政府正(2017)《农业机械制造2030年前发展战略》、

(2011)《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2014)《2020年前俄

罗斯联邦旅游发展规划》;日本政府正推行(2015)《食品、农业与农村

地区基本规划》、(2009)《日本制造业竞争战略》、(2012)《新成长战

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中国政府也实施了(2018)《国家乡村振

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5)《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6)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从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

已涉足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科学技术进

步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节奏,正在推动新时代潮流趋势下三大产业的整

体升级,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

科技,已经迈入公众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的互动领域,新生活革命正

生活方式研究与科学技术进步互位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盲区”

构建阶段一:问题背景

设计研究与科学技术进步互位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设计认知盲区”

构建阶段二:问题导向

构建阶段三:问题提出

构建阶段四:问题修复

构建阶段五:问题解决

坐标系中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设计的二元逆向化双盲区

双盲区二维交面存在下生活方式与设计基面形成还未具体展开

在生活方式与设计基面形成研究基础上的双盲区二维交面分析

科学技术进步下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所构成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

“生活方式与设计认知盲区”的成双出现

双盲区的坐标交汇点

发现了二维空白基面

已联接二维空白基面

形成三维关联互动体

078

理论研究

在以传承与创新的方式,逐步构建公众物质与精神互动下的特色需求

目标。至此,“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绿色经济全球观已日趋明

显,将逐步迈向全产业链共促发展的未来之路。

(二)“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绿色价值全球观

2000年至2020年期间,“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处在前期论

证阶段,各国主要以发展自身经济为主导,生活方式与设计的论证主

要呈现出两种基础特征:一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生活

方式需求与设计生产便利性,但同时也使得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综合

环境危机(能源资源短缺、生态气候恶化与环境污染加剧三大问题),

亟需通过价值观念的共性认知来进行动态平衡;二是2013年德国汉诺

威工业博览会所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兴起至今的五年时间里,其

主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量子信息、虚拟

现实与生物康复六类行业)逐步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这

标志着人类将全力解决第三次工业革命综合环境危机的坚定决心,不

同的国家群体正在可持续发展上达成绿色共识,以价值共同体的共性

认知来探索科学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研究与设计研究的绿色协同途

径。将来50年(2020-2070年),是“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后期

实施阶段,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实施主要采取两种应用策略:一是各国

将建立在价值共同体机制之上,以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彼此之间

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基石,建立起科学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研究与

设计研究的三联体特色化运行路径,以互动循环模式来引领三维有机

体的创新实践之路;二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绿色共同体将

会产生并发展壮大,并形成重要的国际团体,科学技术进步、生活方式

研究与设计研究将逐渐获得发展同步,一场“新生活革命”即将到来。

“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前期论证阶段和后期实施阶段,共同

构成绿色价值全球观,将有力推动人类与科技的和谐共生。

四、“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思考

(一)“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面临的人机发展挑战

1950年至今,西方学者一直在探究人类生活方式与设计和科学技

术进步的关系,以此展开科技与人文未来发展的探索,主要有德国海

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954)的《关于技术的追问》、美国德雷

福斯(Hubert s)(1979)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

极限》、凯利(Kevin Kelly)(1994;2010;2016)的《失控:机器、社会与

经济的新生物学;科技想要什么;必然:理解影响我们未来发展的12种

科技力量》、库兹韦尔(Ray Kurzeil)(2005)的《奇点临近:当计算机智

能超越人类》,托普(Eric Topol)(2014)的《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

个人健康革命》、以色列尤瓦尔

.

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2017)的

《未来简史》、南非伊恩

.

戈尔丁(Ian Goldin)与加拿大克里斯

.

柯塔纳

(Chris Kutarna)(2017)的《发现的时代》、法国吕克·费希(Luc Ferry)

(2017)的《超人类革命:生物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近几

年,中国与英国学者、美籍华人学者针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分析,

表明其在人类生活方式与设计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观点:主要有刘石

磊和英国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2018)(2014)

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应过度发展》、美籍华人吴军(2016)的《智能时

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通过对近70年的论著的综合

思考,笔者认为构建“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已成为整合科学技术

进步与人类思想观念的时代发展趋势:未来的人类生活方式与设计和

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人机关系,将在21世纪中后期(2010-2070年)呈

现繁荣发展景象的同时,也会产生“科学技术进步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生

活方式需求与设计生产之间的矛盾”

[4]

,这些将成为“生活方式设计共

同体”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面临的时代发展机遇

回首过去几十年,中国与与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综合实力

存在一定差距,但如今,通过整合历届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国已审时

度势制订出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正在告别悬差的旧时代转而迈向可与

西方同台竞技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的《共建

“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和王帆、凌胜利等人(2017)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旨在通过多边国家共同

参与“一带一路”,增进各国战略互信和对话合作,携手打造休戚与共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给“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发展带来了历

史性机遇,绿色经济全球观和绿色价值全球观下的“新生活革命”也

将随之而深入人心。

五、“人类生活方式设计共同体”的构建展望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耳的“无之为用”思想

[5]

,深刻地影响了美国著

名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与设计学者帕帕奈克

(Victor Papanek,1927-1998),还有德国的设计理论界。法国现代主

义建筑家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在设计巴黎“雪铁罗翰

住宅”项目之后,便诞生了“现代建筑六条基本原则”

[6]

,致使现代主

义建筑风格引领全球。中国和西方国家从始至终都被各自先进的思想

观念联系在一起,而今建立“人类生活方式共同体”将是两者同步发

展下的全球共识。迈入新时代,在国内外人类生活日益全球化的背景

下,“人类生活方式共同体”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的个体性存在,已逐

渐拓展至国与国群体性存在而获得的共同归属感,健全彼此的共性对

话与共性合作机制,尊重彼此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发扬地域特色设计

行为,进而共同应对“科学技术进步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方式需求

与设计生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时代考验。

基金项目:文章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态的艺

术”营造思想与重庆新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7SKG170。

参考文献

[1]

[2]

宋立民

[3]

张越,文静

.未来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设计学科”

盲区与拼图

的构建探讨

[J].学术前沿

[J].

,2018

设计

3

2019

):

84-90.

312)

[4]

宋立民

[5] [

张越,文静

.浅析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J].艺术教育

[J].

,2018(3):37-40.

:113-118.

设计,2019(305):113-117.

[6] 王受之

春秋]李耳,

.世界现代设计史

文若愚.道德经全书

[M]. 2版

[M].

.北京:

昆明:

中国青年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2013

:159.

:48.

理论研究

079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127018a238652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