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有感《黄钟》创刊20周年

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有感《黄钟》创刊20周年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

维普资讯

黄钟(中圜・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文章编号:1003—7721(2007)O1—0197—05 

陈荃有 

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 

——

有感《黄钟》创刊2O周年 

摘 要:文章以《黄钟》杂志创刊2O周年的成功业绩作为切入点,总结中国音乐学术期刊的现时状况及存 

在的问题,期待音乐学术期刊未来的美好发展。 

关量词:《黄钟》l学术期刊l编辑工作 

中豳分类号:J6o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定期印行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是按一 

定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以刊登众多作者多样内 

容的作品,并以固定的刊名、相对固定的外在形式顺 

序编号、成册出版等为自身特征的。在西方,期刊的 

出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渊源;在我国,也已有一 

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口] 在2O世纪中叶至 

世纪末的几十年间,不只是人类知识爆炸、科技飞速 

音乐学术期刊并未在五六十年代有更大的发展,它 

的真正开始形成规模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稳定 

的作用,其实是迟至2O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 

随着当时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今星海音乐学院)的学 

报《音专学报》(1979年7月,今《星海音乐学院学 

报》)、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1979年12 

月)等的相继创刊。以高校学报为主的音乐类学术性 

理论期刊才在8O年代中期成为音乐生活中值得关 发展的时代。也是作为知识载体之一种形式的期刊 

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极大发展的历史时段。 

注的一件事情。客观地讲,武汉音乐学院的学报《黄 

钟》杂志应该说是这个群体中的“小弟弟”(1987年3 

月创刊)。但也正是有了《黄钟》的“压轴”出场,方奠 

定了延续迄今的中国音乐学术期刊的基本格局—— 

以九所音乐学院学报为主体的当代音乐学术期刊群 

体的最终成型。 

2O世纪8O年代。是中国现代音乐学术事业真 

我国音乐学术期刊的发展 

及《黄钟》的成功之道 

如果将1906年由李叔同先生创办的《音乐小杂 

志》算作我国音乐类期刊发展源头的话。那么我国学 

术性音乐期刊的发展却相对较晚。这与期刊的特点、 

现代音乐学术研究的起步和社会大环境都有关。在 

我国,真正称得上研究性音乐学术期刊的出版物,应 

正的“大跃进”时期。我们很难断然地讲是音乐学术 

期刊搭上了学术发展的快车而发展,还是音乐学术 

事业受益于学术期刊的蓬勃发展而更加快步地向前 

推进,或许二者都是在社会大环境改善情况下的一 

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8O年代的中国音乐 

学术期刊呈现的是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整个8O 

是发生在2O世纪的5O年代。1958年2月出版的 

《音乐研究》(当时为双月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 

杂志、1958年7月开始不定期出版的《中央音乐学 

院院刊》等连续性的出版物,具备了音乐类学术性理 

论专刊的特征,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音 

乐学术性专业期刊-o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 

年代的前半期,学术性的音乐期刊不断地以创刊、复 

刊、改版等形式出现,逐渐成为音乐理论界的一股重 

要的力量,开始在音乐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 

作者简介:陈茎有(1968 ̄),男,文学博士,《音乐研宛》常务副主墒、螭辑部主任(北京 100036)。 

收稿时问:2006—12 10 

维普资讯

198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响。如1981年第1期的《音乐研究》杂志,在复刊不 

久就策划推出了“随县出土音乐文物专辑”,将1978 

年发掘出土的湖北随县(今随州)曾侯乙墓音乐文物 

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刊出,并破天荒地采取加页的 

方式临时增加了19页约五十多幅的图版,这些图片 

报告会专辑”,自此后,“国际编钟会议论文专号”、 

“湖北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土家族音乐研究专 

栏”等等特色性的专题栏目、专刊不断出现,在国内 

外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学术冲击波。而它自总第3期 

(1987年9月)开办“研究生专号”开始,研究生大学 

生这个群体的学术研究就一直在《黄钟》杂志有一块 

固定的阵地,即“研究生大学生专栏”,从1997年开 

始,这种特殊关怀更上升到每年为研究生出版一期 

是墓葬发掘后钟磐铭文及其有关图片在国内的首次 

公开发表。“随县出土音乐文物专辑”的出版,曾造 

成当时“洛阳纸贵”的局面,连编辑部的存刊也被抢 

购一空0;《中国音乐学》杂志虽创刊较晚(1985年12 

月),但它依托当时音乐科研的重地——中国艺术研 

究院音乐研究所,在8O年代的后半期频频出手,一 

方面组织刊载大量优秀的学术稿件,另一方面参与 

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引领并指导业界的学术研究和 

发展。 

我们应该承认,在现有的十多家音乐学术期刊 

中0,《黄钟》杂志的发展和成就是值得我们关注并 

引为骄傲的。因为,在我们这些学术期刊中,《黄钟》 

以最短的办刊历史,创造了让大家普遍感到惊讶的 

办刊业绩 仅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核心期刊”一事 

为例(虽然当下大家对所谓“核心期刊”的厘定有不 

少批评的声音0,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 

“核心期刊”评定中的科学合理的因素和对各地科研 

工作的促进作用),即可管窥一二。在国内现有的社 

会科学“核心期刊”的评定系统中,《黄钟》能以地方 

艺术院校的学报资格和较短的办刊历史跻身其中, 

这在艺术学类的期刊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成功的 

原由不能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作为在短期内就取得了相当成绩的一份刊物, 

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视角总结出它不同的成功之 

道,但作为职业的编辑从业者,我认为如下的两点却 

是至关重要的:(1)办刊思路清晰,办刊宗旨明确。 

作为一家地方音乐学院的学报,与地处京、沪等地的 

所谓“国家级”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主办的学术期刊 

相比,其自身的劣势自不待言。如何在劣势状况下 

使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有所突破并更上层楼,显 

然应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为宜。《黄钟》杂志的可 

贵之处就是它能够始终认识到自己之所长、所短,始 

终有着明确的办刊思路和办刊宗旨 2O年来,在武 

汉音乐学院的优势学科领域、在荆楚大地的特色地 

域文化研究方面、在新学科的开创方面、在对研究生 

群体的关注方面,《黄钟》无疑均准确地找到了自己 

的立足点和生发点,而且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如它在1987年的创刊号上,就出现了结合本院优势 

学科的专题性栏目——“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 

增刊专号。如此的办刊视野与学术定位,如此长期 

方向明确而坚定的执著追求,是《黄钟》不断取得成 

就的首要保障。(2)专家办刊,刊育专家。作为学术 

性的期刊,对主要办刊人的资历其实是有着极高的 

标准和要求的,绝非普通教职人员所能胜任。《黄 

钟》的历位办刊者均由音乐学术的专业学者莅任,他 

们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目光保证了刊物的稿件质量; 

从事音乐学教学研究的青年学人兼任编辑,则很好 

地保障了编辑加工及校对工作的质量把关。同时, 

刊物的编辑工作也使他们更加成熟并获益良多,经 

过数年的工作之后,他们往往在增加了自己的学识 

阅历、开阔了学术视野的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 

研究领域,甚至成为新学科的领军人物。 

作为同行“旁观者”,回顾并总结《黄钟》的成长 

经历和成功秘诀,并不是要为其歌功颂德,其真实的 

目的是要为当下处于困境中的我国音乐学术期刊寻 

找突围的秘方。 

音乐学术期刊的现时隐痛 

《黄钟》杂志2O年的成长历程,无疑是发展基本 

定型后的中国音乐学术期刊成长历程的独特缩影。 

当然它的成功和业绩只能是一份刊物的光荣,还不 

能代表中国音乐学术期刊的总体状况,也不代表音 

乐学术期刊现时路途的平坦。 

就当下我国音乐学术性理论期刊的生存现状, 

毫不隐讳地讲,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口,或者说处于 

个较为尴尬的十字路口。我本人曾将音乐学术期 

刊的发展现状归结为“一个机遇、两对矛盾、三座障 

碍眦 。其中,“一个机遇”是指国家经济、文化、艺术 

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为学术期刊业的提升创造了 

广阔的空间;“两对矛盾”是指学术成果的爆炸性增 

长和科研队伍的非良性发展、现代媒体的冲击和期 

刊界的无以应对;“三座障碍”则指学术风气恶化、合 

格办刊人匮乏和办刊经费问题等。在今年11月初 

于洛阳召开的“全国第四届音乐理论期刊工作研讨 

维普资讯

会”上。我所做的会议主题发言也再次以《音乐理论 

期刊,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为题,列述音乐学术期刊 

的现时隐痛。正如中国音乐学术事业的发展,在经 

历了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跳跃式发展之后,现在似 

乎进入到了一个需要“爬坡”的艰难期,音乐学术期 

刊业当下同样处于这种艰难的攀爬阶段 

归结目前我国音乐学术期刊所面临的境况,我 

认为大约有如下的隐忧和困境需要引为重视: 

(一)办刊理念和思路的保守及易变。自2O世 

纪8O年代初各学术期刊开始正常出版以来,多数期 

刊基本还是遵循原有的办刊理念和思路,即作为本 

院(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为教学和科研 

服务,而且主要是为本院(所)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所以,从国内各音乐学府办学“大而全”的现实下生 

发的学报,其办刊思路和理念也以此面貌为主。由 

刊物版面上反映出来的,是多数期刊无论学院的定 

位如何、所处地域位置如何、办学水准如何,其学报 

的选稿取域基本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只有论文本 

身所透露出的学术科研水准的高下。这种状况如果 

说在院校恢复发展的初期和刊物创刊的初期对反映 

教学科研水平,交流宣传本院的教学科研实力有益 

的话,在当今各院校办学思路已经愈益灵活多样,办 

学特色日益突显,各院校对外交往也愈益独立、频繁 

的时候,我们的学报还固守在初期的思路和理念上, 

就显得办刊人有失睿智和远见。 

与此相对的是,部分刊物随着主要办刊人或主 

办单位领导的调整,办刊思路也不断调整,甚至连刊 

名都数度更换,失去了学术性期刊定位的相对常态 

与稳固,这对读者群的建立、作者群的培养,以及对 

当下学术评价系统的统计工作都是个影响,当然最 

终是对刊物自身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审稿制度、写作体例及编辑加工的规范。 

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各类期刊的最大区别,应在于 

其所刊载内容的学术含量和稿件的创新精神。这是 

刊物的办刊宗旨所决定的,也由此决定了它的读者 

队伍是以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为主。对这样的期刊, 

其稿件的取舍、稿件的撰写体例设定和编辑的编校 

加工.往往是具有十分精深的专业学术要求和较为 

繁复的程序来作为保障的。在现代学术研究比较成 

熟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学术刊物的审稿基本都实行 

专家匿名的审稿制度,稿件的写作和出版也都有普 

遍为大家所接受的统一的格式要求。我国学术界自 

2O世纪8O年代后半期开始关注学术论文的审稿、 

写作及标注规范等问题以来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 

陈荃有: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199 

的学术期刊开始实行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音乐界 

在此方面已有所突破,但做得并不尽如人意。目前, 

我国音乐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基本由各刊的编委或 

各主办单位自身的人员为主,没有在更广大的范围 

内选择,或没有做到双向匿名的审稿处理。各个期 

刊虽也在不断规范自己的标注书写体系。但体系过 

多、过乱,往往使作者、读者无所适从,也使编辑者自 

己时常花费大量时间来调整标注的格式问题。现 

今,在音乐学术性理论期刊中,高校系统的学报基本 

以教育部颁发的由“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持 

起草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为蓝 

本,做到了自己的统一。但在整个音乐学术期刊界, 

由于期刊主办单位的多头隶属,加之各位办刊人理 

念上的差异,则整体上有三套的标注编排系统在同 

时运作:(1)音乐学院学报的“高校学报”体系l(2) 

《中国音乐学》杂志的标注体系;(3)《音乐研究》杂志 

的标注体系(或日“社科院”体系。这类刊物还包括 

了其他社会力景办刊的有学术性的理论刊物)。这 

种状况较之普通社会科学领域的标注体系更加的繁 

乱0。另外,由于音乐领域的行业特点和历史原因 

所使然,从业者的文化根底偏弱、驾驭文章和文字的 

能力有限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样致使刊发的音乐 

类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校整体水平欠佳 因此,学 

术刊物的审稿、采用、编校工作,以及对论文书写标 

注格式的进一步规范问题,将成为近期学术刊物要 

认真面对的难题。 

(三)社会文化功能发挥上的欠缺。期刊作为被 

大家所认可的公共出版物,本身具有保存、传播、交 

流文化知识,提高读者文化素养的功能。同时,期刊 

也是一块连接作者、读者、编者的平台,为三方的交 

流互动提供服务。现时的学术期刊又不得不增加了 

学术“把关人”的角色,成为评判决定学术水平质与 

量的重要机构。学术期刊无疑也是无奈地具备着这 

些功能。其实,即便在2O世纪8O年代音乐学术期 

刊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一些主要期刊已经在注意 

发挥期刊的这种平台作用和辐射作用。如《音乐研 

究》、《中国音乐学》等杂志时常主办或协办的各类专 

题性的座谈会、笔谈会、读书会等;《黄钟》杂志在 

1987年创办初期就开辟的“研究生大学生专栏”,以 

及其后又每年增刊的“研究生专号”,为激励和提高 

在学研究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 

用。这些有意无意间策划举办的引导性活动或专 

栏,都是学术期刊办刊功能的一种延伸。而反观今 

日的音乐学术期刊,这种主动办刊、引导性的办刊已 

维普资讯

200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经越来越少,更多的刊物在被动维持,甚至已经变成 

定期“论文集”,沦为教师评定职称的“敲门砖”。这 

样性文化功能没有被适当开发利用的时候,无论我 

们“论文集”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如何无懈可击, 

也不能认为是成功的办刊。当然,我们并非提倡大 

家将学术期刊办成大众文化期刊,但在符合有关“规 

种状况虽然与目前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 

评审体系有关,但也不能说与我们办刊人的奉献不 

足、随意放手、策划缺位无关。 

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 

以《黄钟》创刊2O周年为切人点,回顾并简要梳 

理我国音乐学术性理论期刊的发展历程,了解学术 

期刊现时的窘况和需要突破的“围城”,目的是为了 

我国音乐学术期刊能更加稳步地发展和前行,能够 

为新世纪的音乐理论建设起到积极地引导和促进作 

用。同时对音乐学术期刊自身来说,这种自醒和努 

力起码也能重新找回它久违了的活力和尊严。 

(一)关于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办刊理念。就传播 

时效来说,期刊是当下介于网络、报纸和书籍之间的 

种文化载体,它有定位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因时而 

易的可变性。二十多年前我国音乐教育、创作、科研 

事业的格局和状况造就了当时学术期刊的面貌。而 

今天新世纪的事业格局、文化传播的介质和方式都 

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况下,期刊界早已在发 

生变革,就连我们身边的其他音乐类期刊也在发生 

着变化。学术期刊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特殊性,但它 

不可能游离于世外而独自超脱。我们提及的这种变 

化不是保守人士一听就感到害怕的革命性变革,而 

是各刊在坚持学术品位下的适当“改版”。《黄钟》杂 

志2O年的办刊成绩告诉我们的是定位准确,富有特 

色。而我们其他音乐类学术期刊也各处一隅、各守 

方,同时各存可以创造特色性办刊的有利条件。 

因此,如何在不以牺牲学术品位、不脱离“学报”特色 

的情况下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摆脱目前“大而 

全”、“大一统”的面貌,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 

重大命题。 

(二)深刻理解期刊的媒体特色,创办多彩而多 

能的现代学术期刊。期刊,自数百年前出现的那天 

起。它存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其“杂”,故在我国的 

更早时期,是将其称为“杂志”而非“期刊 。学术 

性期刊虽然以刊载创新性的学术文章为主要职责, 

但脱离其“杂”也就失去了作为“杂志”存在的必要。 

因此,当我们的学术期刊变成毫无生气的“论文集”, 

甚或被指可以直接送造纸厂化浆的时候,无论我们 

多么故作高雅地以“学术性”为自己开脱,都不能逃 

脱办刊不力的指责。同样,如前所述,学术期刊的多 

范”下的适当栏目设置、必要的版面规划、丰富的学 

术信息,以及作者、读者、编者三方互动等“杂志”基 

本的要求,还是应该有所保障的。 

(三)强调办刊人的双重身份。期刊办得如何, 

关键在办刊人。办刊人的工作性质其实也是一门学 

问,说得学究一些,编辑工作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一 

级学科下的编辑出版学的具体实践。过去我们总将 

编辑工作视为“剪刀加糨糊”的简单劳作,现代编辑 

工作、特别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其宴对从业者提 

出了极高的学术和业务要求(这种要求历来如此,只 

不过原来被我们轻易地忽略了):他首先应该是一名 

优秀的编辑家,然后还应该是合格的音乐学家。因 

此,音乐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应该具备这种编辑家加 

音乐学家的双重身份,假如二者缺一甚至二者均不 

具备,反映在读者面前的期刊就会出现教严重的问 

题。 ‘ 

(四)保持学术期刊间的团结与协作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以艺术院校学报为主体的音乐学术期刊群 

已然形成规模,但由于大家分属不同的主办单位,甚 

至“社会身份”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容易造成办刊上 

的I+I成一体,自以为是。另外,当前社会文化传播环 

境的变化,学者“做学问”方式的某种程度的变异,使 

学术期刊的号召力和影响度有所减弱,学术期刊分 

散的状态不但不利于学术界的整体发展,在与其他 

媒体(如电子媒体)合作时也形不成力量。因此,加 

强各音乐学术期刊间的业务合作,在当下快速发展 

的社会文化格局下以争取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也 

是我们应该予以认真关注的话题。 

总之,在1987年的初春,《黄钟》杂志的创刊使 

现今国内音乐学术期刊的格局得以最终确定;2007 

年的新春伊始,我们也期待再借《黄钟》创刊2O周年 

的机会,使中国的音乐学术期刊事业开始它新的历 

史阶段。 

注释: 

①在时任主编赵讽先生去世的2001年年初,笔者还曾听到 

他讲起他本人家中仅存的该期刊物,也被前来拜望的日本友人发 

现而无奈作为厚札相赠送的事例。关于该期专刊的编辑出版情 

况,可参阅毛继增《赵院长永远活在我的心中》,《音乐研究》2OO1 

年第4期,第4—7页。 

②我们一般将各个音乐学院的学报和《音乐研究》、《中国音 

维普资讯

陈荃有:音乐学术期刊重待辉煌201 

乐学》、《音乐与表演》等期刊作为音乐类学术期刊。其实,以期刊 

业的特征来划分,诸如《中国音乐年鉴》、《音乐文化》、《音乐教 

育》、《西部音乐文化》等等以书代刊或内部印行的媒体,都应是音 

乐学术期刊群体中的一员,这样的话,以”十多家”来指称就无法 

囊括其全了。 

并行,即高枝学报系统的体系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单位主办 

期刊的标注体系 见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51页。 

[参 考 文 献] 

[1]徐柏容.刊编辑学概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p6、2O、22. 

③这些批评、评价的声音反映在音乐学界.还基本限于相关 

会议和口头之上。而在更广大的社会科学界及编辑领域,关于“核 

心期刊”的评价问题久已形成文字。可参阅诸如《中华读书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tom)及编辑界的众多学刊。 

④即使在更广大的社会科学领域,也一般将音乐界对学术规 

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的时间列为最早的学科之一。见杨玉圣、张 

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 

22—25页。 

[2]王如湘.接中国音乐学术期刊发展的春天一一(音 

乐研究>编委会暨音乐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综述[J].人民 

音乐,2005(8). 

[3]徐柏容.刊编辑学概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p2. 

⑤在普通的社会科学领域,现时的标注格式基本有两套体系 

责任编辑:田可文 

Once Again Development in Musical Academic Periodical 

Words on Huangzhong 20th Anniversary 

CHEN Quan—you 

Abstract:Taking Huangzhong 20th Anniversary as Introduction-For Sum up Result in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Music-And Expecting Their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Time. 

Key Words:Huangzhong-Academic Periodical-Editorial Work 

(上接第188页) 

[参 考 文 献] 

E1]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p371 

责任编辑:孙凡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up of 

Cherry Blossom of Vocal Competition 

ZH0U Yun 

Abstract:A Japanese couple who devote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ame to Wuhan in 

1 990s.and they cooperated with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o hold the Cup of Cherry Blossom of 

Vocal Competition in 1997.There were 5 sessions be held SO far and the group of Japanese Song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competition.The paper organized the course of Cup of Cherry Blossom with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and the writ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ompetition help to introduce the good 

Japanese art song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music intercours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Cup of Cherry Blossom-vocal competition,art song,communication-music inter 

course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3976730a235634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