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田条件下麦秸的生物分解过程及分析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生态学
指导教师:乔玉辉;孙振钧
20050501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本研究作为“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大型人工生态反应器的探索性研究”的一
部分,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采用田间试验(2004.6-2004.10)和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
(2004.3-2005.3)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麦秸生物分解过程的研究和分析。
田问试验设置了堆肥区、化肥区、对照区和原貌区四种不同培肥处理和三种不同网孔的网袋
处理。利用网袋法埋入农田土壤中,观察小麦秸秆在不同时期的分解情况,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
理与有机物分解密切相关的几种主要土壤生物(微生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的变化情况。
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设置了三个不同处理:分别为堆肥(a毽)、对照不施肥(NFs)和原貌
处理(OS)。将秸秆埋入上述三种处理的土中,定期取样,测定小麦秸秆的分解率以及土壤生物
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1.田间实验四种不同处理小麦秸秆分解率为堆肥区>原貌区>对照区>化肥区。不同网眼的网
袋分解率为lcm>lmm>26世m。室内试验小麦秸秆最终的分解率为CFS>OS>NFS。
2.建立有机物分解指数模型,模型的拟合精度很高,表明采用本文中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可
以很好地描述有机物分解的情况。
3.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使有机物分解与环境、生物因素的关系量化和序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对
八种外界因素对于麦秸分解速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影响堆肥区麦秸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十壤温
度;影响原貌区麦秸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虽、线虫、蚯蚓、全氮、有机质、土壤温度
和微生物总量:影响化肥区的主要因素蚯蚓、全氮、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总量、线虫;在对照区
没有找到主要因素,所选因素均为次要因素。
4.田问实验蚯蚓总的数量为堆肥区,对照区>化肥区>原貌区。
5.田问实验线虫的数量顺序是化肥区>对照区>原貌区>堆肥区。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化肥
区线虫数量最丰富,平均分别比对照区、原貌区和堆肥区高出12.9%,31.8%和35.4%。三种网袋
线虫总数平均值的次序是lcm>26,um>]mm。食细菌线虫是优势类群,占96.9%。室内实验线虫数
量顺序是NFs>OS>CFS。
6.田间实验原生动物总丰富度顺序是堆肥区>原貌区>对照区>化肥区。三种不同网袋总的次
序是lcm>26#m>lmm。实验中对土壤原生动物的三大类群:鞭毛虫、肉足虫和纤毛虫分别计数。
数据结果显示:鞭毛虫数量占原生动物总数的69.O%,纤毛虫占20.4%,肉足虫占10.6%。鞭毛
虫是原生动物的优势类群。室内实验原生动物总丰富度的次序是CFS>OS>NFS。
7.利用SIR法测定田间实验每克干物质秸秆的微生物呼吸总量,结果表明:堆肥区>原貌区
>对照区>化肥区;碱液滴定法测定室内实验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CFS>NFS>OS,免耕比翻
耕有少的呼吸量。同时发现呼吸速率的变化与微生物的变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8.土壤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类群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麦秸秆分解过程中,小
麦秸秆组成成分的变化为土壤生物提供了不同的食物源和生境。在秸秆分解不同阶段,适应生境
和食物源的土壤生物种类组成不同,导致了土壤生物群落的演替变化。
关键词:农田,麦秸,模型,土壤生物,演替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055201a237212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